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國與西戎再起戰事(1)
西戎中有一支為「姜氏之戎」,又稱「姜戎」。姜戎本是姜姓的後裔,與齊,許,申,呂等國同祖,西周時期,姜姓一部加入周朝,「由戎變華」,另一部分始終保持「戎」的,成為「姜氏之戎」。進入東周后,姜氏之戎不復西周時的強大,實力較弱,已經淪落到與陸渾戎相同的地步。
姜姓起源於「羌」,「羌」發源於現甘肅一帶,只不過「羌」一直在向東遷。昔少典娶於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姜姓來源於炎帝,姬水在那至今不明。不過「姜水」,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姜氏城在扶鳳縣一帶,明清時期,人們將姜氏城搬進了寶雞縣內,寶雞也成了祭祀炎帝的地方。虞夏之際,炎帝的後裔四岳部族封於呂地,建立了四岳國,得姓為「姜」,氏曰「有呂」,也稱「呂」氏。
周宣王為了保衛南國之地,改封申伯到南陽為申侯,史稱南申。至於許國,則上周成王時受的姜姓小國,這一支也是從「姜姓呂國」中分出來的。呂國,應該是姜姓「大宗」,世代在王室任職,比如西周的《呂刑》就是呂國國君幫周王室制定的。還有一支」姜氏之戎「,它是四岳的後裔。
因周王室與西戎的矛盾越來越大,於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90年),周王室的軍隊與姜戎戰於「千畝」,「千畝」是周天子施行「籍田」地方。
因姜戎的侵入,周軍與姜戎開戰,王師敗績,不過還好有諸侯軍隊存在,比如晉軍,事情暫時平息了下去。
《周語·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載:「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民之蕃庶於是乎生,事之供給於是乎在,和協輯睦於是乎興,財用蕃殖於是乎始,敦厖純固於是乎成,是故稷為大官。古者,太史順時覛土,陽癉憤盈,土氣震發,農祥晨正,日月底於天廟,土乃脈發。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於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谷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帥陽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祗祓,監農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壇於籍,命農大夫咸戒農用。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王乃淳濯饗醴,及期,郁人薦鬯,犧人薦醴,王祼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班三之,庶民終於千畝。其后稷省功,太史監之。司徒省民,太師監之。畢,宰夫陳饗,膳宰監之。膳夫贊王,王歆大牢,班嘗之,庶人終食。「是日也,瞽帥、音官以風土。廩於籍東南,鍾而藏之,而時布之於農。稷則遍誡百姓,紀農協功,曰:『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土不備墾,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師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則大徇。耨獲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動,恪恭於農,修其疆畔,日服其鎛,不解於時,財用不乏,民用和同。是時也,王事唯農是務,無有求利於其官,以干農功,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若是,乃能媚於神而和於民矣,則享祀時至而布施優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乏祀而困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王不聽。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
「千畝之戰」的影響很大,一是姜姓申國與周王室交惡,姜戎雖說是戎,但與申國畢竟是同祖;其二,因戰敗,周王室財政崩潰,得花錢重組軍隊。對於姜姓與王室交惡,周宣王的辦法是聯姻,即其子姬宮湦(周幽王)即申後為妻;對於第二點,就是周宣王時期的「料民於太原」——「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史記·周本紀》: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十二年,魯武公來朝。宣王不修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
此戰周宣王「喪南國之師」,周朝直屬軍隊又被打完,直接導致西周財政崩潰,周宣王「料民於太原」,其子周幽王任用虢石父為卿士搞錢,結果西周滅亡。
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梁國做了對戰爭的充分準備。但這樣的時間並不持久,梁國的歷代國君隨時都面臨著極其嚴重的戰爭威脅和嚴峻考驗。
那時的周王朝已經不能左右各諸侯的權力,西周終止,東周興起,春秋戰國時代來臨,各諸侯國開始膨脹野心,對鄰國,特別是一些小國頻繁出擊,搶奪地盤,擾民苦民。
秦國和晉國的勢力不斷壯大,形成兩個諸侯強國,梁國被挾持在兩個大國中間,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成為兩國時時想吞食的目標,
梁國在對外關係上,採取了多種外交謀略,以穩定國土和保持安全。
芮國是從商代晚期便已見諸於史籍並經歷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一個小國,《左傳》中記載了春秋早期芮國的一起長達八年的政治動亂事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聯軍與商朝七十萬軍隊大戰於牧野,商紂王兵敗自殞,商朝亡。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山西省芮城縣)。
商代河東的芮隨著武王克商而消失,在河外則同時出現了姬姓的芮國。周初的姬姓芮國在周王室所受到的重視與巨大政治地位與「質厥成「的那個芮國形成了鮮明對比。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載:「武王時,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南方的巢國來向周王朝聘,芮國的君主已受命作詠贊的作品,這與西周芮伯長期扮演的重要輔臣角色相一致。《逸周書·卷十》:「穆王思保位惟難,恐貽世羞,欲自警悟……芮伯稽古,作《訓納》。王於善暨,執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正義》謂芮良夫即「芮伯也「。《大雅·桑柔》,《小序》:「芮伯刺厲王也。「明劉伯溫《郁離子·獻馬》:「周厲王使芮伯帥師伐戎,得良馬焉。「從武王到厲王幾乎整個西周時代,芮伯都活躍於中央王朝政壇之上並對最高王政表達讚揚、警訓或批評,還受王命征伐。與文王時訴爭田地的姜姓小國芮呈現出很不同的面貌。
周王「天下共主」,封建諸侯、以藩屏周,分封姬姓宗室和功臣,「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周王把殷商芮地一分為二,黃河以西、華山以北的大荔縣(今陝西大荔縣)芮地分封給姬姓宗親,賜伯爵位,始稱芮伯,芮伯在朝任司徒一職,周朝時的姬姓芮國由此誕生。芮國在西周時更是王畿門戶,扼守著鎬京的東大門,也是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和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的紐帶。姬姓芮國西靠黃河,南依渭水,自古以來就是一塊肥沃之地。
在平定了「三監之亂」後,周王朝迎來了短暫的「成康盛世」,但是「昭王之時,王道微缺「,周王的「天下共主」能力開始下降,周昭王南平楚蠻,三軍覆沒,南巡不返。
周穆王姬滿即位。周穆王統治初期,沒有像昭王那樣靠武力征伐四方,平息國內各種矛盾,而是認為是統治階層內部出現了問題。他命令大臣伯臩向朝廷官員重申執政規範,並發布《臩命》;又用呂侯(亦作甫侯)為司寇,命作《呂刑》,告四方,以正天下。刑書制定墨、劓、臏、宮、大辟5刑,其細則達3000條之多。在周穆王的勵精圖治下,天下再度安寧。
周穆王十二年(前964年)春,周穆王西征,進兵陽紆,大勝。西伐戎人,擴疆拓土,導致朝中空虛。東部徐國率九部淮夷趁機,大舉西侵,進攻鎬京,先頭部隊一路打進潼關,至芮國。芮伯率芮國本地武裝扼守東大門,周穆王長驅回京,率宗周六師擊退徐國淮夷,隨後聯合楚國一舉攻破徐國,平定了徐國之亂。
由於東征西伐,周朝國土不斷擴大,但是也加深了周朝與戎人之仇,周懿王時,就出現戎狄頻繁侵擾中原的局面,周人深受其苦,同時周天子與各諸侯之間的矛盾也日漸激烈,周天子對諸侯的王權控制出現了不可緩解的問題。「夷王衰弱,荒服不朝」,周夷王為了鞏固王權,烹殺齊哀公,但是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周王室控制力的衰敗。
前877年,周厲王姬胡即位後,面對內憂外擾的問題,進行大力改革。對外還是採取征討伐戰,命虢公長父東征淮夷。命芮伯良夫以韓城(今陝西韓城)為根據地,北上抗戎,芮人取得了勝利,並獲得一批良馬,獻於王上,卻被榮夷公中傷,說芮伯中飽私囊,厲王怒而逐之。芮伯明知王上貪得無厭,親近小人,還獻馬勾起王上的私慾,給予政敵中傷自己的機會,這是芮伯的錯。對內周厲王以國家名義壟斷山林川澤,不准工商業者依山澤而謀生,限制貴族勢力,分割貴族利益,並進行輿論監控。
芮伯良夫對周厲王諫言,寫以《桑柔》給予周厲王,並提出榮夷公太過年輕,勤德難備,只會諂媚王上,中飽私囊,隱瞞民情。前841年,「國人」發難暴動,姬胡被逐,奔於彘(今山西霍州東北),居汾水之旁,稱「汾王」,朝中「共和行政」。
據說周王室藏有一件鎮朝之寶的神龍,這個寶貝是用一個精美的木盒子裝著,外面還加著一把鎖。這是什麼寶貝呢?說了噁心死你,裝的是一口唾液。但您別小看它,這可不是一般人的唾液,而是龍的唾液,說文雅一點,叫作龍漦。神龍跑到夏王的王宮裡做客,不是一條,而是兩條。夏人也是葉公好龍的類型,一旦見到真龍,不僅沒有歡天喜地慶祝一番,反倒都被嚇壞了。更可怕的是,神龍居然開口說話,自稱是褒國兩位先王的化身。夏王宮亂得像一鍋粥,不知道要怎麼辦。還是夏王英明,想了個辦法,還是由上天來決定吧,以占卜定吉凶。
有一天,周厲王窮極無聊,找不到什麼東西玩,突然想起王宮裡藏了這麼個寶貝,心念一動,我何不打開來瞧瞧呢?他便差人把木盒子拿過來,解了鎖要打開來瞧。這時一幫大臣紛紛反對,周厲王哪兒管三七二十一:「給我打開。」
盒子打開了。神龍的唾液自己流出盒子,濺到了地板上。周厲王突然覺得有點噁心,喚人把這唾液給洗了。宮人們用盡辦法,竟然洗不掉。這周厲王怪能折騰的,喚來巫師術士想辦法。
巫師裝模作樣地提出一個意見:「這龍的唾液乃是髒物,得讓宮女們脫光衣服,一絲不掛地圍著髒物一起叫喊。」
周厲王不想那麼多,叫宮女們把衣服都脫光了,一堆豐臀肥乳便圍著龍漦亂喊亂叫,大師一邊作法,一邊時不時瞟上幾眼,欣賞無邊春色。
龍的唾液突然化為一隻蜥蜴,四處亂竄,怎麼也捉不住,最後竄入後宮。正巧後宮有一個年僅七八歲的侍女,蜥蜴竄著竄著,便竄進她體內去了,消失無蹤。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周厲王想調兵遣將鎮壓暴亂,但王宮內部一片混亂,無法與外界聯繫。面對洶湧而來的人潮,周厲王只能奪門而逃,狼狽不堪。這位曾經率軍征戰、戰勝無數敵人的天子,逃離了都城,向東飛馳。最終他來到了彘地(在山西的汾河流域)定居下來,被尊稱為「汾王「。
在周厲王流亡期間,他體驗了被臣子背叛的痛苦和恥辱。他的財政改革觸動了上層貴族的根本利益,他們選擇了起義。暴動的武裝中的大部分是下層人民,但領導者必然是上層貴族。此年史稱共和元年,自此西周進入沒有周天子執政的十三年。
公元前828年,周厲王死於彘地,由太子姬靜繼位,是為周宣王。周宣王繼位後,多次的對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現「四方既平,王國庶定」的局面。但因連年征戰消耗國力,加劇了西周王朝的社會危機,加上周宣王晚年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曇花一現,也為西周在周幽王時期的滅亡埋下伏筆。
周宣王晚年多次對周邊部族用兵。公元前797年,周宣王派軍隊攻打太原之戎,但沒有成功。
公元前796年,周宣王興兵伐魯,殺死了魯伯御,立魯武公的三子公子稱為君,是為魯孝公,姬姓,名稱,魯懿公之弟,西周末期、春秋初期魯國第十二任國君。
公元前793年(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條戎、奔戎(今山西夏縣西南),戰敗。
公元前791年(周宣王三十八年),在汾水、隰水擊敗北戎。
公元前790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申戎(即西申國,今陝西省米脂縣北)獲得勝利。
姜姓起源於「羌」,「羌」發源於現甘肅一帶,只不過「羌」一直在向東遷。昔少典娶於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姜姓來源於炎帝,姬水在那至今不明。不過「姜水」,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姜氏城在扶鳳縣一帶,明清時期,人們將姜氏城搬進了寶雞縣內,寶雞也成了祭祀炎帝的地方。虞夏之際,炎帝的後裔四岳部族封於呂地,建立了四岳國,得姓為「姜」,氏曰「有呂」,也稱「呂」氏。
周宣王為了保衛南國之地,改封申伯到南陽為申侯,史稱南申。至於許國,則上周成王時受的姜姓小國,這一支也是從「姜姓呂國」中分出來的。呂國,應該是姜姓「大宗」,世代在王室任職,比如西周的《呂刑》就是呂國國君幫周王室制定的。還有一支」姜氏之戎「,它是四岳的後裔。
因周王室與西戎的矛盾越來越大,於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90年),周王室的軍隊與姜戎戰於「千畝」,「千畝」是周天子施行「籍田」地方。
因姜戎的侵入,周軍與姜戎開戰,王師敗績,不過還好有諸侯軍隊存在,比如晉軍,事情暫時平息了下去。
《周語·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載:「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民之蕃庶於是乎生,事之供給於是乎在,和協輯睦於是乎興,財用蕃殖於是乎始,敦厖純固於是乎成,是故稷為大官。古者,太史順時覛土,陽癉憤盈,土氣震發,農祥晨正,日月底於天廟,土乃脈發。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於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谷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帥陽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祗祓,監農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壇於籍,命農大夫咸戒農用。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王乃淳濯饗醴,及期,郁人薦鬯,犧人薦醴,王祼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班三之,庶民終於千畝。其后稷省功,太史監之。司徒省民,太師監之。畢,宰夫陳饗,膳宰監之。膳夫贊王,王歆大牢,班嘗之,庶人終食。「是日也,瞽帥、音官以風土。廩於籍東南,鍾而藏之,而時布之於農。稷則遍誡百姓,紀農協功,曰:『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土不備墾,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師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則大徇。耨獲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動,恪恭於農,修其疆畔,日服其鎛,不解於時,財用不乏,民用和同。是時也,王事唯農是務,無有求利於其官,以干農功,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若是,乃能媚於神而和於民矣,則享祀時至而布施優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乏祀而困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王不聽。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
「千畝之戰」的影響很大,一是姜姓申國與周王室交惡,姜戎雖說是戎,但與申國畢竟是同祖;其二,因戰敗,周王室財政崩潰,得花錢重組軍隊。對於姜姓與王室交惡,周宣王的辦法是聯姻,即其子姬宮湦(周幽王)即申後為妻;對於第二點,就是周宣王時期的「料民於太原」——「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史記·周本紀》: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十二年,魯武公來朝。宣王不修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
此戰周宣王「喪南國之師」,周朝直屬軍隊又被打完,直接導致西周財政崩潰,周宣王「料民於太原」,其子周幽王任用虢石父為卿士搞錢,結果西周滅亡。
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梁國做了對戰爭的充分準備。但這樣的時間並不持久,梁國的歷代國君隨時都面臨著極其嚴重的戰爭威脅和嚴峻考驗。
那時的周王朝已經不能左右各諸侯的權力,西周終止,東周興起,春秋戰國時代來臨,各諸侯國開始膨脹野心,對鄰國,特別是一些小國頻繁出擊,搶奪地盤,擾民苦民。
秦國和晉國的勢力不斷壯大,形成兩個諸侯強國,梁國被挾持在兩個大國中間,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成為兩國時時想吞食的目標,
梁國在對外關係上,採取了多種外交謀略,以穩定國土和保持安全。
芮國是從商代晚期便已見諸於史籍並經歷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一個小國,《左傳》中記載了春秋早期芮國的一起長達八年的政治動亂事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聯軍與商朝七十萬軍隊大戰於牧野,商紂王兵敗自殞,商朝亡。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山西省芮城縣)。
商代河東的芮隨著武王克商而消失,在河外則同時出現了姬姓的芮國。周初的姬姓芮國在周王室所受到的重視與巨大政治地位與「質厥成「的那個芮國形成了鮮明對比。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載:「武王時,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南方的巢國來向周王朝聘,芮國的君主已受命作詠贊的作品,這與西周芮伯長期扮演的重要輔臣角色相一致。《逸周書·卷十》:「穆王思保位惟難,恐貽世羞,欲自警悟……芮伯稽古,作《訓納》。王於善暨,執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正義》謂芮良夫即「芮伯也「。《大雅·桑柔》,《小序》:「芮伯刺厲王也。「明劉伯溫《郁離子·獻馬》:「周厲王使芮伯帥師伐戎,得良馬焉。「從武王到厲王幾乎整個西周時代,芮伯都活躍於中央王朝政壇之上並對最高王政表達讚揚、警訓或批評,還受王命征伐。與文王時訴爭田地的姜姓小國芮呈現出很不同的面貌。
周王「天下共主」,封建諸侯、以藩屏周,分封姬姓宗室和功臣,「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周王把殷商芮地一分為二,黃河以西、華山以北的大荔縣(今陝西大荔縣)芮地分封給姬姓宗親,賜伯爵位,始稱芮伯,芮伯在朝任司徒一職,周朝時的姬姓芮國由此誕生。芮國在西周時更是王畿門戶,扼守著鎬京的東大門,也是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和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的紐帶。姬姓芮國西靠黃河,南依渭水,自古以來就是一塊肥沃之地。
在平定了「三監之亂」後,周王朝迎來了短暫的「成康盛世」,但是「昭王之時,王道微缺「,周王的「天下共主」能力開始下降,周昭王南平楚蠻,三軍覆沒,南巡不返。
周穆王姬滿即位。周穆王統治初期,沒有像昭王那樣靠武力征伐四方,平息國內各種矛盾,而是認為是統治階層內部出現了問題。他命令大臣伯臩向朝廷官員重申執政規範,並發布《臩命》;又用呂侯(亦作甫侯)為司寇,命作《呂刑》,告四方,以正天下。刑書制定墨、劓、臏、宮、大辟5刑,其細則達3000條之多。在周穆王的勵精圖治下,天下再度安寧。
周穆王十二年(前964年)春,周穆王西征,進兵陽紆,大勝。西伐戎人,擴疆拓土,導致朝中空虛。東部徐國率九部淮夷趁機,大舉西侵,進攻鎬京,先頭部隊一路打進潼關,至芮國。芮伯率芮國本地武裝扼守東大門,周穆王長驅回京,率宗周六師擊退徐國淮夷,隨後聯合楚國一舉攻破徐國,平定了徐國之亂。
由於東征西伐,周朝國土不斷擴大,但是也加深了周朝與戎人之仇,周懿王時,就出現戎狄頻繁侵擾中原的局面,周人深受其苦,同時周天子與各諸侯之間的矛盾也日漸激烈,周天子對諸侯的王權控制出現了不可緩解的問題。「夷王衰弱,荒服不朝」,周夷王為了鞏固王權,烹殺齊哀公,但是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周王室控制力的衰敗。
前877年,周厲王姬胡即位後,面對內憂外擾的問題,進行大力改革。對外還是採取征討伐戰,命虢公長父東征淮夷。命芮伯良夫以韓城(今陝西韓城)為根據地,北上抗戎,芮人取得了勝利,並獲得一批良馬,獻於王上,卻被榮夷公中傷,說芮伯中飽私囊,厲王怒而逐之。芮伯明知王上貪得無厭,親近小人,還獻馬勾起王上的私慾,給予政敵中傷自己的機會,這是芮伯的錯。對內周厲王以國家名義壟斷山林川澤,不准工商業者依山澤而謀生,限制貴族勢力,分割貴族利益,並進行輿論監控。
芮伯良夫對周厲王諫言,寫以《桑柔》給予周厲王,並提出榮夷公太過年輕,勤德難備,只會諂媚王上,中飽私囊,隱瞞民情。前841年,「國人」發難暴動,姬胡被逐,奔於彘(今山西霍州東北),居汾水之旁,稱「汾王」,朝中「共和行政」。
據說周王室藏有一件鎮朝之寶的神龍,這個寶貝是用一個精美的木盒子裝著,外面還加著一把鎖。這是什麼寶貝呢?說了噁心死你,裝的是一口唾液。但您別小看它,這可不是一般人的唾液,而是龍的唾液,說文雅一點,叫作龍漦。神龍跑到夏王的王宮裡做客,不是一條,而是兩條。夏人也是葉公好龍的類型,一旦見到真龍,不僅沒有歡天喜地慶祝一番,反倒都被嚇壞了。更可怕的是,神龍居然開口說話,自稱是褒國兩位先王的化身。夏王宮亂得像一鍋粥,不知道要怎麼辦。還是夏王英明,想了個辦法,還是由上天來決定吧,以占卜定吉凶。
有一天,周厲王窮極無聊,找不到什麼東西玩,突然想起王宮裡藏了這麼個寶貝,心念一動,我何不打開來瞧瞧呢?他便差人把木盒子拿過來,解了鎖要打開來瞧。這時一幫大臣紛紛反對,周厲王哪兒管三七二十一:「給我打開。」
盒子打開了。神龍的唾液自己流出盒子,濺到了地板上。周厲王突然覺得有點噁心,喚人把這唾液給洗了。宮人們用盡辦法,竟然洗不掉。這周厲王怪能折騰的,喚來巫師術士想辦法。
巫師裝模作樣地提出一個意見:「這龍的唾液乃是髒物,得讓宮女們脫光衣服,一絲不掛地圍著髒物一起叫喊。」
周厲王不想那麼多,叫宮女們把衣服都脫光了,一堆豐臀肥乳便圍著龍漦亂喊亂叫,大師一邊作法,一邊時不時瞟上幾眼,欣賞無邊春色。
龍的唾液突然化為一隻蜥蜴,四處亂竄,怎麼也捉不住,最後竄入後宮。正巧後宮有一個年僅七八歲的侍女,蜥蜴竄著竄著,便竄進她體內去了,消失無蹤。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周厲王想調兵遣將鎮壓暴亂,但王宮內部一片混亂,無法與外界聯繫。面對洶湧而來的人潮,周厲王只能奪門而逃,狼狽不堪。這位曾經率軍征戰、戰勝無數敵人的天子,逃離了都城,向東飛馳。最終他來到了彘地(在山西的汾河流域)定居下來,被尊稱為「汾王「。
在周厲王流亡期間,他體驗了被臣子背叛的痛苦和恥辱。他的財政改革觸動了上層貴族的根本利益,他們選擇了起義。暴動的武裝中的大部分是下層人民,但領導者必然是上層貴族。此年史稱共和元年,自此西周進入沒有周天子執政的十三年。
公元前828年,周厲王死於彘地,由太子姬靜繼位,是為周宣王。周宣王繼位後,多次的對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現「四方既平,王國庶定」的局面。但因連年征戰消耗國力,加劇了西周王朝的社會危機,加上周宣王晚年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曇花一現,也為西周在周幽王時期的滅亡埋下伏筆。
周宣王晚年多次對周邊部族用兵。公元前797年,周宣王派軍隊攻打太原之戎,但沒有成功。
公元前796年,周宣王興兵伐魯,殺死了魯伯御,立魯武公的三子公子稱為君,是為魯孝公,姬姓,名稱,魯懿公之弟,西周末期、春秋初期魯國第十二任國君。
公元前793年(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條戎、奔戎(今山西夏縣西南),戰敗。
公元前791年(周宣王三十八年),在汾水、隰水擊敗北戎。
公元前790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申戎(即西申國,今陝西省米脂縣北)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