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單行本發行的兩周(三)
第144章 單行本發行的兩周(三)
《文匯報》寫的比較短,仿佛是聽到的小道消息一樣,在報紙上開闢了一個豆腐塊兒:
大陸青年作家餘切新書單行本引發哄搶,首印一萬冊京津地區試水,不料竟遠遠不足。後續三十萬冊鋪向全國還需一周時間,港地讀者可再等待兩周即可與這部作品見面。
《大公報》則撰寫了一篇時文分析:
「在哪裡,都有獅子山精神!」
「港地有一種獅子山精神,這是一種刻苦耐勞、勤奮拼搏的精神。自上世紀70年代就與港地掛鉤。一代人在逆境中通過刻苦奮鬥改變了自己命運,但不得不說,它絕對不僅僅出現在港地,它是人本身就能具有的良好品德。」
「大陸青年作家的小說《大撒把》,講述一個面對各種誘惑,選擇堅守本心,建設家鄉,最終獲得成功的老實人,這部小說尤其在留學生群體中,獲得了較大的反響,對我們港人也有感染力。」
一些和內地有聯繫的港地文學評論家,想辦法弄到了《大撒把》的原文,希望能寫出更具有深度的評析。把這一部由「王濛」作序,代表了內地文學新風向的小說介紹到港地來。
港地人長期關注大陸的思潮和動向。
據說當時的港地人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大陸人,如果往前數兩三代,那自然全是大陸人無疑。
有關於大陸的最新消息,每天都能出現在港地市民的手上,因其發達的文化傳媒產業,有時甚至比內地傳播還要更快。
南方的粵省羊城。
在這裡,許多人並不關注普通話新聞,而是更喜歡追逐當時港地繁盛有趣的報導,當時購買電視的有錢家庭一吃過了晚飯,馬上就開電視追看港地的無線電視台翡翠台。
翡翠台的廣播台在羊城乃至整個粵省也很受歡迎。在7月三號的早上,翡翠廣播台剛剛播送完張國容的舞曲《Monica》,立馬就切換了早間時事新聞報導。
女主持人聊到了發生在燕京的趣事兒:「一本書在大陸學生中引起了哄搶,甚至要溢價來購買,餘切已經成為了大陸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考慮到他十分年輕,又是高知分子——部分文學題材的創作,只能他來進行。我們認為,對餘切的追捧帶有一些自發的吸引力……」
「比如,餘切的個人形象,餘切作為學生作家的獨特身份,以及他身為一個知名愛國者的號召力。」
「但這難道是一件壞事嗎?這當然是好事了。」
單行本首印確實賣的很好。
從京津兩地的反饋來看,至少還有上百萬的冊的銷量可以去發掘,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數學乘法。
燕京,《十月》編輯部,餘切參加了編輯部的簡短慶功會。張守任興奮地大喊:「賣光了,一萬冊賣光了!」他伸出手指,「一萬冊是首印,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我們會有三十萬冊,還會有一百萬冊!」
「《高山下的花環》是近幾年很受歡迎的小說,單行本當年賣了一百八十萬冊,因為紙漿不夠用,全國共計有九家出版社先後印刷了這本書,我們爭取不要碰到這種情況,把美麗的『新現實文學』果實,完全的吃到自己肚子裡面去!」
許久沒見的王世民也在慶功會上。一般來說,王世民負責總覽全局,他已經很少出來單獨為了某一分類的作品來慶祝。
但餘切的小說不一樣,這一系列書是否成功,已經代表了雜誌社最根本的創刊目的:引領文學潮流。
「我們是否引領了文學潮流?」
在這裡,王世民再次提出了這個問題。「81年,我和幾個老朋友創刊,作為雜誌人錯過了引領一時風尚的《班主任》,錯過了《傷痕》,我感到很可惜……」
他的目光看向餘切,感慨不已:「但我沒有想到,一種新的東西可以那麼快的出現,我想如果我不能再發揚光大,在許多年之後我會為此而後悔。」
王世民深情道:「我希望將來歷史來記住我們,不因為我們寫了一些評論文章,而因為我們作為一個雜誌人,作為編輯,因為我們那一雙眼睛。」
「所以我們是否引領了文學潮流呢?不由我們來評價,而由讀者來評價,由其他的作者,由時代來評價!」
張守任聽到這話「啪」的站起來,竟然說不出話,而是緊緊握著王世民的手。
餘切並沒有經歷過這兩個編輯老頭冒著坐牢風險的創業過程,心中的激動肯定遠遠比不上他們。但餘切是其中的關鍵人物,他倆沒有忘記餘切,而是非要讓餘切來站到前排,全《十月》上下拍了一張大合影。
《十月》雜誌社的位置比較偏,兩三年前成立的時候,這裡還是莊稼地,種的麥子,還有一些桃樹。當時沒想到會如此成功。創刊伊始,因為文章過於少,評論組沒什麼可分析的,就天天分析偉人寫過的詩詞。
因此得名「偉人著作分析辦公室」。
但王世民顯然以此為榮:「三大戰役,跨大江、追窮寇,我們才剛剛打完第一場,看到了一些勝利勢頭,還沒有結束,還沒有結束。」
「還不是驕傲的時候,還沒有到一錘定音的時候!」
許多人激動的把當天的情況寫成文章來發表,或者寫成信給其他作家朋友,這像是一場誓師會,全雜誌社都做好了戰鬥準備。
4號,新一期《人民文學》上連載了《大撒把》的部分內容。王濛再次為該文寫了評價:「我打算對《人民文學》進行一次徹底的革新,放開手腳,輕裝上陣。於是我問有哪些作家有希望走向國際,寫一個名字來。雜誌內部因此進行了不記名投票,我自己來唱票。」
「當時,前十票有六票是同一個人,我感到十分吃驚,我抬頭向大家確認,大家都望著我發笑……」
「您所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作家,所撰寫的這樣的作品。」
無錯版本在讀!首一發一本小說。讀
《人民文學》是真正的文學期刊老大,每期狂賣上百萬冊,地位無可動搖。它對於餘切的介紹引發了對單行本的進一步追捧。
新的三十萬冊於一周後發行,這是首印後的頭一次加印,然而從一線的反饋來看,它竟然遠遠不夠!
當時,單位用公款大量購買圖書都必須有「社會集團購買力」的批條,因此以新華書店為主的國營書店定了一個錢數額度,超過了,就得掏出批條來,向上面再申請,調配紙漿來進行印刷。
同時,一線的書店營業員根據經驗和以往的銷售記錄填寫訂貨數量,各個書店填寫的數字彙總到京所,京所反饋到出版社,一般會填的保守,因為賣不出去營業單位要自己承擔損失。
這是兩條能決定書籍印刷數量的標準!
於是常常有作者唉聲嘆氣:我著作的印數是由拿著條子,把錢放在褲襠的中年男人決定的,如果還有誰能來決定,新華書店櫃檯裡面那個梳兩條小辮的姑娘也可以決定。
三十萬冊發行後,很多外地的單位聞訊到燕京來採購圖書,點名要《大撒把》這一本書,這些外地人在內褲上縫個口袋,裝上錢,交款時當場解開褲子掏錢。
「《大撒把》,五千冊,這是條子。」
「沒了。」
「怎麼能沒呢?昨天上的新,我今天來的,那可是三十萬冊。」
「同志,昨天下午就沒了,您方便的話等著吧,把錢塞回褲襠,在燕京住幾天,等下一輪加印。」
(本章完)
《文匯報》寫的比較短,仿佛是聽到的小道消息一樣,在報紙上開闢了一個豆腐塊兒:
大陸青年作家餘切新書單行本引發哄搶,首印一萬冊京津地區試水,不料竟遠遠不足。後續三十萬冊鋪向全國還需一周時間,港地讀者可再等待兩周即可與這部作品見面。
《大公報》則撰寫了一篇時文分析:
「在哪裡,都有獅子山精神!」
「港地有一種獅子山精神,這是一種刻苦耐勞、勤奮拼搏的精神。自上世紀70年代就與港地掛鉤。一代人在逆境中通過刻苦奮鬥改變了自己命運,但不得不說,它絕對不僅僅出現在港地,它是人本身就能具有的良好品德。」
「大陸青年作家的小說《大撒把》,講述一個面對各種誘惑,選擇堅守本心,建設家鄉,最終獲得成功的老實人,這部小說尤其在留學生群體中,獲得了較大的反響,對我們港人也有感染力。」
一些和內地有聯繫的港地文學評論家,想辦法弄到了《大撒把》的原文,希望能寫出更具有深度的評析。把這一部由「王濛」作序,代表了內地文學新風向的小說介紹到港地來。
港地人長期關注大陸的思潮和動向。
據說當時的港地人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大陸人,如果往前數兩三代,那自然全是大陸人無疑。
有關於大陸的最新消息,每天都能出現在港地市民的手上,因其發達的文化傳媒產業,有時甚至比內地傳播還要更快。
南方的粵省羊城。
在這裡,許多人並不關注普通話新聞,而是更喜歡追逐當時港地繁盛有趣的報導,當時購買電視的有錢家庭一吃過了晚飯,馬上就開電視追看港地的無線電視台翡翠台。
翡翠台的廣播台在羊城乃至整個粵省也很受歡迎。在7月三號的早上,翡翠廣播台剛剛播送完張國容的舞曲《Monica》,立馬就切換了早間時事新聞報導。
女主持人聊到了發生在燕京的趣事兒:「一本書在大陸學生中引起了哄搶,甚至要溢價來購買,餘切已經成為了大陸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考慮到他十分年輕,又是高知分子——部分文學題材的創作,只能他來進行。我們認為,對餘切的追捧帶有一些自發的吸引力……」
「比如,餘切的個人形象,餘切作為學生作家的獨特身份,以及他身為一個知名愛國者的號召力。」
「但這難道是一件壞事嗎?這當然是好事了。」
單行本首印確實賣的很好。
從京津兩地的反饋來看,至少還有上百萬的冊的銷量可以去發掘,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數學乘法。
燕京,《十月》編輯部,餘切參加了編輯部的簡短慶功會。張守任興奮地大喊:「賣光了,一萬冊賣光了!」他伸出手指,「一萬冊是首印,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我們會有三十萬冊,還會有一百萬冊!」
「《高山下的花環》是近幾年很受歡迎的小說,單行本當年賣了一百八十萬冊,因為紙漿不夠用,全國共計有九家出版社先後印刷了這本書,我們爭取不要碰到這種情況,把美麗的『新現實文學』果實,完全的吃到自己肚子裡面去!」
許久沒見的王世民也在慶功會上。一般來說,王世民負責總覽全局,他已經很少出來單獨為了某一分類的作品來慶祝。
但餘切的小說不一樣,這一系列書是否成功,已經代表了雜誌社最根本的創刊目的:引領文學潮流。
「我們是否引領了文學潮流?」
在這裡,王世民再次提出了這個問題。「81年,我和幾個老朋友創刊,作為雜誌人錯過了引領一時風尚的《班主任》,錯過了《傷痕》,我感到很可惜……」
他的目光看向餘切,感慨不已:「但我沒有想到,一種新的東西可以那麼快的出現,我想如果我不能再發揚光大,在許多年之後我會為此而後悔。」
王世民深情道:「我希望將來歷史來記住我們,不因為我們寫了一些評論文章,而因為我們作為一個雜誌人,作為編輯,因為我們那一雙眼睛。」
「所以我們是否引領了文學潮流呢?不由我們來評價,而由讀者來評價,由其他的作者,由時代來評價!」
張守任聽到這話「啪」的站起來,竟然說不出話,而是緊緊握著王世民的手。
餘切並沒有經歷過這兩個編輯老頭冒著坐牢風險的創業過程,心中的激動肯定遠遠比不上他們。但餘切是其中的關鍵人物,他倆沒有忘記餘切,而是非要讓餘切來站到前排,全《十月》上下拍了一張大合影。
《十月》雜誌社的位置比較偏,兩三年前成立的時候,這裡還是莊稼地,種的麥子,還有一些桃樹。當時沒想到會如此成功。創刊伊始,因為文章過於少,評論組沒什麼可分析的,就天天分析偉人寫過的詩詞。
因此得名「偉人著作分析辦公室」。
但王世民顯然以此為榮:「三大戰役,跨大江、追窮寇,我們才剛剛打完第一場,看到了一些勝利勢頭,還沒有結束,還沒有結束。」
「還不是驕傲的時候,還沒有到一錘定音的時候!」
許多人激動的把當天的情況寫成文章來發表,或者寫成信給其他作家朋友,這像是一場誓師會,全雜誌社都做好了戰鬥準備。
4號,新一期《人民文學》上連載了《大撒把》的部分內容。王濛再次為該文寫了評價:「我打算對《人民文學》進行一次徹底的革新,放開手腳,輕裝上陣。於是我問有哪些作家有希望走向國際,寫一個名字來。雜誌內部因此進行了不記名投票,我自己來唱票。」
「當時,前十票有六票是同一個人,我感到十分吃驚,我抬頭向大家確認,大家都望著我發笑……」
「您所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作家,所撰寫的這樣的作品。」
無錯版本在讀!首一發一本小說。讀
《人民文學》是真正的文學期刊老大,每期狂賣上百萬冊,地位無可動搖。它對於餘切的介紹引發了對單行本的進一步追捧。
新的三十萬冊於一周後發行,這是首印後的頭一次加印,然而從一線的反饋來看,它竟然遠遠不夠!
當時,單位用公款大量購買圖書都必須有「社會集團購買力」的批條,因此以新華書店為主的國營書店定了一個錢數額度,超過了,就得掏出批條來,向上面再申請,調配紙漿來進行印刷。
同時,一線的書店營業員根據經驗和以往的銷售記錄填寫訂貨數量,各個書店填寫的數字彙總到京所,京所反饋到出版社,一般會填的保守,因為賣不出去營業單位要自己承擔損失。
這是兩條能決定書籍印刷數量的標準!
於是常常有作者唉聲嘆氣:我著作的印數是由拿著條子,把錢放在褲襠的中年男人決定的,如果還有誰能來決定,新華書店櫃檯裡面那個梳兩條小辮的姑娘也可以決定。
三十萬冊發行後,很多外地的單位聞訊到燕京來採購圖書,點名要《大撒把》這一本書,這些外地人在內褲上縫個口袋,裝上錢,交款時當場解開褲子掏錢。
「《大撒把》,五千冊,這是條子。」
「沒了。」
「怎麼能沒呢?昨天上的新,我今天來的,那可是三十萬冊。」
「同志,昨天下午就沒了,您方便的話等著吧,把錢塞回褲襠,在燕京住幾天,等下一輪加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