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場辯論:漢丞相忠君愛國斥曹使,王司徒不堪受辱馬下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事見《三國演義》原著之第九十三回。

  話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奪取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並收服姜維以後,曹魏朝廷大吃一驚。消息報到洛陽,魏主曹睿急忙升殿設朝。近臣奏報:「夏侯駙馬丟失三郡,逃竄到羌中去了。現在蜀軍已到祁山,前軍已臨渭水之西,乞請陛下早發兵破敵。」曹睿大驚,於是問群臣:「誰可以為朕前去退蜀軍?」司徒王朗出班奏報:「臣我看到先帝每次啟用大將軍曹真迎敵,所到必克。現在陛下為什麼不拜曹真為大都督擊退蜀軍呢?」

  曹睿准奏,於是宣曹真說:「先帝託孤給你,現在蜀軍入寇中原,你怎麼忍心坐視?」曹真奏說:「臣我才疏智淺,不稱其職。」王朗說:「將軍是社稷之臣,不要謙辭。老臣我雖然駑鈍,願意跟隨將軍一往。」曹真又報說:「我受先帝大恩,怎敢推辭?但想乞請一人為副將。」曹睿說:「你可以隨意挑選。」曹真保舉太原陽曲人,姓郭名淮,字伯濟,官封射亭侯,領雍州刺史。

  曹睿應允,拜曹真為大都督,賜節鉞,命郭淮為副都督,王朗為軍師,王朗這時已經七十五歲高齡。撥出東西二京軍馬二十萬給曹真。曹真任命宗弟曹遵為先鋒,又命蕩寇將軍朱贊為副先鋒。當年十一月出師,魏主曹睿親自送出西門之外才回。

  曹真率領大軍來到長安,過渭河以西後紮下大寨,曹真和王朗、郭淮商議退兵之策。王朗說:「明天都督可以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我親自出馬,只用一席話,管讓那諸葛亮拱手來降,蜀軍不戰自退。」曹真大喜,當夜傳令:明天四更造飯,明天早晨務必隊伍整齊,人馬威儀,旌旗鼓角,各按次序,派人先去下戰書。

  第二天,兩軍相迎,列成陣勢在祁山之前。蜀軍看到魏軍很是雄壯,和夏侯楙大不相同。三軍鼓角已罷,司徒王朗乘馬而出。上首是都督曹真,下首是副都督郭淮,兩個先鋒壓住陣角。探子馬出軍前,大叫道:「我們軍師請對陣主將答話!」只看到蜀軍門旗開處,關興、張苞分列左右而出,立馬在兩邊,後面一隊隊驍將分列,門旗影下,中央一輛四輪車,諸葛亮端坐車中,綸巾羽扇,素衣皂絛,飄然而出。

  諸葛亮抬眼看到魏陣前面三個麾蓋,旗上大書姓名,中央白髯老者,正是軍師、司徒王朗。諸葛亮暗自尋思:「王朗出馬肯定是來下說詞,我要隨機應對。」於是命令左右推車出陣,命護軍小校傳話說:「漢丞相要和司徒會話。」

  王朗縱馬而出。諸葛亮在車上拱手,王朗也在馬上欠身答禮。王朗說:「我久聞先生大名,今天幸運一會。先生既然知道天命、識時務,為什麼要興這無名之兵?」諸葛亮說:「我奉詔討賊,怎麼能說是無名?」王朗說:「天數有變,神器更疊,最後會歸於有德之人,這是自然常理。自桓、靈以來黃巾作亂,天下爭橫。傳位到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李傕、郭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稱雄於鄴土,劉表占據荊州,呂布虎吞徐郡,天下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這不僅是憑藉權勢攻取,實際上是天命所歸。我們世祖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幸萬邦,這難道不是天意人心嗎?諸葛先生素有大才、抱大器,嘗自比於管仲、樂毅,為什麼還要強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難道沒有聽到古人說過:『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現在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你們西蜀那麼點腐草一般的小螢光,怎麼能夠比得這天心之皓月?先生如果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卻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諸葛亮在車上大笑道:「我原來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定會有高論,但怎麼能夠說出這些卑鄙猥瑣的話來!我有一席話,願意兩邊軍將靜聽:當年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軍作亂之後,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那時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最後導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我平時最了解你的底細:你世代居住在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應匡君輔國,安漢興劉,沒有想到反而協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都想生食你肉!現在萬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在西川繼承正統。我現在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然是名諂諛之臣,就應當潛身縮首,苟圖衣食,膽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馬上就要歸命於九泉之下,有什麼面目去見漢室二十四帝!老賊速速退後!讓曹真反臣和我一決勝負!」

  王朗聽完後,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摔死於馬下。後人有詩讚諸葛亮曰:「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本想在口舌上勝諸葛亮一籌,沒想到功夫不到家,反而拜拜送了性命。真是可悲可嘆!


  編者點評:諸葛亮罵死王朗是體現本書作者強調劉氏正統的一貫主張,也是本書中最後一次比較精彩絕倫的辯論。我們可以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麼在這場辯論中勝利了、而王朗為什麼失敗了?

  首先,司徒王朗在口若懸河般的攻勢之下,秉持天道有變,世事不常的觀點,大有道德聖人的風采,實際上卻是逞了口舌之快。王朗說的話並非無理取鬧全無道理,但是在諸葛亮有理有據、不卑不亢的應答之下,王司徒便顯得有些難以招架。

  諸葛亮用東漢列位皇帝作為理論的支撐點之後,進而將對罵提升到道德捆綁的高度,王司徒不堪受辱,落得個吐血身亡的下場。那麼,王朗原本句句精闢,為什麼他還是輸給對面的諸葛亮呢?

  一是王朗所舉事實確實成立,只是考慮欠周全,被諸葛亮找到了其他突破點。

  在諸葛亮和王朗的開始口水仗之前,王朗先是用三國鼎立的形式來分析漢室中原易主的原因。眾所周知,東漢在外戚和宦官的輪番把持之下,政治的黑暗程度可見一斑。王朗尖銳的指出,自漢桓帝和漢靈帝以來,漢室在兩位昏庸皇帝的折騰下已經危如累卵,明白人都知道劉備父子的那個蜀漢政權和劉協的傀儡般的東漢本質上是兩碼事,王朗所言並非捏造。

  接下來,王司徒又把魏武帝曹操的奮鬥經歷給抬了出來,曹操在漢末群雄的紛爭之下,從一個小小的奮武將軍拼殺博弈脫穎而出。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卓越眼光,消滅北方諸多割據勢力,同時用屯田等手段改革了一系列自東漢以來的各種惡政,使得北方的經濟和社會得以穩定和發展。

  所以,王朗最終的論點表示曹魏的政權並不是對東漢的巧取豪奪,而是東漢政權失去根基,曹氏父子對於社會局勢的一種順應罷了。

  其中的問題是可憐的王司徒太過意氣用事,僅僅停留在「以道理論證道理「的層面,卻忘記了食君祿、報君恩、君辱臣死的道理。

  二是曹魏和蜀漢兩國的異同,蜀漢名義上更具有正統性。

  除了對當下的局勢進行了一番高談闊論的分析辯論,王朗又對自己所站隊的魏國和蜀國進行了一番強弱和相似程度的比較。王朗在陣前,先是誇獎了一番魏國的軍力和國力,指出魏國有雄兵百萬,上將千員。在魏國的大兵壓境的壓力之下,諸葛亮所帶領的蜀軍自然是不堪一擊,王朗的這番話在這時候自然大大的鼓勵了魏國的士氣。緊接著,王朗又對諸葛亮的舉動做了一番批判。王朗表示,諸葛亮和劉備自詡為正義之師,用匡扶漢朝的旗號來聚攏人心,實際上曹魏和蜀漢在當時的局勢下,王朗覺得都是趁勢而起,也不用誰站在誰的道德制高點之上。此處王朗尖銳地指出大家都心知肚明又不能說破的問題。最後,既然蜀漢一直用匡扶漢室作為旗號,那麼在曹魏取代東漢建立政權的過程之中,蜀漢為什麼也自立為皇帝呢?天下和社會的局勢本來就是由有能力的人來決定的。蜀漢一直對曹魏奪取漢室的舉動上頗有微詞,難道劉備和諸葛亮所代表的勢力就是正統?答案是大家都是強者為王,嬴者生存。

  三是諸葛亮找到王朗身份上的漏洞和弱點,堅決地給予致命的一擊。

  在王朗的一番義正詞嚴的社評之後,不但魏軍的士氣大振,連蜀漢陣營也對王朗的一番言論表示有所苟同。但是諸葛亮始終是諸葛亮,當年能夠在東吳名士中舌戰群儒並取得佳績,當下又怎麼會懼怕一個只會皓首窮經、食君祿而不思報君恩的大奸賊呢?

  在這種局面之下,他也能從容應對,找出王朗這番話裡面的紕漏,從而達到反殺王朗的效果。諸葛亮在王朗的咄咄逼人既成事實的氣勢逼迫之下,並沒有正面回應兩國國力的差距和對曹魏篡位是不是正當途徑做出回應,而是另闢蹊徑的找到了王朗也曾經是漢臣這個眾所周知、不可更改的事實。

  諸葛亮一針見血地表示,王朗你以前作為東漢的大臣,怎麼可以轉投到曹魏的陣營,你有什麼臉面面對長眠在地下的兩漢諸位先帝。在那個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的時代,諸葛亮的這一番話瞬間就讓王朗語塞。

  王朗哪怕前面的一番高談闊論再怎麼對,他也忽略了一個事情,呂布作為連續在幾個主公之間不斷的跳槽,被當時乃至後世的人譏諷為三姓家奴,而王朗作為司徒,這麼一個位高權重的人物,他自然也要受到當時忠君的社會道德觀念所捆綁。自己變節的身份是板上釘釘的事實。王朗作為漢朝最底層的孝廉進入仕途,理應為匡扶漢室而拋頭顱灑熱血,但是王朗卻在漢朝被曹魏取代之後,立刻翻臉轉投曹魏的陣營之中。

  其實諸葛亮在罵死王朗之前是給王朗本人留了許多情面的。比如王朗從東吳轉投曹操以及王朗在逼迫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時表現的積極態度。如此樁樁件件,恐怕都會讓王司徒血壓升高,一命嗚呼!

  面對諸葛亮不卑不亢的唇槍舌劍,一連串靈魂拷問,王朗自然在理虧。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被諸葛亮瞬間駁斥得啞口無言。難免一口氣沒上來,急火攻心吐血而亡。

  編者認為王朗的話並沒有錯,向來都是有道伐無道,天下應該由仁君聖主所主宰,只可惜他沒有留意自身作為漢朝舊臣的身份,如果本次北伐換一個年輕後生作為魏營的軍師和說客,恐怕諸葛亮也會失去了攻擊的切入點,第一次北伐估計又會是另外一種局面吧?。

  結語:正如本書開篇所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當時,處於天下大變中的人們對於未來往往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人希望尊劉抑曹,通過清除君側、改良吏治以圖再現文景盛世。有人主張天道輪迴,強者為王,應該順天應命,為天下百姓另擇賢主。只不過在當時封建王朝初期,忠君愛國才是士大夫被公認最重要的操守,這也是諸葛亮能夠在本次辯論中取勝的主要原因,我們暫且給這場孔明和王朗的對決一個七比三的結局吧。

  <完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