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國與西戎再起戰事(2)
春秋早期,戎狄實力強盛,時常威脅中原華夏諸國,即使是強如齊、晉等大國也要常常遭受到戎狄的襲擾。秦國實力較弱,相比戎狄來說不堪一擊,可以說戎狄直接威脅秦國的基業根本。
此時,戎人部落已經分成兩支主力:一支在今橫山以北形成北戎,一支在今皋蘭地區形成西戎。反而是行動不便的周人車徒部隊,因為戰線拉長更加處於被動挨打防不勝防的境地。
周宣王好戰,陸續派遣大軍,對周邊屢起叛亂和進犯的戎狄蠻夷大舉用兵。周宣王在性格上過於倔強和武斷,剛愎自用,不聽從大臣的勸阻,從即位起,連續多年四處用兵,東征西討,不讓國內的軍民有片刻的喘息之機,不懂得休養生息的道理,最後還執意王駕親征,討伐屢次騷擾邊境的少數民族犬戎部落。因是兩戎部落的遠征,對於北戎,首先是周宣王親自為統帥的千畝之戰。
千畝之戰是西周宣王時期的著名戰役。公元前789年,周軍伐姜氏之戎,兩軍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縣南),周軍大敗,宣王調去作戰的「南國之師」全部被摧毀。短暫的「宣王中興」黯然結束。《史記·周本紀》記載:「(宣王)三十九年,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司馬遷這一記載的依據是《國語·周語上》,這一戰中周宣王是戰敗一方,「喪南國之師「(《國語·周語上》)。
周宣王自喪失王畿南部的軍隊後,便清查登記太原地區的庶民,但仲山父極力阻止,以此凸顯出王室內部革新務實派與墨守成規集團兩種勢力的鬥爭。周厲王時期,人們為了躲避稅收的剝削,漸漸地開闢私田,於是周厲王首開廢井田、履畝而稅的先例,國人心生不滿,厲王便任用一位衛國巫師,令他偵察指責者,隨時告發並逮捕殺戮,最後國人暴動,將厲王驅逐到彘邑。因為這樣,周宣王是在小農遍布的封建社會狀況下逐漸實行革新的,而經濟是國家發展至重要的因素,所以戶籍登記造冊是佂稅徭役的基礎條件。
周宣王在著名的「千畝之戰」中損兵折將、大敗而回。這次戰敗不僅使國力衰弱,元氣大傷,把從南方調過來的原來殷六師的部隊喪失殆盡,讓虎視眈眈的犬戎各部遂起了輕視周朝之心,在以後對周朝的邊境侵犯更加頻繁了,於是,周宣王希望通過料民徵集軍隊。
這一日,周宣王在太原料民回來,催趲車輦,連夜進城。
時近傍晚,忽見市上一群小孩拍手作歌,宣王乃停輦而聽之。歌曰:
月將升,日將沒;
糜弧箕胞,幾亡周國。
周宣王回到宮中,將女孩交給內宮撫養。這才想起歌謠的事,心中有些不快。遂吩咐左右:「朕今赦姜戎之罪,罷太原之兵,將武庫內所藏弧矢,盡行焚棄,再令國中不許造賣。其禍可息乎?」
伯陽父答曰:「臣觀天象,其兆已成,似在王宮之內,非關外間弓矢之事,必主後世有女支亂國之禍,況謠言曰:月將升,日將沒。日者,人君之象也;月乃陰類,日沒月升。陰進陽衰,其為女主幹政明矣。」
宣王道:「朕賴姜後主六宮之政,甚有賢德,其進御宮嬪,皆出選擇,女禍從何而來耶?」傳令姜後覲見。
姜後曰:「宮中有一異事,正欲啟奏。」
王問:「有何異事?」
姜後奏曰:「聞有先王手內有一小侍女,今已成年,懷孕生一女。妾巡視宮內時才查得此事,妾思此乃不祥之物,正要派人處置,不料那老宮人竟然一夜之間不見了,妾正在追查,尚無下落。妾罪該萬死!」
周宣王安撫道:「此乃先朝之事,與你無干。只是這女嬰今在何處?」
姜後回道:「有老宮人回報:那侍女和女嬰均被處死了。」
周宣王:「哦,此事也就算了。不過,那女嬰也是無辜的,剛到人間就被處死,甚是可憐。」遂又對姜後道:「今後宮中再生女嬰,務必善待之。」
姜後退出。姜後是齊國國君之女,生有一子,取名姬宮湦。
當日朝上,周宣王即宣布立姬宮湦為太子。
周宣王召大史伯陽父告以「糜弧箕胞」破解之事。
伯陽父布卦已畢,獻上爵詞。詞曰:
哭又笑,笑又哭。
羊被鬼吞,馬逢犬逐。
慎之慎之,糜弧箕腋!
然後伯陽父奏說:「以十二支所屬推之:羊為未,馬為午。哭笑者。悲喜之象。其應當在午未之年。據臣推洋,妖氣雖然出宮,未曾除也。」
於是,周宣王令:「凡是賣桑弓箕箭袋者,一律抓住格殺勿論。」
此時,城外正好有一對夫婦賣桑弓箕箭袋,聞聽此事,連忙捲起行李逃離鎬京。逃跑途中,忽聽路邊有嬰兒啼哭的聲音,讓人前去看個究竟,原來是被人遺棄在路邊的一個女嬰,夫婦二人忙抱起女嬰逃到了褒國。
公元786年,周宣王四十一年,周宣王派王師征討西申國(被宣王此時蔑稱為申戎),這次沒有人為申伯報信,王師取得勝利,申伯慌忙派人懇求宣王的母親(申侯的妹妹),其出面,向周宣王求情,西申國才免於滅國。
公元前785年,晉穆侯去世,晉文侯的叔父晉殤叔篡奪君位,晉文侯逃到其他諸侯國避難。
公元前783年(周宣王四十六年),周宣王遊獵圃田(今河南省中牟西)時,杜伯的冤魂乘白馬白車,由司空錡護左,大臣祝護右。杜伯戴著紅帽子從道邊奔馳而來,執紅弓搭紅箭,一箭射中周宣王的心臟,周宣王脊樑折斷後倒伏在箭囊上而死。
周宣王去世,其子周幽王姬宮湦繼位。詔以明年為元年,立申伯之女為王后,於宜日為太子,進王后父申伯為申侯。申後既立,姜後因悲慟太過,不久就抑鬱而死。
公元前781年,晉文侯以武力奪回君位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兵敗,獻出褒姒乞降。殊不知,這褒姒正是當年那對賣桑弓箕箭袋夫婦在路邊揀去的女嬰。
周幽王宣褒姒上殿,拜舞已畢。幽王抬頭觀看;姿容態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際,光艷照人。
周幽王大喜道:「四方雖貢獻有人,不及褒姒萬分之一。」
是夜,周幽王留褒姒於別宮,與褒姒同寢,享受魚水之樂,快活無比。
自此,褒姒坐則疊股,立則並肩,飲則交杯,食則同器。一連十日不朝。
儘管周幽王對褒姒很是寵愛,但褒姒從不給周幽王以笑臉。
周幽王問周幽王:「卿何故不笑?」
褒妃答道:「妾生平不愛笑。」
周幽王說:「朕必欲卿一開笑口。」遂出令:「不拘宮內宮外,有能致褒後一笑者,賞賜千金。」
虢石父獻計道:「先王昔年因西戎強盛,恐彼入寇,乃於儷山之下,置煙墩二十餘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衝霄漢,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嗚起大鼓,催趲前來。今數年以來,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啟齒,必須同後遊玩儷山,夜舉烽煙,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矣。」
據《史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她還是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
於是,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
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
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
後來諸侯們不再信用,漸漸不肯應召而來。
這個故事名叫「烽火戲諸侯」。其實,這完全是因為後人傳說周幽王無道,愛好美色,說他的江山就是毀在女人的手裡的,這和當年的紂王愛妲己一樣,無外乎是編造出來的段子,絲毫沒有可信度。按照正史記載,幽王戰死之地並非鎬京,而是靠近申國的驪山。而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也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擊殺周王,西周因而滅亡,與「烽火戲諸侯」記載相左。「烽火戲諸侯」完全是在說明周幽王為人暴戾寡恩,動靜無常,押昵群小,飲酒食肉,全無哀戚之心。
自姜後去世,周幽王更加耽於聲色,不理朝政。
申侯屢諫,周幽王不聽,只好退歸申國去了。
此時,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繼而亡。周幽王另用虢公祭公與尹吉甫之子尹球,並列三公。三人皆讒謅面諛之人,貪位慕祿之輩,惟王所欲,逢迎不暇。
雖有司徒鄭伯友正直進言,周幽王哪裡肯聽?
一日,周幽王視朝,歧山守臣申奏:「涇、河、洛三川,同日地震。三川俱竭,歧山復崩,壓壞民居無數。」
周幽王笑道:「山崩地震,此乃常事,這些事以後不要再告朕。」遂退朝還宮。
公元前778年,褒姒為周幽王生下兒子姬伯服。從此周幽王對褒姒更加寵愛,最後竟然廢黜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為王后,姬伯服為太子。申侯聞知幽王廢申後立褒妃,上疏諫曰:「昔桀寵妹喜以亡夏,紂寵旭己以亡商。王今寵信褒妃,廢嫡立庶,既乖夫婦之義,又傷父子之情。桀紂之事,復見於今,夏商之禍,不在異日。望吾王收回亂命,庶可免亡國之殃也。」
周幽王覽奏,拍案大怒曰:「此賊何敢亂言!」
虢石父奏曰:「申侯見太子被逐。久懷怨望。今聞後與太子俱廢,意在謀叛,故敢暴王之過。」
周幽王曰:「如此何以處之?」
石父奏曰:「申侯本無他功,因後進爵。今後與太子俱廢,申侯亦宜貶爵,仍舊為伯。發兵討罪,庶無後患。」周幽王准奏,下令削去申侯之爵。
於是,太子姬宜臼只好逃奔申國。宜臼逃到申國,訴說苦楚。
這一來,激怒了申侯。申侯怒道:「幽王無道!」
申侯自知國小兵弱,勢孤力單,不能與周匹敵。於是採用先發制人之謀,乘周幽王的軍隊尚未出動之時,借犬戎兵一萬五千,聯合東方的繒國和西方的犬戎討伐周幽王。
虢石父藉機向周幽王進讒言:「申侯反了,必當處置。」
周幽王在盛怒,對虢石父說:「你去率東虢兵討伐申侯。」
公元前778年,秦襄公繼承了秦國國君之位。
犬戎是先秦時期對於西方的遊牧部族的統稱,犬戎人勇猛善戰,以狼為圖騰,分為很多支族群,嫪嬴所嫁的豐王,就是犬戎人中力量較為雄厚的一支。秦襄公二年,戎兵大舉圍攻犬丘,世父率軍頑強抵抗,不幸城破被俘。也就是這一年,秦襄公把秦國的都城從現在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的西犬丘遷到了汧邑,位置大概在現在的陝西省隴縣一帶,這裡土地肥沃,距離與西戎的邊境也有一段路程,十分適合休養生息。當時秦國的國力並不甚強大,秦襄公力排眾議,採取聯姻的政策,把妹妹嫪嬴嫁給戎人的一位首領。由於秦襄公和親西戎,而且據有汧邑戰略要地,戎人沒有誅殺世父,一年後便放其歸秦,雙方一度和好相處。
秦襄公通過嫁妹、遷都這兩項重大決策,秦人一方面加強與周王室的關係,得到較可靠的聲援;另一方面東進占據汧邑膏沃之地,可以大力發展生產,加強武備,賴此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
公元前776年,秦襄公率軍攻伐西戎,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在岐山附近死於軍中,葬於故地西陲(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秦襄公是春秋初期的一位傑出君主,在位時日雖不算很長,但他開創的基業及其雄才大略,為秦國社會發展和強盛奠定了基礎。因此,司馬遷評說:「秦起襄公,章於文、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
六濟之戎,西周族名。公元前780年,西周的首都鎬京爆發特大地震,至少七點八級。地震導致河流上游多處決堤,洪水湧向四周,涇水、渭水、洛水三川由於上游改道而出現斷流乾涸,岐山爆發山體崩裂、滑坡等災害。一時間,「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給周王畿百姓造成重大的人員及財產損失。
在這種時候,周幽王沒有把精力放在災後重建上,反倒要討伐戎狄,以重振周室威風。周代是中國歷史上十分尚武的朝代,儘管一直遭到周邊部落的侵擾,但總體上軍事力量還是很強的。大地震一年後(前779),周幽王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命伯士率領六個師的兵力討伐六濟之戎。(見《竹書紀年》)
六個師都是屬於臨時徵召的,此時周人正忙於災後重建家園,家都還未安頓好,哪裡有心思去打仗呢?表面上看起來,六個師的兵力也算是威武雄壯,只是士氣低落,如何有戰鬥力?這場戰役不僅大敗而還,連統帥伯士都被戎人殺死。
征戎之役大敗後,周幽王灰心喪氣,不想打點朝政了,就把政事交給了卿士虢石父。長期以來,虢國為周王室鞍前馬後,盡忠竭力,故而一直被周王視為左膀右臂。只是虢石父的品行確實欠佳,史稱他「佞巧、善諛、好利」,就是個只會在君王面前拍馬屁的人,背地裡則四處搜刮民脂民膏,國人都十分痛恨他。
周厲王的孫子周幽王本來接掌的就是個爛攤子,但他並沒有勵精圖治。在周幽王上台的第二年,伯陽甫就提醒他:「周將亡矣。……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
周幽王不僅不思進取,反而迷上了以武力擄掠而來的美女褒姒,想盡一切辦法討得她的歡心,於是上演了歷史上有名的「烽火戲諸侯」鬧劇,重用聲名狼藉的虢石父,廢掉了王后及太子。
王后的娘家是勢力很大的申國,於是申侯利用幽王不得人心的機會,聯合繒、西夷犬戎進攻周幽王。周幽王「舉烽火徵兵」,但被他多次戲耍的諸侯沒有理會他的徵招,「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周幽王最終為自己的荒唐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此時,戎人部落已經分成兩支主力:一支在今橫山以北形成北戎,一支在今皋蘭地區形成西戎。反而是行動不便的周人車徒部隊,因為戰線拉長更加處於被動挨打防不勝防的境地。
周宣王好戰,陸續派遣大軍,對周邊屢起叛亂和進犯的戎狄蠻夷大舉用兵。周宣王在性格上過於倔強和武斷,剛愎自用,不聽從大臣的勸阻,從即位起,連續多年四處用兵,東征西討,不讓國內的軍民有片刻的喘息之機,不懂得休養生息的道理,最後還執意王駕親征,討伐屢次騷擾邊境的少數民族犬戎部落。因是兩戎部落的遠征,對於北戎,首先是周宣王親自為統帥的千畝之戰。
千畝之戰是西周宣王時期的著名戰役。公元前789年,周軍伐姜氏之戎,兩軍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縣南),周軍大敗,宣王調去作戰的「南國之師」全部被摧毀。短暫的「宣王中興」黯然結束。《史記·周本紀》記載:「(宣王)三十九年,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司馬遷這一記載的依據是《國語·周語上》,這一戰中周宣王是戰敗一方,「喪南國之師「(《國語·周語上》)。
周宣王自喪失王畿南部的軍隊後,便清查登記太原地區的庶民,但仲山父極力阻止,以此凸顯出王室內部革新務實派與墨守成規集團兩種勢力的鬥爭。周厲王時期,人們為了躲避稅收的剝削,漸漸地開闢私田,於是周厲王首開廢井田、履畝而稅的先例,國人心生不滿,厲王便任用一位衛國巫師,令他偵察指責者,隨時告發並逮捕殺戮,最後國人暴動,將厲王驅逐到彘邑。因為這樣,周宣王是在小農遍布的封建社會狀況下逐漸實行革新的,而經濟是國家發展至重要的因素,所以戶籍登記造冊是佂稅徭役的基礎條件。
周宣王在著名的「千畝之戰」中損兵折將、大敗而回。這次戰敗不僅使國力衰弱,元氣大傷,把從南方調過來的原來殷六師的部隊喪失殆盡,讓虎視眈眈的犬戎各部遂起了輕視周朝之心,在以後對周朝的邊境侵犯更加頻繁了,於是,周宣王希望通過料民徵集軍隊。
這一日,周宣王在太原料民回來,催趲車輦,連夜進城。
時近傍晚,忽見市上一群小孩拍手作歌,宣王乃停輦而聽之。歌曰:
月將升,日將沒;
糜弧箕胞,幾亡周國。
周宣王回到宮中,將女孩交給內宮撫養。這才想起歌謠的事,心中有些不快。遂吩咐左右:「朕今赦姜戎之罪,罷太原之兵,將武庫內所藏弧矢,盡行焚棄,再令國中不許造賣。其禍可息乎?」
伯陽父答曰:「臣觀天象,其兆已成,似在王宮之內,非關外間弓矢之事,必主後世有女支亂國之禍,況謠言曰:月將升,日將沒。日者,人君之象也;月乃陰類,日沒月升。陰進陽衰,其為女主幹政明矣。」
宣王道:「朕賴姜後主六宮之政,甚有賢德,其進御宮嬪,皆出選擇,女禍從何而來耶?」傳令姜後覲見。
姜後曰:「宮中有一異事,正欲啟奏。」
王問:「有何異事?」
姜後奏曰:「聞有先王手內有一小侍女,今已成年,懷孕生一女。妾巡視宮內時才查得此事,妾思此乃不祥之物,正要派人處置,不料那老宮人竟然一夜之間不見了,妾正在追查,尚無下落。妾罪該萬死!」
周宣王安撫道:「此乃先朝之事,與你無干。只是這女嬰今在何處?」
姜後回道:「有老宮人回報:那侍女和女嬰均被處死了。」
周宣王:「哦,此事也就算了。不過,那女嬰也是無辜的,剛到人間就被處死,甚是可憐。」遂又對姜後道:「今後宮中再生女嬰,務必善待之。」
姜後退出。姜後是齊國國君之女,生有一子,取名姬宮湦。
當日朝上,周宣王即宣布立姬宮湦為太子。
周宣王召大史伯陽父告以「糜弧箕胞」破解之事。
伯陽父布卦已畢,獻上爵詞。詞曰:
哭又笑,笑又哭。
羊被鬼吞,馬逢犬逐。
慎之慎之,糜弧箕腋!
然後伯陽父奏說:「以十二支所屬推之:羊為未,馬為午。哭笑者。悲喜之象。其應當在午未之年。據臣推洋,妖氣雖然出宮,未曾除也。」
於是,周宣王令:「凡是賣桑弓箕箭袋者,一律抓住格殺勿論。」
此時,城外正好有一對夫婦賣桑弓箕箭袋,聞聽此事,連忙捲起行李逃離鎬京。逃跑途中,忽聽路邊有嬰兒啼哭的聲音,讓人前去看個究竟,原來是被人遺棄在路邊的一個女嬰,夫婦二人忙抱起女嬰逃到了褒國。
公元786年,周宣王四十一年,周宣王派王師征討西申國(被宣王此時蔑稱為申戎),這次沒有人為申伯報信,王師取得勝利,申伯慌忙派人懇求宣王的母親(申侯的妹妹),其出面,向周宣王求情,西申國才免於滅國。
公元前785年,晉穆侯去世,晉文侯的叔父晉殤叔篡奪君位,晉文侯逃到其他諸侯國避難。
公元前783年(周宣王四十六年),周宣王遊獵圃田(今河南省中牟西)時,杜伯的冤魂乘白馬白車,由司空錡護左,大臣祝護右。杜伯戴著紅帽子從道邊奔馳而來,執紅弓搭紅箭,一箭射中周宣王的心臟,周宣王脊樑折斷後倒伏在箭囊上而死。
周宣王去世,其子周幽王姬宮湦繼位。詔以明年為元年,立申伯之女為王后,於宜日為太子,進王后父申伯為申侯。申後既立,姜後因悲慟太過,不久就抑鬱而死。
公元前781年,晉文侯以武力奪回君位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兵敗,獻出褒姒乞降。殊不知,這褒姒正是當年那對賣桑弓箕箭袋夫婦在路邊揀去的女嬰。
周幽王宣褒姒上殿,拜舞已畢。幽王抬頭觀看;姿容態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際,光艷照人。
周幽王大喜道:「四方雖貢獻有人,不及褒姒萬分之一。」
是夜,周幽王留褒姒於別宮,與褒姒同寢,享受魚水之樂,快活無比。
自此,褒姒坐則疊股,立則並肩,飲則交杯,食則同器。一連十日不朝。
儘管周幽王對褒姒很是寵愛,但褒姒從不給周幽王以笑臉。
周幽王問周幽王:「卿何故不笑?」
褒妃答道:「妾生平不愛笑。」
周幽王說:「朕必欲卿一開笑口。」遂出令:「不拘宮內宮外,有能致褒後一笑者,賞賜千金。」
虢石父獻計道:「先王昔年因西戎強盛,恐彼入寇,乃於儷山之下,置煙墩二十餘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衝霄漢,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嗚起大鼓,催趲前來。今數年以來,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啟齒,必須同後遊玩儷山,夜舉烽煙,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矣。」
據《史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她還是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
於是,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
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
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
後來諸侯們不再信用,漸漸不肯應召而來。
這個故事名叫「烽火戲諸侯」。其實,這完全是因為後人傳說周幽王無道,愛好美色,說他的江山就是毀在女人的手裡的,這和當年的紂王愛妲己一樣,無外乎是編造出來的段子,絲毫沒有可信度。按照正史記載,幽王戰死之地並非鎬京,而是靠近申國的驪山。而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也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擊殺周王,西周因而滅亡,與「烽火戲諸侯」記載相左。「烽火戲諸侯」完全是在說明周幽王為人暴戾寡恩,動靜無常,押昵群小,飲酒食肉,全無哀戚之心。
自姜後去世,周幽王更加耽於聲色,不理朝政。
申侯屢諫,周幽王不聽,只好退歸申國去了。
此時,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繼而亡。周幽王另用虢公祭公與尹吉甫之子尹球,並列三公。三人皆讒謅面諛之人,貪位慕祿之輩,惟王所欲,逢迎不暇。
雖有司徒鄭伯友正直進言,周幽王哪裡肯聽?
一日,周幽王視朝,歧山守臣申奏:「涇、河、洛三川,同日地震。三川俱竭,歧山復崩,壓壞民居無數。」
周幽王笑道:「山崩地震,此乃常事,這些事以後不要再告朕。」遂退朝還宮。
公元前778年,褒姒為周幽王生下兒子姬伯服。從此周幽王對褒姒更加寵愛,最後竟然廢黜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為王后,姬伯服為太子。申侯聞知幽王廢申後立褒妃,上疏諫曰:「昔桀寵妹喜以亡夏,紂寵旭己以亡商。王今寵信褒妃,廢嫡立庶,既乖夫婦之義,又傷父子之情。桀紂之事,復見於今,夏商之禍,不在異日。望吾王收回亂命,庶可免亡國之殃也。」
周幽王覽奏,拍案大怒曰:「此賊何敢亂言!」
虢石父奏曰:「申侯見太子被逐。久懷怨望。今聞後與太子俱廢,意在謀叛,故敢暴王之過。」
周幽王曰:「如此何以處之?」
石父奏曰:「申侯本無他功,因後進爵。今後與太子俱廢,申侯亦宜貶爵,仍舊為伯。發兵討罪,庶無後患。」周幽王准奏,下令削去申侯之爵。
於是,太子姬宜臼只好逃奔申國。宜臼逃到申國,訴說苦楚。
這一來,激怒了申侯。申侯怒道:「幽王無道!」
申侯自知國小兵弱,勢孤力單,不能與周匹敵。於是採用先發制人之謀,乘周幽王的軍隊尚未出動之時,借犬戎兵一萬五千,聯合東方的繒國和西方的犬戎討伐周幽王。
虢石父藉機向周幽王進讒言:「申侯反了,必當處置。」
周幽王在盛怒,對虢石父說:「你去率東虢兵討伐申侯。」
公元前778年,秦襄公繼承了秦國國君之位。
犬戎是先秦時期對於西方的遊牧部族的統稱,犬戎人勇猛善戰,以狼為圖騰,分為很多支族群,嫪嬴所嫁的豐王,就是犬戎人中力量較為雄厚的一支。秦襄公二年,戎兵大舉圍攻犬丘,世父率軍頑強抵抗,不幸城破被俘。也就是這一年,秦襄公把秦國的都城從現在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的西犬丘遷到了汧邑,位置大概在現在的陝西省隴縣一帶,這裡土地肥沃,距離與西戎的邊境也有一段路程,十分適合休養生息。當時秦國的國力並不甚強大,秦襄公力排眾議,採取聯姻的政策,把妹妹嫪嬴嫁給戎人的一位首領。由於秦襄公和親西戎,而且據有汧邑戰略要地,戎人沒有誅殺世父,一年後便放其歸秦,雙方一度和好相處。
秦襄公通過嫁妹、遷都這兩項重大決策,秦人一方面加強與周王室的關係,得到較可靠的聲援;另一方面東進占據汧邑膏沃之地,可以大力發展生產,加強武備,賴此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
公元前776年,秦襄公率軍攻伐西戎,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在岐山附近死於軍中,葬於故地西陲(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秦襄公是春秋初期的一位傑出君主,在位時日雖不算很長,但他開創的基業及其雄才大略,為秦國社會發展和強盛奠定了基礎。因此,司馬遷評說:「秦起襄公,章於文、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
六濟之戎,西周族名。公元前780年,西周的首都鎬京爆發特大地震,至少七點八級。地震導致河流上游多處決堤,洪水湧向四周,涇水、渭水、洛水三川由於上游改道而出現斷流乾涸,岐山爆發山體崩裂、滑坡等災害。一時間,「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給周王畿百姓造成重大的人員及財產損失。
在這種時候,周幽王沒有把精力放在災後重建上,反倒要討伐戎狄,以重振周室威風。周代是中國歷史上十分尚武的朝代,儘管一直遭到周邊部落的侵擾,但總體上軍事力量還是很強的。大地震一年後(前779),周幽王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命伯士率領六個師的兵力討伐六濟之戎。(見《竹書紀年》)
六個師都是屬於臨時徵召的,此時周人正忙於災後重建家園,家都還未安頓好,哪裡有心思去打仗呢?表面上看起來,六個師的兵力也算是威武雄壯,只是士氣低落,如何有戰鬥力?這場戰役不僅大敗而還,連統帥伯士都被戎人殺死。
征戎之役大敗後,周幽王灰心喪氣,不想打點朝政了,就把政事交給了卿士虢石父。長期以來,虢國為周王室鞍前馬後,盡忠竭力,故而一直被周王視為左膀右臂。只是虢石父的品行確實欠佳,史稱他「佞巧、善諛、好利」,就是個只會在君王面前拍馬屁的人,背地裡則四處搜刮民脂民膏,國人都十分痛恨他。
周厲王的孫子周幽王本來接掌的就是個爛攤子,但他並沒有勵精圖治。在周幽王上台的第二年,伯陽甫就提醒他:「周將亡矣。……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
周幽王不僅不思進取,反而迷上了以武力擄掠而來的美女褒姒,想盡一切辦法討得她的歡心,於是上演了歷史上有名的「烽火戲諸侯」鬧劇,重用聲名狼藉的虢石父,廢掉了王后及太子。
王后的娘家是勢力很大的申國,於是申侯利用幽王不得人心的機會,聯合繒、西夷犬戎進攻周幽王。周幽王「舉烽火徵兵」,但被他多次戲耍的諸侯沒有理會他的徵招,「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周幽王最終為自己的荒唐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