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轟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45章 轟動

  《大撒把》的單行本發布後,逐漸引起了全國性的轟動。

  人們記住了「顧顏」這個名字,並且為他和一代留學人的故事而震撼,不少人因此而感動落淚。

  這個小說,也引發了對於出國熱的思考,準備留學的學子,和已經在國外的學子對此紛紛發表看法。讓人驚訝的並不是「出國熱」事情本身,而是許多學子反饋,他們的生活確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和原先看到的「留學生文學」中的地上天國差別太大。

  沒有花團錦簇的歡迎,有的只是系統性的排斥,一旦表露出自己想要留在美國長居競爭工作機會,留學生迎來的就是本地勞動者的敵意。

  在《南方周末》發表文章「陳美國來信」的著名女演員陳,看過《大撒把》之後,用越洋電話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美國並不是天堂,它確實發展水平很高,但對外來人特別殘酷,很難立足。」

  「我現在陷入到了兩難,祖國對我很好,但它還是一隻雛鳥,美國擁有健全的保障體系,一個藍領工人工作八小時,可以在郊區養活一家四口和一條狗,擁有一幢郊區別墅一一但這樣的生活還不屬於外國人。」

  「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美國人呢?我恐怕要吃夠幾代人的苦才行。」

  和陳仲通話的《南方周末》記者問她:「那你還想要留在美國嗎?」

  陳斬釘截鐵:「我還沒有實現我的夢想,我必須要留在美國!」

  瞧!這就是出國熱的真相,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

  就算是四十年後,依舊不會改變,哪裡是寫一本小說能真正扭轉的。

  在單行本發行後的兩周,全國有四十多家報刊節選了小說《大撒把》,十多家劇團想要把小說改編成劇目,餘切每天都能收到請求改編的函件,而從去年小說在《十月》發布以來,有關於小說的評論文章接近百萬字,這甚至已經是小說本身字數的七八倍。

  連載有《大撒把》的期刊銷量陡增,各地郵局和書店打電話到京城出版社要求把今年一月的《十月》刊再印刷一遍。

  王世民看到這些要求後簡直是哭笑不得:「哪裡有重新印刷之前期刊的?」

  餘切聽說這件事情後,反而覺得編輯部大驚小怪:對經典進行復刻,這不是很常見的嗎?讀者想要,難不成還嫌賺錢燙手?

  王世民解釋說:「我們的紙漿已經非常緊張,把它用來印刷單行本和《十月》新一期也就罷了,用來反覆印刷以前印過的,這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是浪費了國家的資源!」

  第二次印刷的三十萬冊迅速賣光後,根據各地匯總而來的反饋,京城出版社緊急制定了再印刷五十萬冊的計劃,交由當時最好的印刷廣一一新華印刷廣印刷,地點位於西直門往南一點。

  新華印刷廠從名字看也知道是新華書店的廠子,承擔了一系列報刊、文學名著、專業書籍的印刷任務,其單日最大印刷量達到百萬冊。

  因為《大撒把》單行本的熱賣,近一周內,新華印刷廠已經停掉了一些國外名著原先的排期。機器沒日沒夜的轉,工人分了三班倒,印出來的書頁熱得發燙。

  如果這樣還不夠的話,全燕京都不夠印了,得其他地方印刷廣也加入進來。

  餘切跟著《十月》主編王世民跑去燕京出版社開會,就是為了要紙漿,紙漿不夠用了,就跑去其他出版社請求「勻」一些份額出來。

  這些事兒算「出差」,三塊錢一天,吃喝也是王世民來請。

  餘切已經成了明星,他徹底在燕京的文學圈出了大名。

  不論到了什麼地方,都有人拿著書來找他簽名。尤其是他在書上印了照片,

  他又長得很有辨識度,以至於原先不認識他的現在老遠就能認出來了:

  「餘切?餘切啊!你,你是餘切老師!」

  崇文門外東興街51號,《十月》雜誌社。

  張守任給了餘切一批新到的讀者信件,因為數量有幾百封,太多了,張守任拿不過來,就讓餘切自個幾開車拿回去。

  《十月》編輯部現在忙得起飛,張守任說:「幾十個編輯合用一個電話,大家擠在一起,一個屋子裝了六七個編輯,我就一張桌子,信多得沒地方放。」

  確實是這麼一回事,張守任連下腳的位置都沒有了,他桌底下全是壘起來的信。


  張守任道:「因為我們缺乏紙漿,現在連作者、讀者的來信也都扔了。張賢良的、王蒙的,屈鐵寧的-—-——-手稿,通通扔掉了,拿去造紙漿,非常可惜。你的我留著的,因為你要求自己的手稿必須留著。」

  這年頭的人還沒有真正意識到手稿的價值。未來一張名作家的代表作手稿,

  一張紙就能以數千元來計算,比作者當時賺的稿酬還多得多。

  當然,如果打字電腦出來了,餘切肯定要和馬識途一樣,用打字代替寫字的,那是六七年後,恐怕他已經不太在乎錢財了。

  餘切問張守任:「京城出版社的紙漿已經到了極限了,這五十萬冊還不夠用的話,後面怎麼辦呢?」

  一一那只有請來其他出版社了,只是沒到萬不得已,我還是希望自己來消化的。你的單行本價格貴,頁數相對少,雖然是精裝的,印刷廠卻有的可賺-——

  因此,很多出版社都找我們請求印刷。」

  張守任說到這裡眉飛色舞:「純文學本來是一個浪費錢的事情,吃力不討好,你居然把這搞成賺錢的事情了,也多虧我們雜誌社有了你。」

  讀者是用腳投票的。許多名家大作因為故事性不佳,銷量並不好。巴老的《家春秋》去年一共賣了四百多萬冊,已經是國內小說的當年度銷售冠軍。

  餘切問張守任:「我原先小說也發到了期刊上,為什麼沒有這一次反響那麼大?」

  張守任找了個英雄牌鋼筆,在紙上畫了兩個圓圈,一個很大的,一個很小的。「這個小的就是我們文學期刊的真實讀者,在文學的黃金年代,可能全國有個數千萬、兩三億的讀者看過文學,這很了不得了。」

  「但是人人都要看書。龐中華的字帖一年賣了七千八百萬冊,十幾個印刷廠來幫他印刷,他是不是比全中國的作家加起來還厲害呢?不盡然。」

  「銷量是一個趨勢,它也不能完全代表這個人的才能。但你出了單行本之後,擴寬了你的受眾。如果以後總是賣的好,你都能像巴老那樣·—-當你的小說還在寫的時候,已經預定了去哪裡出版。」

  張守任這麼一說,餘切已經感覺他說的那種時候不太遠了。

  「轟轟!」

  「張儷,陳小旭,上車。老規矩,一人一盔。」

  晚上,他又去《紅樓夢》劇組,接張儷和陳小旭回四合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