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458.張家女兒不輕嫁
第458章 458.張家女兒不輕嫁
轉天起來,沒有大朝會了,所以不需要那麼早起。甚至有時間去大哥張逞那邊吃完早點,看著他催促張楨讀書學習之後,再出發啟程去大內。
按理說他這個翰林學士·知製造是要坐班的,但是因為現在女主臨朝不方便「內製」官天天入內拜見。所以也是走流程,白天正常去和寧門內點到,中午吃過午飯就散班。很少出現需要臨時草詔,把他拉上的情況。
再者有「內製」就有「外製」,朝廷還另有一或二位直舍人院的官。雖然理論上內外分工有不同,但在如今謝太后垂簾的現實下,不再分得那麼仔細。
「若是實在讀不上,憑咱們家的體面,少他一個知州嘛。」張巡瞧見張逞對張楨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你!莫要當著他的面說!」難得的,張逞居然有點急眼的意思。
「這不還有一個呢嘛。」張巡笑了起來,主要是難得瞧見平時一副謙謙君子模樣的哥哥氣急敗壞。
這說得就是張逞的小兒子了,還抱手裡呢。奇蹟般地乃是大嫂真氏所出,大嫂三十都出頭了,不得不說伉儷情深啊。換個別的官宦人家,早就開始找小的,甚至是換侍妾play玩咯。
「瞎-——」張逞抬手指了指張巡,一時間竟不知道怎麼批評自己這個弟弟。
張巡說的又沒錯,就老張家現在這個門第,張楨就算是個不學無術的,
也能混上一任知州,維持門。況且老大不會讀書,可以教老二嘛。這老二雖然還抱在懷裡,但從小認真教育,保不齊能成才呢。
對了,有個事張巡得提前多嘴一句。
你那倆閨女可別瞎許人,另外養在張家的趙韻娘,也不能隨便配了人家。
原本還在計較張楨讀書一事的張逞倒也點頭,這種事他如何不懂。以前老張家嫁女兒就會挑人,現在更得挑人。
尤其是張巡現在這個身份,不知道多少人想來攀親。攀誰都不好,或者說暫時是攀誰都不好。即便是訂親也不行。
因為話題轉移了,張楨飛著空檔,飛也似的跑了出去。這下張逞沒空管他了,復又和張巡聊起朝政上的事。
昨兒謝堂和陸秀夫算是「鬧」了一場,今兒馬上召對,還得就這個事情說道呢。二萬鄂州兵,都是老兵了,確乎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資產。
但是朝廷管錢的陸秀夫不肯再多養活這些軍隊,那就得謝堂自籌經費。
可他又不像張巡在淮南,有每年千萬的鹽利。
這也是李庭芝去了荊湖之後,實力一直不曾恢復,只得三萬來人的重要原因。
朝廷每年那三四次的普賞就得一千數百萬往上,能夠一直這樣賞下來,
已經要了陸秀夫半條老命了。平時的正俸、額外的賞賜,以及衣料和糧米,
都得地方自籌。要不朝廷在四川、荊湖和淮南設置總領司做什麼?
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就地籌餉,能籌多少籌多少,不夠的咱們再想辦法。
看陸秀夫的態度,那絕對是立刻裁撤?至於會變成地方不穩定因素?舉個例子吧,明穿小說里必然會提及到了浙兵,或者說跟著去萬曆援朝的所謂「戚家軍」。
這支軍隊精銳了吧,平壤直衝牡丹峰,猛攻含毯門的。頂著小日子的鐵炮往前沖的那種,堪稱生死不避。
等他們從朝鮮撤回之後,直接就裁,《方應選集》(方眾甫集)卷七,
灤東平叛記載中,明確記載說募得南兵二千一,抽調台兵九百,合計三千人去朝鮮。回返帶明之後,每人給二兩皇賞銀,直接就放歸還鄉去也。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樣的精銳老兵居然都裁,難道萬曆皇帝,或者首輔申時行都是傻逼嗎?當然不是啊。
說白了一則帶明財政吃緊,不打仗了肯定要裁人。現在帶宋也財政吃緊,一樣的。
二則嘛就是封建軍隊,冷兵器時代,大規模軍團作戰,旗幟金鼓,弓弩鎧甲,都是必要。官軍有這些,裁撤的老兵又不可能有這些。
即便放歸了,被有心人煽動組織起來。只有一個鐵槍頭,連一身紙甲、
棉甲都沒有,撞上官軍的弓弩,那不一下一個洞,登時就死了。
況且也未必鬧得起來啊,或者說等鬧起來再說。
這兩邊,今兒有得鬧咯。話說到這兒,一行人也抵達了和寧門。張逞並不參加召對,去省台坐班待詔即可,張巡則需入內,繼續參加召對。
還是昨天那些人,包括半道被叫來的吉大王趙是。以前帶宋是防著宗室干政,現在那巴不得宗室裡面有兩個能支棱起來的人物呢。就像唐昭宗,他到最後也是把軍隊全交給宗王們的。干到最後,發現最能依靠的,還是一個姓的。
等張巡坐定,瞧了,發現陸秀夫和謝堂至少表面上沒有什麼劍拔弩張的氣勢。二人都寫了條陳,先交給小皇帝趙濕瞧了。趙濕瞧完,遞給了一側的謝太后。等二聖全部瞧完,再交給眾人傳閱。
可惜不能夠交頭接耳,要不然張巡高低問問事不關己的賈餘慶的意思。
畢竟賈餘慶這個參知政事,那只有坐而畫諾的權勢,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或許他能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
等張巡瞧完,果然雙方都不肯讓一步,陸秀夫的意思是一定要裁。除非之後荊湖自己籌,不問朝廷多要五萬員額外的錢。
謝堂則是要求朝廷把荊湖的員額擴充到七萬,理由是襄陽恢復之後,能夠安插贛南山民、揚子海寇已經很不錯了,根本無法提供錢糧上的支持。
而李庭芝出兵,又把這幾年荊湖的積蓄一波掏空,朝廷肯定要支援一二的。這守的是帶宋的邊,朝廷怎麼能夠撒手呢。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由著他們兩個爭執吧,張巡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只當是自己不在場。除了暗中窺視謝太后和小皇帝趙的表情外,其他的一概不重要。
皇帝嘛,不就是最終的仲裁人。
轉天起來,沒有大朝會了,所以不需要那麼早起。甚至有時間去大哥張逞那邊吃完早點,看著他催促張楨讀書學習之後,再出發啟程去大內。
按理說他這個翰林學士·知製造是要坐班的,但是因為現在女主臨朝不方便「內製」官天天入內拜見。所以也是走流程,白天正常去和寧門內點到,中午吃過午飯就散班。很少出現需要臨時草詔,把他拉上的情況。
再者有「內製」就有「外製」,朝廷還另有一或二位直舍人院的官。雖然理論上內外分工有不同,但在如今謝太后垂簾的現實下,不再分得那麼仔細。
「若是實在讀不上,憑咱們家的體面,少他一個知州嘛。」張巡瞧見張逞對張楨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你!莫要當著他的面說!」難得的,張逞居然有點急眼的意思。
「這不還有一個呢嘛。」張巡笑了起來,主要是難得瞧見平時一副謙謙君子模樣的哥哥氣急敗壞。
這說得就是張逞的小兒子了,還抱手裡呢。奇蹟般地乃是大嫂真氏所出,大嫂三十都出頭了,不得不說伉儷情深啊。換個別的官宦人家,早就開始找小的,甚至是換侍妾play玩咯。
「瞎-——」張逞抬手指了指張巡,一時間竟不知道怎麼批評自己這個弟弟。
張巡說的又沒錯,就老張家現在這個門第,張楨就算是個不學無術的,
也能混上一任知州,維持門。況且老大不會讀書,可以教老二嘛。這老二雖然還抱在懷裡,但從小認真教育,保不齊能成才呢。
對了,有個事張巡得提前多嘴一句。
你那倆閨女可別瞎許人,另外養在張家的趙韻娘,也不能隨便配了人家。
原本還在計較張楨讀書一事的張逞倒也點頭,這種事他如何不懂。以前老張家嫁女兒就會挑人,現在更得挑人。
尤其是張巡現在這個身份,不知道多少人想來攀親。攀誰都不好,或者說暫時是攀誰都不好。即便是訂親也不行。
因為話題轉移了,張楨飛著空檔,飛也似的跑了出去。這下張逞沒空管他了,復又和張巡聊起朝政上的事。
昨兒謝堂和陸秀夫算是「鬧」了一場,今兒馬上召對,還得就這個事情說道呢。二萬鄂州兵,都是老兵了,確乎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資產。
但是朝廷管錢的陸秀夫不肯再多養活這些軍隊,那就得謝堂自籌經費。
可他又不像張巡在淮南,有每年千萬的鹽利。
這也是李庭芝去了荊湖之後,實力一直不曾恢復,只得三萬來人的重要原因。
朝廷每年那三四次的普賞就得一千數百萬往上,能夠一直這樣賞下來,
已經要了陸秀夫半條老命了。平時的正俸、額外的賞賜,以及衣料和糧米,
都得地方自籌。要不朝廷在四川、荊湖和淮南設置總領司做什麼?
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就地籌餉,能籌多少籌多少,不夠的咱們再想辦法。
看陸秀夫的態度,那絕對是立刻裁撤?至於會變成地方不穩定因素?舉個例子吧,明穿小說里必然會提及到了浙兵,或者說跟著去萬曆援朝的所謂「戚家軍」。
這支軍隊精銳了吧,平壤直衝牡丹峰,猛攻含毯門的。頂著小日子的鐵炮往前沖的那種,堪稱生死不避。
等他們從朝鮮撤回之後,直接就裁,《方應選集》(方眾甫集)卷七,
灤東平叛記載中,明確記載說募得南兵二千一,抽調台兵九百,合計三千人去朝鮮。回返帶明之後,每人給二兩皇賞銀,直接就放歸還鄉去也。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樣的精銳老兵居然都裁,難道萬曆皇帝,或者首輔申時行都是傻逼嗎?當然不是啊。
說白了一則帶明財政吃緊,不打仗了肯定要裁人。現在帶宋也財政吃緊,一樣的。
二則嘛就是封建軍隊,冷兵器時代,大規模軍團作戰,旗幟金鼓,弓弩鎧甲,都是必要。官軍有這些,裁撤的老兵又不可能有這些。
即便放歸了,被有心人煽動組織起來。只有一個鐵槍頭,連一身紙甲、
棉甲都沒有,撞上官軍的弓弩,那不一下一個洞,登時就死了。
況且也未必鬧得起來啊,或者說等鬧起來再說。
這兩邊,今兒有得鬧咯。話說到這兒,一行人也抵達了和寧門。張逞並不參加召對,去省台坐班待詔即可,張巡則需入內,繼續參加召對。
還是昨天那些人,包括半道被叫來的吉大王趙是。以前帶宋是防著宗室干政,現在那巴不得宗室裡面有兩個能支棱起來的人物呢。就像唐昭宗,他到最後也是把軍隊全交給宗王們的。干到最後,發現最能依靠的,還是一個姓的。
等張巡坐定,瞧了,發現陸秀夫和謝堂至少表面上沒有什麼劍拔弩張的氣勢。二人都寫了條陳,先交給小皇帝趙濕瞧了。趙濕瞧完,遞給了一側的謝太后。等二聖全部瞧完,再交給眾人傳閱。
可惜不能夠交頭接耳,要不然張巡高低問問事不關己的賈餘慶的意思。
畢竟賈餘慶這個參知政事,那只有坐而畫諾的權勢,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或許他能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
等張巡瞧完,果然雙方都不肯讓一步,陸秀夫的意思是一定要裁。除非之後荊湖自己籌,不問朝廷多要五萬員額外的錢。
謝堂則是要求朝廷把荊湖的員額擴充到七萬,理由是襄陽恢復之後,能夠安插贛南山民、揚子海寇已經很不錯了,根本無法提供錢糧上的支持。
而李庭芝出兵,又把這幾年荊湖的積蓄一波掏空,朝廷肯定要支援一二的。這守的是帶宋的邊,朝廷怎麼能夠撒手呢。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由著他們兩個爭執吧,張巡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只當是自己不在場。除了暗中窺視謝太后和小皇帝趙的表情外,其他的一概不重要。
皇帝嘛,不就是最終的仲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