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請將
幕府之中,眾幕僚見王連這長史先開了頭,後軍師馬良、參軍宗預、主簿楊戲等,幾乎泰半幕僚紛紛進言勸阻諸葛亮親討南中。
從事中郎王甫更憂心而言:「丞相,南中之亂乃纖芥之疾,正如王長史所言,選一大將前往即可。而今陛下未及弱冠,登基不久,正需丞相輔佐國事,況乎我朝重心在北,何不可決焉?」
諸葛亮沉吟片刻,微微頷首:「國山與諸君所言不無道理,亮自當思之,只是吾擔心若擇一將前往,平一時之亂易,定長久之安難也......」
話音未落,參軍馬謖已行禮進言:「丞相,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爾。來日若傾國北伐以擊曹賊,彼知我大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兵法云: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故征討之將當服其心,則必可長安也。」
馬謖意思便是,南中依恃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經很久,即使今次將其擊潰,日後還會反叛。一旦將來傾國之力北伐,南中知國家內部空虛,就會再次反叛。可若將他們全部殺光以除後患,又不是仁者所為,更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而用兵作戰,素來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所以只要去征討的將軍能按照這一方略收南人之心,便可叫南人真心歸服。
正在有一下沒一下輕搖摺扇,閉目養神的諸葛壽都差點笑了。
這馬謖不愧是街亭戰神,嘛說了一大堆,感覺好有道理,但又感覺什麼也沒說。
總結下來就是攻心為上,才能收服南人之心。
可問題是坐在這的都不是笨人,自然知道只有南人心服口服心甘情願的歸附,大漢內部才能長治久安,否則諸葛亮好好的說什麼『平一時之亂易,定長久之安難』幹什麼?
不就是想得到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嘛?但你馬謖說了半天,只給一個大標題,總結起來就一句『攻心為上』,那到底怎麼攻?難道不應該有個什麼最基本的上中下三策給大家選選嗎?
沒有,完全沒有!
難怪劉備評價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不專業啊!
果然,後軍師馬良立時鎖眉,同時白眉一挑,一臉嚴厲的瞪了眼馬謖,隨之向諸葛亮恭敬行禮。
「丞相,仆以為攻心雖無錯,然若無一策一計實施之方略,恐將難以付諸於行動。」
顯然馬良是在說馬謖只知誇誇其談,既然攻心,那如何攻?提出觀點,卻無一二落地之法,如此言之又有何用?難道在座諸位不知攻心為上的道理,只有你馬謖銳智嗎?
諸葛壽擠眼偷瞄了眼這兄弟二人,馬良果然是先帝與父親看中之人,沉穩敢言,即便是自家胞弟亦不留顏色。
果然,馬謖瞬間垂首,面有尷尬之色。
不過諸葛亮還是極為看中馬謖的,他見馬謖臉色難堪,便笑而打起了圓場:「季常言之有理,然幼常倉促之言雖只是大略方向,卻也並無不妥,諸卿不如籍此謀劃一番,看如何攻心。」
一時間,幕府內眾人有的鎖眉沉思,有的相互間交頭接耳,都在思考如何將這攻心大方向落實成策。
然而就在眾人為此苦思冥想之際,諸葛壽卻依舊閉目養神,一副氣定神閒的模樣。
諸葛亮掃了眼諸葛壽,見他偷懶多時,遂輕咳聲傳來。
「南山閉目沉思良久,不知對幼常攻心之策有何見解?」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期待看來。
他們也想聽聽這位幾乎憑藉一己之力,識破陸遜天羅地網,扭轉危局反敗為勝的漢白澤有何高見。
此時的諸葛壽的確在划水,但這並不代表他對平南中毫無辦法,畢竟史書上諸葛南征之事可是記的詳細。
見自己被點名,他一收摺扇,行禮道:「誠如丞相所言,平南中之亂若能攻心自是最好。然南中素來反覆,此疾深入筋骨,當刮骨以療,方可根治也。故壽以為,攻心者,不攻又如何收得人心?故當以雷霆手段,分兵數路,快速誅滅雍闓、高定等賊,並斬其羽翼,滅其宗族,擄其從屬,以充隸臣屯田,從而震懾南人心膽。而後再敗擒余蠻諸夷,恩而釋之,反覆一二,叫其知我王師天威,亦知我大漢之仁,如此其心可服,其地方可安也。」
其實他提出的攻心方略,就是兩年後丞相平定南中的作戰方案。
至於歷史上有沒有七擒孟獲這一橋段,史書並未有明確記載,但根據諸葛亮平南中的時間判斷,即便擒後再放,估計次數也不會多達誇張的七次,因為時間實在太短,諸葛亮日理萬機也不可能花這時間陪孟獲玩。
且孟獲只是夷帥,相比於反叛的雍闓、高定等人,只能算作二號人物。諸葛亮之所以對孟獲擒而又放,多半是看重孟獲在當地漢夷中有威望的緣故。
所以這攻心,攻的其實是有價值,可以為我所用的人。
其實就是將南中首惡誅殺,以此震懾人心後,再重新扶持一位有威望且聽話的首領。
所以在諸葛亮平南中之後,南中雖然也發生一些叛亂,但相比過去已經好上不知多少。
但他需要的是完全安定的南中,而非相對安定。所以在『攻』上,必須施以雷霆手段斬草除根,當然還需藉助一些特殊手段......
果然,諸葛亮微微頷首:「卿所言正合吾意,雖要收南人之心,但亦不可一味寬仁。明日早朝吾將面呈陛下,發兵討伐南中,一舉掃滅南方之患!」
說著,他微笑而視諸葛壽:「卿既成竹於胸,那屆時便由卿率軍出征平定南中之亂,不知誰願隨軍出征?」
諸葛亮此言一出,關興、張慕、馬謖等人紛紛請願。
...
待眾幕僚紛紛離去,諸葛亮正欲接著梳理政務,卻見諸葛壽不僅沒有離開,還來到他身旁主動為他扇著扇子!
見此,他立時笑看而來:「說吧,還有何事?」
諸葛壽則故作為難模樣:「父親,雖說討伐南中已有定計,然若分兵而擊,孩兒一人也苦無分身乏術呀。」
諸葛亮挑眉瞅了他一眼,隨即拿起筆一邊書寫公文,一邊不急不緩的詢問:「吾觀安國、興業皆有大將之姿,馬忠、廖化亦有將才,何來分兵之憂焉?」
顯然,諸葛亮的意思是,關興、張慕等人都是能獨擋一面的將才,分兵大可以二人為偏師主將,又有什麼好憂慮的?
可說到這兒,諸葛亮卻突然停下了手中筆,重新審視向諸葛壽。
「吾兒欲求何人為副將?」
諸葛壽頓時眼前一亮,暗道自己老爹果然智慧,竟瞬間猜出自己心中所想。
於是嘿嘿賠笑,手中扇子搖的更勤快了幾分。
「兒想請鎮東將軍助一臂之力。」
從事中郎王甫更憂心而言:「丞相,南中之亂乃纖芥之疾,正如王長史所言,選一大將前往即可。而今陛下未及弱冠,登基不久,正需丞相輔佐國事,況乎我朝重心在北,何不可決焉?」
諸葛亮沉吟片刻,微微頷首:「國山與諸君所言不無道理,亮自當思之,只是吾擔心若擇一將前往,平一時之亂易,定長久之安難也......」
話音未落,參軍馬謖已行禮進言:「丞相,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爾。來日若傾國北伐以擊曹賊,彼知我大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兵法云: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故征討之將當服其心,則必可長安也。」
馬謖意思便是,南中依恃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經很久,即使今次將其擊潰,日後還會反叛。一旦將來傾國之力北伐,南中知國家內部空虛,就會再次反叛。可若將他們全部殺光以除後患,又不是仁者所為,更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而用兵作戰,素來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所以只要去征討的將軍能按照這一方略收南人之心,便可叫南人真心歸服。
正在有一下沒一下輕搖摺扇,閉目養神的諸葛壽都差點笑了。
這馬謖不愧是街亭戰神,嘛說了一大堆,感覺好有道理,但又感覺什麼也沒說。
總結下來就是攻心為上,才能收服南人之心。
可問題是坐在這的都不是笨人,自然知道只有南人心服口服心甘情願的歸附,大漢內部才能長治久安,否則諸葛亮好好的說什麼『平一時之亂易,定長久之安難』幹什麼?
不就是想得到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嘛?但你馬謖說了半天,只給一個大標題,總結起來就一句『攻心為上』,那到底怎麼攻?難道不應該有個什麼最基本的上中下三策給大家選選嗎?
沒有,完全沒有!
難怪劉備評價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不專業啊!
果然,後軍師馬良立時鎖眉,同時白眉一挑,一臉嚴厲的瞪了眼馬謖,隨之向諸葛亮恭敬行禮。
「丞相,仆以為攻心雖無錯,然若無一策一計實施之方略,恐將難以付諸於行動。」
顯然馬良是在說馬謖只知誇誇其談,既然攻心,那如何攻?提出觀點,卻無一二落地之法,如此言之又有何用?難道在座諸位不知攻心為上的道理,只有你馬謖銳智嗎?
諸葛壽擠眼偷瞄了眼這兄弟二人,馬良果然是先帝與父親看中之人,沉穩敢言,即便是自家胞弟亦不留顏色。
果然,馬謖瞬間垂首,面有尷尬之色。
不過諸葛亮還是極為看中馬謖的,他見馬謖臉色難堪,便笑而打起了圓場:「季常言之有理,然幼常倉促之言雖只是大略方向,卻也並無不妥,諸卿不如籍此謀劃一番,看如何攻心。」
一時間,幕府內眾人有的鎖眉沉思,有的相互間交頭接耳,都在思考如何將這攻心大方向落實成策。
然而就在眾人為此苦思冥想之際,諸葛壽卻依舊閉目養神,一副氣定神閒的模樣。
諸葛亮掃了眼諸葛壽,見他偷懶多時,遂輕咳聲傳來。
「南山閉目沉思良久,不知對幼常攻心之策有何見解?」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期待看來。
他們也想聽聽這位幾乎憑藉一己之力,識破陸遜天羅地網,扭轉危局反敗為勝的漢白澤有何高見。
此時的諸葛壽的確在划水,但這並不代表他對平南中毫無辦法,畢竟史書上諸葛南征之事可是記的詳細。
見自己被點名,他一收摺扇,行禮道:「誠如丞相所言,平南中之亂若能攻心自是最好。然南中素來反覆,此疾深入筋骨,當刮骨以療,方可根治也。故壽以為,攻心者,不攻又如何收得人心?故當以雷霆手段,分兵數路,快速誅滅雍闓、高定等賊,並斬其羽翼,滅其宗族,擄其從屬,以充隸臣屯田,從而震懾南人心膽。而後再敗擒余蠻諸夷,恩而釋之,反覆一二,叫其知我王師天威,亦知我大漢之仁,如此其心可服,其地方可安也。」
其實他提出的攻心方略,就是兩年後丞相平定南中的作戰方案。
至於歷史上有沒有七擒孟獲這一橋段,史書並未有明確記載,但根據諸葛亮平南中的時間判斷,即便擒後再放,估計次數也不會多達誇張的七次,因為時間實在太短,諸葛亮日理萬機也不可能花這時間陪孟獲玩。
且孟獲只是夷帥,相比於反叛的雍闓、高定等人,只能算作二號人物。諸葛亮之所以對孟獲擒而又放,多半是看重孟獲在當地漢夷中有威望的緣故。
所以這攻心,攻的其實是有價值,可以為我所用的人。
其實就是將南中首惡誅殺,以此震懾人心後,再重新扶持一位有威望且聽話的首領。
所以在諸葛亮平南中之後,南中雖然也發生一些叛亂,但相比過去已經好上不知多少。
但他需要的是完全安定的南中,而非相對安定。所以在『攻』上,必須施以雷霆手段斬草除根,當然還需藉助一些特殊手段......
果然,諸葛亮微微頷首:「卿所言正合吾意,雖要收南人之心,但亦不可一味寬仁。明日早朝吾將面呈陛下,發兵討伐南中,一舉掃滅南方之患!」
說著,他微笑而視諸葛壽:「卿既成竹於胸,那屆時便由卿率軍出征平定南中之亂,不知誰願隨軍出征?」
諸葛亮此言一出,關興、張慕、馬謖等人紛紛請願。
...
待眾幕僚紛紛離去,諸葛亮正欲接著梳理政務,卻見諸葛壽不僅沒有離開,還來到他身旁主動為他扇著扇子!
見此,他立時笑看而來:「說吧,還有何事?」
諸葛壽則故作為難模樣:「父親,雖說討伐南中已有定計,然若分兵而擊,孩兒一人也苦無分身乏術呀。」
諸葛亮挑眉瞅了他一眼,隨即拿起筆一邊書寫公文,一邊不急不緩的詢問:「吾觀安國、興業皆有大將之姿,馬忠、廖化亦有將才,何來分兵之憂焉?」
顯然,諸葛亮的意思是,關興、張慕等人都是能獨擋一面的將才,分兵大可以二人為偏師主將,又有什麼好憂慮的?
可說到這兒,諸葛亮卻突然停下了手中筆,重新審視向諸葛壽。
「吾兒欲求何人為副將?」
諸葛壽頓時眼前一亮,暗道自己老爹果然智慧,竟瞬間猜出自己心中所想。
於是嘿嘿賠笑,手中扇子搖的更勤快了幾分。
「兒想請鎮東將軍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