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場辯論:關雲長身殞顯聖玉泉山,老方丈為度眾生談因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事見《三國演義》原著之第七十七回。

  話說關羽在水淹七軍中斬龐德、擒于禁後不久,便敗走麥城遭遇了滑鐵盧,被江東呂蒙設計擒殺。

  且說關羽已死,坐下赤兔馬被馬忠獲得後獻給孫權,孫權就把赤兔馬賞賜給馬忠當騎坐,但這匹馬數天不吃草料而死。至於赤兔馬為何絕食而亡,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百度搜索高考作為《赤兔馬之死》,本文不再贅述。

  此時,王甫在麥城中心驚肉跳,於是,問周倉:「昨夜我夢到咱們君侯渾身血污,站在我面前。我想和他說話,卻忽然驚醒,不知道是吉是凶呢?」正說話間,忽然,報告吳兵在城下,舉著關羽父子首級招安。王甫、周倉大驚,急忙登城觀看,果然是關羽父子首級。王甫大叫一聲墮城而死,周倉也拔劍自刎,於是,麥城也歸屬東吳。

  卻說,關羽的魂魄一直不散,蕩蕩悠悠,飄到了一處,是荊州城門當陽縣一座山,山名稱作玉泉山。山上住著一位老僧人,法名普淨,原來,是汜水關鎮國寺中的長老。後來,因雲遊天下,來到此處,見山明水秀,就此結草為庵,每天坐禪參道。身邊只有一個小行者,化飯度日。當天夜晚,月白風清,三更天之後,普淨正在庵中靜坐,忽然,聽見空中有人大喊叫道:「還我頭來!」普淨仰面凝視,只見,空中有一個人騎著赤兔馬,手提青龍偃月刀,左有一白面將軍、右有一黑臉虬髯之人相隨,一路飄來直至玉泉山頂。普淨認得他是關羽,遂以手中拂塵指其坐騎道:「雲長要去哪裡呢?」關羽英魂頓悟,即下馬乘風落於庵前,叉手問道:「老師傅是什麼人?願求法號。」普淨回答道:「老僧法號名叫普淨,當初,在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經與君侯相會,難道君侯不記得了嗎?」關羽回答道:「關某承蒙老師傅相救,至今銘感不忘。今日關某已經遇禍而死,願求老師傅賜教,指點迷津。」普淨說:「今非昔比,一切都不要再議論了。事情的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日將軍被呂蒙所害,大喊叫道還我頭來,然而,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那些人的頭,又將向誰還呢?」於是,關羽恍然大悟,拜謝後緩緩離去。

  至此,一代將星忽隕落,萬世武聖化為神,人世間又多了一個忠義的化身。

  編者點評:關雲長敗走麥城是三國演義中的有一個重要事件和時間節點。在此之前,劉備經過三十多年的漂泊,奪取荊益之後,剛剛自立為漢中王,蜀國形勢一日千里。然而,蜀漢在三國中可謂是興盛的快,衰落的也快。敗走麥城後,蜀漢丟失了直通中原的荊襄之地,致使今後北伐中原的戰線太長,後備給養不足,這也是歷次北伐失敗的原因之一。

  其實關羽和普淨和尚的這段對白主要說明了兩方面的意思。

  第一點,戰爭是無情的,不管是將帥和還是士兵,都隨時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戰爭是殘酷的,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勝者存活而光榮,敗者丟命而無聞。正如那句已一將功成萬古枯,任何人都應該坦然接受戰爭中生與死、勝與敗的結果,任何人都不應該在戰爭中有任何優越性和特殊性。所以當普淨和尚說了「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那些人的頭,又將向誰還呢?」之後,於關羽恍然大悟,心中的不平和憤懣方才化解。

  第二點,佛家講究因果,生與死都是因果使然。對於亂世中的勝利者而言,必然是雙手沾滿了鮮血,那麼必然是要承擔報應的。關羽一生隨劉備轉戰南北,奔波於萬里華夏,當然是殺業無限。比如,關羽年輕時就是因為殺人而亡命涿郡,徐州時斬殺了曹操愛將車胄,為報曹操不殺之恩斬殺顏良文丑,為了逃出虎口過五關斬六將,那些喪命於青龍偃月刀下的無名小卒就更是數不可數,所以,從佛家的觀點看,關羽身負的孽債已經是罄竹難書,他的未來命運也就早已註定了。

  然而,身處亂世,強者生存是王道,我們把上面這一切都看作是天命難違吧。

  普淨和尚作為一個世外之人,當年搭救關羽的原因也有兩方面吧。

  第一點就是儘管一切因果都已經註定,但是佛家也是不願意親眼看到刀兵相見,血濺當場,所以才將大規模的殺戮遠離佛家淨地。第二點就是佛家眼中的的因果其實是人為的選擇,關羽的大名早已隨著劉備的名聲天下皆知,在當時的亂世,包括佛家在內的大多數人還是將拯救天下蒼生的希望寄托在劉皇叔身上,所以才一味的幫助關羽逃脫。

  最後關羽顯聖時,普淨和尚一方面是用因果報應的的觀點希望關羽可以放下仇恨,另一方面是出於慈悲心,希望關羽可以放下塵世間的一切牽掛。

  但是從老百姓的眼中來看,關羽是正義的化身,無人可比。眾所皆知的就是後世百姓將關公神話為武神,列廟祭祀。那麼為什麼關羽會生前身後都如此深受百姓愛戴呢?

  在中國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中,誕生過無數的武將,像白起、韓信、李廣、衛青、霍去病、岳飛、藍玉等,無不是戰場令敵人聞風喪膽,無人可與匹敵的優秀將領,可為什麼在這些著名將領中,唯獨關羽能夠與孔老夫子相比肩,分享「文武二聖」的至上殊榮,受到世人的頂禮膜拜呢?

  有人說,「仁義之氣」是關羽受到人們頂禮膜拜的原因,但眾所周知,關羽這個人並非完人,單單只憑藉「仁義之氣」是不可能從一眾名將之中脫穎而出的,因此,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足以說明事實的真相。真實的原因要從歷史發展中去尋找。

  大約從隋朝開始,關羽被人們一步步捧上了神壇。到了宋代,由於統治者的推動,關羽被完全被神化,並最終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轉變。

  北宋時,國家內有奸臣作祟,外有強敵入侵,人們特別懷念歷史上那些勇武善戰而又忠義雙全的英雄。在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本已開始神化的關羽被幸運地挑選出來,成為人們改造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關羽的故鄉鹽池成為造神運動的重要依託。

  解州鹽池出產池鹽,鹽的生產與當地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由於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在頻繁出現天災的時候,鹽民們往往求助於神靈保佑。在宋代,人們逐步把這位神靈定格為家鄉的勇將關羽,當時,鹽池出現異常情況,人們認為這是遠古惡神蚩尤在作怪。宋仁宗派龍虎山道教張天師前往治理,張天師「請」關羽出面幫忙,清除了妖孽。所以關羽才開始慢慢的被神化。

  然而,被神化是因為人們在情感上的一種集體需求。其實歷史上真正的關羽原本出身於一個文人家族,但是由於身處於戰火紛飛的年代,這樣的家族註定是不能夠長久的。事實也果然如此。再他的家族敗落之後。他就離開了,開始了他的江湖之旅,而真正要說有關於他的流傳千古的故事,便是他和張飛、劉備的桃園三結義。

  所以,關羽後世被逐漸神化,完全是出於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的雙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會對關羽和其行為的認可。

  結語:佛家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尤其是在戰爭中,這種因果循環的說法似乎被戰爭的殘酷所掩蓋,但其實是更加顯而易見的。假如跳出戰爭,誰又會遭受戰爭的苦難呢?然而誰又能跳出戰爭呢?所以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就是具有社會性,就像誰也不能逃出命數一樣,誰也無法跳出社會而獨善其身。我們每個人能做的都是摸著良心做事,但求問心無愧。在這場關羽和普淨和尚的辯論中,雖然一切歸於佛家的因果,但是關羽也得以被神華並流傳萬世。所以,我給這場關羽和普淨和尚的對決一個五五分的平局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