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 小心試探
皇上佯怒道:「你看看你堂堂一個侯爺,成天鑽錢眼裡了,哪裡有半分爵爺光風霽月的氣度?真給朕丟人!」
「皇上,您可真是冤枉臣了,臣也想替皇上分憂解愁啊,但是臣肚裡沒有二兩墨,何況到現在連那些七八品的官階都沒搞明白,臣不擅長這個,但臣學語言那可是一把好手,等臣去四夷館學上一年半載的,保管又學會一兩種語言。」
周顯庸一邊隨口瞎說一邊觀察天順皇帝的臉色,見天順皇帝沒有要生氣的跡象,接著道:「到時候有番邦使臣來朝貢,臣就給皇上做通譯,那也是臣為我大明朝廷做貢獻!」
天順帝沖他揮揮手道:「快別跟朕這兒說大話了,朕准了,你去四夷館看看想學什麼語言學什麼吧,就是別耽誤他們干正事!你一來,就亂得朕腦袋疼!」
周顯庸壓低聲音輕輕說:「臣謝主隆恩,還有,臣還給皇上拿來五個魚肉罐頭,皇上嘗嘗鮮,臣告退!」說完,歡快地告退了。
出了文淵閣,周顯庸鬆了口氣,最近他每次進宮,都有點害怕這個老皇帝會突發奇想,萬一給他賜個婚什麼的就麻煩了,身邊安插個不好打發的眼線,他做什麼都放不開手腳。
從文淵閣轉到文華殿,太子和二皇子已經在擦拭手臉,他們剛出去練習騎射來著。
遠遠看著周顯庸過來,二皇子就問:「你咋今天這個時間過來了?又有什麼好東西了?」
周顯庸嚴肅道:「最近我感覺自己肚裡少了點文化,有點小憂慮,想了好幾天,怎麼能顯得高大上一點?」
二皇子蹙眉道:「你這說的都是些啥?聽不明白,什麼文化?什麼高大上?」
「他是說想學點讓他看上去斯文有才華的東西。」太子一聽就明白了周顯庸大概意思。
周顯庸給太子豎了個大拇指:「厲害!」他簡單直白地讚嘆!
「那你要學啥?你那手裡的是啥書?」二皇子看到了周顯庸手裡拿的書。周顯庸遞給他道:「不知道這是什麼語言,臣剛才去請示皇上,允許臣去四夷館學這個語言,學語言臣可太擅長了。」
太子接過周顯庸手裡的書看了看,沒什麼興趣地還給周顯庸。
周顯庸看似隨意地說了句:「當年三寶太監下西洋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和番邦人溝通,他會番邦語言嗎?」
太子點頭道:「三寶太監是回(hui)人,本人會說回(hui)語,他下西洋的時候,聽說每次都帶十來個通譯。」
周顯庸道:「那他帶的通譯都是四夷館裡的嗎?」
太子搖頭:「不全是,有一些是民間招來的,費信就是來自民間的天方語通譯,他回來寫了《星槎勝覽》,也與馬歡合寫了《瀛涯勝覽》,還有個叫鞏珍的,寫過一本《西洋番國志》,這幾本書你去翻翻,很有意思。」
「天方語是啥語?回(hui)語又是個啥語言?」周顯庸一臉懵逼。
太子和二皇子很少見到他如此呆痴的模樣,都感覺有趣。太子笑道:「天方有個摩加是個朝聖的地方。至於回(hui)語是啥,你還是去四夷館請教一下吧,孤也不是很明白。」
周顯庸恍然大悟,脫口而出一句:「天方夜譚啊!」
他想起二十一世紀的阿拉伯故事又叫《天方夜譚》故事,合著,這個天方語就是阿拉伯語,摩加估計就是二十一世紀的麥加。既然天方語是阿拉伯語,回(hui)語是不是就是波斯語,總不會是回族語言吧。
於是他又問:「那他們出去主要說啥語言呢?」
「不一定吧,看去什麼地方,暹羅語、西番語、梵語、占語、百夷語好多種。」太子回答。
二皇子不耐煩道:「快去吃飯,說這些無趣的幹什麼,顯庸,你還真想出海去番邦?一走就是一年兩年的,到時候坐船暈死你。」
周顯庸嘆口氣道:「可惜出不去,現在也沒有三寶太監那樣的能人,聽說花費靡巨,朝廷也不造那樣的大船了。」
太子接口道:「父親前幾天還提過,有那出海的意思,可惜大臣們激烈反對,沒幾個支持的,這事不成,如今南邊少數民族時不時鬧亂子,北邊瓦剌、韃靼也不省心,軍費都湊不出來,哪裡來的錢造船出海。」
周顯庸剛才不過是想試探一下皇帝和太子對出海的態度,聽太子這麼一說,明白皇帝和太子這裡都不是特別反對出海,所顧慮的就是花費巨大,現在國庫空虛。
這和現代管理如出一轍,要是南北的亂子平定了,不需要在軍費上投資那麼多,就可以造大船出海了。看來,他目前最主要的任務仍舊是賺錢造船。但是指望國內這些金銀出產量,還是遠遠滿足不了需要。那就得去海外去貿易或者開採,去海外需要船堅炮利,沒有過硬的熱武器和質量過關的船隻和水手,怎麼可能,這又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他現在尷尬的地位,連火藥武器這些東西提都不敢提,別說研究現代意義上的熱武器了,寶船圖紙是有了,匠人也不是很大問題,關鍵還是得大量金錢支撐。這事,還是急不來。
周顯庸中午在文華殿吃了頓久違的學生餐,下午就拿著那本從文淵閣借來的書去了四夷館。
在四夷館周顯庸才知道,四夷館現在開通的八種語言裡,根本沒有專門開設天方語的課程,不過倒是有個會天方語的老通事,還是會兩門外語的,既會高昌語又會天方語,真是個人才。
這時候的四夷館甚至都沒有專門開設朝鮮語和日語這兩門課,不過會講日語和朝鮮語的人還是有兩三個。整個四夷館額定通事不過六十人,分在八個館裡。
周顯庸借來的那本書是回(hui)語,也就是波斯文,一本關于波斯政策的書。周顯庸因為一年前曾經向皇上稟明會去工部借用官員講課,只是沒想到首先用到的不是工部的知識,反而是四夷館的。
他就在回(hui)館裡,找了個看上去很年輕,像教師助理的年輕人,叫蔣沉舟的,聽說也學了四年了,可以進行簡單的對話。
「皇上,您可真是冤枉臣了,臣也想替皇上分憂解愁啊,但是臣肚裡沒有二兩墨,何況到現在連那些七八品的官階都沒搞明白,臣不擅長這個,但臣學語言那可是一把好手,等臣去四夷館學上一年半載的,保管又學會一兩種語言。」
周顯庸一邊隨口瞎說一邊觀察天順皇帝的臉色,見天順皇帝沒有要生氣的跡象,接著道:「到時候有番邦使臣來朝貢,臣就給皇上做通譯,那也是臣為我大明朝廷做貢獻!」
天順帝沖他揮揮手道:「快別跟朕這兒說大話了,朕准了,你去四夷館看看想學什麼語言學什麼吧,就是別耽誤他們干正事!你一來,就亂得朕腦袋疼!」
周顯庸壓低聲音輕輕說:「臣謝主隆恩,還有,臣還給皇上拿來五個魚肉罐頭,皇上嘗嘗鮮,臣告退!」說完,歡快地告退了。
出了文淵閣,周顯庸鬆了口氣,最近他每次進宮,都有點害怕這個老皇帝會突發奇想,萬一給他賜個婚什麼的就麻煩了,身邊安插個不好打發的眼線,他做什麼都放不開手腳。
從文淵閣轉到文華殿,太子和二皇子已經在擦拭手臉,他們剛出去練習騎射來著。
遠遠看著周顯庸過來,二皇子就問:「你咋今天這個時間過來了?又有什麼好東西了?」
周顯庸嚴肅道:「最近我感覺自己肚裡少了點文化,有點小憂慮,想了好幾天,怎麼能顯得高大上一點?」
二皇子蹙眉道:「你這說的都是些啥?聽不明白,什麼文化?什麼高大上?」
「他是說想學點讓他看上去斯文有才華的東西。」太子一聽就明白了周顯庸大概意思。
周顯庸給太子豎了個大拇指:「厲害!」他簡單直白地讚嘆!
「那你要學啥?你那手裡的是啥書?」二皇子看到了周顯庸手裡拿的書。周顯庸遞給他道:「不知道這是什麼語言,臣剛才去請示皇上,允許臣去四夷館學這個語言,學語言臣可太擅長了。」
太子接過周顯庸手裡的書看了看,沒什麼興趣地還給周顯庸。
周顯庸看似隨意地說了句:「當年三寶太監下西洋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和番邦人溝通,他會番邦語言嗎?」
太子點頭道:「三寶太監是回(hui)人,本人會說回(hui)語,他下西洋的時候,聽說每次都帶十來個通譯。」
周顯庸道:「那他帶的通譯都是四夷館裡的嗎?」
太子搖頭:「不全是,有一些是民間招來的,費信就是來自民間的天方語通譯,他回來寫了《星槎勝覽》,也與馬歡合寫了《瀛涯勝覽》,還有個叫鞏珍的,寫過一本《西洋番國志》,這幾本書你去翻翻,很有意思。」
「天方語是啥語?回(hui)語又是個啥語言?」周顯庸一臉懵逼。
太子和二皇子很少見到他如此呆痴的模樣,都感覺有趣。太子笑道:「天方有個摩加是個朝聖的地方。至於回(hui)語是啥,你還是去四夷館請教一下吧,孤也不是很明白。」
周顯庸恍然大悟,脫口而出一句:「天方夜譚啊!」
他想起二十一世紀的阿拉伯故事又叫《天方夜譚》故事,合著,這個天方語就是阿拉伯語,摩加估計就是二十一世紀的麥加。既然天方語是阿拉伯語,回(hui)語是不是就是波斯語,總不會是回族語言吧。
於是他又問:「那他們出去主要說啥語言呢?」
「不一定吧,看去什麼地方,暹羅語、西番語、梵語、占語、百夷語好多種。」太子回答。
二皇子不耐煩道:「快去吃飯,說這些無趣的幹什麼,顯庸,你還真想出海去番邦?一走就是一年兩年的,到時候坐船暈死你。」
周顯庸嘆口氣道:「可惜出不去,現在也沒有三寶太監那樣的能人,聽說花費靡巨,朝廷也不造那樣的大船了。」
太子接口道:「父親前幾天還提過,有那出海的意思,可惜大臣們激烈反對,沒幾個支持的,這事不成,如今南邊少數民族時不時鬧亂子,北邊瓦剌、韃靼也不省心,軍費都湊不出來,哪裡來的錢造船出海。」
周顯庸剛才不過是想試探一下皇帝和太子對出海的態度,聽太子這麼一說,明白皇帝和太子這裡都不是特別反對出海,所顧慮的就是花費巨大,現在國庫空虛。
這和現代管理如出一轍,要是南北的亂子平定了,不需要在軍費上投資那麼多,就可以造大船出海了。看來,他目前最主要的任務仍舊是賺錢造船。但是指望國內這些金銀出產量,還是遠遠滿足不了需要。那就得去海外去貿易或者開採,去海外需要船堅炮利,沒有過硬的熱武器和質量過關的船隻和水手,怎麼可能,這又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他現在尷尬的地位,連火藥武器這些東西提都不敢提,別說研究現代意義上的熱武器了,寶船圖紙是有了,匠人也不是很大問題,關鍵還是得大量金錢支撐。這事,還是急不來。
周顯庸中午在文華殿吃了頓久違的學生餐,下午就拿著那本從文淵閣借來的書去了四夷館。
在四夷館周顯庸才知道,四夷館現在開通的八種語言裡,根本沒有專門開設天方語的課程,不過倒是有個會天方語的老通事,還是會兩門外語的,既會高昌語又會天方語,真是個人才。
這時候的四夷館甚至都沒有專門開設朝鮮語和日語這兩門課,不過會講日語和朝鮮語的人還是有兩三個。整個四夷館額定通事不過六十人,分在八個館裡。
周顯庸借來的那本書是回(hui)語,也就是波斯文,一本關于波斯政策的書。周顯庸因為一年前曾經向皇上稟明會去工部借用官員講課,只是沒想到首先用到的不是工部的知識,反而是四夷館的。
他就在回(hui)館裡,找了個看上去很年輕,像教師助理的年輕人,叫蔣沉舟的,聽說也學了四年了,可以進行簡單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