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466.到底賣了宋降人
第466章 466.到底賣了宋降人
張巡沒走,謝堂先行一步,離開了臨安。
不就是去接鄂州鎮,至於這麼著急嗎?既然他走,那朝廷任命李庭芝擔任樞密使的詔令,也一道發了出去。看來李庭芝在今年年底前,就會成為沿江諸路兵馬都元帥,開始籌劃對襄陽·樊城一線的戰事。
伴隨著謝堂的離開,全太后之弟全清夫實授同知樞密院事。三十幾歲就擔任國家的宰相,這在以往是很難想像的事,但誰叫全清夫撞上了呢。既有個好姐妹,又有個願意拉皇親國戚一把的小皇帝。
宣麻拜相,水到渠成。
要是擱太平年景,皇后的弟弟居然擔任樞相,朝野肯定是要鬧得沸反盈天的。當年趙葵以武功起家,被任命為宰相時,滿朝大嘩,都說什麼宰相必須得用讀書人。趙葵自己惶恐,宋理宗也沒辦法力排眾議,最終趙葵外出為荊湖南路安撫使。
去他娘的!
反觀眼前,竟然真有幾分「一堂和氣」的意思。言官御史們不罵,主戰派的宰相們也不多說,至於二聖以及全太后,更是樂見其成。
謝堂再是禮部奏名的進土,那好列也沾個進土,他當樞相多少有個理論依據。現在靠蔭官蔭上來的全清夫都能當樞相,這規矩可是你們先破的哦。
原本屯駐在湖州的謝光孫,也跟著謝堂飛也似的上任。臨安武庫內但凡有的,那是盡其所能,能搬多少搬多少,全都給他帶去鄂州。
允諾給他們的二百方貫安撫錢,也實撥到位。謝太后這是趁著還說得上話,
拼盡全力拉他們老謝家一把啦。
帶宋這邊打破了規矩,帶元的規矩也被突破了個屁的。上都的秋防工作又要開始了,忽必烈深感自己精力不濟,有幾分年老體衰之思。
於是命真金太子和阿術一道去鎮守上都,伯顏也以白身侍從的身份,跟隨真金太子。海都在哈拉和林繼承大汗之位,對於草原上造忽必烈反的部族而言,算是有了合理合法的號召力。
也就是海都還需要通知其他各汗國,等他通知完畢,各個汗國的使臣代表都來恭賀他繼位之後,他必定興兵南下。
求兵若渴的忽必烈,在幾番猶豫之後,到底還是同意了青陽夢炎和陳文龍帶來的宋元換俘條款。也既以李德輝以下四萬餘眾,交換自呂文煥以下二千餘投降元朝的官更並其家口。
雖然跟著呂文煥他們北逃的漢人,不下一萬五千人,但很多都是親兵伴當,
或者軍中的基層將校,以及部分騎兵人馬。
當然也有他們家中的老家僕,雖然僕役不值錢,可是總需要一些貼心的辦事狗腿子。西貢撤退的時候,阿美那還開著直升飛機日以繼夜的帶翻譯們跑路呢。
道理不分中外,其實都是一樣的。只不過阿美是越混越回去了,擱喀布爾連翻譯全家都帶不走咯。
南宋這邊只是要殺這些投降官吏的全家而已,對於那些「逃兵」、「降卒」無甚在意。忽必烈發現這一條之後,也十分會意的隱去了這一款。
等把呂文煥他們賣了,這上萬人立刻編組成軍,發去上都,跟著真金太子秋防。
倒也不必擔憂這些軍隊會譁變或者造反,真要是骨頭硬的,就像先前張巡在四川碰著的智萬壽的部隊,聽聞智萬壽要被砍頭,自己就抹了脖子,根本不向張巡投降的。
剩下的那些,其實更多的是隨波逐流。有呂文煥效忠的時候,那就效忠呂文煥。等呂文煥死了,那就效忠忽必烈唄,
好賴也沒白接納呂文煥等降人,至少兼併了一萬多南宋的精兵。等再把李德輝等人換回來,原本空虛和破滅的大都侍衛親軍,就又能完完整整的拉起人馬來了。
當大都的雪紛紛揚揚的落了下來,遲疑許久的忽必烈,向青陽夢炎和陳文龍允諾,只要是南宋列出明細清單的「逃人」,除開已死的,一定全部交還給宋國(死的交遺骨)。而且是老婆孩子爹娘啥的,一起交還,絕不隱匿。
聞知此事的青陽夢炎那是大喜過望,再三向忽必烈行禮。畢竟忽必烈也算是北面之君,帶宋給北方的遼、金皇帝行禮都行慣了,也不能說什麼骨頭軟。又沒三跪九叩,純當是感謝鞠躬。
預估一下,青陽夢炎等人如果輕騎南下,兩個月內就可以抵達沿淮各邊。再去臨安復命,算一個月。三個月後,臨安宋廷就應該知道忽必烈願意換俘的消息了。
既然如此,那就約定以明年五月為限,五月十五之前,帶宋把李德輝以下四萬餘人帶到淮邊。帶元也把呂文煥等人帶來,雙方驗明正身之後,就進行交換。
為了表達誠意,宋使團不是帶了一個蒙古千戶回大都,當面向忽必烈陳說李德輝、汪良臣、趙匣刺等人還都活著嘛。忽必烈可以先把原知江州的錢真孫還給帶宋,權當是一換一了。
讓帶宋先把錢真孫帶回家給砍了,助助興啥的。雙方取得了一定的共識之後,再在沿淮各邊進行交換工作。爭取在明年五月之前,把換人工作徹底完成。
忽必烈急啊,今年海都不南下,那是因為還得去哈拉和林繼位,並且把他繼位的消息傳遞給各大汗國。
今年不來,明年一定會來。
爭大位這種事,從來就沒有說可以半道坐下來歇歇的。一旦開始了,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大位就那麼一張,不是你得,就是我得。
五月份從淮南撈來李德輝等人,即便都是老兵,也得先吃個半月飽飯,把身體養好了才能再上馬打仗吧。
另外幾方人的驟馬器械,也需要沿途補充,都不是一而就的事。要不是這年頭沒飛機,忽必烈真想現在就把李德輝給撈回來,讓他也去輔佐真金太子防秋。
能夠拖到五月份,已經是忽必烈掐著手指頭千算方算的時間啦。
雙方一議定,也顧不上北方的冬雪了,收拾收拾就出發。忽必烈饋贈了宋使團不少禮物之後,就安排人馬,把宋使團往南方送。
張巡沒走,謝堂先行一步,離開了臨安。
不就是去接鄂州鎮,至於這麼著急嗎?既然他走,那朝廷任命李庭芝擔任樞密使的詔令,也一道發了出去。看來李庭芝在今年年底前,就會成為沿江諸路兵馬都元帥,開始籌劃對襄陽·樊城一線的戰事。
伴隨著謝堂的離開,全太后之弟全清夫實授同知樞密院事。三十幾歲就擔任國家的宰相,這在以往是很難想像的事,但誰叫全清夫撞上了呢。既有個好姐妹,又有個願意拉皇親國戚一把的小皇帝。
宣麻拜相,水到渠成。
要是擱太平年景,皇后的弟弟居然擔任樞相,朝野肯定是要鬧得沸反盈天的。當年趙葵以武功起家,被任命為宰相時,滿朝大嘩,都說什麼宰相必須得用讀書人。趙葵自己惶恐,宋理宗也沒辦法力排眾議,最終趙葵外出為荊湖南路安撫使。
去他娘的!
反觀眼前,竟然真有幾分「一堂和氣」的意思。言官御史們不罵,主戰派的宰相們也不多說,至於二聖以及全太后,更是樂見其成。
謝堂再是禮部奏名的進土,那好列也沾個進土,他當樞相多少有個理論依據。現在靠蔭官蔭上來的全清夫都能當樞相,這規矩可是你們先破的哦。
原本屯駐在湖州的謝光孫,也跟著謝堂飛也似的上任。臨安武庫內但凡有的,那是盡其所能,能搬多少搬多少,全都給他帶去鄂州。
允諾給他們的二百方貫安撫錢,也實撥到位。謝太后這是趁著還說得上話,
拼盡全力拉他們老謝家一把啦。
帶宋這邊打破了規矩,帶元的規矩也被突破了個屁的。上都的秋防工作又要開始了,忽必烈深感自己精力不濟,有幾分年老體衰之思。
於是命真金太子和阿術一道去鎮守上都,伯顏也以白身侍從的身份,跟隨真金太子。海都在哈拉和林繼承大汗之位,對於草原上造忽必烈反的部族而言,算是有了合理合法的號召力。
也就是海都還需要通知其他各汗國,等他通知完畢,各個汗國的使臣代表都來恭賀他繼位之後,他必定興兵南下。
求兵若渴的忽必烈,在幾番猶豫之後,到底還是同意了青陽夢炎和陳文龍帶來的宋元換俘條款。也既以李德輝以下四萬餘眾,交換自呂文煥以下二千餘投降元朝的官更並其家口。
雖然跟著呂文煥他們北逃的漢人,不下一萬五千人,但很多都是親兵伴當,
或者軍中的基層將校,以及部分騎兵人馬。
當然也有他們家中的老家僕,雖然僕役不值錢,可是總需要一些貼心的辦事狗腿子。西貢撤退的時候,阿美那還開著直升飛機日以繼夜的帶翻譯們跑路呢。
道理不分中外,其實都是一樣的。只不過阿美是越混越回去了,擱喀布爾連翻譯全家都帶不走咯。
南宋這邊只是要殺這些投降官吏的全家而已,對於那些「逃兵」、「降卒」無甚在意。忽必烈發現這一條之後,也十分會意的隱去了這一款。
等把呂文煥他們賣了,這上萬人立刻編組成軍,發去上都,跟著真金太子秋防。
倒也不必擔憂這些軍隊會譁變或者造反,真要是骨頭硬的,就像先前張巡在四川碰著的智萬壽的部隊,聽聞智萬壽要被砍頭,自己就抹了脖子,根本不向張巡投降的。
剩下的那些,其實更多的是隨波逐流。有呂文煥效忠的時候,那就效忠呂文煥。等呂文煥死了,那就效忠忽必烈唄,
好賴也沒白接納呂文煥等降人,至少兼併了一萬多南宋的精兵。等再把李德輝等人換回來,原本空虛和破滅的大都侍衛親軍,就又能完完整整的拉起人馬來了。
當大都的雪紛紛揚揚的落了下來,遲疑許久的忽必烈,向青陽夢炎和陳文龍允諾,只要是南宋列出明細清單的「逃人」,除開已死的,一定全部交還給宋國(死的交遺骨)。而且是老婆孩子爹娘啥的,一起交還,絕不隱匿。
聞知此事的青陽夢炎那是大喜過望,再三向忽必烈行禮。畢竟忽必烈也算是北面之君,帶宋給北方的遼、金皇帝行禮都行慣了,也不能說什麼骨頭軟。又沒三跪九叩,純當是感謝鞠躬。
預估一下,青陽夢炎等人如果輕騎南下,兩個月內就可以抵達沿淮各邊。再去臨安復命,算一個月。三個月後,臨安宋廷就應該知道忽必烈願意換俘的消息了。
既然如此,那就約定以明年五月為限,五月十五之前,帶宋把李德輝以下四萬餘人帶到淮邊。帶元也把呂文煥等人帶來,雙方驗明正身之後,就進行交換。
為了表達誠意,宋使團不是帶了一個蒙古千戶回大都,當面向忽必烈陳說李德輝、汪良臣、趙匣刺等人還都活著嘛。忽必烈可以先把原知江州的錢真孫還給帶宋,權當是一換一了。
讓帶宋先把錢真孫帶回家給砍了,助助興啥的。雙方取得了一定的共識之後,再在沿淮各邊進行交換工作。爭取在明年五月之前,把換人工作徹底完成。
忽必烈急啊,今年海都不南下,那是因為還得去哈拉和林繼位,並且把他繼位的消息傳遞給各大汗國。
今年不來,明年一定會來。
爭大位這種事,從來就沒有說可以半道坐下來歇歇的。一旦開始了,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大位就那麼一張,不是你得,就是我得。
五月份從淮南撈來李德輝等人,即便都是老兵,也得先吃個半月飽飯,把身體養好了才能再上馬打仗吧。
另外幾方人的驟馬器械,也需要沿途補充,都不是一而就的事。要不是這年頭沒飛機,忽必烈真想現在就把李德輝給撈回來,讓他也去輔佐真金太子防秋。
能夠拖到五月份,已經是忽必烈掐著手指頭千算方算的時間啦。
雙方一議定,也顧不上北方的冬雪了,收拾收拾就出發。忽必烈饋贈了宋使團不少禮物之後,就安排人馬,把宋使團往南方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