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婉拒
歷史上,劉虞在與公孫瓚有了齟齬之後,數次考慮出兵攻打公孫瓚。最後當劉虞終於決定動手之際,恰到好處的抓住了公孫瓚大軍不在身邊的好機會,並集結了足足十萬大軍。
然後,劉虞的騷操作就開始了。
先是身邊有和公孫瓚交好的屬吏將這一消息提前告知了公孫瓚,然後劉虞命令麾下十萬大軍不得只殺公孫瓚一人,連百姓的房屋都不許損壞。
本來打算帶著身邊數百騎逃亡的公孫瓚見此情況敏銳地覺察到了戰機,帶人借著風勢四處放火。
劉虞不捨得燒的民房被公孫瓚毫不憐惜地騎著馬燒。
最終十萬大軍被公孫瓚燒得大敗,劉虞也在此戰後沒幾天就被聚集兵馬的公孫瓚俘了。
從人數的角度來說,與此戰相比,合肥孫十萬都黯然失色,畢竟孫十萬雖然送了不少人頭,但到底沒送掉自己的人頭。
劉和雖不至於因此把自己的老父親稱為孫十萬,可這並不代表著劉和相信劉虞和其麾下將校的水平。
他之所以想要勾搭黃忠與他一同前往幽州,便是考慮到歷史上劉虞面對公孫瓚的慘敗。
劉和不敢保證待他回到幽州之後,公孫瓚面對他會和面對劉虞一般大意,所以他需要做好與久經沙場的公孫瓚對陣的準備。
如此,猛將帥才自是多多益善。
可話說回來,就算沒有這些前提條件,正值壯年的黃忠近在眼前,又有幾人能夠不心動呢!
……
卻說劉和因為關心隨他而來的流民安置情況而暫時留在了樊城,而劉表似乎也覺得安置流民有利於傳播他的美名,是以不僅陪著劉和留了下來,還親自過問流民的安置事宜。
初冬已至,堂堂荊州刺史卻親自蒞臨流民贊助暫住之所,如冬日裡的一股暖流溫暖人心——而這暖心之舉,自有一大幫被劉使君感動的士人百姓向四方傳遞著劉表的美名。
而這時,劉和得知了一條不知算好還是算壞的消息。
黃敘還活著。
黃敘瞧著沒病。
當劉和看著一個十來歲的少年亦步亦趨地跟隨著黃忠對他口稱「劉公」之時,劉和覺得自身為「叔父」,應該盼著孩子點好。
雖然這讓劉和失去了一件勾搭黃忠的利器。
雙方的相見是在校場之上,縣尉所轄縣卒的作用更多的是維持治安,相對而言管理並沒有多言,哪怕是黃忠也沒有想著改變這一傳統。
實際上,在劉和被黃忠帶著進了一次校場之後,他便出入自如了,此後也不需要黃忠帶領,練習射箭更是隨意。
初一見面,劉和便摘下了隨身的玉佩,準備作為見面禮送給黃敘。
黃敘不知道該不該接,偏頭看向了黃忠,卻聽黃忠說道:「君之厚意忠心領了,只是敘畢竟年幼貪玩,恐損壞了君之玉佩。」
劉和瞧著一臉鄭重的黃忠,自從那日宴會之後,他便隱約感覺到了黃忠對他的疏遠。
如今聽到黃忠連他送給黃敘的小禮物都要拒絕,當即明白了黃忠之意。
劉和終究不是死皮賴臉之輩,也深知過猶不及的道理。
見狀上前一步將手中玉佩直接交給了黃忠之手,在黃忠開口前劉和當先一步說道:「漢升不必拒絕,明日我便會去襄陽了,然後便準備東行了,今日大概是與漢升最後一次相見了,此物就當臨別之禮吧!」
黃忠聽了,稍作猶豫,終究沒有拒絕。
「與漢升相見,使我受益良多,有一事,我思前想後不得不言,還望漢升莫怪……我曾略聞岐黃之術,雖不精通,但方才我觀敘似有隱疾……漢升莫急,我所言者未必准。」
劉和見黃忠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話而憤怒,心中更覺得自己做對了,他繼續說道:「只是但有萬一,我知道沛國有一位名醫,名叫華佗,其醫術當世頂尖,或可尋之。又有南陽張仲景,亦有此才也。」
黃忠見劉和說的鄭重,倒沒覺得這是劉和在詛咒黃敘,只是同樣鄭重地應道:「君之言,忠銘記在心。」
劉和點了點頭,不復多言。
好一會兒之後,劉和才說道:「今日還有時間,不如漢升來指點一下我的箭術吧!」
黃忠說道:「此前觀君射箭,已經射的極好了,目前所欠缺的有兩點……一是力道還差了些,不過君本就常年伏案讀書,倒也正常。二是練習時長不足,且缺乏實戰。射獵終究比不過戰場多矣,是以君對應弓箭並未能達到如臂使指的程度。」
劉和問道:「以漢升之見,我若要達到如此程度,還需多久?」
黃忠說道:「君自至南陽勤加練習箭術,該有小半年了吧?以我之見,少說還得兩年。」
聽到黃忠這個答案,劉和下意識地低頭看了看黃忠和自己的腳。
「君這是?」
「無事,方才忽然想到了一位音容宛在的故人。」
當日,黃忠陪著劉和練習了足足兩個半刻。
黃忠雖不知道劉和的這一位故人是誰,但見劉和似是因為想到了故人而心情不暢,心中想著,這位故人應該對劉侍中很重要吧!
他自覺對劉和的了解又多了一分。
只可惜,他先遇到的是劉磐,而劉磐對他的知遇之恩他豈能忘懷?
與黃忠作別之後,劉和找上了還在流民面前作秀的劉表,乾脆利落地說道:「近幾日見叔父對待逃亡至此的流民就像對待手足一樣,侄兒心中甚是敬佩。」
「相信有叔父在,不止這一批流民,接下來的更多的流民來到荊州便如同回到了家鄉一樣。」
「聽聞襄陽的文治比之樊城更勝,和心嚮往之!」
劉表見狀,頗有些驚訝。
近日來,劉和的行動被他盡收眼底。
流民劉和的確是關注的,這一點劉表確認做不得假,可在流民之外,劉和倒是和劉磐與黃忠頗多交流,尤其是黃忠……
劉表想著,劉和如今甘願去襄陽,還表現地這麼期待,莫非是黃忠決意追隨劉和了?
然後,劉虞的騷操作就開始了。
先是身邊有和公孫瓚交好的屬吏將這一消息提前告知了公孫瓚,然後劉虞命令麾下十萬大軍不得只殺公孫瓚一人,連百姓的房屋都不許損壞。
本來打算帶著身邊數百騎逃亡的公孫瓚見此情況敏銳地覺察到了戰機,帶人借著風勢四處放火。
劉虞不捨得燒的民房被公孫瓚毫不憐惜地騎著馬燒。
最終十萬大軍被公孫瓚燒得大敗,劉虞也在此戰後沒幾天就被聚集兵馬的公孫瓚俘了。
從人數的角度來說,與此戰相比,合肥孫十萬都黯然失色,畢竟孫十萬雖然送了不少人頭,但到底沒送掉自己的人頭。
劉和雖不至於因此把自己的老父親稱為孫十萬,可這並不代表著劉和相信劉虞和其麾下將校的水平。
他之所以想要勾搭黃忠與他一同前往幽州,便是考慮到歷史上劉虞面對公孫瓚的慘敗。
劉和不敢保證待他回到幽州之後,公孫瓚面對他會和面對劉虞一般大意,所以他需要做好與久經沙場的公孫瓚對陣的準備。
如此,猛將帥才自是多多益善。
可話說回來,就算沒有這些前提條件,正值壯年的黃忠近在眼前,又有幾人能夠不心動呢!
……
卻說劉和因為關心隨他而來的流民安置情況而暫時留在了樊城,而劉表似乎也覺得安置流民有利於傳播他的美名,是以不僅陪著劉和留了下來,還親自過問流民的安置事宜。
初冬已至,堂堂荊州刺史卻親自蒞臨流民贊助暫住之所,如冬日裡的一股暖流溫暖人心——而這暖心之舉,自有一大幫被劉使君感動的士人百姓向四方傳遞著劉表的美名。
而這時,劉和得知了一條不知算好還是算壞的消息。
黃敘還活著。
黃敘瞧著沒病。
當劉和看著一個十來歲的少年亦步亦趨地跟隨著黃忠對他口稱「劉公」之時,劉和覺得自身為「叔父」,應該盼著孩子點好。
雖然這讓劉和失去了一件勾搭黃忠的利器。
雙方的相見是在校場之上,縣尉所轄縣卒的作用更多的是維持治安,相對而言管理並沒有多言,哪怕是黃忠也沒有想著改變這一傳統。
實際上,在劉和被黃忠帶著進了一次校場之後,他便出入自如了,此後也不需要黃忠帶領,練習射箭更是隨意。
初一見面,劉和便摘下了隨身的玉佩,準備作為見面禮送給黃敘。
黃敘不知道該不該接,偏頭看向了黃忠,卻聽黃忠說道:「君之厚意忠心領了,只是敘畢竟年幼貪玩,恐損壞了君之玉佩。」
劉和瞧著一臉鄭重的黃忠,自從那日宴會之後,他便隱約感覺到了黃忠對他的疏遠。
如今聽到黃忠連他送給黃敘的小禮物都要拒絕,當即明白了黃忠之意。
劉和終究不是死皮賴臉之輩,也深知過猶不及的道理。
見狀上前一步將手中玉佩直接交給了黃忠之手,在黃忠開口前劉和當先一步說道:「漢升不必拒絕,明日我便會去襄陽了,然後便準備東行了,今日大概是與漢升最後一次相見了,此物就當臨別之禮吧!」
黃忠聽了,稍作猶豫,終究沒有拒絕。
「與漢升相見,使我受益良多,有一事,我思前想後不得不言,還望漢升莫怪……我曾略聞岐黃之術,雖不精通,但方才我觀敘似有隱疾……漢升莫急,我所言者未必准。」
劉和見黃忠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話而憤怒,心中更覺得自己做對了,他繼續說道:「只是但有萬一,我知道沛國有一位名醫,名叫華佗,其醫術當世頂尖,或可尋之。又有南陽張仲景,亦有此才也。」
黃忠見劉和說的鄭重,倒沒覺得這是劉和在詛咒黃敘,只是同樣鄭重地應道:「君之言,忠銘記在心。」
劉和點了點頭,不復多言。
好一會兒之後,劉和才說道:「今日還有時間,不如漢升來指點一下我的箭術吧!」
黃忠說道:「此前觀君射箭,已經射的極好了,目前所欠缺的有兩點……一是力道還差了些,不過君本就常年伏案讀書,倒也正常。二是練習時長不足,且缺乏實戰。射獵終究比不過戰場多矣,是以君對應弓箭並未能達到如臂使指的程度。」
劉和問道:「以漢升之見,我若要達到如此程度,還需多久?」
黃忠說道:「君自至南陽勤加練習箭術,該有小半年了吧?以我之見,少說還得兩年。」
聽到黃忠這個答案,劉和下意識地低頭看了看黃忠和自己的腳。
「君這是?」
「無事,方才忽然想到了一位音容宛在的故人。」
當日,黃忠陪著劉和練習了足足兩個半刻。
黃忠雖不知道劉和的這一位故人是誰,但見劉和似是因為想到了故人而心情不暢,心中想著,這位故人應該對劉侍中很重要吧!
他自覺對劉和的了解又多了一分。
只可惜,他先遇到的是劉磐,而劉磐對他的知遇之恩他豈能忘懷?
與黃忠作別之後,劉和找上了還在流民面前作秀的劉表,乾脆利落地說道:「近幾日見叔父對待逃亡至此的流民就像對待手足一樣,侄兒心中甚是敬佩。」
「相信有叔父在,不止這一批流民,接下來的更多的流民來到荊州便如同回到了家鄉一樣。」
「聽聞襄陽的文治比之樊城更勝,和心嚮往之!」
劉表見狀,頗有些驚訝。
近日來,劉和的行動被他盡收眼底。
流民劉和的確是關注的,這一點劉表確認做不得假,可在流民之外,劉和倒是和劉磐與黃忠頗多交流,尤其是黃忠……
劉表想著,劉和如今甘願去襄陽,還表現地這麼期待,莫非是黃忠決意追隨劉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