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457.襄陽若復可裁軍
第457章 457.襄陽若復可裁軍
這一條能確定,其他的事情張巡就不爭了。因為本次戰事,錢糧是李庭芝和鄂州鎮出得,張巡自便宜岳父總不能餓著咱們。所以對錢糧一事,就不那麼著急了。
倒是謝堂,對著自己姑姑吸起血來,那是半點都不心疼。
不趁現在把自己姑姑謝太后的血都吸了,等老太太死了個屁的,那就毛也不剩啦。分什麼老謝家、老趙家?現在都是一家人,有多少搬多少,全搬給謝光孫去使。
說是養活的帶宋官軍,那五千人早晚得姓謝。不對,應該說現在已經姓謝了。謝光孫對他那一營的人馬,還是很有幾分掌控力的。
兵為將有,將恃有兵,各個都能來帶宋身上扒拉一口。
等之後去了鄂州,想扒拉還扒拉不了呢。趁著這當口謝堂直接內舉不避親,請求讓自己的堂弟謝屋擔任樞密都承旨。
雖然老謝家和老全家都是外戚,在維繫皇權一事上是可以共同奮鬥的。
但是該攏到自己碗裡的,那還是得使勁攏。
趙瞧瞧謝堂,又瞧瞧文天祥。文天祥沒有否決,眼前這會兒文天祥也是個蠻能變通的人啦。反正都是他們趙家的官缺差遣,只要趙不反對,提拔上來的人也不肘文天祥復興大宋的計劃,那任命就能通過。
就像謝堂,一開始只是太太平平做官,在樞密院連個屁都不放的。也就是現在要外放了,才搞得有點上下跳的意思。要是還干他那個同知樞密院事,保準兒今天在勤政殿上,謝堂只會說是是是,對對對,行行行。
老謝家自謝深甫發達到如今,也有快一百年啦。想想百年世家,確實已經鍛鍊了出來,該有的「淡定從容」,在家裡就教育好的。
那這個什麼謝屌,即便擔任了樞密都承旨,也不過是定坐畫諾而已,
最後還有一樁,那便是先前議論的鄂州鎮兵內遷至臨安,臨安官軍外遷到鄂州。問題不大,先前張巡出馬征戰四川時,麻士龍一營不就護衛著吉王趙是在鄂州呆了兩年嘛。孫虎臣也率領人馬去揚州,充實因為張巡出戰而空虛的淮南防區。
四萬餘殿兵,雖然號為殿兵,其實還是到處使用的野戰軍。主要還是在臨安沒有家口,也不是臨安出身,所以對於遷移去鄂州並不十分反感。
但由於李庭芝最新的計劃,已經更改為招募贛南山民、揚子海寇去沖襄陽城。得勝之後,這部分人原地轉化為襄陽守軍,將襄陽附近的田產房屋,
土地草場都拿來安插這些人。
參考呂文煥守衛襄陽的前例,襄陽和樊城只需要二三萬人進駐,大戰一起配合地方上的團結弓手、屯田熟券,有個五六萬丁壯輔助。即便是元軍來二三十萬大軍,最後也得圍點打援,困殺襄陽。
所以到時候這些練出來的「新軍」就足資防守了,而成為後方的鄂州,
頂天需要一萬人鎮守即可。至於後方內地州縣,縣裡面有點熟券廂軍,鄉紳們組織一點團結或者保甲,即可維持。
也即之後荊湖戰線,用不上這麼多軍隊。
襄陽三萬,鄂州一萬,沿江七郡一萬(參考張世傑集合沿江人馬固守郢州),五萬官軍綽綽有餘。
充分考慮戰損和失蹤等因素,在李庭芝和張巡的催督下,招募來的好幾萬贛南山民和揚子海寇,死掉一半,最終攻克襄陽,那也剩下二三萬足以成軍的精壯。加上李庭芝帶著去當督戰隊和必要時鼎定勝局的主力軍一萬人,
襄陽包括附近寨堡的守軍完全充足。
而謝堂又要帶謝光孫一營五千人入鎮,約等於剩下在鄂州的三萬士兵,
是可以裁撤掉,差不多不需要的。
眼下孟淵帶來了李庭芝的新想法,鄂州鎮的老弱可以裁撤掉一萬。但是名為裁撤,實際上不過是充作屯田熟券軍,先發去已經被殺成一片白地的郢州城屯田。
種一季麥,明年還可以充作軍糧。這一部分人,之後就逐步放還成為郢州的民戶,就地消化。
剩下三萬精壯的鄂州兵,李庭芝帶一萬去打襄陽,剩下二萬,朝廷看著辦。把精銳邊軍裁撤掉是不太能的,但奪取襄陽之後,確實也不需要這麼多軍隊防守。
荊湖和淮南不一樣,淮南需要沿著淮河的幾個重要支流交匯點,處處布防。正陽、壽州、泗州、淮安清口等,處處都得放一二萬人,要不然反應不過來。
而荊湖只要頂住襄陽,為了順漢水南下長江,元軍必須死磕襄樊。後方沿江州郡的兵力不需要處處都放一二萬,形成冗員。
傲···
換個別的主角來,應該會直接答話說,這二萬精兵給我算了。換成張巡,其實也想這麼說的。但是張巡現在還在編練郭積萬、楊文安、探馬赤等新軍。這一部分就已經有小二萬了,淮南的錢糧也不是無限的,除非有新地盤給張巡搜刮軍費。
要麼朝廷把這二萬人接到臨安安置,要麼就分散去淮南安置,打下了襄樊,還真就不需要這麼多人了。
聞言謝堂就想說不必,但立刻又被陸秀夫按住。
謝堂是想要這路軍,陸秀夫是想要裁軍省軍費。
二人因著這事,到底還是爭執了起來。張巡頭一次發現,原來謝堂也很有幾分戰鬥力,同陸秀夫唇槍舌劍,絲毫不落下風。
看來以前是真的小了這位謝相公,真觸及到了這位謝相公的底線,他的水平也是在線的。難怪謝太后的侄子兩隻手都數不過來,偏偏拉了謝堂來做官。
瞎,兩位相公吵起來了,今兒這召對只能暫時收場。大伙兒回家就此事整理出一個條目來,明兒繼續召對分說咯。
張巡還問明天自己要來嗎?
要來,當然要來。
那我來幹嘛?趙離開御座,十分鄭重牽起張巡的手,只說這帶宋的兵事,怎麼能不問張二節帥的意見呢?淮南和朝廷,那也是一體同心的,以後可千萬別說這麼生份的話了。
這一條能確定,其他的事情張巡就不爭了。因為本次戰事,錢糧是李庭芝和鄂州鎮出得,張巡自便宜岳父總不能餓著咱們。所以對錢糧一事,就不那麼著急了。
倒是謝堂,對著自己姑姑吸起血來,那是半點都不心疼。
不趁現在把自己姑姑謝太后的血都吸了,等老太太死了個屁的,那就毛也不剩啦。分什麼老謝家、老趙家?現在都是一家人,有多少搬多少,全搬給謝光孫去使。
說是養活的帶宋官軍,那五千人早晚得姓謝。不對,應該說現在已經姓謝了。謝光孫對他那一營的人馬,還是很有幾分掌控力的。
兵為將有,將恃有兵,各個都能來帶宋身上扒拉一口。
等之後去了鄂州,想扒拉還扒拉不了呢。趁著這當口謝堂直接內舉不避親,請求讓自己的堂弟謝屋擔任樞密都承旨。
雖然老謝家和老全家都是外戚,在維繫皇權一事上是可以共同奮鬥的。
但是該攏到自己碗裡的,那還是得使勁攏。
趙瞧瞧謝堂,又瞧瞧文天祥。文天祥沒有否決,眼前這會兒文天祥也是個蠻能變通的人啦。反正都是他們趙家的官缺差遣,只要趙不反對,提拔上來的人也不肘文天祥復興大宋的計劃,那任命就能通過。
就像謝堂,一開始只是太太平平做官,在樞密院連個屁都不放的。也就是現在要外放了,才搞得有點上下跳的意思。要是還干他那個同知樞密院事,保準兒今天在勤政殿上,謝堂只會說是是是,對對對,行行行。
老謝家自謝深甫發達到如今,也有快一百年啦。想想百年世家,確實已經鍛鍊了出來,該有的「淡定從容」,在家裡就教育好的。
那這個什麼謝屌,即便擔任了樞密都承旨,也不過是定坐畫諾而已,
最後還有一樁,那便是先前議論的鄂州鎮兵內遷至臨安,臨安官軍外遷到鄂州。問題不大,先前張巡出馬征戰四川時,麻士龍一營不就護衛著吉王趙是在鄂州呆了兩年嘛。孫虎臣也率領人馬去揚州,充實因為張巡出戰而空虛的淮南防區。
四萬餘殿兵,雖然號為殿兵,其實還是到處使用的野戰軍。主要還是在臨安沒有家口,也不是臨安出身,所以對於遷移去鄂州並不十分反感。
但由於李庭芝最新的計劃,已經更改為招募贛南山民、揚子海寇去沖襄陽城。得勝之後,這部分人原地轉化為襄陽守軍,將襄陽附近的田產房屋,
土地草場都拿來安插這些人。
參考呂文煥守衛襄陽的前例,襄陽和樊城只需要二三萬人進駐,大戰一起配合地方上的團結弓手、屯田熟券,有個五六萬丁壯輔助。即便是元軍來二三十萬大軍,最後也得圍點打援,困殺襄陽。
所以到時候這些練出來的「新軍」就足資防守了,而成為後方的鄂州,
頂天需要一萬人鎮守即可。至於後方內地州縣,縣裡面有點熟券廂軍,鄉紳們組織一點團結或者保甲,即可維持。
也即之後荊湖戰線,用不上這麼多軍隊。
襄陽三萬,鄂州一萬,沿江七郡一萬(參考張世傑集合沿江人馬固守郢州),五萬官軍綽綽有餘。
充分考慮戰損和失蹤等因素,在李庭芝和張巡的催督下,招募來的好幾萬贛南山民和揚子海寇,死掉一半,最終攻克襄陽,那也剩下二三萬足以成軍的精壯。加上李庭芝帶著去當督戰隊和必要時鼎定勝局的主力軍一萬人,
襄陽包括附近寨堡的守軍完全充足。
而謝堂又要帶謝光孫一營五千人入鎮,約等於剩下在鄂州的三萬士兵,
是可以裁撤掉,差不多不需要的。
眼下孟淵帶來了李庭芝的新想法,鄂州鎮的老弱可以裁撤掉一萬。但是名為裁撤,實際上不過是充作屯田熟券軍,先發去已經被殺成一片白地的郢州城屯田。
種一季麥,明年還可以充作軍糧。這一部分人,之後就逐步放還成為郢州的民戶,就地消化。
剩下三萬精壯的鄂州兵,李庭芝帶一萬去打襄陽,剩下二萬,朝廷看著辦。把精銳邊軍裁撤掉是不太能的,但奪取襄陽之後,確實也不需要這麼多軍隊防守。
荊湖和淮南不一樣,淮南需要沿著淮河的幾個重要支流交匯點,處處布防。正陽、壽州、泗州、淮安清口等,處處都得放一二萬人,要不然反應不過來。
而荊湖只要頂住襄陽,為了順漢水南下長江,元軍必須死磕襄樊。後方沿江州郡的兵力不需要處處都放一二萬,形成冗員。
傲···
換個別的主角來,應該會直接答話說,這二萬精兵給我算了。換成張巡,其實也想這麼說的。但是張巡現在還在編練郭積萬、楊文安、探馬赤等新軍。這一部分就已經有小二萬了,淮南的錢糧也不是無限的,除非有新地盤給張巡搜刮軍費。
要麼朝廷把這二萬人接到臨安安置,要麼就分散去淮南安置,打下了襄樊,還真就不需要這麼多人了。
聞言謝堂就想說不必,但立刻又被陸秀夫按住。
謝堂是想要這路軍,陸秀夫是想要裁軍省軍費。
二人因著這事,到底還是爭執了起來。張巡頭一次發現,原來謝堂也很有幾分戰鬥力,同陸秀夫唇槍舌劍,絲毫不落下風。
看來以前是真的小了這位謝相公,真觸及到了這位謝相公的底線,他的水平也是在線的。難怪謝太后的侄子兩隻手都數不過來,偏偏拉了謝堂來做官。
瞎,兩位相公吵起來了,今兒這召對只能暫時收場。大伙兒回家就此事整理出一個條目來,明兒繼續召對分說咯。
張巡還問明天自己要來嗎?
要來,當然要來。
那我來幹嘛?趙離開御座,十分鄭重牽起張巡的手,只說這帶宋的兵事,怎麼能不問張二節帥的意見呢?淮南和朝廷,那也是一體同心的,以後可千萬別說這麼生份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