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梁國修建少梁城
梁國位於古秦國東部黃河的西岸,屬關中盆地的黃土高原過渡區,東面隔黃河與古晉國相望,西部與北部是連綿起伏的梁山山脈,涺水與芝水在這裡交匯,盆地周圍塬峁交錯,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林區叢林茂密,山區特產甚多,為這關中一隅帶來了勃勃生機。
年輕的梁康伯站在黃河岸邊佇立著。他感到了肩上責任的重大,這副擔子似乎沉甸甸的。黃河之水依舊在緩緩地流淌著,太陽依舊在頭頂上照耀著,轉身望著身後那一片富饒而豐潤的土地,梁康伯被深深地吸引了,他愛上了這片剛剛熟悉和接觸的熱土。
上任伊始,康伯公同他的臣子們走遍了梁國的山山水水和每一寸土地,詳細地考察、調研、了解、走訪,聽取民間的意見、要求和建議,與他們共同商討國家發展的大計。他不僅走出去,還把那些德高望重、有著豐富經驗的長者請進宮來,與他們一起就餐,一起聊天,虛心地聽取他們的各種觀點,看法,為各種政令、政策、法規的出台做了精心的準備和鋪墊。
梁康伯深知,農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和基礎,也是民生之根本。梁國頒布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的政策和法令,鼓勵農民開荒墾田,精耕細作。在農業的發展上,可以因地制宜,宜山宜水倡導多種經營。在肥沃的塬昂上,倡導大力種植小麥、棉花、穀物及其他農作物,在川流湖泊,倡導發展魚蝦河蟹的養殖業:在林區,發展各種樹木、果木的種植,增加收益;在山區,因地制宜地開發多種資源,培育和發展山上果品。
為了鼓勵農業和多種經營業的發展,梁國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減賦免稅政策。對於新開墾的農田,原則上一律免稅,待有收益之後開始按規定繳納,對於種田大戶,政府要提供一定的補貼:對於家中有困難的農民,實行一定的免賦政策:國家還經常組織軍隊的士兵下鄉下村,幫助農民搞好春播、夏收、秋種、冬藏。年輕的康伯公還經常到一些農家訪貧問苦,實地解決他們在農業上和生活上存在的問題,鼓勵他們種田的積極性。
有人提出:「要大力發展手工業。」
手工業和加工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必需,手工業和加工業發展了,就會促進商品流通業的發展,從而更好的促進農業和種植業的發展。
梁康伯道:「在手工業的發展上,我們梁國要鼓勵閒置的農民進入紡織、編織、修理、加工、商業領域,利用本地豐富的資源,提升產品的品位和檔次,向國民提供終端的消費產品,並根據生產和流通的能力,適時向外埠供應,以換取流通的利潤和人們喜愛的商品。」
又有人建議:「富國強兵,人才極為重要。引進人才、選拔人才是當務之急。」
梁康伯贊道:「這主意好!從民間選拔那些思維敬捷的年輕人和經驗豐富的老者充實到各級行政崗位。」
夏陽伯道:「要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和才幹,一起來管理和治理國家,選拔那些年輕力壯、懂兵法謀略的人充實到軍隊,增加軍隊的兵員、將官力量。」
梁康伯點點頭:「對,軍隊是國家的基石。此外,我想還要選拔那些懂經營管理的人充實到各種不同的經營領域,以此來促進國家整個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
夏陽伯又道:「教育是基礎,是強國富民之本,還要鼓勵教育。對民間的私塾館、講學堂要大力扶持。」
梁康伯不愧是有遠見卓識的君王,不愧是年輕有為、有膽略有氣魄的國王。很快,梁國頒布了一系列引進人才、選拔人才的措施,頒布了大力倡導多種教育方法的政策措施。國家興建了多種教育培訓的機構和直接培訓的基地,民間興辦了許多私塾館和講學堂,吸收有能力、有實力的兒童入學接收教育,並且對民間的私塾館、講學堂給予一定的補貼,使梁國的教育培訓蔚然成風,
在短短的幾年內,梁國的發展達到了空前壯大、空前繁榮的程度,農業發展,林茂糧豐,商貿流暢,冶煉業、鑄造業鼎盛,文明禮儀有佳,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一片繁華盛景,一片歌舞昇平。
梁國,在一代名君主的領導下,步入了良好的發展軌道。
梁康伯深知,梁國雖然發展了,但在各諸侯國中,仍然是一個小國。西面是他的大哥秦襄公在那裡主政,東面是晉國的晉文公在那裡掌權,論歷史,論資歷,論地盤,論軍事力量都比他大得多。現在,秦晉兩國都還看周王的面子,都還給他這個小弟的面子,但以後呢?周王朝在多年中分封了那麼多的國家,各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有的已經開始和周王朝公開作對,各諸侯國之間也開始互相殘殺,互相侵略,互相吞併,梁國扶持在秦晉之間,它的和平環境究竟能持續多久呢?如果一旦引發戰爭,梁國毫無禦敵的準備,那多年的繁榮盛世豈不付之一炬,隨滾滾的黃河水付之東流,我這個國君再悔之則晚矣!
一天,在殿堂上,他感慨道:「梁國剛剛受封,就有了今天這個繁榮的局面。但鄰國尚不可小覷,沒有戰爭的騷擾,得益於和平的發展環境。梁國正是利用了這個機會,才得以發展,得以壯大。今後還能不能有這樣安定的局面,能不能有這樣和平的環境呢?」
梁康伯向他的大臣們提出了問題,於是就有人提出了一條建議:「少梁城經過了多次戰爭,損壞了不少,現在梁國經濟厚實,可以考慮修建少梁城池,做好充分的禦敵準備。」
夏陽伯附和:「對,一旦有戰事發生,憑藉強固的城池和黃河天險可禦敵於國門之外。」
梁康伯道:「我也在想,各諸侯國都已經修建了城池,做為根本的禦敵大計,只是修築少梁城,就要舉全國之力。要完成這一浩大的工程也必須要有長期的打算、宏觀的戰略和實施的具體步驟。」
有大臣奏道:「可以向全國發布修築少梁城的文告,動員全國人民為修築少梁城獻計、獻策,出錢出力,義務奉獻。」
梁康伯道:「就這麼辦,由夏陽伯負責組織修建少梁城的專門班子吧,然後進行實地勘察、設計,組織龐大的施工隊伍進入現場施工。」
一個春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日子,少梁城的修築進行奠基,梁康伯第一個揮杴,鏟下了第一杴土,算是奠基典禮了。
梁國人對於少梁城的修建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支持,父母送兒子上工地,妻子送夫君上戰場,施工工地人來人往,揮鍬的,掄鎬的,和泥的,砌牆的,打夯的,熾熱的陽光下,意氣風發,揮汗如雨,親人們送來了金黃的餅,甜脆的饃,還有那濃濃的綠豆湯……
少梁城依塬而建,中心位置正好處在涺水與芝水交匯的小盆地上,城東緊傍黃河天險,隔河與晉國汾水入河口相望,城西北緊依梁山山脈,城起從南塬上黃河岸畔開始,向西北延伸越寨子溝,過芝原村西、後頭村,向北順堡安、高門村東越老楊溝、華池村東原邊,臨南溝折東沿賈坡而下,過西少梁跨涺水河谷,然後直上東原至黃河岸邊,又折南沿黃河崖畔,越芝川口子跨涺水接南原城起處,形成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並分設北、西南、東、南、西五座城門,總面積在14.5平方公里左右,城內納入了今城北、芝原、瓦頭、芝川、芝西、東西少梁等十餘個自然村鎮,總人口在二至三萬左右,這樣,就把城內與城外的人相互分隔開來,而城外則成為梁國的采邑之地。
少梁城的修築對於以後禦敵,保護梁國的安全,並延續它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防禦作用。
年輕的梁康伯站在黃河岸邊佇立著。他感到了肩上責任的重大,這副擔子似乎沉甸甸的。黃河之水依舊在緩緩地流淌著,太陽依舊在頭頂上照耀著,轉身望著身後那一片富饒而豐潤的土地,梁康伯被深深地吸引了,他愛上了這片剛剛熟悉和接觸的熱土。
上任伊始,康伯公同他的臣子們走遍了梁國的山山水水和每一寸土地,詳細地考察、調研、了解、走訪,聽取民間的意見、要求和建議,與他們共同商討國家發展的大計。他不僅走出去,還把那些德高望重、有著豐富經驗的長者請進宮來,與他們一起就餐,一起聊天,虛心地聽取他們的各種觀點,看法,為各種政令、政策、法規的出台做了精心的準備和鋪墊。
梁康伯深知,農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和基礎,也是民生之根本。梁國頒布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的政策和法令,鼓勵農民開荒墾田,精耕細作。在農業的發展上,可以因地制宜,宜山宜水倡導多種經營。在肥沃的塬昂上,倡導大力種植小麥、棉花、穀物及其他農作物,在川流湖泊,倡導發展魚蝦河蟹的養殖業:在林區,發展各種樹木、果木的種植,增加收益;在山區,因地制宜地開發多種資源,培育和發展山上果品。
為了鼓勵農業和多種經營業的發展,梁國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減賦免稅政策。對於新開墾的農田,原則上一律免稅,待有收益之後開始按規定繳納,對於種田大戶,政府要提供一定的補貼:對於家中有困難的農民,實行一定的免賦政策:國家還經常組織軍隊的士兵下鄉下村,幫助農民搞好春播、夏收、秋種、冬藏。年輕的康伯公還經常到一些農家訪貧問苦,實地解決他們在農業上和生活上存在的問題,鼓勵他們種田的積極性。
有人提出:「要大力發展手工業。」
手工業和加工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必需,手工業和加工業發展了,就會促進商品流通業的發展,從而更好的促進農業和種植業的發展。
梁康伯道:「在手工業的發展上,我們梁國要鼓勵閒置的農民進入紡織、編織、修理、加工、商業領域,利用本地豐富的資源,提升產品的品位和檔次,向國民提供終端的消費產品,並根據生產和流通的能力,適時向外埠供應,以換取流通的利潤和人們喜愛的商品。」
又有人建議:「富國強兵,人才極為重要。引進人才、選拔人才是當務之急。」
梁康伯贊道:「這主意好!從民間選拔那些思維敬捷的年輕人和經驗豐富的老者充實到各級行政崗位。」
夏陽伯道:「要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和才幹,一起來管理和治理國家,選拔那些年輕力壯、懂兵法謀略的人充實到軍隊,增加軍隊的兵員、將官力量。」
梁康伯點點頭:「對,軍隊是國家的基石。此外,我想還要選拔那些懂經營管理的人充實到各種不同的經營領域,以此來促進國家整個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
夏陽伯又道:「教育是基礎,是強國富民之本,還要鼓勵教育。對民間的私塾館、講學堂要大力扶持。」
梁康伯不愧是有遠見卓識的君王,不愧是年輕有為、有膽略有氣魄的國王。很快,梁國頒布了一系列引進人才、選拔人才的措施,頒布了大力倡導多種教育方法的政策措施。國家興建了多種教育培訓的機構和直接培訓的基地,民間興辦了許多私塾館和講學堂,吸收有能力、有實力的兒童入學接收教育,並且對民間的私塾館、講學堂給予一定的補貼,使梁國的教育培訓蔚然成風,
在短短的幾年內,梁國的發展達到了空前壯大、空前繁榮的程度,農業發展,林茂糧豐,商貿流暢,冶煉業、鑄造業鼎盛,文明禮儀有佳,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一片繁華盛景,一片歌舞昇平。
梁國,在一代名君主的領導下,步入了良好的發展軌道。
梁康伯深知,梁國雖然發展了,但在各諸侯國中,仍然是一個小國。西面是他的大哥秦襄公在那裡主政,東面是晉國的晉文公在那裡掌權,論歷史,論資歷,論地盤,論軍事力量都比他大得多。現在,秦晉兩國都還看周王的面子,都還給他這個小弟的面子,但以後呢?周王朝在多年中分封了那麼多的國家,各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有的已經開始和周王朝公開作對,各諸侯國之間也開始互相殘殺,互相侵略,互相吞併,梁國扶持在秦晉之間,它的和平環境究竟能持續多久呢?如果一旦引發戰爭,梁國毫無禦敵的準備,那多年的繁榮盛世豈不付之一炬,隨滾滾的黃河水付之東流,我這個國君再悔之則晚矣!
一天,在殿堂上,他感慨道:「梁國剛剛受封,就有了今天這個繁榮的局面。但鄰國尚不可小覷,沒有戰爭的騷擾,得益於和平的發展環境。梁國正是利用了這個機會,才得以發展,得以壯大。今後還能不能有這樣安定的局面,能不能有這樣和平的環境呢?」
梁康伯向他的大臣們提出了問題,於是就有人提出了一條建議:「少梁城經過了多次戰爭,損壞了不少,現在梁國經濟厚實,可以考慮修建少梁城池,做好充分的禦敵準備。」
夏陽伯附和:「對,一旦有戰事發生,憑藉強固的城池和黃河天險可禦敵於國門之外。」
梁康伯道:「我也在想,各諸侯國都已經修建了城池,做為根本的禦敵大計,只是修築少梁城,就要舉全國之力。要完成這一浩大的工程也必須要有長期的打算、宏觀的戰略和實施的具體步驟。」
有大臣奏道:「可以向全國發布修築少梁城的文告,動員全國人民為修築少梁城獻計、獻策,出錢出力,義務奉獻。」
梁康伯道:「就這麼辦,由夏陽伯負責組織修建少梁城的專門班子吧,然後進行實地勘察、設計,組織龐大的施工隊伍進入現場施工。」
一個春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日子,少梁城的修築進行奠基,梁康伯第一個揮杴,鏟下了第一杴土,算是奠基典禮了。
梁國人對於少梁城的修建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支持,父母送兒子上工地,妻子送夫君上戰場,施工工地人來人往,揮鍬的,掄鎬的,和泥的,砌牆的,打夯的,熾熱的陽光下,意氣風發,揮汗如雨,親人們送來了金黃的餅,甜脆的饃,還有那濃濃的綠豆湯……
少梁城依塬而建,中心位置正好處在涺水與芝水交匯的小盆地上,城東緊傍黃河天險,隔河與晉國汾水入河口相望,城西北緊依梁山山脈,城起從南塬上黃河岸畔開始,向西北延伸越寨子溝,過芝原村西、後頭村,向北順堡安、高門村東越老楊溝、華池村東原邊,臨南溝折東沿賈坡而下,過西少梁跨涺水河谷,然後直上東原至黃河岸邊,又折南沿黃河崖畔,越芝川口子跨涺水接南原城起處,形成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並分設北、西南、東、南、西五座城門,總面積在14.5平方公里左右,城內納入了今城北、芝原、瓦頭、芝川、芝西、東西少梁等十餘個自然村鎮,總人口在二至三萬左右,這樣,就把城內與城外的人相互分隔開來,而城外則成為梁國的采邑之地。
少梁城的修築對於以後禦敵,保護梁國的安全,並延續它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防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