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宗籍擴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30章 宗籍擴容

  近來的朝堂,都在圍繞著隴右的戰事安排布置,太極宮與興慶宮之間,

  官員往來頻繁。

  其實他們如果能走夾城,距離會更近一些,可惜夾城只能基哥一個人走。

  兩天後,聖人的旨意下來了,冊封武敬一女為盛王妃。

  婚禮在禮院辦,也就是崇仁坊,楊洄親媽長寧公主的舊宅子。

  李瑁可以借著這個藉口,去十王宅了。

  他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壽王宅,故地重遊,說不上是來是什麼感覺,這裡依然有零星的宮女宦官居住,以作養護,但內中已然一片蕭索淒涼。

  可見宅子沒有人氣,破敗的非常快。

  同行的郭淑卻是充滿了好奇,前前後后里里外外,將壽王宅轉了個遍,

  內心的驚嘆無以言表,因為這裡比隋王宅大太多了,而且無比奢華。

  這才像是父母精心為兒子準備的宅邸,兩相比較之下,隋王宅確實有點打發的意味。

  他們夫婦的第二個目的地,是少陽院。

  「唉......時隔半年,再見吾弟,只覺物是人非,」太子李紹親昵的挽著李瑁的手臂,在廳內坐下,太子妃韋氏則與郭淑在下面寒暄著。

  李瑁完全不來虛的,開門見山道:

  「希望杜鴻漸的提醒,皇甫多少能聽進去一些,隴右今年形勢頗艱,兄長要盯緊一些啊。」

  李紹直到目前為止,還以為李瑁推薦杜鴻漸,不過是討好他的舉動,聞言哈哈一笑:

  「吾弟的人,孤信的過,放心,孤已去信皇甫,他不會將杜鴻漸當外人。」

  實際上他給皇甫惟明的信中,是讓對方提防杜鴻漸。

  李塌點了點頭之後,裝出一副汗顏的樣子,語氣慚愧道:

  「弟出嗣之後,多有冒犯偕越之舉,還望兄長寬恕。」

  「這說的是什麼話?」李瑁大力一拍李瑁肩膀:

  「你的人品,孤是知道的,難道你還不了解為兄嗎?一時之氣,孤從來不會放在心上,你出嗣之後形勢艱難,孤也是明白的,過去了就過去了,從前之事休要再提。」

  李瑁還是一個勁的道歉,表情異常真摯,還不停的訴說自己的委屈,大概就是出嗣之後被人瞧不起啊,還有隱晦的提及楊玉環的事情讓他顏面盡喪。

  他過的慘,李紹會同情,他過的好,李紹才會不爽,所以想要一個人親近你,首先要讓他覺得是過的非常苦逼。

  李紹有一句話是對的,那就是他們兄弟倆之間非常了解,原因無它,因為曾經是競爭對手。

  如果按照當下流行的說法來看,三庶人之案的爆發,是武惠妃想要推倒李瑛,扶李瑁做太子,實際上就連李紹心裡都清楚,不是那回事。

  子央五事口快E

  X,小其十X

  瑤、光王琚為其朋黨,外有張九齡、鄧國公張、駙馬薛鏽等一眾大臣支持。

  聖人沒有猜忌是不可能的。

  李紹雖然不清楚當年的真相究竟如何,但是他絕對不認可當下這種說法。

  糊弄鬼呢,我又不是不認識李瑛,他不是那種冒失人。

  而李瑁很清楚李紹的七寸在什麼地方,故意說道:

  「我想方設法,以此掩耳盜鈴之法,才終究讓楊玉環對我影響減至最低,不過看眼下形勢,她將來的名分,恐怕不低,楊兄妹賜宅的事情,兄長應該知曉了吧?」

  李紹點了點頭,然後拱火道:

  「這兩人何德何能,竟在宣陽坊立宅?十八郎的遭遇,孤深為痛心,只恨無力阻止。」

  他這句話,說的那叫一個聲情並茂,好像與李瑁共情了。

  實際上,李紹心裡早就波瀾起伏了。

  就因為那兩個字:名分。

  李紹非常清楚他爹是什麼德行,寵幸一個女人的時候,能特麼寵上天。

  比如當年的武惠妃,開元十四年,李隆基便有意冊封武惠妃為皇后,但被大臣們全力反對,沒有成行。

  眼下楊玉環的隆寵有目共睹,以李紹對李隆基的了解,至少都是個妃了,一旦給基哥再生個兒子,兒子再順利長到六歲,冊封皇后也不是不可能。


  六歲以下是孩童的危險期,過了這個歲數,天折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小,到時候楊玉環會爭的。

  這才多久,一個楊話就已經冒頭了,再等六年,指不定弘農楊要有多少人支持楊玉環。

  李紹的生母就是出身弘農楊,與楊洄一樣都屬觀王房,只不過楊洄是隋朝觀王楊雄正支,他的母親是楊雄的弟弟楊達這一支的。

  當年名分太低,所以楊家沒有支持他。

  李紹雖然一直努力使自己保持鎮靜,但他的心思又怎麼能瞞過李瑁?

  於是李瑁又添了一把柴,道:

  「賜宅這種事情,要麼是於國有大功,要麼是世代勛貴或是至親外戚,

  楊話算什麼,現在都已經去右金吾擔任長史了,明年呢,後年呢,是不是還要讓他進中樞?」

  我擦,李紹大驚:

  「不至於吧?他有那個能耐嗎?中樞也不是誰想進就能進啊?」

  李瑁搖了搖頭:

  「中樞之位,只在聖人一言而已,一個縣衙的士曹,一步跨入長安,誰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呢?」

  李紹眉頭緊鎖,楊玉環今年才二十三歲啊,人老色衰至少也得十幾年,

  這要是得寵十幾年,我特麼的日子還過不過了?

  看老爹當下的精神狀態,身體比自己還棒,誰先死還真就說不準。

  「吾弟能忍見他們得勢?」李紹雙目一眯,沉聲道。

  就等你這句話呢,李瑁堅定道:

  「忍不了。」

  擁有共同的敵人,就是立場一致了,可以有效的拉近他與太子之間的關係。

  李紹點了點頭:

  「不能讓她起來,吾弟將來要與孤同舟共濟,你我可是至親兄弟,楊氏羞辱你,便是羞辱孤。」

  「兄長放心,弟唯命是從,」李瑁一本正經道。

  接下來,兄弟倆又聊了很久,李瑁的態度非常恭敬,給足了李紹面子,

  他只覺自從認識十八郎以來,這小子就沒有在他面前,這麼謙恭過。

  至於真心與否,他當然知道不是真心的,但是他認為,李瑁選擇投靠自己,是不二選擇。

  因為只有投靠他,將來才有出路。

  得知李瑁接下來要去盛王宅,心情大好的李紹也帶著妻子韋氏一同前往,他要讓十王宅的那些人知道,當年的壽王,如今已經向孤徹底稱臣,那麼你們呢?

  眼下的盛王宅,非常熱鬧,因為李琦要娶媳婦了,雖然未來的媳婦,他認識,沒有什麼新鮮感,但還是挺高興。

  因為武四娘的顏值可不差。

  李琦和榮王李琬正在院子裡聊天,因為人來人往的,又在更換新的家具,也沒個落腳的地方,所以兩人乾脆一人一口大箱子,坐著閒扯。

  他們聽說太子和隋王來了之後,便趕忙出去迎接。

  見到太子與李瑁之間,當下如此的和諧,李琬也是一愣一愣的,不過他這個人心眼好,本就希望兄弟和睦,見狀大為高興,話匣子一打開,唾沫星都能看到。

  「弟妹還沒有身孕嗎?」李琬詢問過後,皺眉道:

  「我跟太醫署的幾個帶下醫很熟悉,讓內侍往宮內傳個信,讓他們出宮幫你看看吧。」

  因為女人的病多來自於腰帶以下,所以婦科大夫叫做帶下醫,也管接生和不生。

  楊玉環當年就被帶下醫看過,體質沒有任何問題,完全是可以生的,至於為什麼一直沒有,誰也搞不明白。

  但沒有人會認為是李瑁不行,就算李瑁真不行,你也不能這麼說,因為古代就是這樣,只要是夫妻不育,都是女人背鍋。

  至於歷史上楊玉環為什麼沒有子女,李瑁其實比較傾向於兩點,要麼是李隆基老了,不行了,要麼是故意避孕,以避免太子揭竿而起。

  前者可能性很小,畢竟基哥的子女高達五十九人,高產的讓人可怕,簡直就是個種馬。

  李琬一上來就問這麼突兀的的問題,換作旁人,郭淑恐怕接受不了,但是李琬的性子她是有所了解的,因為丈夫經常在她身邊念叻。

  何況她大婚之日,對方是十王宅內唯一一個露面的親王,這份情,郭淑不會忘。


  「六哥的好意,弟妹心領,但似乎沒有那個必要吧?我與郎君當下並不著急,」郭淑笑道。

  其實她著急,是李瑁不著急,因為李瑁近來跟她同房的次數並不多。

  李琬聞言,頓時拉下臉來:

  「還不著急呢?十八郎不小了,你們趕緊的吧,孩子的滿月禮,我可是一定要去的。」

  說罷,他的自光看向太子,意味明顯。

  因為李瑁結婚,是太子帶頭不去的,可是眼下再看,他們的關係明顯改善很多。

  李紹笑道:

  「你看我幹什麼?你有腿有腳,我能攔著你?屆時隨孤一道前往。」

  李琬笑了,發自內心的。

  事實上,十王宅里直到現在,對楊玉環的關注度沒有絲毫減少,但是李琬的關注點跟別人不一樣。

  他是希望郭淑早早給李瑁生個一兒半女,以此來確認楊玉環究竟能不能生?

  畢竟楊玉環嫁給十八郎,長達五年之久,卻沒有子嗣,郭淑一旦誕下子女,那就可以證明是楊玉環不具備生育能力。

  一個沒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再得寵,也不會影響到太子的地位。

  不影響太子,那自然也不會影響朝局。

  他這個人,只想著穩穩噹噹的過太平日子,大家好我也好。

  正如李瑁預料的那樣,隴右的事情再大,在李隆基心裡不過是邊遠藩鎮的一場衝突,並不能影響他的生活分毫。

  因為戰火不可能綿延至長安,以當下隴右與河西之地的精兵悍將,吐蕃即使擁有再多的兵力,也不具備進入關中的可能。

  因為吐番舉國的軍費,還不如隴右一半,原因當然是因為奴隸制。

  也就是在三月初一,李隆基發布詔書,設立崇玄學,建立學科招收生員,主要學習的《老子》、《莊子》、《列子》、《文子》等。

  大唐最大的教育機構,是國子監,下設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

  律學、書算、算學,歷史上天寶年間會增設廣文館。

  旁系學校,包括直轄於東宮的崇文館,直轄於門下省的弘文館,直轄於太常寺太醫署的醫藥學,直轄於太僕寺的獸醫學,直轄於秘書省太史局的天文歷數學,直轄於秘書省的小學。

  而崇玄學,直轄於尚書省禮部,也叫道舉。

  這門學科只能報考明經科,但是報考的生員,擴大到了道土,歷史上李白度入道,其實就是想走這個捷徑。

  堂堂華夏詩仙,就因為出身商人家庭,竟然不具備科考的資格,李白多次希望歸入隴西李,其實就是想參加科舉。

  進士科的詩賦,如果有李白參加,不知會是怎樣的盛況?

  大唐青史留名的詩人,大多活的不如意,他們的詩都是感慨,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其實是遺憾,他們將自己的遺憾化作了美妙的詩歌,流傳於世。

  但是李瑁,想給李白一次機會。

  去年年初,李隆基下旨宗正屬籍擴容之事,消息應該已經傳遍天下,那麼李白入京多半就是今年的事情,因為他得給自己找個光鮮的祖宗,方便參加科舉。

  這不巧了嘛,眼下的宗正卿李琳,是李瑁的堂兄弟,李白入籍的最大難關,李瑁可以給他打通,那麼就剩下親戚了。

  他得有正經來歷的親戚證明,才能給他偽造一套可以追溯來歷的出身證明。

  沒辦法,李白想跟李瑁他們家認親戚,難度多少是有點大了。

  也是巧了,這幾天李瑁在皇城溜達的時候,認識一位出身很屌,但是當下卻混的很慘的武官。

  李瑁就喜歡與不如意的人打交道,再加上這個人在歷史上大大有名,所以他牢牢記在了心上。

  此人眼下的官職叫做直長長上,位監門校尉下,為宿衛武官,隸屬於左監門府,從七品下。

  今年三十七歲,他是參加鈴謀射策科考試,得中申科,才獲得這個職位,也就是說,他是個武舉。

  如果普通家族出身,混成這樣好像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但他可是清河崔氏。

  歷史上李亨的宰相,崔圓。

  這天,李瑁又去了皇城,在恭禮門外,見到了正在當值的對方。

  「你過來,我有些事情找你,」


  李瑁朝崔圓勾了勾手指,對方屁顛顛的就跑過來了。

  然後李瑁挪步遠處,避免兩人的談話被人聽到,卻又保持在恭禮門監門衛的監視距離之內:

  「你是不是有一個親戚在戶部任職?」

  崔圓前天就在恭禮門下跟李瑁閒聊過,當然了,李瑁當時不只是跟他閒扯,而是跟所有人閒扯,身上沒有一點親王架子,還特別詼諧幽默,予人好感。

  「回隋王,確實有,不過您是怎麼知道的?」崔圓也是一臉迷糊,我堂堂清河崔,家族在朝堂沒一個支棱的,就一個遠房表親,你都知道?

  李瑁笑道:「廢話,你那表親剛剛入我宗正譜,他的出身來歷及親屬關係,宗正寺查了個底掉,我自然知道。」

  「噢...!..」崔圓恍然大悟,沒錯,他在戶部那個表丈姓李,今年年初被宗正寺擴籍,收入皇室宗族親屬。

  表丈,就是表丈人,表叔伯的意思,是崔圓姑奶奶的兒子。

  現任戶部下設金部司郎中的李彥允。

  「隋王詢問卑職,有何緣故?」崔圓好奇道。

  李瑁點了點頭:「我這不是不認識他嗎?想讓你幫我引見一下。」

  啊?崔圓一愣,我沒那個膽子啊,您的身份特殊,我哪敢給您引見金部堂官?

  崔圓不敢答應,雖然他清楚眼前之人出嗣了,要比十王宅里那幫人自由太多,但也不能結交中樞大臣啊,還是我唯一的依靠,你要是牽連了他,我不也得完蛋?

  李瑁自然看出對方的為難:

  「別亂想,我其實不是找他,而是讓他幫忙給我介紹另外一個人。」

  「誰?」崔圓錯愣的。

  李瑁愣道:

  「你管的倒挺多,怎麼這麼多廢話?你今天散值之後就去跟他打個招呼,約個地方,我不便去他家裡,其它哪都行。」

  「這...·...」崔圓一臉為難。

  李瑁抬腳就給了他大腿一下:

  「怪不得清河崔出身,只能當個看大門的,沒眼力勁啊。」

  崔圓嘴角一抽,勉為其難的答應了。

  李晟今年是不能參加武舉的,得明年,嚴格意義上來說,他明年都不行。

  因為他明年才十六歲,而大唐的武舉,是十八歲才能報名,不過沒關係,這小子長的老熟,已經虛報年齡了。

  虛報年齡這種事情在後世都不算罕見,何況在大唐。

  武舉的考生有著嚴格的要求,六品以下文武官子弟、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勛官子第,才具備報名資格,而且必須繳納夠十三年的品子課錢,才能報名。

  品子課錢,品子就是官宦子弟,朝廷給了他們一個職位,就需要繳納課錢,一年一千五百錢。

  李晟在隋王府的職位,是李瑁要來的沒錯,但他沒有那個出身,李瑁也搞不定,他爹是隴右鎮西軍副使,他爺爺是隴右積石軍副使,級別都不低。

  這小子這段時間一直在練習武藝,武舉有六個必考項目,長垛、馬射、

  馬槍、步射穿扎、翹關負重、身材言語。

  剩下的,就是鈔謀射策科、武足安邊科、智謀將帥科、軍謀越群科、洞識韜略堪任將相科、軍謀宏達才任邊將科,軍謀宏達才任將師科。

  過了六項必考,才能考這些軍謀策略,

  因為李隆基一直有一個習慣,就是邊鎮節度入京擔任宰相,或者宰相去邊鎮擔任節度,所以武舉是非常重要的科目。

  你真要能混成邊鎮節度,就可以像牛仙客一樣回來擔任宰相。

  當然了,你想實現這個夢想,難度之大,比你考中麻省理工物理學博土然後再創立搜狐的難度,還要大的多。

  「多買些牛羊,給這小子補一補,」李瑁在府內的演武場,觀看著武慶和牛五郎等人協助李晟練習武藝,朝身邊的王妃郭淑說道:

  「武舉對身材、言語是有要求的,身材,以身長六尺以上者為次上,以下為次,言語,以神采堪統領者為佳,李晟終究年歲小,個子還未長開啊。」

  郭淑在一旁微笑點頭:

  「他的個子可以了,不是明年才要參加武舉嗎?時間足夠了。」

  關於武舉,人家是有發言權的,他爹郭子儀就是武舉出身,而且個子非常高,容貌神采也是一等一。


  沒辦法,大唐一直對顏值有著高標準高要求,至於為什麼?李瑁認為,

  純粹就是面子工程,人家長的丑的哪裡得罪你了?你不能有相貌歧視啊。

  夫妻倆聊了一陣後,郭淑終究還是開口了,暗示李瑁自己的日子到了。

  什麼日子呢?排卵日,大唐叫氙氬期,也叫良辰幾日。

  李瑁心知郭淑是被李琬那個多嘴的一嚇唬,著急了。

  從前與郭淑同房,最後那一下一直是一個姿勢,幾個月了肚子也沒動靜,所以李瑁今晚決定換一個姿勢。

  這個是很有必要的,好像受孕與子宮位置有關,李瑁也不是很懂,反正換著姿勢來就對了。

  後ru式、側臥式、傳教士姿勢或抬高臀bu,都是可以試一試的。

  雖然他從歷史上知道,前身壽王的身體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是別人不知道啊,前妻五年不孕,現任三四個月沒動靜,很多人都會胡亂遐想。

  男人嘛,我可以品德不行,但那個,不能不行。

  郭淑也不知道李瑁是怎麼學到這些奇離古怪的招式,但為了早日懷孕,

  也便羞恥的配合著。

  一整晚,她的臉都是紅撲撲的,但也異常享受其中過程,

  「今後幾天,還要辛勞郎君了,

  大清早,早早起床的郭淑,開始與婢女們一起收拾昨晚的一片狼藉。

  不止床榻,寢室內的其它角落也是亂七八糟的。

  李瑁賴在床上,以手托在腦側,笑道:

  「你希望是兒子還是女兒?」

  「自然是兒子,」郭淑毫不猶豫道「長子立嗣,妾身的職責,就是為郎君誕下子嗣,在我心裡沒有比這更大的事情了。」

  生下兒子還不夠,因為古代的醫學條件有限,所以女子在誕下子嗣後,

  還會盡心撫養至六歲。

  六歲以下是危險期,天折機率較高,超過六歲,才算是真正具備了繼承人資格。

  李瑁覺得自己的兒子應該問題不大,因為他比前身壽王更注重養生,也了解一些後世撫育幼兒的基本知識。

  兒子......兒子....

  我的兒子,將來與我之間,會不會也走家族的老路呢?

  李瑁苦笑搖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