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467.兩件大事撞一起
第467章 467.兩件大事撞一起
在臨安爭執完了恢復襄樊的問題,又突然開悟了一些社會性小問題的張巡,
這下終於可以離開臨安,回返揚州了。當然主要原因其實是李淑真要生了,現在趕回去時間上還有十天半月的寬裕。
辭別臨安眾人,出發之前還得了一波小皇帝的賞賜,張巡這回走的就比較正常了。不像是上次,昨天大伙兒還坐一起喝大酒呢,第二天就一聲不的跑路。
嚇死個人!
以後還是正常上朝向皇帝辭行,領點路上的補貼,大伙兒心裏面也安穩。頭前趙老登不是說要把那幾位手上功夫非常了得的侍妾送給張巡嘛,張巡再三推辭,才讓趙老登熄了這個心思。
他還說先把人送到張巡在臨安的府邸之中,如果張巡在揚州不方便,在臨安也用得上。反正這玩意兒又不看色的,即便這些人年老色衰一些,只要按的功夫好,那也一樣爽。
懷呸胚,老不修的東西,真是的,這不攪亂俺們和諧夫妻小家庭嘛。
行船走馬,按著水程,一程一程的往揚州趕去。張巡多少沾點歸心似箭,最後真就是三天既返揚州。李淑真雖然已經腳腫的都不太方便走路了,可確實還沒要生的跡象。
瞎,聽說張巡飛馬趕回來,還說不差這一天兩天的。
得了,沒生那就沒啥好著急的。問了問,府里早就安排好了兩個接產婆,甚至連大夫都請了,人一直留在府里待命,保證立刻就能用得上。
可剛坐下喝口水,緣邊軍州就傳了急信來,說是春天出使北虜的使臣團,這會兒居然已經被送返回淮南,正在往揚州來。
啊?
這才八九個月吧,就交涉結束了?那看來忽必烈還真是個人物,沒有肯答應南宋這邊換俘的要求。
可以理解,畢竟要是忽必烈賣了呂文煥,以後元軍再想要南下,就不會有人願意投降了。不說拼死抵抗吧,至少也是棄官而走,拒不合作的態度。
作為一個有心奪取全中國的皇帝,忽必烈還是有點硬氣的。
那之後李德輝、汪良臣他們,怕是就得被拉到太廟去,斬首祭奠先帝了。先帝的血食不能斷,砍個李德輝來祭拜,也夠格了。
趕緊派人去接使團,換俘不成就不成唄,反正馬上帶宋又要向北進攻了。戰端一啟,還談什麼換俘的事啊。
候了二日,張巡便瞧見青陽夢炎和陳文龍披著自己送給他們的貂,滿臉興奮的跑來拜訪自己。
咋?
有貂穿也不至於這麼興奮吧。
「節帥,北主同意交換逃人!」青陽夢炎解下貂,都來不及問好行禮,張口就是這麼一句。
「瞎,不同意就不同意,也非青陽侍郎的過失什麼!」張巡都準備開始說安慰的話了,結果青陽夢炎居然說忽必烈答應了。
「哈哈哈哈,幸不辱命,北主約定五月換人。」青陽夢炎先是一愣,瞧見張巡反應了過來,這才向張巡躬身行禮。
「竟然允了——」
這這這,張巡稍微有些沉默。
也怪李庭芝早不生背疽,晚不生背疽,偏偏就這倆月開始生背疽。得了病就怕自己馬上要死了,要去見先帝了,立刻建言和虜開戰。
現在好了,忽必烈居然同意了換人之議。那為了達成此議,北伐襄陽一事,
就得往後稍稍推遲啦。
幸好雙方不是達成的和議,只是允諾互相換人罷了。這要是還達成了和議,
南宋主動向襄樊發起進攻,還沾一個破壞和議,毫無廉恥的大過呢。
「節帥?」另一邊,也已經坐下的陳文龍,發覺張巡有些遲疑啊。
「不瞞二位,荊湖的李安撫相公,也就是我的泰山,極言進諫,恢復襄樊。
朝議已經允了,甚至將謝相公出外為荊湖帥臣,且加李安撫相公為樞密使元帥。」張巡不可能說騙青陽夢炎和陳文龍的。
「怎滴?怎滴如此—.」一句話把對面二位使臣給干懵了。
真就是一邊談判一邊打,這要是他們還沒回來,南宋這邊就開打,他們不就賠在了大都嘛。
其實也不至於,朝廷也得編練一下遷移至鄂州的贛南山民和揚子海寇的。再怎麼著,也得讓這些人都有個鐵頭槍吧。
沒有傢伙事,怎麼去殺韃子?
全給他們披上鐵甲是不可能的,但是盾牌啥的,配一配,方便他們舉著盾牌去襄陽城下填壕溝啊。啥遮蔽也沒有,那根本就靠近不了襄陽城的。
說是讓他們去沖襄陽,橫豎不虧,可李庭芝也是海內名將。他的目的是打下襄樊,然後死了好給先帝們報帳,沒給他們丟份兒。
既然目標是打下襄樊,該做的準備肯定要做,明年開春之後,大概率是開春的雨季結束之後。等到春和景明,方物萌發,也就是三月份的時候,就會出兵了。
只是,忽必烈的意思是五月份換俘·
五月份換完就六月啦,六月再出兵進攻襄樊?即便襄樊地區沒有江東一帶酷暑燥熱,那也絕對不會好到哪裡去。
「也罷,二位還是照舊赴行在答命。」難為眼前兩個使臣有什麼用?
反正李庭芝那個背疽也不是急症,羅天益都說了,養著唄,養幾個月差不多。實在不行就等到八月下旬再出兵,正好再等鄂州鎮一季秋糧,軍糧充裕出戰。
能把呂文煥換回來,肯定是大事中的大事。把呂文煥拖去太廟砍頭,然後傳首三邊,那對千南宋軍民百姓十生氣上的鼓舞:是極其巨大的。而目可以嚴厲的警告投降派,投降沒有好下場。打擊投降派的氣焰,讓他們不敢出頭。
且讓兩位使臣在揚州安歇一晚,正好讓張巡分開寫兩封信。一封去給李庭芝,一封去往臨安。茲事體大,咱們大伙兒商議著來,千萬別臨安這邊在換俘,
荊湖那邊已經開始進攻襄樊了。
兩邊各自行動,不單單是有違信義的問題,還極有可能造成中樞和地方的猜忌,進而導致兩邊互相肘,北伐襄樊的大事功敗垂成。
在臨安爭執完了恢復襄樊的問題,又突然開悟了一些社會性小問題的張巡,
這下終於可以離開臨安,回返揚州了。當然主要原因其實是李淑真要生了,現在趕回去時間上還有十天半月的寬裕。
辭別臨安眾人,出發之前還得了一波小皇帝的賞賜,張巡這回走的就比較正常了。不像是上次,昨天大伙兒還坐一起喝大酒呢,第二天就一聲不的跑路。
嚇死個人!
以後還是正常上朝向皇帝辭行,領點路上的補貼,大伙兒心裏面也安穩。頭前趙老登不是說要把那幾位手上功夫非常了得的侍妾送給張巡嘛,張巡再三推辭,才讓趙老登熄了這個心思。
他還說先把人送到張巡在臨安的府邸之中,如果張巡在揚州不方便,在臨安也用得上。反正這玩意兒又不看色的,即便這些人年老色衰一些,只要按的功夫好,那也一樣爽。
懷呸胚,老不修的東西,真是的,這不攪亂俺們和諧夫妻小家庭嘛。
行船走馬,按著水程,一程一程的往揚州趕去。張巡多少沾點歸心似箭,最後真就是三天既返揚州。李淑真雖然已經腳腫的都不太方便走路了,可確實還沒要生的跡象。
瞎,聽說張巡飛馬趕回來,還說不差這一天兩天的。
得了,沒生那就沒啥好著急的。問了問,府里早就安排好了兩個接產婆,甚至連大夫都請了,人一直留在府里待命,保證立刻就能用得上。
可剛坐下喝口水,緣邊軍州就傳了急信來,說是春天出使北虜的使臣團,這會兒居然已經被送返回淮南,正在往揚州來。
啊?
這才八九個月吧,就交涉結束了?那看來忽必烈還真是個人物,沒有肯答應南宋這邊換俘的要求。
可以理解,畢竟要是忽必烈賣了呂文煥,以後元軍再想要南下,就不會有人願意投降了。不說拼死抵抗吧,至少也是棄官而走,拒不合作的態度。
作為一個有心奪取全中國的皇帝,忽必烈還是有點硬氣的。
那之後李德輝、汪良臣他們,怕是就得被拉到太廟去,斬首祭奠先帝了。先帝的血食不能斷,砍個李德輝來祭拜,也夠格了。
趕緊派人去接使團,換俘不成就不成唄,反正馬上帶宋又要向北進攻了。戰端一啟,還談什麼換俘的事啊。
候了二日,張巡便瞧見青陽夢炎和陳文龍披著自己送給他們的貂,滿臉興奮的跑來拜訪自己。
咋?
有貂穿也不至於這麼興奮吧。
「節帥,北主同意交換逃人!」青陽夢炎解下貂,都來不及問好行禮,張口就是這麼一句。
「瞎,不同意就不同意,也非青陽侍郎的過失什麼!」張巡都準備開始說安慰的話了,結果青陽夢炎居然說忽必烈答應了。
「哈哈哈哈,幸不辱命,北主約定五月換人。」青陽夢炎先是一愣,瞧見張巡反應了過來,這才向張巡躬身行禮。
「竟然允了——」
這這這,張巡稍微有些沉默。
也怪李庭芝早不生背疽,晚不生背疽,偏偏就這倆月開始生背疽。得了病就怕自己馬上要死了,要去見先帝了,立刻建言和虜開戰。
現在好了,忽必烈居然同意了換人之議。那為了達成此議,北伐襄陽一事,
就得往後稍稍推遲啦。
幸好雙方不是達成的和議,只是允諾互相換人罷了。這要是還達成了和議,
南宋主動向襄樊發起進攻,還沾一個破壞和議,毫無廉恥的大過呢。
「節帥?」另一邊,也已經坐下的陳文龍,發覺張巡有些遲疑啊。
「不瞞二位,荊湖的李安撫相公,也就是我的泰山,極言進諫,恢復襄樊。
朝議已經允了,甚至將謝相公出外為荊湖帥臣,且加李安撫相公為樞密使元帥。」張巡不可能說騙青陽夢炎和陳文龍的。
「怎滴?怎滴如此—.」一句話把對面二位使臣給干懵了。
真就是一邊談判一邊打,這要是他們還沒回來,南宋這邊就開打,他們不就賠在了大都嘛。
其實也不至於,朝廷也得編練一下遷移至鄂州的贛南山民和揚子海寇的。再怎麼著,也得讓這些人都有個鐵頭槍吧。
沒有傢伙事,怎麼去殺韃子?
全給他們披上鐵甲是不可能的,但是盾牌啥的,配一配,方便他們舉著盾牌去襄陽城下填壕溝啊。啥遮蔽也沒有,那根本就靠近不了襄陽城的。
說是讓他們去沖襄陽,橫豎不虧,可李庭芝也是海內名將。他的目的是打下襄樊,然後死了好給先帝們報帳,沒給他們丟份兒。
既然目標是打下襄樊,該做的準備肯定要做,明年開春之後,大概率是開春的雨季結束之後。等到春和景明,方物萌發,也就是三月份的時候,就會出兵了。
只是,忽必烈的意思是五月份換俘·
五月份換完就六月啦,六月再出兵進攻襄樊?即便襄樊地區沒有江東一帶酷暑燥熱,那也絕對不會好到哪裡去。
「也罷,二位還是照舊赴行在答命。」難為眼前兩個使臣有什麼用?
反正李庭芝那個背疽也不是急症,羅天益都說了,養著唄,養幾個月差不多。實在不行就等到八月下旬再出兵,正好再等鄂州鎮一季秋糧,軍糧充裕出戰。
能把呂文煥換回來,肯定是大事中的大事。把呂文煥拖去太廟砍頭,然後傳首三邊,那對千南宋軍民百姓十生氣上的鼓舞:是極其巨大的。而目可以嚴厲的警告投降派,投降沒有好下場。打擊投降派的氣焰,讓他們不敢出頭。
且讓兩位使臣在揚州安歇一晚,正好讓張巡分開寫兩封信。一封去給李庭芝,一封去往臨安。茲事體大,咱們大伙兒商議著來,千萬別臨安這邊在換俘,
荊湖那邊已經開始進攻襄樊了。
兩邊各自行動,不單單是有違信義的問題,還極有可能造成中樞和地方的猜忌,進而導致兩邊互相肘,北伐襄樊的大事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