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梁姬遠嫁南虢國
南虢國(南虢國是西虢國東遷後的稱謂,其君主和西虢國君主合在一起),《左傳》僖公五年載:「晉侯圍上陽」,杜預註:「上陽,虢國都,在弘農陝縣東南」。孔穎達《疏》引馬融曰:「虢仲封下陽,虢叔封上陽」,這是說南虢是文王弟虢叔的封國。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歷朝國君:虢叔,周太王孫,季歷第三子,周文王弟,西虢國開國君主。周武王時期在位。中間世系不明。虢城公姬遣,一作虢成公,周康王、周昭王時期在位。虢季易父,又稱虢公,字易父,周穆王時期在位。虢宄公姬師哉,周共王時期在位。虢幽叔姬師望,周懿王時期在位。虢德叔姬師即,周孝王時期在位。虢宣公姬師丞,周夷王時期在位。虢厲公/虢公長父/虢仲,字長父,周厲王、周宣王時期在位。周厲王三年,討伐淮夷;厲、宣之際,始東遷三門峽立國。虢文公/虢季子白,姬白,周宣王時期在位。周宣王十二年,大勝獫狁,鑄造虢季子白盤。
南虢的稱謂最早見於《水經注》,因位於大河之南而得名,故城在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南李家窯附近。王夫之《稗疏》云:「東虢,虢叔所封。南、北二虢,皆虢仲地」,這是說南北二虢都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地。文王弟虢叔初封於「扶風郡雍」縣,不但有文獻記載,而且還有大量出土的虢國銅器可證。這樣所謂「虢叔封上陽」,當是虢叔之後自「雍」遷至上陽之誤。所謂「南、北二虢,皆虢仲地」,是對馬融說的修正,也是宣王初年虢叔之後「虢仲」自雍「之上陽,為南虢矣」的誤傳。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水經注》所載「虢仲之所都為南虢」,是說南虢的始遷之君為「虢仲」,這已為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9虢仲大墓所證實。這位「虢仲」就是周厲王時赫赫有名的卿士虢公長父。因此,南虢是由西虢東遷而來的說法,是完全可信的。
北虢國,據班簋銘文:「北虢是虢城公的兒子班遷遣去的分支,其地在今山西平陸縣西北。」這是說北虢是文王之孫虢城公的兒子班遷遣去的分支。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相當於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陽邑附於南虢),這是平王東遷後建立的國家」。「虢有東虢、西虢之分,《漢書·地理志》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大陽乃漢所立縣,故城在山西平陸東南十五里許,正在三門峽附近。可知虢季氏乃北虢。北虢乃東虢的分支,即虢仲之後,而非虢叔之後。」這是說北虢乃東虢的分支,即文王弟虢仲之後。北虢是諸虢中爭議最大的一個,它是否真存在史學界眾說紛紜。《漢書·地理志·弘農郡》說陝縣「北虢在大陽」,「大陽」因在大河之陽而得名,故城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這是最早提出「北虢」的文獻。《水經注,河水》卷四:「昔周、邵分伯,以此(陝)城為東西之別,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晉大康地道記》扶風郡雍,西虢地也。平王東遷,虢叔自此之上陽,為南虢矣。」這說明南虢是「平王東遷」時由西虢東遷而來的。
西虢國虢季,即虢文公,是西周時期虢國國君,諡號文公,虢國上陽(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人,虢公長父的兒子,虢石父的父親,他是《史記》中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的主人公,是我國古代按籍受稅制度的擁護者。他曾與召公虎、南仲、方叔等一齊輔佐周宣王。
周宣王在幼年時曾親歷了國人暴動引起的大動盪,而且他自己更是由召公兒子的姓命換來的,深知治國之不易。在他登基之後,決心勵精圖治,再度中興周王朝。在幾位賢臣的輔佐下,大力整治內政,維護社會治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如何安邦治國上,周宣王同一些大臣發生了意見分岐。
以虢文公為首的一部分大臣認為,在周厲王時期由於連年征戰,實行專利政策,加之「國人暴動「,使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國庫空虛,國力衰弱,百姓苦不堪言。
周宣王頻繁地同東夷、西戎、嚴允、徐戎、荊楚等進行著一系列的戰爭,並且不顧宗法禮制的規定,強力干涉各國內政,按照自己的意願廢立國君,使許多諸侯感到不安。
周宣王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虢文公勸諫周宣王:「天子應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利於民,強國富民。」
周宣王不以為然:「本王對於農事的禮儀不感興趣。只有通過武力征服,以樹立自己的威望。先王周厲王的豐功偉績就是證明」。
籍田制規定天子和諸侯擁有一定面積的公田,稱為「籍田」,每年春季由天子或諸侯親自率領官員和農民在籍田上舉行耕種儀式,以示對農業的重視和支持。這一儀式被稱作「籍千畝田「。在周宣王看來,每天南征北戰,正事都忙不過來,哪有閒功夫去搞這種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於是就把這項制度給廢除了,被稱作「不藉千畝「。
梁康伯奏道:「按照武王時期定下的規矩,在每年孟春正月,春耕開始之際,周天子要率領大臣和諸侯來到公田,親自用來耜松鬆土,拔拔草,然後前往社稷壇祭祀上帝,企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如今春天到來,萬物復甦,春耕開始。應該鼓勵老百姓開墾良田,精耕細作,多打糧食。」
周宣王道:「這只是國民應該做的一般的農事活動,本王要做的是國家大事。」
虢文公道:「籍千畝田這一活動將表明天子重視農事,敬重神靈,祈福民富國強。」
周宣王有點不耐煩了:「籍千畝田,儀式而已。現在首要的問題是解決社會動盪和經濟困難問題,本王決定不再舉行這種耕種儀式,應改為一種稅收制度,可根據人口數量來徵收軍賦、田賦和兵役。」
事後,梁康伯見無法改變周宣王的決定,便對虢文公進行了勸解。接著,談及家事,梁康伯有意要梁國與西虢國結成聯盟,便將女兒梁姬許配給虢文公。
梁國與西虢國聯姻,梁姬遠嫁虢國,在虢國享受了諸侯夫人的崇高禮遇。
梁康伯給女兒梁姬十分豐厚的陪嫁,梁姬的身份雖為虢國國君夫人,但她仍不忘自己是梁國公主。為了帶走一片思鄉之情,她在梁康伯安排讓人專制一批青銅器時,還特意親自在其中幾個青銅小罐上刻了字:梁姬作。
【按】西虢東遷後,在原地留有一小虢,於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東遷後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北虢,實為一虢,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50年代,在三門峽市區上村嶺古代墓葬,先後經過四次鑽探和兩次大規模發掘,證明這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國公墓。墓地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8個組。虢國夫人墓是虢國墓地墓葬最多、級別最高的一組,其所出土文物不僅數量多、品種全,而且有不少填補了中國周代考古空白。虢國夫人墓地位於三門峽市區上村嶺上,是三重棺槨墓,陪葬的大批青銅器都放在外棺和槨之間,但是考古工作者卻在外棺內發現了兩個不大的青銅小罐。其中一件青銅小罐的蓋內鑄有兩行五字銘文。前三個字為「梁姬作」,後兩個字人們認識不一。發掘者將其命名為「梁姬罐」,並認為梁姬是這座大墓的主人,梁姬為姬姓梁國女子嫁到虢國,身份為虢國國君夫人。墓葬中出土的這件梁姬罐,承載了虢國國君夫人梁姬對家鄉梁國的思念之情。
公元前798年,龍姬為梁康伯生下第一個兒子嬴輈,字秦趙,號梁父,亦作梁輈(舟)。
南虢的稱謂最早見於《水經注》,因位於大河之南而得名,故城在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南李家窯附近。王夫之《稗疏》云:「東虢,虢叔所封。南、北二虢,皆虢仲地」,這是說南北二虢都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地。文王弟虢叔初封於「扶風郡雍」縣,不但有文獻記載,而且還有大量出土的虢國銅器可證。這樣所謂「虢叔封上陽」,當是虢叔之後自「雍」遷至上陽之誤。所謂「南、北二虢,皆虢仲地」,是對馬融說的修正,也是宣王初年虢叔之後「虢仲」自雍「之上陽,為南虢矣」的誤傳。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水經注》所載「虢仲之所都為南虢」,是說南虢的始遷之君為「虢仲」,這已為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9虢仲大墓所證實。這位「虢仲」就是周厲王時赫赫有名的卿士虢公長父。因此,南虢是由西虢東遷而來的說法,是完全可信的。
北虢國,據班簋銘文:「北虢是虢城公的兒子班遷遣去的分支,其地在今山西平陸縣西北。」這是說北虢是文王之孫虢城公的兒子班遷遣去的分支。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相當於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陽邑附於南虢),這是平王東遷後建立的國家」。「虢有東虢、西虢之分,《漢書·地理志》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大陽乃漢所立縣,故城在山西平陸東南十五里許,正在三門峽附近。可知虢季氏乃北虢。北虢乃東虢的分支,即虢仲之後,而非虢叔之後。」這是說北虢乃東虢的分支,即文王弟虢仲之後。北虢是諸虢中爭議最大的一個,它是否真存在史學界眾說紛紜。《漢書·地理志·弘農郡》說陝縣「北虢在大陽」,「大陽」因在大河之陽而得名,故城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這是最早提出「北虢」的文獻。《水經注,河水》卷四:「昔周、邵分伯,以此(陝)城為東西之別,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晉大康地道記》扶風郡雍,西虢地也。平王東遷,虢叔自此之上陽,為南虢矣。」這說明南虢是「平王東遷」時由西虢東遷而來的。
西虢國虢季,即虢文公,是西周時期虢國國君,諡號文公,虢國上陽(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人,虢公長父的兒子,虢石父的父親,他是《史記》中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的主人公,是我國古代按籍受稅制度的擁護者。他曾與召公虎、南仲、方叔等一齊輔佐周宣王。
周宣王在幼年時曾親歷了國人暴動引起的大動盪,而且他自己更是由召公兒子的姓命換來的,深知治國之不易。在他登基之後,決心勵精圖治,再度中興周王朝。在幾位賢臣的輔佐下,大力整治內政,維護社會治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如何安邦治國上,周宣王同一些大臣發生了意見分岐。
以虢文公為首的一部分大臣認為,在周厲王時期由於連年征戰,實行專利政策,加之「國人暴動「,使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國庫空虛,國力衰弱,百姓苦不堪言。
周宣王頻繁地同東夷、西戎、嚴允、徐戎、荊楚等進行著一系列的戰爭,並且不顧宗法禮制的規定,強力干涉各國內政,按照自己的意願廢立國君,使許多諸侯感到不安。
周宣王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虢文公勸諫周宣王:「天子應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利於民,強國富民。」
周宣王不以為然:「本王對於農事的禮儀不感興趣。只有通過武力征服,以樹立自己的威望。先王周厲王的豐功偉績就是證明」。
籍田制規定天子和諸侯擁有一定面積的公田,稱為「籍田」,每年春季由天子或諸侯親自率領官員和農民在籍田上舉行耕種儀式,以示對農業的重視和支持。這一儀式被稱作「籍千畝田「。在周宣王看來,每天南征北戰,正事都忙不過來,哪有閒功夫去搞這種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於是就把這項制度給廢除了,被稱作「不藉千畝「。
梁康伯奏道:「按照武王時期定下的規矩,在每年孟春正月,春耕開始之際,周天子要率領大臣和諸侯來到公田,親自用來耜松鬆土,拔拔草,然後前往社稷壇祭祀上帝,企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如今春天到來,萬物復甦,春耕開始。應該鼓勵老百姓開墾良田,精耕細作,多打糧食。」
周宣王道:「這只是國民應該做的一般的農事活動,本王要做的是國家大事。」
虢文公道:「籍千畝田這一活動將表明天子重視農事,敬重神靈,祈福民富國強。」
周宣王有點不耐煩了:「籍千畝田,儀式而已。現在首要的問題是解決社會動盪和經濟困難問題,本王決定不再舉行這種耕種儀式,應改為一種稅收制度,可根據人口數量來徵收軍賦、田賦和兵役。」
事後,梁康伯見無法改變周宣王的決定,便對虢文公進行了勸解。接著,談及家事,梁康伯有意要梁國與西虢國結成聯盟,便將女兒梁姬許配給虢文公。
梁國與西虢國聯姻,梁姬遠嫁虢國,在虢國享受了諸侯夫人的崇高禮遇。
梁康伯給女兒梁姬十分豐厚的陪嫁,梁姬的身份雖為虢國國君夫人,但她仍不忘自己是梁國公主。為了帶走一片思鄉之情,她在梁康伯安排讓人專制一批青銅器時,還特意親自在其中幾個青銅小罐上刻了字:梁姬作。
【按】西虢東遷後,在原地留有一小虢,於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東遷後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北虢,實為一虢,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50年代,在三門峽市區上村嶺古代墓葬,先後經過四次鑽探和兩次大規模發掘,證明這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國公墓。墓地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8個組。虢國夫人墓是虢國墓地墓葬最多、級別最高的一組,其所出土文物不僅數量多、品種全,而且有不少填補了中國周代考古空白。虢國夫人墓地位於三門峽市區上村嶺上,是三重棺槨墓,陪葬的大批青銅器都放在外棺和槨之間,但是考古工作者卻在外棺內發現了兩個不大的青銅小罐。其中一件青銅小罐的蓋內鑄有兩行五字銘文。前三個字為「梁姬作」,後兩個字人們認識不一。發掘者將其命名為「梁姬罐」,並認為梁姬是這座大墓的主人,梁姬為姬姓梁國女子嫁到虢國,身份為虢國國君夫人。墓葬中出土的這件梁姬罐,承載了虢國國君夫人梁姬對家鄉梁國的思念之情。
公元前798年,龍姬為梁康伯生下第一個兒子嬴輈,字秦趙,號梁父,亦作梁輈(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