第十三章 梁康伯逝世梁輈繼位
周平王遷都後,史稱東周。
周平王下令嘉獎勤王功臣。
周厲王姬胡之孫、鄭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之侄掘突繼任鄭國第二任國君,即鄭武公。於是任命鄭武公繼承其父鄭桓公的職務,擔任周王室的卿士。
申侯雖有擁立之功,平王想進其為公爵。但申侯自知引犬戎入境殺害先王,已是犯下滔天大罪,無論如何不敢接受。平王也只得作罷。
晉國國君因護駕有功,封河內附庸之地。並且平息在鎬京作亂的叛賊,被周平王晉爵為侯爵。這個國君叫做晉文侯,是春秋晉國第一任國君。
衛武公勤王有功,由侯爵進為公爵。
秦自非子受封秦亭,歷經六世,贏姓部族終於成為了正式的諸侯國。在矛盾錯綜複雜、社會動盪不安的兩周之際,正是秦人在崛起的時期,周秦之間充滿了利害衝突和鬥爭,結果是秦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平王東遷」,秦在其中獲得了很大利益。《國語·鄭語》云:「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這裡的「秦景」當為秦襄公之前的秦莊公。秦莊公、襄公掠取周王室的土地當時清清楚楚,人所共知。而在秦襄公之前,秦的禮樂制度的建設早就開始了。周平王於是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於是,申侯建議重點加封秦人。
申侯道:「秦仲的孫子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並護送天子東遷洛邑,理應封賞。」
於是,周平王把秦襄公列為諸侯。秦人為王室保衛邊疆,討伐戎人,歷經三代五十多年,其間襄公祖父秦仲死於戰事,襄公所居犬丘被犬戎圍困有驚無險,襄公之兄世父被俘險遭敵害。這次襄公又以小小附庸之主,不惜一死,帶族人千里勤王,血戰犬戎,得爵位,列諸侯,實屬不易。
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並說:「犬戎兇惡無道,掠奪我們岐、豐的土地,只要秦國能攻打並趕走西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
周平王與秦襄公盟誓,封給他爵位。秦襄公這時才開始建立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互通使節,彼此訪問。這是巨大的飛躍。秦襄公非常高興,即立西汧,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頭的太牢大禮,在西疇祭祀白帝,以慶賀秦國的正式立國。
周平王又考慮贏康護駕有功,便再次晉爵梁康伯為忠孝伯。梁康伯時年已經72歲。
春秋時期最強的國家莫過於晉國,春秋五霸中,其餘都是稱霸一世,唯有晉國自晉文公而後,基本是穩坐中原霸主之位。
因秦國與犬戎毗鄰,秦襄公也不敢多耽擱,沒過幾天,便前來向周天周平王辭行。
周平王激動地緊握秦襄公的手流淚道:「卿家世代忠義,不辭幸勞保我大周西陲,犬戎荼毒西京,又仗卿勤王驅敵。如今卿要歸國,朕心難捨。不知此次相別,何日才能復見。」
秦襄公拜俯於地哽咽道:「臣保駕不力,令先王蒙難,此臣之罪也。蒙天子錯愛,列臣於諸侯。臣萬死不足以報天子。」
周平王道:「卿乃大周棟樑,亦為朕之忠臣。如今犬戎無道,侵奪我歧、豐之地。卿若能殺逐犬戎,為朕報仇,即可以歧、豐之地廣秦國,永為大周藩屏。」
秦襄公叩頭謝恩:「臣誠惶誠恐,天子如此厚恩,臣焉敢不盡力效命!」
左丘明《國語》:「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秦莊公、秦襄公)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僖(齊前莊公、齊僖公)於是乎小伯,楚蚠冒(楚蚡冒)於是乎始啟濮。」司馬遷《史記》:「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司馬貞《史記索隱》:「襄公救周,始命列國。金祠白帝,龍祚水德。
儘管秦人獲得在關中地區自由發展的機會,但是在建國之初,還面臨著能否生存下去的嚴峻考驗。周平王賜給秦的土地,實際上布滿戎、狄部落,秦國要存在下去,就必須與戎、狄作長期的鬥爭,不斷壯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幾年的鬥爭,均以秦國的失敗而告終。秦襄公眼看著封賜給自己的土地卻得不到手,很不甘心,於是連年向戎、狄發動進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終於攻到屬於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退回「西垂「故地。
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並說:「犬戎兇惡無道,掠奪我們岐、豐的土地,只要秦國能攻打並趕走西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
周平王與秦襄公盟誓,封給他爵位。秦襄公這時才開始建立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互通使節,彼此訪問。這是巨大的飛躍。秦襄公非常高興,即立西汧,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頭的太牢大禮,在西疇祭祀白帝,以慶賀秦國的正式立國。
周平王在封秦為諸侯的同時,將岐西之地賜給秦國,但這只是一張空頭支票,當時的岐西之地為戎族占領。
儘管秦人獲得在關中地區自由發展的機會,但是在建國之初,還面臨著能否生存下去的嚴峻考驗。周平王賜給秦的土地,實際上布滿戎、狄部落,秦國要存在下去,就必須與戎、狄作長期的鬥爭,不斷壯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幾年的鬥爭,均以秦國的失敗而告終。
周平王賜給秦襄公被犬戎占領的岐豐之地,秦襄公回國後整兵備戰,大敗犬戎。犬戎將領孛丁、滿也速皆戰死,犬戎王被迫向西撤退。秦襄公拓地千里,使秦國成為大國。
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討伐西戎,打到岐山時突然去世。秦襄公是春秋初期的一位傑出君主,在位時日雖不算很長,但他開創的基業及其雄才大略,為秦國社會發展和強盛奠定了基礎。因此,司馬遷評說:「秦起襄公,章於文、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
秦襄公去世後,其子秦文公繼位。
秦文公,嬴姓,趙氏。秦文公元年(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居住在西垂宮。秦文公三年(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帶領七百名士兵到東邊打獵。第二年到達汧水、渭水的會合地。
秦文公於是命人占卜這裡是否適宜居住,占卜的結果說吉利,秦文公便下令在這裡營建城邑。
《史記·秦本記》說:「三年(公元前763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
秦文公說:「從前,周王室把這裡的土地賜給我的祖先秦嬴作為封邑,後來我們最終成為諸侯。」遂徙居於汧渭之會,作為在關中和戎族進行鬥爭的根據地。(【注】但長期以來,汧渭之會的確切地點一直是史學界爭論的熱點。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鳳翔縣長青鎮孫家南頭村發現的大量先秦墓葬證明,掩埋在茫茫迷霧中的汧渭之會就在當年千河與渭河交匯的長青鎮一帶。)
汧渭之會,也作「千渭之會」、「千渭之匯」,為秦人從甘肅天水向咸陽逐步東遷過程中所建的都邑,有專家考證,其具體地點為今千河與渭河的交匯地帶。西周時期千河流入渭河的地方在現在鳳翔縣長青鎮,那裡就是當年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從天水來到關中為周王室牧馬的汧渭之會。據《史記·秦本記》記載,周孝王時代,生活在天水、禮縣一帶的秦人先祖大駱小兒子非子因擅長養馬,被周天子召到今寶雞市陳倉區汧渭之會的地方為周王室養馬並因此立功受封,周王室將非子封於秦,邑於秦亭——即張家川縣城南,中國歷史上一個全新的部族——秦族由此誕生。汧渭之會還從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3年)到秦憲公二年(公元前714年)做過秦人從天水東遷後48年的都邑。
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秦文公晚上夢到有一條黃蛇,身體從天上下垂到地面,嘴巴一直伸到鄜城一帶的田野中。夢醒之後,便向史敦詢問夢中發生的事。
史敦回答:「這是天帝的象徵,請君侯祭祀它。」
秦文公於是下令建立鄜畤,用牛馬羊三牲祭祀白帝。
是年,梁國國君康伯病逝。
【按】宋人鄭樵《通志》:「梁氏,嬴姓,伯爵。伯益之後秦仲,有功於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今為同州縣,猶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樂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孫以國為氏。」宋人鄭樵《通志》也認為:「梁氏,嬴姓,伯爵,伯益之後秦仲,有功於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今為同州縣,猶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樂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孫以國為氏。」這部分梁氏,在後來移居河東的不少。
梁康伯生有六子。魯氏所生一女二子:梁姬(女)、梁伍、梁僖;龍姬所生四子:梁輈、梁輯、梁輔、梁軫。
梁康伯去世後,長子梁輈繼位,是為梁伯輈,成為第二代梁國國君。
梁伯輈時年42歲。梁輯、梁輔、梁軫均已成年。梁伯輈娶柯氏。柯氏為黃帝第五世孫姬棄之後。太始祖古公亶父修后稷之業,為免除子民受殺戮之災,攜私屬徙於歧下(陝西天柱)舉國老幼遂之歧下,他國聞者亦多歸之,所以古公派下傳四十姓氏。後傳世始祖仲雍建國號句吳。仲雍六世子柯相在周武王會諸侯於柯山時,相乃指山為姓,郡受濟陽。梁伯輈後又娶姬氏,生有三子:梁宏、梁宗、梁安。
周平王對梁伯輈道:「昔日武成王有黃飛虎,今日我有梁伯輈。」遂讓梁輈襲泰山伯,受封泰岳伯。
周平王下令嘉獎勤王功臣。
周厲王姬胡之孫、鄭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之侄掘突繼任鄭國第二任國君,即鄭武公。於是任命鄭武公繼承其父鄭桓公的職務,擔任周王室的卿士。
申侯雖有擁立之功,平王想進其為公爵。但申侯自知引犬戎入境殺害先王,已是犯下滔天大罪,無論如何不敢接受。平王也只得作罷。
晉國國君因護駕有功,封河內附庸之地。並且平息在鎬京作亂的叛賊,被周平王晉爵為侯爵。這個國君叫做晉文侯,是春秋晉國第一任國君。
衛武公勤王有功,由侯爵進為公爵。
秦自非子受封秦亭,歷經六世,贏姓部族終於成為了正式的諸侯國。在矛盾錯綜複雜、社會動盪不安的兩周之際,正是秦人在崛起的時期,周秦之間充滿了利害衝突和鬥爭,結果是秦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平王東遷」,秦在其中獲得了很大利益。《國語·鄭語》云:「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這裡的「秦景」當為秦襄公之前的秦莊公。秦莊公、襄公掠取周王室的土地當時清清楚楚,人所共知。而在秦襄公之前,秦的禮樂制度的建設早就開始了。周平王於是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於是,申侯建議重點加封秦人。
申侯道:「秦仲的孫子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並護送天子東遷洛邑,理應封賞。」
於是,周平王把秦襄公列為諸侯。秦人為王室保衛邊疆,討伐戎人,歷經三代五十多年,其間襄公祖父秦仲死於戰事,襄公所居犬丘被犬戎圍困有驚無險,襄公之兄世父被俘險遭敵害。這次襄公又以小小附庸之主,不惜一死,帶族人千里勤王,血戰犬戎,得爵位,列諸侯,實屬不易。
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並說:「犬戎兇惡無道,掠奪我們岐、豐的土地,只要秦國能攻打並趕走西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
周平王與秦襄公盟誓,封給他爵位。秦襄公這時才開始建立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互通使節,彼此訪問。這是巨大的飛躍。秦襄公非常高興,即立西汧,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頭的太牢大禮,在西疇祭祀白帝,以慶賀秦國的正式立國。
周平王又考慮贏康護駕有功,便再次晉爵梁康伯為忠孝伯。梁康伯時年已經72歲。
春秋時期最強的國家莫過於晉國,春秋五霸中,其餘都是稱霸一世,唯有晉國自晉文公而後,基本是穩坐中原霸主之位。
因秦國與犬戎毗鄰,秦襄公也不敢多耽擱,沒過幾天,便前來向周天周平王辭行。
周平王激動地緊握秦襄公的手流淚道:「卿家世代忠義,不辭幸勞保我大周西陲,犬戎荼毒西京,又仗卿勤王驅敵。如今卿要歸國,朕心難捨。不知此次相別,何日才能復見。」
秦襄公拜俯於地哽咽道:「臣保駕不力,令先王蒙難,此臣之罪也。蒙天子錯愛,列臣於諸侯。臣萬死不足以報天子。」
周平王道:「卿乃大周棟樑,亦為朕之忠臣。如今犬戎無道,侵奪我歧、豐之地。卿若能殺逐犬戎,為朕報仇,即可以歧、豐之地廣秦國,永為大周藩屏。」
秦襄公叩頭謝恩:「臣誠惶誠恐,天子如此厚恩,臣焉敢不盡力效命!」
左丘明《國語》:「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秦莊公、秦襄公)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僖(齊前莊公、齊僖公)於是乎小伯,楚蚠冒(楚蚡冒)於是乎始啟濮。」司馬遷《史記》:「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司馬貞《史記索隱》:「襄公救周,始命列國。金祠白帝,龍祚水德。
儘管秦人獲得在關中地區自由發展的機會,但是在建國之初,還面臨著能否生存下去的嚴峻考驗。周平王賜給秦的土地,實際上布滿戎、狄部落,秦國要存在下去,就必須與戎、狄作長期的鬥爭,不斷壯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幾年的鬥爭,均以秦國的失敗而告終。秦襄公眼看著封賜給自己的土地卻得不到手,很不甘心,於是連年向戎、狄發動進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終於攻到屬於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退回「西垂「故地。
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並說:「犬戎兇惡無道,掠奪我們岐、豐的土地,只要秦國能攻打並趕走西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
周平王與秦襄公盟誓,封給他爵位。秦襄公這時才開始建立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互通使節,彼此訪問。這是巨大的飛躍。秦襄公非常高興,即立西汧,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頭的太牢大禮,在西疇祭祀白帝,以慶賀秦國的正式立國。
周平王在封秦為諸侯的同時,將岐西之地賜給秦國,但這只是一張空頭支票,當時的岐西之地為戎族占領。
儘管秦人獲得在關中地區自由發展的機會,但是在建國之初,還面臨著能否生存下去的嚴峻考驗。周平王賜給秦的土地,實際上布滿戎、狄部落,秦國要存在下去,就必須與戎、狄作長期的鬥爭,不斷壯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幾年的鬥爭,均以秦國的失敗而告終。
周平王賜給秦襄公被犬戎占領的岐豐之地,秦襄公回國後整兵備戰,大敗犬戎。犬戎將領孛丁、滿也速皆戰死,犬戎王被迫向西撤退。秦襄公拓地千里,使秦國成為大國。
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討伐西戎,打到岐山時突然去世。秦襄公是春秋初期的一位傑出君主,在位時日雖不算很長,但他開創的基業及其雄才大略,為秦國社會發展和強盛奠定了基礎。因此,司馬遷評說:「秦起襄公,章於文、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
秦襄公去世後,其子秦文公繼位。
秦文公,嬴姓,趙氏。秦文公元年(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居住在西垂宮。秦文公三年(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帶領七百名士兵到東邊打獵。第二年到達汧水、渭水的會合地。
秦文公於是命人占卜這裡是否適宜居住,占卜的結果說吉利,秦文公便下令在這裡營建城邑。
《史記·秦本記》說:「三年(公元前763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
秦文公說:「從前,周王室把這裡的土地賜給我的祖先秦嬴作為封邑,後來我們最終成為諸侯。」遂徙居於汧渭之會,作為在關中和戎族進行鬥爭的根據地。(【注】但長期以來,汧渭之會的確切地點一直是史學界爭論的熱點。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鳳翔縣長青鎮孫家南頭村發現的大量先秦墓葬證明,掩埋在茫茫迷霧中的汧渭之會就在當年千河與渭河交匯的長青鎮一帶。)
汧渭之會,也作「千渭之會」、「千渭之匯」,為秦人從甘肅天水向咸陽逐步東遷過程中所建的都邑,有專家考證,其具體地點為今千河與渭河的交匯地帶。西周時期千河流入渭河的地方在現在鳳翔縣長青鎮,那裡就是當年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從天水來到關中為周王室牧馬的汧渭之會。據《史記·秦本記》記載,周孝王時代,生活在天水、禮縣一帶的秦人先祖大駱小兒子非子因擅長養馬,被周天子召到今寶雞市陳倉區汧渭之會的地方為周王室養馬並因此立功受封,周王室將非子封於秦,邑於秦亭——即張家川縣城南,中國歷史上一個全新的部族——秦族由此誕生。汧渭之會還從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3年)到秦憲公二年(公元前714年)做過秦人從天水東遷後48年的都邑。
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秦文公晚上夢到有一條黃蛇,身體從天上下垂到地面,嘴巴一直伸到鄜城一帶的田野中。夢醒之後,便向史敦詢問夢中發生的事。
史敦回答:「這是天帝的象徵,請君侯祭祀它。」
秦文公於是下令建立鄜畤,用牛馬羊三牲祭祀白帝。
是年,梁國國君康伯病逝。
【按】宋人鄭樵《通志》:「梁氏,嬴姓,伯爵。伯益之後秦仲,有功於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今為同州縣,猶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樂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孫以國為氏。」宋人鄭樵《通志》也認為:「梁氏,嬴姓,伯爵,伯益之後秦仲,有功於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今為同州縣,猶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樂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孫以國為氏。」這部分梁氏,在後來移居河東的不少。
梁康伯生有六子。魯氏所生一女二子:梁姬(女)、梁伍、梁僖;龍姬所生四子:梁輈、梁輯、梁輔、梁軫。
梁康伯去世後,長子梁輈繼位,是為梁伯輈,成為第二代梁國國君。
梁伯輈時年42歲。梁輯、梁輔、梁軫均已成年。梁伯輈娶柯氏。柯氏為黃帝第五世孫姬棄之後。太始祖古公亶父修后稷之業,為免除子民受殺戮之災,攜私屬徙於歧下(陝西天柱)舉國老幼遂之歧下,他國聞者亦多歸之,所以古公派下傳四十姓氏。後傳世始祖仲雍建國號句吳。仲雍六世子柯相在周武王會諸侯於柯山時,相乃指山為姓,郡受濟陽。梁伯輈後又娶姬氏,生有三子:梁宏、梁宗、梁安。
周平王對梁伯輈道:「昔日武成王有黃飛虎,今日我有梁伯輈。」遂讓梁輈襲泰山伯,受封泰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