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梁康伯迎娶龍姬
龍伯和扶周宣王即位時,周宣王請他作太上皇,他執意不從,謝絕後返回共國。龍伯和執意要回故土,留在京城的族人氏名仍沿襲舊稱未變,故又稱「龍伯」或尊稱「龏伯」,氏名稱龍氏。共伯和尊之不喜,廢之不怒,逍遙得志於共山之首(即蘇門山,蘇門山也稱共山),龍伯和依照周王室「天子之城方九里」的規格,重新整修了共國城。因他代替周天子執過政,已經是天子的身份,周宣王又命其享受天子的尊榮,當然他按天子城的規格重修,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古共城是西周時期除鎬京外全國規模最大的古城遺址。平面基本為方形,南北長1300米,東西闊1200米,城牆最寬處90米,一般皆在70米左右,高13米,夯土分層築成。按當時的建築工具及搬土方法,這所城需要上萬個勞力連續建築多年才能完成,工程之大,全國罕見。
關於「共伯和代行天子之政」,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厲王奔彘以後,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政權,史稱「共和執政」。其二,厲王奔走後,朝中大臣就公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之職。因其是共國諸侯,名叫「和」,爵位為伯,故稱其當政期間為「共和執政」。對於以上兩種說法,史書上都有記載,前者見於《史記》等正史,後者僅見於《竹書紀年》(公元280年出土的戰國竹簡,出土時間尚有爭議)。從可信度來說,《竹書紀年》較為確切。
《竹書紀年》等皆曰共和行政即共伯和干政十四年。《竹書紀年》(即《汲冢紀年》)記載周厲王出奔,共伯和干王位,史稱「共和行政」。同時很明確地說共伯和,就是共國的龍伯,名和。《世本》也說共伯干政。《莊子·讓王》:「許由娛於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西晉司馬彪註:「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賢人,諸侯皆以為賢。周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皆請以為天子,共伯和即干王位。」共伯和,共國國君,姬姓,名和。是在周厲王,周宣王之間(前841年至前827年)執政的一個諸侯。因不同歷史文獻有異說,龍伯和的具體身份和角色在學術界仍存在一定爭議。其一為共國國君,名和。主要源自《竹書紀年》,《呂氏春秋》,《清華簡》。一說「共伯和」為衛武公的別稱。其二為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稱共和指周定公、召穆公兩卿行政,但此為孤證。
按照周宣王的安排,梁康伯迎娶了龍姬。
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下,康伯公贏得了發展的良機.
梁康伯注重與各小國互相聯合,共同對付大國。
在梁國的周邊,那時還存在虢國、芮國、荀國、賈國等一些弱小國家,梁國便與他們結成同盟,共同防禦大國的侵略。
虢國是西周的諸侯封國。虢國(前9世紀-前7世紀),是周朝初期重要姬姓諸侯國,前後有五個。南虢在陝州,北虢在平陸,東虢在河南滎陽,西虢在今陝西寶雞,西周末年西虢遷至河南三門峽及山西平陸一帶,與南虢合併。留下了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的千古遺訓。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封於制邑,建立東虢國。虢叔封於雍邑,建立西虢國。虢國國君世代為周天子的卿士,替周天子東征西討,南征北戰,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在屏藩周室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武王封王季之子於陝州,史稱西虢國,周厲王三年西虢國討伐淮夷。厲、宣之際,西虢東遷三門峽,史稱南虢國。
虢仲、虢叔是重要的姬姓封國。《左傳》僖公五年載:「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於盟府。」杜預註:「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孔穎達《疏》引賈逵曰:「虢仲封東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異母弟。」《國語·晉語四》說「文王在母不憂,在傅弗動,處師弗煩,事王不怒,孝友二虢」,韋昭註:「善兄弟為友。二虢,文王弟虢仲、虢叔也。」這說明虢仲是文王的異母弟,虢叔是文王的同母弟。他們與文王的關係密切,都曾任文王的「卿士」,共同輔佐文王治理國家,為發展壯大周族的勢力,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後世虢國之君在周王室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虢國的封地看:虢仲、虢叔分封的國土,緊依成周、宗周的外圍,皆屬軍事戰略要塞。虢仲所封的制邑,《左傳》隱公元年謂:「制,嚴邑也,虢叔死焉。」《國語·鄭語》云:「虢叔恃勢」,這是說東虢地勢險要,是成周的東大門,也是東都洛邑周圍的八關之一。特別有趣的是,東虢所屬之「制」,一名成皋,亦名虎牢。《穆天子傳》卷五:子東至於雀梁。甲辰,浮於滎水……有虎在於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請生擒虎,必全之。乃生搏虎而獻之天子。天子命之為柙,而畜之東虢,是為虎牢。」郭璞註:「因以名其地也,今滎陽成皋縣是。」這說明東虢屬邑「虎牢」的命名,更與捕虎的事直接相關。同時,虢叔所封之西虢,位於今寶雞市東南,是豐鎬的西大門,後世所築的散關、陳倉故城皆鄰近其境,三國時「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就連西虢東遷後的「陝縣之虢」,境內不但有豐、鎬與成周間東西交通要塞函谷關,而且也是晉國渡河南下的必經要津「茅津渡」之所在。這說明虢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對捍衛周室安全,有著極重要的戰略意義。
東虢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國,東虢是濟、洛、河、潁之間的大國。《國語·鄭語》載:「其濟、洛、河、穎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韋昭註:「虢,東虢也。虢仲之後,姬姓也。此虢叔,虢仲之後,叔、仲皆當時二國君字。」《詩·鄭譜》引《正義》曰:「謂濟西、洛東、河南、潁北四水之間,其子男之國有十,惟虢、鄶為大。」這說明東虢是虢仲的封國,位於濟水以西、洛水以東、黃河以南、潁水以北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左傳》僖公五年孔穎達《疏》引賈逵曰:「虢仲封東虢,制是也。」《左傳》隱公元年:「制,嚴邑也,虢叔死焉。」杜預註:「虢叔,東虢君也,恃制邑而不修德,鄭滅之」,楊伯峻註:「嚴邑即險邑,虢指東虢,制當為其屬地。」《左傳》莊公二十一年:「王與鄭伯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杜預註:「虎牢,今河南成皋縣」。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云:「虎牢之險,天下之樞也,在虢曰制,在鄭曰虎牢,在韓曰成皋。」《史記·鄭世家》《集解》引徐廣曰:「虢在成皋,鄶在密縣。」《漢書。地理志》河南郡滎陽縣應劭註:「故虢國,今虢亭是也。」《括地誌》曰:「洛州汜水縣,古東虢叔之國。《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汜水縣,古虢國,鄭之制邑,漢之成皋縣,一名虎牢。」這說明東虢的都邑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附近。東虢故城尚有跡可尋。今河南滎陽廣武鄉南村村東南有東虢故城,俗名平眺城。《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載:「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900米,東西寬約700米,現東牆北段和北牆保存較好,殘高3米。夯築城垣,夯層厚5~6厘米。城內發現陶窯、倉窖、墓葬等遺蹟,散存較多的春秋、戰國、漢代陶鼎、盆、罐、豆及筒瓦、板瓦殘片,陶罐上發現『平兆用器』戳記。城內下層曾出土商代陶鬲等。」
西虢國,春秋初年在西虢的故土仍有一個名「虢」的小國。《史記·秦本紀》載: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縣杜、鄭,滅小虢。這說明春秋初年秦武公初行郡縣制時滅掉了一個名「小虢」的國族。《後漢書·郡國志·右扶風》有杜陽縣,劉昭補註:「《詩譜》曰: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地形險阻而原田肥美」,在今陝西麟遊縣西北。「鄭」即「鄭宮」之鄭,在今陝西風翔縣北。可見,春秋時小虢的屬地在今陝西麟遊縣西北和鳳翔縣北部,仍在西虢的故土之內。《史記·秦本紀》《正義》引《輿地誌》云:「此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按:此虢滅時,陝州之虢猶謂之小虢。又云:小虢,羌之別種。」所謂「陝州之虢猶謂之小虢」,見《漢書·五行志》∶「是時虢為小虢」。春秋中葉,陝州之虢行將滅亡時雖已淪為小國,但《左傳》、《國語》諸史籍仍稱其謂「虢」,謂之「小虢」者,乃漢人所為。因此,當時的「小虢」明指「杜、鄭」之虢,不應與陝州之虢相混。這說明文王弟虢叔所封的西虢,在西周晚期東遷後,留下的一支仍居於原地,直至春秋中葉秦武公初行郡縣制時才被滅掉。但是,這個「小虢」的族屬,也有可能是西虢東遷後,其地被羌戎所占,因居西虢之故地,而「陝州之虢」尚存,故名之曰「小虢」。《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是:「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於西虢,封虢仲於東虢。平王東遷,奪虢仲之地與鄭武公,楚莊王起陸渾之師伐周,責王滅虢。於是平王求虢仲裔孫序,封於陽曲,號曰郭公。虢謂之郭,聲之轉也,因此為氏。後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陽曲,生蘊。蘊生淮、配、鎮。鎮,謁者僕射、昌平侯。裔孫從潁川。「
《國語·鄭語》載:史伯對鄭桓公說:「當成周者……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韋昭註:「虢,虢叔之後,西虢也。」《左傳》僖公五年孔穎達《疏》引賈逵曰:「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有虢縣。同書《弘農郡》陝縣下班固自注云:「西虢在雍州。」《水經注·渭水》載:「(雍)縣故城秦德公所居也。《晉書地道記》以為西虢地也。《漢書·地理志》以為西虢縣。《太康記》曰,『虢叔之國矣。」《元和郡縣圖志》卷二:「虢縣,古虢國,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後秦武公滅為縣。」《史記·周本紀》《正義》引《括地誌》云:「虢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里」。這說明西虢是文王弟虢叔的封國,在今陝西寶雞市東南。西虢在西周金文中又名奠虢或城虢。《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七~十八著錄奠虢仲簋3件,同銘。其銘曰:惟十又一月既生霸庚戌,奠(鄭)虢中(仲)乍(作)寶簋,子子孫孫永寶。《三代吉金文存》卷七·十四·一和三十四·二還著錄兩件城虢氏器,其銘曰:城虢中簋銘:「城虢(仲)乍(作)簋」。城虢遣生簋銘:「城虢遣生乍(作)旅簋,其萬年子孫永寶用」。
關於「共伯和代行天子之政」,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厲王奔彘以後,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政權,史稱「共和執政」。其二,厲王奔走後,朝中大臣就公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之職。因其是共國諸侯,名叫「和」,爵位為伯,故稱其當政期間為「共和執政」。對於以上兩種說法,史書上都有記載,前者見於《史記》等正史,後者僅見於《竹書紀年》(公元280年出土的戰國竹簡,出土時間尚有爭議)。從可信度來說,《竹書紀年》較為確切。
《竹書紀年》等皆曰共和行政即共伯和干政十四年。《竹書紀年》(即《汲冢紀年》)記載周厲王出奔,共伯和干王位,史稱「共和行政」。同時很明確地說共伯和,就是共國的龍伯,名和。《世本》也說共伯干政。《莊子·讓王》:「許由娛於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西晉司馬彪註:「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賢人,諸侯皆以為賢。周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皆請以為天子,共伯和即干王位。」共伯和,共國國君,姬姓,名和。是在周厲王,周宣王之間(前841年至前827年)執政的一個諸侯。因不同歷史文獻有異說,龍伯和的具體身份和角色在學術界仍存在一定爭議。其一為共國國君,名和。主要源自《竹書紀年》,《呂氏春秋》,《清華簡》。一說「共伯和」為衛武公的別稱。其二為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稱共和指周定公、召穆公兩卿行政,但此為孤證。
按照周宣王的安排,梁康伯迎娶了龍姬。
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下,康伯公贏得了發展的良機.
梁康伯注重與各小國互相聯合,共同對付大國。
在梁國的周邊,那時還存在虢國、芮國、荀國、賈國等一些弱小國家,梁國便與他們結成同盟,共同防禦大國的侵略。
虢國是西周的諸侯封國。虢國(前9世紀-前7世紀),是周朝初期重要姬姓諸侯國,前後有五個。南虢在陝州,北虢在平陸,東虢在河南滎陽,西虢在今陝西寶雞,西周末年西虢遷至河南三門峽及山西平陸一帶,與南虢合併。留下了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的千古遺訓。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封於制邑,建立東虢國。虢叔封於雍邑,建立西虢國。虢國國君世代為周天子的卿士,替周天子東征西討,南征北戰,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在屏藩周室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武王封王季之子於陝州,史稱西虢國,周厲王三年西虢國討伐淮夷。厲、宣之際,西虢東遷三門峽,史稱南虢國。
虢仲、虢叔是重要的姬姓封國。《左傳》僖公五年載:「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於盟府。」杜預註:「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孔穎達《疏》引賈逵曰:「虢仲封東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異母弟。」《國語·晉語四》說「文王在母不憂,在傅弗動,處師弗煩,事王不怒,孝友二虢」,韋昭註:「善兄弟為友。二虢,文王弟虢仲、虢叔也。」這說明虢仲是文王的異母弟,虢叔是文王的同母弟。他們與文王的關係密切,都曾任文王的「卿士」,共同輔佐文王治理國家,為發展壯大周族的勢力,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後世虢國之君在周王室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虢國的封地看:虢仲、虢叔分封的國土,緊依成周、宗周的外圍,皆屬軍事戰略要塞。虢仲所封的制邑,《左傳》隱公元年謂:「制,嚴邑也,虢叔死焉。」《國語·鄭語》云:「虢叔恃勢」,這是說東虢地勢險要,是成周的東大門,也是東都洛邑周圍的八關之一。特別有趣的是,東虢所屬之「制」,一名成皋,亦名虎牢。《穆天子傳》卷五:子東至於雀梁。甲辰,浮於滎水……有虎在於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請生擒虎,必全之。乃生搏虎而獻之天子。天子命之為柙,而畜之東虢,是為虎牢。」郭璞註:「因以名其地也,今滎陽成皋縣是。」這說明東虢屬邑「虎牢」的命名,更與捕虎的事直接相關。同時,虢叔所封之西虢,位於今寶雞市東南,是豐鎬的西大門,後世所築的散關、陳倉故城皆鄰近其境,三國時「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就連西虢東遷後的「陝縣之虢」,境內不但有豐、鎬與成周間東西交通要塞函谷關,而且也是晉國渡河南下的必經要津「茅津渡」之所在。這說明虢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對捍衛周室安全,有著極重要的戰略意義。
東虢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國,東虢是濟、洛、河、潁之間的大國。《國語·鄭語》載:「其濟、洛、河、穎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韋昭註:「虢,東虢也。虢仲之後,姬姓也。此虢叔,虢仲之後,叔、仲皆當時二國君字。」《詩·鄭譜》引《正義》曰:「謂濟西、洛東、河南、潁北四水之間,其子男之國有十,惟虢、鄶為大。」這說明東虢是虢仲的封國,位於濟水以西、洛水以東、黃河以南、潁水以北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左傳》僖公五年孔穎達《疏》引賈逵曰:「虢仲封東虢,制是也。」《左傳》隱公元年:「制,嚴邑也,虢叔死焉。」杜預註:「虢叔,東虢君也,恃制邑而不修德,鄭滅之」,楊伯峻註:「嚴邑即險邑,虢指東虢,制當為其屬地。」《左傳》莊公二十一年:「王與鄭伯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杜預註:「虎牢,今河南成皋縣」。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云:「虎牢之險,天下之樞也,在虢曰制,在鄭曰虎牢,在韓曰成皋。」《史記·鄭世家》《集解》引徐廣曰:「虢在成皋,鄶在密縣。」《漢書。地理志》河南郡滎陽縣應劭註:「故虢國,今虢亭是也。」《括地誌》曰:「洛州汜水縣,古東虢叔之國。《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汜水縣,古虢國,鄭之制邑,漢之成皋縣,一名虎牢。」這說明東虢的都邑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附近。東虢故城尚有跡可尋。今河南滎陽廣武鄉南村村東南有東虢故城,俗名平眺城。《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載:「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900米,東西寬約700米,現東牆北段和北牆保存較好,殘高3米。夯築城垣,夯層厚5~6厘米。城內發現陶窯、倉窖、墓葬等遺蹟,散存較多的春秋、戰國、漢代陶鼎、盆、罐、豆及筒瓦、板瓦殘片,陶罐上發現『平兆用器』戳記。城內下層曾出土商代陶鬲等。」
西虢國,春秋初年在西虢的故土仍有一個名「虢」的小國。《史記·秦本紀》載: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縣杜、鄭,滅小虢。這說明春秋初年秦武公初行郡縣制時滅掉了一個名「小虢」的國族。《後漢書·郡國志·右扶風》有杜陽縣,劉昭補註:「《詩譜》曰: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地形險阻而原田肥美」,在今陝西麟遊縣西北。「鄭」即「鄭宮」之鄭,在今陝西風翔縣北。可見,春秋時小虢的屬地在今陝西麟遊縣西北和鳳翔縣北部,仍在西虢的故土之內。《史記·秦本紀》《正義》引《輿地誌》云:「此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按:此虢滅時,陝州之虢猶謂之小虢。又云:小虢,羌之別種。」所謂「陝州之虢猶謂之小虢」,見《漢書·五行志》∶「是時虢為小虢」。春秋中葉,陝州之虢行將滅亡時雖已淪為小國,但《左傳》、《國語》諸史籍仍稱其謂「虢」,謂之「小虢」者,乃漢人所為。因此,當時的「小虢」明指「杜、鄭」之虢,不應與陝州之虢相混。這說明文王弟虢叔所封的西虢,在西周晚期東遷後,留下的一支仍居於原地,直至春秋中葉秦武公初行郡縣制時才被滅掉。但是,這個「小虢」的族屬,也有可能是西虢東遷後,其地被羌戎所占,因居西虢之故地,而「陝州之虢」尚存,故名之曰「小虢」。《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是:「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於西虢,封虢仲於東虢。平王東遷,奪虢仲之地與鄭武公,楚莊王起陸渾之師伐周,責王滅虢。於是平王求虢仲裔孫序,封於陽曲,號曰郭公。虢謂之郭,聲之轉也,因此為氏。後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陽曲,生蘊。蘊生淮、配、鎮。鎮,謁者僕射、昌平侯。裔孫從潁川。「
《國語·鄭語》載:史伯對鄭桓公說:「當成周者……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韋昭註:「虢,虢叔之後,西虢也。」《左傳》僖公五年孔穎達《疏》引賈逵曰:「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有虢縣。同書《弘農郡》陝縣下班固自注云:「西虢在雍州。」《水經注·渭水》載:「(雍)縣故城秦德公所居也。《晉書地道記》以為西虢地也。《漢書·地理志》以為西虢縣。《太康記》曰,『虢叔之國矣。」《元和郡縣圖志》卷二:「虢縣,古虢國,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後秦武公滅為縣。」《史記·周本紀》《正義》引《括地誌》云:「虢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里」。這說明西虢是文王弟虢叔的封國,在今陝西寶雞市東南。西虢在西周金文中又名奠虢或城虢。《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七~十八著錄奠虢仲簋3件,同銘。其銘曰:惟十又一月既生霸庚戌,奠(鄭)虢中(仲)乍(作)寶簋,子子孫孫永寶。《三代吉金文存》卷七·十四·一和三十四·二還著錄兩件城虢氏器,其銘曰:城虢中簋銘:「城虢(仲)乍(作)簋」。城虢遣生簋銘:「城虢遣生乍(作)旅簋,其萬年子孫永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