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場辯論:秦子敕似醉非醉難吳使,諸葛亮遣使鄧芝再聯吳
事見《三國演義》原著之第八十六回。
卻說魏國曹丕急於建功立業派出五路大軍想要討伐蜀國,其中一路就是以割地作為條件促使東吳起兵十萬攻取蜀國涪城,其他四路諸葛亮心中早已有了對策。考慮到夷陵之敗後蜀國元氣大傷的國情,諸葛亮派遣鄧芝出使吳國,想要再次聯吳抗魏。
孫權聽說西蜀派遣鄧芝到來,集聚眾人商議。張昭說:「這肯定又是諸葛亮退兵之計,特地派遣鄧芝為說客。」孫權問:「我們應當怎麼答對?」張昭說:「先在殿前立起一座大鼎,裝上數百斤油,下面用炭火燒沸。選身長面大的武士一千人,各執利刃在手,從宮門前一直擺到大殿上,然後喚芝進入來見。不要等他開口下說詞時,就責問他是否想效仿酈食其說齊的故事,就用油鍋來烹煮,看來人怎樣對答。」孫權聽從張昭建議,就立起油鼎,命令武士站立在左右,各執軍器,召鄧芝進入。
鄧芝整衣冠而入,走到宮門前時,只看到兩行武士威風凜凜,各持鋼刀、大斧、長戟、短劍,一直排列到殿上。鄧芝明白了東吳的意思,沒有半點懼色,昂然前行。來到殿前時,又看到鼎鑊中熱油正沸。左右武士用目光視意,鄧芝只是微微而笑。近臣引領到了簾前,鄧芝卻是長揖不拜。孫權令人捲起珠簾大喝道:「來使為什麼不參拜?」鄧芝大聲說道:「上國天使,不拜小邦之主。」孫權說:「你不自量力,想要逞三寸之舌,效仿酈生說齊嗎?那就快快跳入油鼎吧。」鄧芝大笑道:「人們都說東吳多賢士,誰想卻懼怕一小小儒生!」孫權大怒道:「我什麼時候懼怕你這一匹夫?」鄧芝說:「既然你不懼怕我鄧伯苗,為什麼害怕我來說你?」孫權說:「你想要替諸葛亮作說客,來說服我絕魏向蜀,對不對?」鄧芝說:「我只是蜀中一儒生,特地為吳國生死攸關的前途而來。你設兵陳鼎,來抗拒我孤身一使,你的氣量都小到不能容納任何事物了!」
孫權聽完後十分惶愧,立即喝退武士,命令鄧芝上殿,賜坐問:「吳、魏的利害關係怎樣?願先生教我。」鄧芝說:「我先問大王是想和蜀和,還是想和魏和?」孫權說:「我正想和蜀主講和。只是擔心恐蜀主年輕見識短淺,不能全始全終。」鄧芝說:「大王是當世之英豪,諸葛亮也是一時之俊傑。蜀有山川之險,吳有三江之固,如果兩國聯合,共為唇齒,進可以兼吞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現在大王如果委身稱臣於魏,魏國必定要大王朝覲,要求大王派太子作為人質。如果不答應,那麼就會興兵來攻,蜀國也會順流而下來攻取。如果真是那樣,那麼江南之地不再為大王所有了。如果大王認為我說的不對,我這就死在大王面前,以斷絕說客之名。」說完後,撩衣下殿,朝著油鼎中便跳。
孫權急忙命人制止,請鄧芝進入後殿,用上賓之禮相待。孫權說:「先生的話正合我的心意。我正想和蜀主聯合,先生肯為我在中間牽線嗎?」鄧芝說:「剛才要烹小臣的,是大王;現在想讓小臣為使牽線的,也是大王。大王自己都狐疑不定,怎麼能取信於人?」孫權說:「我意已決,先生不要再生疑。」
於是孫權留住鄧芝,集合眾位官員問:「我執掌江南八十一州,加上荊楚之地,反而不如西蜀偏僻之處。蜀國有鄧芝不辱其主,我們吳國還沒有一人入蜀表達我的心意。」忽然有一人出班奏報:「臣我願意為使前往。」眾人一看,說話的是吳郡吳人,姓張名溫,字惠恕,現在官居中郎將,此人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時沒來得及插上嘴,這次終於有機會領教一下諸葛亮。孫權說:「我擔心你見到諸葛亮後,不能表達我的心意。」張溫說:「諸葛亮也是凡人,臣我有什麼可以畏懼的?」孫權大喜,重賞了張溫,派他和鄧芝一起入川通好。
卻說諸葛亮自從鄧芝去後,奏報劉禪說:「鄧芝這次前去,我們大事必成。吳地多賢士,肯定有人來答禮。陛下應當用禮儀回敬,讓他們回到吳國後,結通盟好。吳蜀如果聯合,魏國肯定不敢加兵於我國。我們和吳、魏關係和緩下來後,我要南征前去平定蠻方,然後再圖謀討伐魏國。等到魏國蕩平後那麼東吳也不能久存下去,到時候就可以實現國家一統基業。」劉禪准奏。
果然有人報告劉嬋東吳派遣張溫和鄧芝一起入川答禮。劉禪聚集文武在丹墀之上,讓鄧芝、張溫進入。張溫自以為是戰勝國姿態十分得意,昂然上殿,見到劉禪後施禮。劉禪賜給錦墩,坐在殿左,設御宴款待,劉禪對張溫十分尊敬。宴席完畢後,百官送張溫來到館驛。
第二天,諸葛亮設宴款待。諸葛亮對張溫說:「先帝在世時和吳國不睦,現在已經晏駕。當今主上深慕吳王,想捐棄舊怨,永結盟好,合力破魏,望張大夫用好言好語回去奏報。」張溫領諾。酒至半酣時,張溫嘻笑自如,顯示出傲慢之意。
第三天,劉禪將金帛賜給張溫,在城南郵亭上設宴,命令眾官員相送,諸葛亮一直殷勤勸酒。正飲酒間,忽然有一人乘著醉酒進入,昂然長揖後入席就坐。張溫感覺十分奇怪,就問諸葛亮:「這是什麼人啊?」諸葛亮答道:「他姓秦名宓,字子敕,現在是益州學士。」張溫笑道:「既然他的名字叫做學士,不知道胸中真有實學嗎?」秦宓正色說道:「蜀中三尺小童都知道學習,何況是我?」張溫問:「你先說說你學的什麼範圍?」秦宓對答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覽。」張溫笑說:「你既然口出大言,那麼我就以『天』為題來問:天有頭嗎?」秦宓說:「有頭。」張溫問:「頭在哪裡?」秦宓說:「在西方。《詩》云:『乃眷西顧。』據這個來推測,天的頭在西方。」張溫又問:「天有耳朵嗎?」秦宓回答:「天處高能聽民間疾苦。《詩》云:『鶴鳴九皋,聲聞於天。』沒有耳朵靠什麼去聽?」張溫又問:「天有腳嗎?」秦宓說:「有腳。《詩》云:『天步艱難。』沒有腳怎麼走路?」張溫又問:「天有姓嗎?」秦宓說:「天怎麼會無姓!」張溫:「天姓什麼?」秦宓回答:「姓劉。」張溫問:「從哪裡知道?」秦宓說:「天子姓劉,所以天姓劉。」張溫又問:「太陽出生在東方對吧?」秦宓回答:「太陽雖然生在東方,卻落在西方。」
秦宓語言清晰,對答如流,滿座皆驚。張溫問著問著沒有話說了。秦宓就反問:「先生是東吳名士,既然用天事來下問,必定能夠深明天地之理。遠古時混沌初分,陰陽剖割,重量輕的上浮成為天,重量重的下沉成為地。共工氏戰敗後,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既然輕清而上浮,那麼為什麼會傾向西北?我不知道輕清之外,還有什麼物體?願先生教我。」張溫無言答對,只好離席道歉說:「不想蜀中多俊傑!剛才聽先生所論,讓我頓開茅塞。」
諸葛亮恐怕張溫難堪,就過來插話說:「席間問難都是戲談。足下深知安邦定國之道,怎麼會在乎這唇齒間的小遊戲!」張溫拜謝。諸葛亮又命令鄧芝再次入吳答禮,就和張溫同行。張溫、鄧芝兩人拜辭諸葛亮後奔東吳而去。
卻說吳王看到張溫入蜀沒有返回,於是聚集文武商議。忽然近臣奏報:「蜀國派遣鄧芝隨張溫入國答禮。」孫權召入。張溫拜伏在殿前,盛讚劉禪、諸葛亮之德,願意永結盟好,特地派遣鄧尚書又來答禮。孫權大喜,於是設宴款待。孫權問鄧芝:「如果吳、蜀兩國同心滅魏後,得享天下太平,二主分治,難道不是樂事嗎?」鄧芝答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如果滅魏之後,我也不知道最後天命會歸於什麼人。但是為君的要各修其德;為臣的要各盡其忠,那麼戰爭自然會平息。」孫權大笑道:「先生實話實說,確實是這麼回事!」
孫權厚贈後鄧芝還蜀,從此吳、蜀通好。
編者點評:第八十六回是《三國演義》中最後體現古文字語言之魅力,領略古代飽學之士之風采的部分,從此可以看出,蜀國確實是人才濟濟。
鄧芝,原本是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之後人,在東漢末年入蜀定居,但無人了解起用他。當時益州官員張裕善於相面,鄧芝請他給自己相面,張裕對鄧芝說:「你年過七十,會位至大將,並封侯。」鄧芝得知巴西太守龐羲好結交士人,便前往依附他。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入主益州,鄧芝在郫城做官。一日,劉備經過郫城,和鄧芝交談後,感到十分驚奇,擢升他為郫令,後升遷為廣漢太守。任內清廉、嚴謹,頗有治績,於是入朝為尚書。
在出使吳國前,從他和諸葛亮的談話就可以看出,鄧芝是具有經天緯地之才華的,因為他對當前魏蜀吳三國局勢的分析很是透徹且恰當,和諸葛亮不謀而合,派他出使吳國可謂是最佳選擇。他也果然是上不辱君威,下不失臣格。
當孫權說他不自量力,想要逞三寸之舌,效仿酈生說齊的時候,他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畏懼,而是從容自若,曉之以厲害,動之以情懷,使得孫權放下了對他的警惕和反感,至少在表面上對他的看法表示贊同。其實,我認為鄧芝能夠在這次出使吳國的任務中存活下來,完全是他對吳蜀兩國形勢的正確分析。當時,在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之前,魏國曾經派出三路大軍進攻東吳,東吳雖然得勝,但是迫於各方面的原因根本不足以單獨抵禦魏國,孫權對這一點是很明白的,所以他對蜀國來使是表示歡迎的,當時他不能讓別人看出這一點,免得減少談判求和的籌碼,所以才設鼎陳沸。其實鄧芝的這次出使和數年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時的情形如出一轍,可謂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同的是三國鼎立的局面在此時已經形成,鄧芝的出使的情形要遠遠的好於劉備尚未開疆裂土的時候,所以,鄧芝的辯詞當然要比諸葛亮遜色許多。
最後,我們說說張溫和秦宓的這次辯論吧。正如張松曾經和楊修交談時所說,蜀地文武全才、智勇足備、忠義慷慨之士,知名的有幾百位,像張松自己這樣才幹不濟的人,用車載用斗量,數都數不完。秦宓和張溫的辯辭恰好再一次印證了蜀國的「濟濟多士」。張溫這個人的傲慢是一貫的,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時,他本想插話和諸葛亮較量一番,只是當時被黃蓋和魯肅打斷,而這次出使蜀國也是由於夷陵之戰而自以為得意。秦張二人這一次有關天地的一系列問答,讓他心服口服,可謂是「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張溫由此從心底里感激在蜀國期間所受到的禮遇,以回到吳國後盛讚劉嬋和諸葛亮的恩德。所以吳蜀的再次聯盟我們要給秦宓和鄧芝同時記功。
結語:古人云,君憂臣辱,君辱臣死,好在蜀地人士多感念劉備的恩德,多數願意肝腦塗地,報答先帝的禮遇。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此時的蜀國局勢可謂是千鈞一髮,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好在蜀國人才濟濟,諸葛亮運籌帷幄,智謀之士挺身而出,促使吳蜀再次聯盟,為蜀國恢復元氣嬴取了時間。在第二次吳蜀聯盟的建立過程中,秦宓和鄧芝的表現讓人驚訝不已,我們這場蜀國和東吳的對接一個六四的比分吧。
卻說魏國曹丕急於建功立業派出五路大軍想要討伐蜀國,其中一路就是以割地作為條件促使東吳起兵十萬攻取蜀國涪城,其他四路諸葛亮心中早已有了對策。考慮到夷陵之敗後蜀國元氣大傷的國情,諸葛亮派遣鄧芝出使吳國,想要再次聯吳抗魏。
孫權聽說西蜀派遣鄧芝到來,集聚眾人商議。張昭說:「這肯定又是諸葛亮退兵之計,特地派遣鄧芝為說客。」孫權問:「我們應當怎麼答對?」張昭說:「先在殿前立起一座大鼎,裝上數百斤油,下面用炭火燒沸。選身長面大的武士一千人,各執利刃在手,從宮門前一直擺到大殿上,然後喚芝進入來見。不要等他開口下說詞時,就責問他是否想效仿酈食其說齊的故事,就用油鍋來烹煮,看來人怎樣對答。」孫權聽從張昭建議,就立起油鼎,命令武士站立在左右,各執軍器,召鄧芝進入。
鄧芝整衣冠而入,走到宮門前時,只看到兩行武士威風凜凜,各持鋼刀、大斧、長戟、短劍,一直排列到殿上。鄧芝明白了東吳的意思,沒有半點懼色,昂然前行。來到殿前時,又看到鼎鑊中熱油正沸。左右武士用目光視意,鄧芝只是微微而笑。近臣引領到了簾前,鄧芝卻是長揖不拜。孫權令人捲起珠簾大喝道:「來使為什麼不參拜?」鄧芝大聲說道:「上國天使,不拜小邦之主。」孫權說:「你不自量力,想要逞三寸之舌,效仿酈生說齊嗎?那就快快跳入油鼎吧。」鄧芝大笑道:「人們都說東吳多賢士,誰想卻懼怕一小小儒生!」孫權大怒道:「我什麼時候懼怕你這一匹夫?」鄧芝說:「既然你不懼怕我鄧伯苗,為什麼害怕我來說你?」孫權說:「你想要替諸葛亮作說客,來說服我絕魏向蜀,對不對?」鄧芝說:「我只是蜀中一儒生,特地為吳國生死攸關的前途而來。你設兵陳鼎,來抗拒我孤身一使,你的氣量都小到不能容納任何事物了!」
孫權聽完後十分惶愧,立即喝退武士,命令鄧芝上殿,賜坐問:「吳、魏的利害關係怎樣?願先生教我。」鄧芝說:「我先問大王是想和蜀和,還是想和魏和?」孫權說:「我正想和蜀主講和。只是擔心恐蜀主年輕見識短淺,不能全始全終。」鄧芝說:「大王是當世之英豪,諸葛亮也是一時之俊傑。蜀有山川之險,吳有三江之固,如果兩國聯合,共為唇齒,進可以兼吞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現在大王如果委身稱臣於魏,魏國必定要大王朝覲,要求大王派太子作為人質。如果不答應,那麼就會興兵來攻,蜀國也會順流而下來攻取。如果真是那樣,那麼江南之地不再為大王所有了。如果大王認為我說的不對,我這就死在大王面前,以斷絕說客之名。」說完後,撩衣下殿,朝著油鼎中便跳。
孫權急忙命人制止,請鄧芝進入後殿,用上賓之禮相待。孫權說:「先生的話正合我的心意。我正想和蜀主聯合,先生肯為我在中間牽線嗎?」鄧芝說:「剛才要烹小臣的,是大王;現在想讓小臣為使牽線的,也是大王。大王自己都狐疑不定,怎麼能取信於人?」孫權說:「我意已決,先生不要再生疑。」
於是孫權留住鄧芝,集合眾位官員問:「我執掌江南八十一州,加上荊楚之地,反而不如西蜀偏僻之處。蜀國有鄧芝不辱其主,我們吳國還沒有一人入蜀表達我的心意。」忽然有一人出班奏報:「臣我願意為使前往。」眾人一看,說話的是吳郡吳人,姓張名溫,字惠恕,現在官居中郎將,此人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時沒來得及插上嘴,這次終於有機會領教一下諸葛亮。孫權說:「我擔心你見到諸葛亮後,不能表達我的心意。」張溫說:「諸葛亮也是凡人,臣我有什麼可以畏懼的?」孫權大喜,重賞了張溫,派他和鄧芝一起入川通好。
卻說諸葛亮自從鄧芝去後,奏報劉禪說:「鄧芝這次前去,我們大事必成。吳地多賢士,肯定有人來答禮。陛下應當用禮儀回敬,讓他們回到吳國後,結通盟好。吳蜀如果聯合,魏國肯定不敢加兵於我國。我們和吳、魏關係和緩下來後,我要南征前去平定蠻方,然後再圖謀討伐魏國。等到魏國蕩平後那麼東吳也不能久存下去,到時候就可以實現國家一統基業。」劉禪准奏。
果然有人報告劉嬋東吳派遣張溫和鄧芝一起入川答禮。劉禪聚集文武在丹墀之上,讓鄧芝、張溫進入。張溫自以為是戰勝國姿態十分得意,昂然上殿,見到劉禪後施禮。劉禪賜給錦墩,坐在殿左,設御宴款待,劉禪對張溫十分尊敬。宴席完畢後,百官送張溫來到館驛。
第二天,諸葛亮設宴款待。諸葛亮對張溫說:「先帝在世時和吳國不睦,現在已經晏駕。當今主上深慕吳王,想捐棄舊怨,永結盟好,合力破魏,望張大夫用好言好語回去奏報。」張溫領諾。酒至半酣時,張溫嘻笑自如,顯示出傲慢之意。
第三天,劉禪將金帛賜給張溫,在城南郵亭上設宴,命令眾官員相送,諸葛亮一直殷勤勸酒。正飲酒間,忽然有一人乘著醉酒進入,昂然長揖後入席就坐。張溫感覺十分奇怪,就問諸葛亮:「這是什麼人啊?」諸葛亮答道:「他姓秦名宓,字子敕,現在是益州學士。」張溫笑道:「既然他的名字叫做學士,不知道胸中真有實學嗎?」秦宓正色說道:「蜀中三尺小童都知道學習,何況是我?」張溫問:「你先說說你學的什麼範圍?」秦宓對答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覽。」張溫笑說:「你既然口出大言,那麼我就以『天』為題來問:天有頭嗎?」秦宓說:「有頭。」張溫問:「頭在哪裡?」秦宓說:「在西方。《詩》云:『乃眷西顧。』據這個來推測,天的頭在西方。」張溫又問:「天有耳朵嗎?」秦宓回答:「天處高能聽民間疾苦。《詩》云:『鶴鳴九皋,聲聞於天。』沒有耳朵靠什麼去聽?」張溫又問:「天有腳嗎?」秦宓說:「有腳。《詩》云:『天步艱難。』沒有腳怎麼走路?」張溫又問:「天有姓嗎?」秦宓說:「天怎麼會無姓!」張溫:「天姓什麼?」秦宓回答:「姓劉。」張溫問:「從哪裡知道?」秦宓說:「天子姓劉,所以天姓劉。」張溫又問:「太陽出生在東方對吧?」秦宓回答:「太陽雖然生在東方,卻落在西方。」
秦宓語言清晰,對答如流,滿座皆驚。張溫問著問著沒有話說了。秦宓就反問:「先生是東吳名士,既然用天事來下問,必定能夠深明天地之理。遠古時混沌初分,陰陽剖割,重量輕的上浮成為天,重量重的下沉成為地。共工氏戰敗後,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既然輕清而上浮,那麼為什麼會傾向西北?我不知道輕清之外,還有什麼物體?願先生教我。」張溫無言答對,只好離席道歉說:「不想蜀中多俊傑!剛才聽先生所論,讓我頓開茅塞。」
諸葛亮恐怕張溫難堪,就過來插話說:「席間問難都是戲談。足下深知安邦定國之道,怎麼會在乎這唇齒間的小遊戲!」張溫拜謝。諸葛亮又命令鄧芝再次入吳答禮,就和張溫同行。張溫、鄧芝兩人拜辭諸葛亮後奔東吳而去。
卻說吳王看到張溫入蜀沒有返回,於是聚集文武商議。忽然近臣奏報:「蜀國派遣鄧芝隨張溫入國答禮。」孫權召入。張溫拜伏在殿前,盛讚劉禪、諸葛亮之德,願意永結盟好,特地派遣鄧尚書又來答禮。孫權大喜,於是設宴款待。孫權問鄧芝:「如果吳、蜀兩國同心滅魏後,得享天下太平,二主分治,難道不是樂事嗎?」鄧芝答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如果滅魏之後,我也不知道最後天命會歸於什麼人。但是為君的要各修其德;為臣的要各盡其忠,那麼戰爭自然會平息。」孫權大笑道:「先生實話實說,確實是這麼回事!」
孫權厚贈後鄧芝還蜀,從此吳、蜀通好。
編者點評:第八十六回是《三國演義》中最後體現古文字語言之魅力,領略古代飽學之士之風采的部分,從此可以看出,蜀國確實是人才濟濟。
鄧芝,原本是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之後人,在東漢末年入蜀定居,但無人了解起用他。當時益州官員張裕善於相面,鄧芝請他給自己相面,張裕對鄧芝說:「你年過七十,會位至大將,並封侯。」鄧芝得知巴西太守龐羲好結交士人,便前往依附他。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入主益州,鄧芝在郫城做官。一日,劉備經過郫城,和鄧芝交談後,感到十分驚奇,擢升他為郫令,後升遷為廣漢太守。任內清廉、嚴謹,頗有治績,於是入朝為尚書。
在出使吳國前,從他和諸葛亮的談話就可以看出,鄧芝是具有經天緯地之才華的,因為他對當前魏蜀吳三國局勢的分析很是透徹且恰當,和諸葛亮不謀而合,派他出使吳國可謂是最佳選擇。他也果然是上不辱君威,下不失臣格。
當孫權說他不自量力,想要逞三寸之舌,效仿酈生說齊的時候,他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畏懼,而是從容自若,曉之以厲害,動之以情懷,使得孫權放下了對他的警惕和反感,至少在表面上對他的看法表示贊同。其實,我認為鄧芝能夠在這次出使吳國的任務中存活下來,完全是他對吳蜀兩國形勢的正確分析。當時,在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之前,魏國曾經派出三路大軍進攻東吳,東吳雖然得勝,但是迫於各方面的原因根本不足以單獨抵禦魏國,孫權對這一點是很明白的,所以他對蜀國來使是表示歡迎的,當時他不能讓別人看出這一點,免得減少談判求和的籌碼,所以才設鼎陳沸。其實鄧芝的這次出使和數年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時的情形如出一轍,可謂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同的是三國鼎立的局面在此時已經形成,鄧芝的出使的情形要遠遠的好於劉備尚未開疆裂土的時候,所以,鄧芝的辯詞當然要比諸葛亮遜色許多。
最後,我們說說張溫和秦宓的這次辯論吧。正如張松曾經和楊修交談時所說,蜀地文武全才、智勇足備、忠義慷慨之士,知名的有幾百位,像張松自己這樣才幹不濟的人,用車載用斗量,數都數不完。秦宓和張溫的辯辭恰好再一次印證了蜀國的「濟濟多士」。張溫這個人的傲慢是一貫的,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時,他本想插話和諸葛亮較量一番,只是當時被黃蓋和魯肅打斷,而這次出使蜀國也是由於夷陵之戰而自以為得意。秦張二人這一次有關天地的一系列問答,讓他心服口服,可謂是「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張溫由此從心底里感激在蜀國期間所受到的禮遇,以回到吳國後盛讚劉嬋和諸葛亮的恩德。所以吳蜀的再次聯盟我們要給秦宓和鄧芝同時記功。
結語:古人云,君憂臣辱,君辱臣死,好在蜀地人士多感念劉備的恩德,多數願意肝腦塗地,報答先帝的禮遇。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此時的蜀國局勢可謂是千鈞一髮,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好在蜀國人才濟濟,諸葛亮運籌帷幄,智謀之士挺身而出,促使吳蜀再次聯盟,為蜀國恢復元氣嬴取了時間。在第二次吳蜀聯盟的建立過程中,秦宓和鄧芝的表現讓人驚訝不已,我們這場蜀國和東吳的對接一個六四的比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