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各方反應
心中雖如此想著,但表面上劉表仍不動聲色。說實話,近日對著流民施恩,聽著流民對他粗淺卻真誠的讚賞,劉表樂在其中。
這突然讓他離開,他還有幾分不舍呢!
好在劉表沒忘記自己的目的,答道:「既然賢侄打算去襄陽,我等明日便出發。過了這幾日,相信荊州各地的名士賢良應該都聽聞了賢侄的到來,屆時更會是一番盛景……」
劉和聞言,遮掩住心中對即將失去黃忠的失落,拜道:「那就多謝叔父了。」
待到劉和回到樊城縣寺,遇到了熱情招呼他的魏延,心中情緒才得到好轉。
而另一邊,劉表所說的劉和的消息在短短數日之內傳遍荊州名士耳中,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南郡周邊,劉和的名字一下子成了熱搜,當然啦,與劉和綁定的詞條必然少不了劉表。
如龐德公、黃承彥等,皆聞劉和之名。
此外,眾所周知,南陽是荊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魯陽縣,袁術出離地憤怒了——「豎子安敢欺我!」
看著被氣得掀了桌子的袁術,在場的一眾後將軍屬吏皆都噤聲,不敢觸怒袁術。
雖然事情的真相是劉和在離開時就是已經留書真誠的道明了自己的去處,只是袁術不信罷了!
但這話誰敢在現在當著袁術的面說呢?
沉默,是今日的後將軍政事廳。
「阿父,我聽說劉彥成真去南郡見劉表了……沒想到他還真是個實誠君子!阿父的眼光真……好——」
見到暴怒的袁術,袁曜的聲音戛然而止。
尤其是見到在場的一眾屬吏之後,袁曜更慌了,他還尋思裡面沒人呢!
「滾!」
「好咧!」
袁曜麻溜地離開了。
但他的到來終究打破了此處沉默的氛圍,長史楊弘朝閻象使了半天的眼色,但閻象始終不肯站出來發言。
眼見著袁術就要將目光投向自己,沒辦法的楊弘只好主動說道:「劉表對明公一向恭順有加,不如致信劉表,要求他將劉和送歸南陽,如此,明公可不費一兵一卒。」
「若是劉表不願與明公共襄盛舉,那劉表便已經有了取死之道,來日討伐可出師有名也!」
楊弘的發言充滿了進攻性。
在楊弘的安排下,公孫越成功死於流矢。
在激化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矛盾的作用上,公孫越死的偉大,死的光榮——當然,這是楊弘的看法。
如今,在袁術的命令下掌握了三千多幽州突騎的楊弘很希望能夠借著突騎建功。
要是能順便讓劉虞派來領軍的尾敦也中一中流矢那就更好了。
楊弘不知道劉虞是怎麼選人的,不論是張逸還是尾敦,都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
袁術聽完楊弘的建議,卻沒有第一時間接納,而是繼續問道:「長史之言,君等有何見解?」
幾個呼吸之後,閻象起身道:「明公,竊以為不可!」
「一則陽城之圍雖解,但此戰尚未結束。就算周昂即刻撤兵,兵卒亦需加以休整。」
「二則自明公占南陽以來,多藉助劉表得荊州南方六郡輸送的的米糧。劉表並非無膽鼠輩,若是逼迫過甚,只怕會斷絕糧草……如今大軍正缺谷糧,一旦劉表斷供而明公不能儘快領兵擊破劉表,則魯陽不可久居也。」
說到第二條原因,那就不得不夸一夸路中悍鬼的治理能力了——南陽人口是多,但架不住有人竭澤而漁啊。
楊弘原本就因為閻象不肯先站出來說話而有所不滿,如今見閻象毫不客氣地反駁他的意見,當即質問道:「既然我所言不可,那主簿可有良策?」
閻象說道:「以我之見,明公可修書兩封,分別交予劉表劉和。」
「你這與我所言又有何異?難不成要明公託付劉表照拂劉和不成?」楊弘陰陽道。
「長史所言,正是我要說的。」閻象選的時機恰到好處,若是早一些,只怕袁術早就憤怒地讓他閉嘴了,可經過他此前的一頓分析,袁術明顯現在並非對劉表動手的最佳時機,反而能靜下心來了。
「劉和自長安而來,雖然奉的是天子密詔,然此密詔,天下人皆知也,亦不會疑之為假。」
不然天子總不能在董卓手底下很快樂吧?這樣,當初討董的那幫人臉朝哪放?
「是以,明公更該公然支持劉和回到幽州發兵迎天子,同時斥責袁紹因為一己私利,毀了迎天子的良機。」
「如今劉表真正能控制的不過南郡一地,能影響的也不過江夏而已。只待劉和出了江夏,至揚州境內,以明公之家門生故吏,何愁不能再度接劉和來此?」
袁術到底不是全然的蠢材,能名動一時除了身份之外,他自己也是有幾分能耐的。
聽完閻象的建議,袁術拍手說道:「好,那吾便暫且示弱,讓劉表劉和先得意一陣,待到明年,先攻劉表,以解我後顧之憂!至於劉和……他能離開荊州,還能離開揚州嗎?」
「誰願代我親去揚州,籌謀邀請劉和來南陽與我共商盛舉一事?」
袁術掃視著在場的屬吏們。
他最先看到的是閻象,但最先放棄的也是閻象——倒不是因為離不開他,只是閻象的家世有些低了,辦起事來未必方便。
這還真不是袁術搞歧視,閻象雖然家世低,但也沒名聲啊,放到外面,唯一引人注目的身份就是後將軍主簿了。
最後,袁術將目光停在了曾經去接孫堅家眷的劉勛身上。
與此同時,遠在北方的廣陽郡薊縣,劉虞也得到了關於劉和的最新消息——「我兒去南郡了?」
循著桌案上的大漢輿圖,劉虞很輕鬆地就發現了劉和的路線選擇,他隨即意識到,自己能想到,旁人也能想到。
他的手指划過大江以北的揚州廬江、九江兩郡,這裡,甚是關鍵!
他東海劉氏雖不及汝南袁氏昌盛,可到底是光武一脈,劉虞的父親劉舒還擔任過大江南面的丹陽太守。
你袁氏有故吏可用,難道我劉氏便沒有嗎?
這樣想著,劉虞開始奮筆疾書起來。
這突然讓他離開,他還有幾分不舍呢!
好在劉表沒忘記自己的目的,答道:「既然賢侄打算去襄陽,我等明日便出發。過了這幾日,相信荊州各地的名士賢良應該都聽聞了賢侄的到來,屆時更會是一番盛景……」
劉和聞言,遮掩住心中對即將失去黃忠的失落,拜道:「那就多謝叔父了。」
待到劉和回到樊城縣寺,遇到了熱情招呼他的魏延,心中情緒才得到好轉。
而另一邊,劉表所說的劉和的消息在短短數日之內傳遍荊州名士耳中,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南郡周邊,劉和的名字一下子成了熱搜,當然啦,與劉和綁定的詞條必然少不了劉表。
如龐德公、黃承彥等,皆聞劉和之名。
此外,眾所周知,南陽是荊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魯陽縣,袁術出離地憤怒了——「豎子安敢欺我!」
看著被氣得掀了桌子的袁術,在場的一眾後將軍屬吏皆都噤聲,不敢觸怒袁術。
雖然事情的真相是劉和在離開時就是已經留書真誠的道明了自己的去處,只是袁術不信罷了!
但這話誰敢在現在當著袁術的面說呢?
沉默,是今日的後將軍政事廳。
「阿父,我聽說劉彥成真去南郡見劉表了……沒想到他還真是個實誠君子!阿父的眼光真……好——」
見到暴怒的袁術,袁曜的聲音戛然而止。
尤其是見到在場的一眾屬吏之後,袁曜更慌了,他還尋思裡面沒人呢!
「滾!」
「好咧!」
袁曜麻溜地離開了。
但他的到來終究打破了此處沉默的氛圍,長史楊弘朝閻象使了半天的眼色,但閻象始終不肯站出來發言。
眼見著袁術就要將目光投向自己,沒辦法的楊弘只好主動說道:「劉表對明公一向恭順有加,不如致信劉表,要求他將劉和送歸南陽,如此,明公可不費一兵一卒。」
「若是劉表不願與明公共襄盛舉,那劉表便已經有了取死之道,來日討伐可出師有名也!」
楊弘的發言充滿了進攻性。
在楊弘的安排下,公孫越成功死於流矢。
在激化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矛盾的作用上,公孫越死的偉大,死的光榮——當然,這是楊弘的看法。
如今,在袁術的命令下掌握了三千多幽州突騎的楊弘很希望能夠借著突騎建功。
要是能順便讓劉虞派來領軍的尾敦也中一中流矢那就更好了。
楊弘不知道劉虞是怎麼選人的,不論是張逸還是尾敦,都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
袁術聽完楊弘的建議,卻沒有第一時間接納,而是繼續問道:「長史之言,君等有何見解?」
幾個呼吸之後,閻象起身道:「明公,竊以為不可!」
「一則陽城之圍雖解,但此戰尚未結束。就算周昂即刻撤兵,兵卒亦需加以休整。」
「二則自明公占南陽以來,多藉助劉表得荊州南方六郡輸送的的米糧。劉表並非無膽鼠輩,若是逼迫過甚,只怕會斷絕糧草……如今大軍正缺谷糧,一旦劉表斷供而明公不能儘快領兵擊破劉表,則魯陽不可久居也。」
說到第二條原因,那就不得不夸一夸路中悍鬼的治理能力了——南陽人口是多,但架不住有人竭澤而漁啊。
楊弘原本就因為閻象不肯先站出來說話而有所不滿,如今見閻象毫不客氣地反駁他的意見,當即質問道:「既然我所言不可,那主簿可有良策?」
閻象說道:「以我之見,明公可修書兩封,分別交予劉表劉和。」
「你這與我所言又有何異?難不成要明公託付劉表照拂劉和不成?」楊弘陰陽道。
「長史所言,正是我要說的。」閻象選的時機恰到好處,若是早一些,只怕袁術早就憤怒地讓他閉嘴了,可經過他此前的一頓分析,袁術明顯現在並非對劉表動手的最佳時機,反而能靜下心來了。
「劉和自長安而來,雖然奉的是天子密詔,然此密詔,天下人皆知也,亦不會疑之為假。」
不然天子總不能在董卓手底下很快樂吧?這樣,當初討董的那幫人臉朝哪放?
「是以,明公更該公然支持劉和回到幽州發兵迎天子,同時斥責袁紹因為一己私利,毀了迎天子的良機。」
「如今劉表真正能控制的不過南郡一地,能影響的也不過江夏而已。只待劉和出了江夏,至揚州境內,以明公之家門生故吏,何愁不能再度接劉和來此?」
袁術到底不是全然的蠢材,能名動一時除了身份之外,他自己也是有幾分能耐的。
聽完閻象的建議,袁術拍手說道:「好,那吾便暫且示弱,讓劉表劉和先得意一陣,待到明年,先攻劉表,以解我後顧之憂!至於劉和……他能離開荊州,還能離開揚州嗎?」
「誰願代我親去揚州,籌謀邀請劉和來南陽與我共商盛舉一事?」
袁術掃視著在場的屬吏們。
他最先看到的是閻象,但最先放棄的也是閻象——倒不是因為離不開他,只是閻象的家世有些低了,辦起事來未必方便。
這還真不是袁術搞歧視,閻象雖然家世低,但也沒名聲啊,放到外面,唯一引人注目的身份就是後將軍主簿了。
最後,袁術將目光停在了曾經去接孫堅家眷的劉勛身上。
與此同時,遠在北方的廣陽郡薊縣,劉虞也得到了關於劉和的最新消息——「我兒去南郡了?」
循著桌案上的大漢輿圖,劉虞很輕鬆地就發現了劉和的路線選擇,他隨即意識到,自己能想到,旁人也能想到。
他的手指划過大江以北的揚州廬江、九江兩郡,這裡,甚是關鍵!
他東海劉氏雖不及汝南袁氏昌盛,可到底是光武一脈,劉虞的父親劉舒還擔任過大江南面的丹陽太守。
你袁氏有故吏可用,難道我劉氏便沒有嗎?
這樣想著,劉虞開始奮筆疾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