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赤壁之戰
第311章 赤壁之戰
李念繼續道:「其實,孫權如果只奪取劉備手裡的荊州地盤,對劉備來說,未必不能接受,權當是聯合孫權抗曹戰略的失敗,而勝敗乃兵家常事,下次再贏回來即可,但孫權殺了關羽,這點對劉備便很難接受。」
「劉皇叔以仁義之名行走天下,關羽身為其義弟,如今死在孫權背刺之下,豈有不為關羽報仇之理?」
「因而,明知與孫吳交惡不是件好事,劉備還是發起了夷陵之戰。」
始皇道:「劉備確有仁義,然也為仁義之名所累,但若不為關羽死而興師,便也不是劉備。」
李念道:「確如陛下所言,劉皇叔之所以是劉皇叔,正是因其別於其他諸侯,這也是關張、諸葛丞相等人願追隨他的重要原因。」
始皇又評價道:「奪荊州殺關羽,孫權氣量不足,也看不清大局,有曹操這等大敵,卻還要和劉備斗……」
說到這,始皇忽然想到了什麼,問道:「此人莫非想偏安一隅,沒有定鼎天下之意?」
李念笑道:「倒也不是,孫權肯定也想定鼎天下,可惜他沒那能力和氣魄罷了。」
「在領十萬兵攻打合肥被張遼擊退後,孫權再次率軍圍攻過合肥,只是依舊沒成功。」
蒙恬笑道:「孫權的想法恐怕是倘若運氣好能打過,那就爭一爭天下,要是打不過,也就罷了,回師守好自家一畝三分地。」
始皇又出聲:「若不能向外,孫權定會向內穩固自身權柄,孫吳必會內鬥頻繁。」
李念點頭道:「陛下英明,孫吳的發展真如陛下所想。在奪荊州殺關羽這件事上,若說孫權還可不算『江東鼠輩』,那其之後的作為便是將這稱號坐實。」
「也不知『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仲謀為何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
「也許他從來就是這般,只是之前未有表現。」
「在孫權稱帝後,孫吳發生了名為『二宮之爭』的事件,孫權放任官員在太子和魯王間站隊爭鬥,其殺大臣、殺兒子,將原本政治還算和睦的孫吳搞得人心惶惶。」
李念將話題還是扯回到了曹操率大軍南下這事上。
「曹操率大軍南下,當時的孫吳對怎麼對待曹操,意見並不統一,有人認為曹操勢大,不可與之為敵,當與曹操講和,也有認為不可講和,要應戰曹操。」
蒙恬不屑道:「講和派無非想著即使講和,他們也沒多少損失,反正他們又不是孫權、孫家人,曹操不太可能要他們腦袋,反倒講和後,曹操還得安撫他們,讓他們為其治理地方。」
李念道:「孫權當時心裡應當屬意應戰,因為其他人投降可能平安無事,但其身為東吳掌權之人,他投降,曹操會如何待他,會不會取他性命,將孫家全族盡滅?即使不取他性命,奪他權力富貴,將之軟禁囚困,同樣難以接受。」
「投降曹操,等若將身家性命交到曹操手上,哪有掌握在自己手上好?」
「孫權並不愚笨,相反很聰明,自然明白這些。可是如何說服那些主和派?」
「這時,諸葛丞相登場,為孫權解去了此憂,他向孫權分析局勢,還故意以劉皇叔絕不向曹操投降激孫權。」
「在演義小說中,這也是一段比較精彩的內容,那一回名為『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諸葛丞相憑其三寸不爛之舌,硬生生將江東主和派說得啞口無言。」
「但實際上,諸葛丞相當是猜到孫權想應戰,且當時的東吳大都督周瑜也是主戰之人。說來……」
李念笑道:「這其中還有些趣事,像後世有人認為周瑜和孫權主張抗曹的一原因是曹操好人妻,畢竟人妻曹在這方面的風評不甚好。」
這下讓始皇三人有些繃不住,三人又想到了那「一炮害三賢」,可真別說,曹操未必做不出來。
看看,什麼叫信譽,曹操說要搶人老婆,那就沒人會懷疑他不會搶,就像柯鎮惡說段正淳是帶頭大哥,段正淳說柯鎮惡是他兒子一樣。
始皇語氣怪異:「孫權和那周瑜擔心向曹操投降後,曹操會奪了他們妻妾?」
李念笑道:「對孫權,不是搶他妻妾,而是搶孫權之嫂,孫策之妻。」
「東漢末年有一橋公,其有兩個天姿國色的女兒,分別為大喬、小喬,大喬嫁於孫權之兄孫策,小喬嫁於周瑜。」
「而以曹操的名聲,若有人說他要把二喬搶回去,人們不僅不會反駁,反而會認為這是他能幹出來的事。」
「曹操可能也確實誕生過這種念頭,他修建了一座名為『銅雀台』的樓闕。」
「銅雀台是曹操宴會群臣之所,也是其尋歡作樂之地,據聞曹操收羅的一些美女便被安置在此處。」
「大唐詩人杜牧曾在其詩《赤壁》中寫到: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可是唐時之人,都認為曹老闆可能想要把二喬搶回來,鎖在銅雀台中,可見不少人在這麼想。
始皇三人有些不知道該說啥,曹操那獨特的癖好竟然成了他統一天下道路上的一顆絆腳石。
始皇倒是敏銳抓住了李念話中的一些問題,他好奇問道:「『周郎』便是那周瑜吧?大唐有很多詩人?何人敢以『聖』稱?這和東風又有何關係?」
李念一個個回答:「周郎正是周瑜,這周瑜頗有才華,能文能武,且生得俊美。」
「可惜在演義小說中為彰顯諸葛丞相更有才,將之塑造為一個雖有才卻氣量狹窄之人,被諸葛丞相三氣而死,還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傳於後世。」
「實則,周瑜沒那么小氣,也並非被諸葛丞相三氣而亡。」
「周瑜,字公瑾,出身廬江周氏,少與孫策交好,正是得其輔佐,再加自身勇武不凡,孫策才打下了孫吳基業。」
「在孫策死後,周瑜繼續輔佐孫權,對孫權頗為尊敬,並為孫權推薦人才,深得孫權信任。」
「關於周瑜還有一有趣典故,名為『曲有誤,周郎顧』。周瑜長得丰姿俊雅,時稱『美周郎』,且其精通音律,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
「因此,每有宴飲,陪宴撫琴的歌女為讓周瑜看她們一眼,常會故意彈錯曲調。」
蒙恬在心中暗嘆,這個周瑜要俊美成啥樣,才能讓歌女為了讓他多看一眼,故意彈錯。
講完「曲有誤,周郎顧」,李念又道:「大唐的詩人確實很多,在華夏歷史上,詩以唐為巔峰,詞以宋為巔峰,元為曲,明清為小說。」
「大唐出現了諸多傑出的詩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其等能稱『仙』稱『聖』,自然與其等的詩有關。」
「李白的詩恍若天上謫仙所作,有種不屬於人間的飄逸出塵,杜甫的詩則更顯厚重,飽含憂國憂民之情……」
就在這時,始皇帝又想到了一個問題。
他看著李念,問道:「你如今到來大秦,讓大秦發生改變,不再如你所知的歷史那般,是否也意味著如李白、杜甫這等人物不會再出現?」
這個問題讓蒙恬和蒙毅怔了怔,隨即看向李念。
李念所知的那些歷史、那歷史上的人物將不會再有了嗎?
李念笑道:「應當不會再出現!但陛下放心,李白、杜甫他們不會再出現,可歷史總會出現如其等一般的詩仙、詩聖。只是他們的姓名不再是李白、杜甫,長相也不和李杜一樣,所作詩詞也有差別。」
在李念回答完後,始皇又問出了一個問題:「那歷史改變,可會影響到你?」
李白、杜甫這等人物不會再出現,那後世的李念也可能不再出現,那他現在眼前所見到的這個李念又會怎樣?
會不會像他突然憑空出現一樣,又突然憑空消失?
大秦的改革還要李念這小子來做,他還要李念給他提建議,大秦還沒有成為日不落帝國,還沒變得富強。
無錯版本在讀!首一發一本小說。讀
而且,這小子還是他定下的未來女婿,不能讓這小子消失。
始皇決定再給這小子補充安保力量,不能讓這小子發生一點意外。
聽到始皇認真詢問的語氣,李念笑道:「陛下不必擔心,臣這種情況,應當並非來自陛下這個世界的未來,臣所來自的世界相對於陛下而言是另一個世界。」
「兩個世界本該有相同的歷史,但因臣到來,陛下這個世界的歷史發生了改變,不再會和臣所來自的世界一樣,臣也並不希望兩個世界歷史一樣。」
得到了李念的回答,始皇、蒙恬、蒙毅卻沒多少高興,反而更加認識到了一件事:
這小子其實是遠離了自己的故鄉親人,孤身一人至此,大秦對他而言並非真正的故鄉,他與故鄉親人相隔的是一個世界。
如果某一天這小子自己不想活了,這世界沒有東西可要挾到他。
始皇現在頗為慶幸這小子怕痛,否則要在當時將這小子誅殺……
必須得讓這小子對大秦產生歸屬感,有東西可以牽絆助他,不能讓這小子成為無敵之人!
而牽絆住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用血脈和情誼,可惜這小子說舜英太小,非得要過幾年再娶。
李念不知始皇在想些什麼,見他不再問,繼續回答道:「至於『東風』,因有長江天險,曹操大軍須得乘船,而孫劉聯軍想擊敗曹操大軍,最好是不讓曹操大軍登陸,將其等消滅於過江之時。」
「那要怎麼消滅乘船過江的曹操大軍?」
在海軍學堂讀了好幾個月的蒙恬回道:「自然是用火攻……」
回答完「火攻」,蒙恬已反應過來:「我明白了!火需借風勢,若風向風力大小風的時機不對,火攻便難奏效,因而孫劉兩家需要一場合適的風,此便是『東風不與周郎便』。」
李念點頭道:「蒙將軍此言對矣,若在與曹操大軍戰時,吹的不是東風,那不僅燒不了曹操大軍,反而會引火自焚。但在開戰那日,天公作美,正好是利於孫劉聯軍的東風!赤壁之戰和東風,在演義中也有故事。」
李念隨即講了「草船借箭」和「借東風」的故事。
聽後,始皇搖頭評價道:「這演義小說精彩歸精彩,卻太過誇大諸葛之能,其已非人也,更像一妖人!」
李念笑道:「在演義小說中,諸葛丞相還真被稱為『妖人』,多智近乎妖!」
「赤壁之戰後,曹操雖未傷及根本,卻也在短期內再難組織軍力南顧。孫劉兩家也知道這是他們發展壯大的時機,開始擴張地盤。」
始皇道:「他們便是在這時分別建立了三國?」
李念搖頭:「不是,後世史學界一直認為曹操屬於東漢末的人物,並不屬於三國。」
始皇奇道:「為何?」
李念道:「儘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天子不太友善,殺皇后皇子恐嚇天子,封魏王,然終其一生,曹操並未正式篡了劉漢江山。其魏武帝之稱,是其子曹丕逼漢獻帝禪位後,為其追封!」
聽到此,始皇評價道:「曹操之子曹丕篡劉漢江山,其子孫又被司馬氏篡權奪位,還真是……」
李念道:「曹操沒有篡漢,那天下在名義上便依舊是東漢天下,其他諸侯除非蠢如袁術者,否則都不會稱帝。」
「劉皇叔身為漢室宗親,以忠信仁義為名,天子尚在,更不可能立國稱帝。」
蒙恬道:「所以還是這曹丕為他們去了枷鎖,他們才得以稱帝?」
李念道:「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離世,曹丕繼其位,也是在這一年,漢獻帝禪讓帝位,曹丕三次辭讓後,終究是推脫不過漢獻帝的熱情,只能飽含熱淚地登上受禪台稱帝,改元黃初,三國的第一個國家『魏』就此出現!」
神他娘推脫不過,還熱情、飽含熱淚,那是人漢獻帝想禪位?
那是不禪位就沒得選!
「曹丕對禪位後的漢獻帝還算不錯,不僅未誅殺,反而將之封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
「相比司馬氏篡曹魏時當街弒君,殺得腥風血雨,曹丕的處置算得上相當溫和。」
蒙恬皺眉問道:「司馬氏如此作為,就不怕後來人仿其舊事?」
(本章完)
李念繼續道:「其實,孫權如果只奪取劉備手裡的荊州地盤,對劉備來說,未必不能接受,權當是聯合孫權抗曹戰略的失敗,而勝敗乃兵家常事,下次再贏回來即可,但孫權殺了關羽,這點對劉備便很難接受。」
「劉皇叔以仁義之名行走天下,關羽身為其義弟,如今死在孫權背刺之下,豈有不為關羽報仇之理?」
「因而,明知與孫吳交惡不是件好事,劉備還是發起了夷陵之戰。」
始皇道:「劉備確有仁義,然也為仁義之名所累,但若不為關羽死而興師,便也不是劉備。」
李念道:「確如陛下所言,劉皇叔之所以是劉皇叔,正是因其別於其他諸侯,這也是關張、諸葛丞相等人願追隨他的重要原因。」
始皇又評價道:「奪荊州殺關羽,孫權氣量不足,也看不清大局,有曹操這等大敵,卻還要和劉備斗……」
說到這,始皇忽然想到了什麼,問道:「此人莫非想偏安一隅,沒有定鼎天下之意?」
李念笑道:「倒也不是,孫權肯定也想定鼎天下,可惜他沒那能力和氣魄罷了。」
「在領十萬兵攻打合肥被張遼擊退後,孫權再次率軍圍攻過合肥,只是依舊沒成功。」
蒙恬笑道:「孫權的想法恐怕是倘若運氣好能打過,那就爭一爭天下,要是打不過,也就罷了,回師守好自家一畝三分地。」
始皇又出聲:「若不能向外,孫權定會向內穩固自身權柄,孫吳必會內鬥頻繁。」
李念點頭道:「陛下英明,孫吳的發展真如陛下所想。在奪荊州殺關羽這件事上,若說孫權還可不算『江東鼠輩』,那其之後的作為便是將這稱號坐實。」
「也不知『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仲謀為何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
「也許他從來就是這般,只是之前未有表現。」
「在孫權稱帝後,孫吳發生了名為『二宮之爭』的事件,孫權放任官員在太子和魯王間站隊爭鬥,其殺大臣、殺兒子,將原本政治還算和睦的孫吳搞得人心惶惶。」
李念將話題還是扯回到了曹操率大軍南下這事上。
「曹操率大軍南下,當時的孫吳對怎麼對待曹操,意見並不統一,有人認為曹操勢大,不可與之為敵,當與曹操講和,也有認為不可講和,要應戰曹操。」
蒙恬不屑道:「講和派無非想著即使講和,他們也沒多少損失,反正他們又不是孫權、孫家人,曹操不太可能要他們腦袋,反倒講和後,曹操還得安撫他們,讓他們為其治理地方。」
李念道:「孫權當時心裡應當屬意應戰,因為其他人投降可能平安無事,但其身為東吳掌權之人,他投降,曹操會如何待他,會不會取他性命,將孫家全族盡滅?即使不取他性命,奪他權力富貴,將之軟禁囚困,同樣難以接受。」
「投降曹操,等若將身家性命交到曹操手上,哪有掌握在自己手上好?」
「孫權並不愚笨,相反很聰明,自然明白這些。可是如何說服那些主和派?」
「這時,諸葛丞相登場,為孫權解去了此憂,他向孫權分析局勢,還故意以劉皇叔絕不向曹操投降激孫權。」
「在演義小說中,這也是一段比較精彩的內容,那一回名為『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諸葛丞相憑其三寸不爛之舌,硬生生將江東主和派說得啞口無言。」
「但實際上,諸葛丞相當是猜到孫權想應戰,且當時的東吳大都督周瑜也是主戰之人。說來……」
李念笑道:「這其中還有些趣事,像後世有人認為周瑜和孫權主張抗曹的一原因是曹操好人妻,畢竟人妻曹在這方面的風評不甚好。」
這下讓始皇三人有些繃不住,三人又想到了那「一炮害三賢」,可真別說,曹操未必做不出來。
看看,什麼叫信譽,曹操說要搶人老婆,那就沒人會懷疑他不會搶,就像柯鎮惡說段正淳是帶頭大哥,段正淳說柯鎮惡是他兒子一樣。
始皇語氣怪異:「孫權和那周瑜擔心向曹操投降後,曹操會奪了他們妻妾?」
李念笑道:「對孫權,不是搶他妻妾,而是搶孫權之嫂,孫策之妻。」
「東漢末年有一橋公,其有兩個天姿國色的女兒,分別為大喬、小喬,大喬嫁於孫權之兄孫策,小喬嫁於周瑜。」
「而以曹操的名聲,若有人說他要把二喬搶回去,人們不僅不會反駁,反而會認為這是他能幹出來的事。」
「曹操可能也確實誕生過這種念頭,他修建了一座名為『銅雀台』的樓闕。」
「銅雀台是曹操宴會群臣之所,也是其尋歡作樂之地,據聞曹操收羅的一些美女便被安置在此處。」
「大唐詩人杜牧曾在其詩《赤壁》中寫到: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可是唐時之人,都認為曹老闆可能想要把二喬搶回來,鎖在銅雀台中,可見不少人在這麼想。
始皇三人有些不知道該說啥,曹操那獨特的癖好竟然成了他統一天下道路上的一顆絆腳石。
始皇倒是敏銳抓住了李念話中的一些問題,他好奇問道:「『周郎』便是那周瑜吧?大唐有很多詩人?何人敢以『聖』稱?這和東風又有何關係?」
李念一個個回答:「周郎正是周瑜,這周瑜頗有才華,能文能武,且生得俊美。」
「可惜在演義小說中為彰顯諸葛丞相更有才,將之塑造為一個雖有才卻氣量狹窄之人,被諸葛丞相三氣而死,還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傳於後世。」
「實則,周瑜沒那么小氣,也並非被諸葛丞相三氣而亡。」
「周瑜,字公瑾,出身廬江周氏,少與孫策交好,正是得其輔佐,再加自身勇武不凡,孫策才打下了孫吳基業。」
「在孫策死後,周瑜繼續輔佐孫權,對孫權頗為尊敬,並為孫權推薦人才,深得孫權信任。」
「關於周瑜還有一有趣典故,名為『曲有誤,周郎顧』。周瑜長得丰姿俊雅,時稱『美周郎』,且其精通音律,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
「因此,每有宴飲,陪宴撫琴的歌女為讓周瑜看她們一眼,常會故意彈錯曲調。」
蒙恬在心中暗嘆,這個周瑜要俊美成啥樣,才能讓歌女為了讓他多看一眼,故意彈錯。
講完「曲有誤,周郎顧」,李念又道:「大唐的詩人確實很多,在華夏歷史上,詩以唐為巔峰,詞以宋為巔峰,元為曲,明清為小說。」
「大唐出現了諸多傑出的詩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其等能稱『仙』稱『聖』,自然與其等的詩有關。」
「李白的詩恍若天上謫仙所作,有種不屬於人間的飄逸出塵,杜甫的詩則更顯厚重,飽含憂國憂民之情……」
就在這時,始皇帝又想到了一個問題。
他看著李念,問道:「你如今到來大秦,讓大秦發生改變,不再如你所知的歷史那般,是否也意味著如李白、杜甫這等人物不會再出現?」
這個問題讓蒙恬和蒙毅怔了怔,隨即看向李念。
李念所知的那些歷史、那歷史上的人物將不會再有了嗎?
李念笑道:「應當不會再出現!但陛下放心,李白、杜甫他們不會再出現,可歷史總會出現如其等一般的詩仙、詩聖。只是他們的姓名不再是李白、杜甫,長相也不和李杜一樣,所作詩詞也有差別。」
在李念回答完後,始皇又問出了一個問題:「那歷史改變,可會影響到你?」
李白、杜甫這等人物不會再出現,那後世的李念也可能不再出現,那他現在眼前所見到的這個李念又會怎樣?
會不會像他突然憑空出現一樣,又突然憑空消失?
大秦的改革還要李念這小子來做,他還要李念給他提建議,大秦還沒有成為日不落帝國,還沒變得富強。
無錯版本在讀!首一發一本小說。讀
而且,這小子還是他定下的未來女婿,不能讓這小子消失。
始皇決定再給這小子補充安保力量,不能讓這小子發生一點意外。
聽到始皇認真詢問的語氣,李念笑道:「陛下不必擔心,臣這種情況,應當並非來自陛下這個世界的未來,臣所來自的世界相對於陛下而言是另一個世界。」
「兩個世界本該有相同的歷史,但因臣到來,陛下這個世界的歷史發生了改變,不再會和臣所來自的世界一樣,臣也並不希望兩個世界歷史一樣。」
得到了李念的回答,始皇、蒙恬、蒙毅卻沒多少高興,反而更加認識到了一件事:
這小子其實是遠離了自己的故鄉親人,孤身一人至此,大秦對他而言並非真正的故鄉,他與故鄉親人相隔的是一個世界。
如果某一天這小子自己不想活了,這世界沒有東西可要挾到他。
始皇現在頗為慶幸這小子怕痛,否則要在當時將這小子誅殺……
必須得讓這小子對大秦產生歸屬感,有東西可以牽絆助他,不能讓這小子成為無敵之人!
而牽絆住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用血脈和情誼,可惜這小子說舜英太小,非得要過幾年再娶。
李念不知始皇在想些什麼,見他不再問,繼續回答道:「至於『東風』,因有長江天險,曹操大軍須得乘船,而孫劉聯軍想擊敗曹操大軍,最好是不讓曹操大軍登陸,將其等消滅於過江之時。」
「那要怎麼消滅乘船過江的曹操大軍?」
在海軍學堂讀了好幾個月的蒙恬回道:「自然是用火攻……」
回答完「火攻」,蒙恬已反應過來:「我明白了!火需借風勢,若風向風力大小風的時機不對,火攻便難奏效,因而孫劉兩家需要一場合適的風,此便是『東風不與周郎便』。」
李念點頭道:「蒙將軍此言對矣,若在與曹操大軍戰時,吹的不是東風,那不僅燒不了曹操大軍,反而會引火自焚。但在開戰那日,天公作美,正好是利於孫劉聯軍的東風!赤壁之戰和東風,在演義中也有故事。」
李念隨即講了「草船借箭」和「借東風」的故事。
聽後,始皇搖頭評價道:「這演義小說精彩歸精彩,卻太過誇大諸葛之能,其已非人也,更像一妖人!」
李念笑道:「在演義小說中,諸葛丞相還真被稱為『妖人』,多智近乎妖!」
「赤壁之戰後,曹操雖未傷及根本,卻也在短期內再難組織軍力南顧。孫劉兩家也知道這是他們發展壯大的時機,開始擴張地盤。」
始皇道:「他們便是在這時分別建立了三國?」
李念搖頭:「不是,後世史學界一直認為曹操屬於東漢末的人物,並不屬於三國。」
始皇奇道:「為何?」
李念道:「儘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天子不太友善,殺皇后皇子恐嚇天子,封魏王,然終其一生,曹操並未正式篡了劉漢江山。其魏武帝之稱,是其子曹丕逼漢獻帝禪位後,為其追封!」
聽到此,始皇評價道:「曹操之子曹丕篡劉漢江山,其子孫又被司馬氏篡權奪位,還真是……」
李念道:「曹操沒有篡漢,那天下在名義上便依舊是東漢天下,其他諸侯除非蠢如袁術者,否則都不會稱帝。」
「劉皇叔身為漢室宗親,以忠信仁義為名,天子尚在,更不可能立國稱帝。」
蒙恬道:「所以還是這曹丕為他們去了枷鎖,他們才得以稱帝?」
李念道:「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離世,曹丕繼其位,也是在這一年,漢獻帝禪讓帝位,曹丕三次辭讓後,終究是推脫不過漢獻帝的熱情,只能飽含熱淚地登上受禪台稱帝,改元黃初,三國的第一個國家『魏』就此出現!」
神他娘推脫不過,還熱情、飽含熱淚,那是人漢獻帝想禪位?
那是不禪位就沒得選!
「曹丕對禪位後的漢獻帝還算不錯,不僅未誅殺,反而將之封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
「相比司馬氏篡曹魏時當街弒君,殺得腥風血雨,曹丕的處置算得上相當溫和。」
蒙恬皺眉問道:「司馬氏如此作為,就不怕後來人仿其舊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