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糜家之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出征名單上不難看出,雖然各派系人都有,但荊州系與原從系文武比例較大。

  其實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如今蜀漢上下都明白,丞相雖然是琅琊人,但因為少時便定居荊州,所以是荊州系的話事人。

  而他諸葛壽乃丞相之子,又是當朝駙馬,且有戰功在身,於蜀漢各派系二代及軍中頗有威望。

  如無意外,此次平南功成歸來,能繼諸葛亮之後,成為蜀漢未來的領軍之人,必定是他諸葛壽。

  而讓諸葛壽沒想到的是,統領一千虎賁騎禁軍的糜威,竟然也在出征之列!

  麋威,表字博齊,徐州東海郡朐縣人,今已而立之年。其父乃已故安漢將軍麋竺,叔父乃叛將麋芳,其姑麋氏為劉備妾室,故屬外戚原從。

  麋威有乃父之風,相貌雍容華貴,精通箭術與馬術,擅長騎射征戰。自幼隨父跟隨劉備轉戰南北,蜀漢建立後,賞賜優寵。今官至虎賁中郎將,統領虎賁禁軍中的唯一一支千人精騎,負責中央宿衛,秩比二千石,屬於絕對的近臣高官。

  加之此次出征,可見糜威並未因為叔父糜芳的背叛,而失去信重。

  話說當初東徵結束,糜芳、傅士仁被送至漢營後,傅士仁不久便被斬殺於三軍將士之前,隨同吳將潘璋、馬忠等首級一起,祭告關羽父子及荊州亡故的將士。

  而糜芳並未被當場處死,且劉備還召見了糜芳,二人說了許久,當時他就守候在屋外,甚至還聽到屋內劉備拍打糜芳的責備之音,以及痛哭之聲。也不知是何人所泣,也許都有吧。

  當時的他才忽然發現,世人都認為劉關張情同手足,卻不知劉備對糜家兄弟的感情,亦不遑多讓。

  糜家徐州富商,世代經營墾殖,養有僮僕、食客近萬人,資產巨億,幾乎傾其所有投資劉備,更將妹妹嫁予劉備,可以說將身家性命都交予了劉備,跟著顛沛流離。

  試問劉備又豈能薄待?

  自那次會見不久後,滿頭白髮,形容行屍的糜芳被送回成都。

  其實說來糜芳投敵在後世人看來,總是透著一層迷霧。

  許多人都不明白他身為外戚,深受劉備信重為何要投降東吳?

  難道糜芳是天生的反骨仔嗎?

  顯然不是。

  否則當年曹操以高官厚祿拉攏糜芳,糜芳又為何要拒絕?要知那時的劉備還處於低谷期。

  且在劉備亡命於長坂,糜夫人身隕之時糜芳都不離不棄,可見其忠心。

  有人說是因為糜芳懼怕關羽處罰,這只能說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以糜芳的身份,關羽即便處罰,也絕不可能在未經劉備的允許前,擅自斬殺糜芳。

  用關羽的威脅來說傅士仁,也許可能,但糜芳顯然成不了絕對因素。

  而真正導致糜芳投降東吳的原因,其實是當時傅士仁已經投降,東吳大軍壓境,江陵被困,糜芳手中兵力不足,又不知關羽何時能夠回軍......

  而糜家投資劉備集團多年,為的不就是上市之後的分紅回報嗎?當時糜家已經從商賈之家一躍成為官宦世家,收穫果實的時候已經到來,他糜芳又哪願意捨身取義?

  人都是想活的,尤其是在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的時候。於是在巨大的生死壓力下,糜芳選擇了先投降保命,想著日後還能重回大漢。

  他也相信即便關羽戰敗被俘,劉備也不會重責他。

  這就是典型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有了命才能再圖回歸,這其實便是糜芳當時的想法。

  其實這和廖化的先投降,而後再裝死回蜀漢,本質上沒什麼區別,不同的是他糜芳所處位置干係重大,且廖化成功逃回到了劉備身邊。

  果然,糜芳投降後不久,竟忽然發現自己沒了回頭路!

  因為關羽父子竟然被殺了!他身為江陵太守哪怕是外戚,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他太了解劉備,丟城失地不算什麼,哪怕他投降東吳,劉備都不會怪罪於他,可關鍵關羽父子被殺!乃是因為他投了東吳,失了江陵,才導致關羽沒了退路。

  按照當時人正常邏輯,即便關羽被擒,也不至於被殺,畢竟關羽對於劉備而言幾如手足,難道東吳就不知嗎?

  但事實就是如此,不管是東吳將官想要斬殺關羽揚名立功,還是孫權授意,關羽身死已成事實。

  可以說,這是劉備、諸葛亮等許多人沒想到的,更是糜芳無法想像的結果,所以沒了退路的他也只能苟在東吳遭人白眼。


  而這就是糜芳在危局下,所做出的後悔一生的選擇,甚至連他的兄長糜竺都因此羞恨成疾,鬱鬱而終。

  糜芳值得同情嗎?顯然不值得。有罪嗎?可以說罪不可赦,但劉備並未治其罪,甚至還如往昔一般與之痛訴肝腸。

  所以糜芳回到成都後,並未去糜府,而是身著孝服,拖著那把少時兄長贈予他的長劍,去了糜竺的墳前......從此世間再無糜芳此人。

  而糜威頂著家族的恥辱,出現在南征將領之列,如今想來,又何嘗沒有以此洗刷家族恥辱之意呢?

  ......

  雖說南征將星雲集,但實際兵馬並不多。

  除卻兩千血衣衛與李恢所部五千人,此次討伐南中共抽調一萬五千兵馬,總計兩萬二千眾。

  九月初,大軍在成都城外誓師後,順江而下,直抵犍為郡臨近南中的僰道縣,並開始接手邊境防務。

  僰道縣也就是後世的四川宜賓市,位於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江交匯處,可謂四通八達之地。

  李嚴在交接完防務後,已率領部曲前往江州上任。而李嚴身為尚書令,之所以會在犍為郡南境封鎖邊境,是因為李嚴曾做過犍為郡太守,頗為熟悉當地,所以請命前去抵禦。也正因為有李嚴及時請纓,才未叫叛軍北上越境。

  第二日鎮東將軍趙雲,只帶著次子趙廣及數十騎親衛,逆江抵達僰道城外。其長子趙統如今在閬中,當張飛的部將,所以並未前來。

  諸葛壽親自遠迎,共入城中議事。

  不久之後庲降都督李恢,亦趕赴至僰道請罪,畢竟南中叛亂愈演愈烈,他身為庲降都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李恢,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人,於當地素有威望。初為建寧郡督郵,先帝攻占益州後,被拜為功曹書佐、主簿,遷別駕從事。蜀漢建立後,任庲降都督、交州刺史。

  如今漢吳盟好,因為孫權是大漢吳王,故東吳名義也是漢土,所以兩家在一些官職上都極為默契。

  比如陸遜被大漢拜為荊州牧,而黃權則是荊州刺史,形成州牧刺史並存的奇特現象。也就是說,彼此可在對方國境設立刺史,說白了就是名譽頭銜。就像東吳的重臣張昭,就平白多了一個大漢司空的名譽稱號,就更別說孫權的大司馬了。

  所以,李恢也掛著交州刺史的名譽頭銜。

  而對於李恢請罪的行為,諸葛壽也知李恢兵寡,又是文官出身,更非大將之才,能自保已算不易,又如何能苛責其他。

  關鍵過去大漢對待南中的政策,是以安撫為主,所以李恢這本土大族,自然最適合庲降都督一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