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場辯論:劉玄德三顧茅廬求大計,諸葛亮恩感皇叔願出山
事見《三國演義》原著之第三十八回。
話說劉備前兩次尋訪諸葛亮都沒有成功,第三次終於見著諸葛亮的真面目。
劉備見諸葛亮身高約一米八五,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風。劉備下拜說道:「我是漢室末胄、涿郡愚夫劉備劉玄德,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兩次前來晉謁,不能得見一面,今日相見,大慰平生。」諸葛亮說:「我是南陽野人,疏懶成性,屢蒙將軍多次屈尊駕臨,不勝慚愧。」
兩人敘禮完畢後分賓主落坐,童子獻上茶。諸葛亮說:「昨天我看到了將軍書信,被將軍憂國憂民之心感動。怎奈我年幼才疏,恐有負將軍所盼。」劉備說:「先生過謙了,司馬德操的話,還有徐元直的推薦,怎麼能夠是隨便說說呢?希望先生不要嫌棄我卑賤,讓我聆聽您的教誨。」先生諸葛亮說:「司馬德操、徐元直,都是世上高明之士。我就是一介農夫,怎麼敢妄談天下大事?他們兩人可能只是礙於我的朋友情面而抬舉我罷了。將軍怎麼捨棄美玉反來求我這塊頑石呢?」劉備說:「大丈夫抱經世奇才,怎麼能夠空老在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對我不吝賜教。」諸葛亮笑道:「我想先聽聽將軍您的志向。」
劉備讓旁邊人退下後說道:「漢室朝廷衰敗,奸臣欺君擅權,劉備我自不量力,想要伸張天下大義,但是孤陋寡聞,腹中沒有韜略,胸中沒有良謀,到現在還沒有任何成就。只等先生開導我,然後才能把黎民百姓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這才是天下大幸!」
諸葛亮說:「自從董卓叛亂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雖然勢力比不上袁紹,但卻最終夠擊敗袁紹,這不僅僅是天時,更多的依靠人謀。現在曹操已經擁用了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短時期內不能和他爭強鬥狠。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地勢險要,人民歸附,也只能作為外援而不能圖謀。荊州之地北據漢、沔,獲利可達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這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但是他現在的主人卻不能守衛,這大概是老天要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不想圖謀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號稱天府之國,高祖憑藉這個根據地而成就帝業。其主劉璋暗弱無能,民殷國富,他卻不懂得如何存恤,智能人士,全都思盼明君。將軍既然是帝室之胄,信義播於四海,招攬天下英雄,思賢如渴。如果能夠跨有荊州、益州之地,堅守要塞,向西接連諸戎,向南撫慰彝、越,外面結盟孫權,內部修明政事。只要天下大勢有變,就可以命一大將率荊州之兵撲向宛城、洛陽,將軍親自率益州之眾出秦川北伐中原,老百姓哪裡會不簞食壺漿來迎接將軍呢?如果真是如此,那麼大業可成,漢室可復興。這是我多年在隆中替將軍謀劃的大戰略,希望將軍借鑑。」
接著,諸葛亮命童子取出一幅地圖掛到中堂,指著地圖對劉備說:「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形圖。將軍想要成就霸業,北方已經讓曹操占據了天時,南方讓孫權占有了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下荊州作為根據地,然後攻取西川建立基業,與曹操、孫權成為鼎足之勢,那樣就可以圖謀霸業。」劉備聽完這番話,離開席位拱手謝道:「先生的話讓我頓開茅塞,叫我如撥雲霧見青天。但是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是漢室宗親,我怎麼能夠忍心前去搶奪他們的地盤呢?」諸葛亮說:「劉表病體沉重,很快就會去世,劉璋不是立業之主。這些地方久後必屬將軍。」劉備聽完這話再次頓首拜謝。
劉備於是以誠相請諸葛亮,孔明答應出山後,蜀漢基業開啟了新的篇章。
編者點評:三顧茅廬是三國鼎立態勢形成的關鍵節點。可以說,如果沒有三顧茅廬,就沒有三國,甚至中國歷史都可能改寫:可能曹操會成為開國的帝王;也可能劉備會壯志未酬,含恨而終;諸葛亮也許會終老山林,更不會出現在史冊上。
然而人生沒有如果,歷史也沒有如果,歷史更不會重演。我們逐個分析以下三顧茅廬的兩位主人公的心裡活動和所處的外在形勢。
劉備是誰呢?漢室沒落的宗親,就連漢獻帝都要尊稱一聲皇叔,但他人雖落魄,但是心懷天下。看他百姓因戰亂而受苦,他常思救民於水火;看到君王聵,宦官當政,江山社稷有傾覆執之危險,他立志要恢復祖宗基業,再現強漢盛世。
在參與平定黃巾軍起義時,他就著手籌劃自己的未來大業。但他沒有任何背景,只能事事小心,步步謹慎,只能韜光養晦,等待時間。所以他一路培養著自己的好名聲,一聲「劉豫州」就是一張民心歸附的金子招牌,他只要振臂一呼,就可以應者雲集。
在XZ市,陶謙想讓徐州牧的位子是,他本可以名正言順到的接下來,並以此為基業提早實現他的事業。但也許是它太過於保守了,也許強敵環伺的徐州還不能讓他輕鬆的拿下。但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沒有忘記培養自己的好名聲,也沒有忘記網羅天下人才,比如趙雲、孫乾等忠心耿耿的武將文臣就是在長江以北的時候獲得的。
三顧茅廬體現了劉備愛才的心態,可以用求賢若渴來形容,另外,三次去拜訪諸葛亮也體現了劉備的誠意與大度。劉備是一個很講仁義的人,對人尊敬有加,在三國中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然而劉備的很多事跡並非是由小說虛構的,三顧茅廬是歷史事實,這一點可由出師表證明。
和三國里的另外兩位領導者相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據天時;孫權是守成之君,外有長江之險,內有人才濟濟,君臣團結。然而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前仍然是身無片土,無可容身。但以求得諸葛孔明為契機,劉備卻能成就一番偉業,延續漢室基業,我認為原因有一下幾點: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無論是是作為平原縣的父母官,還是領徐州牧是,他都能夠知道民貴君輕的道理,一路上常行親民之舉,遠播愛民之心,故而有徐州百姓的為之請命。
二、求賢若渴、愛才心切。一個人的好名聲一旦積累到了一定數量,就會從量變到質變,荊州可謂是劉備一生的轉折點,他不僅取得了救世大才諸葛亮,還獲得了龐統、徐庶等飽學之士。這一切的發生可以說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也可以說是「滴水穿石,石破天驚」。
三、屢敗屢戰,永不放棄。劉備輾轉千里,奔波半生,幾經換主,卻無一人為其謀劃,若非有英雄之魂,屢敗尚且屢戰,早已隨波逐流,可以說,孔明應該是劉備最後崛起的機會,若再等數年,曹操南下荊州,蕩平孫吳,劉備就再也無力回天了。
我們再來分析諸葛亮的處境和他的心裡活動。能讓劉備三顧於草廬之中,無論是他人的評價,還是個人魅力,都可從中看出諸葛的個人能力。
諸葛亮,何許人也?出師表中,諸葛亮說個這樣一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似乎表明了諸葛亮志在歸隱、不求聞達。那麼,如果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諸葛亮還會出山嗎?我認為是會的!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管仲、樂毅何許人也?一個擔任齊國國相,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最終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一個統帥燕國軍隊,攻打齊國,數月之內連下七十餘城,立下赫赫戰功。諸葛亮經常自比為這兩個人,可見他心裡是非常渴望建功立業的,根本不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不求聞達於諸侯。設想,一個目標明確,志向遠大,並且已經做足功課的人,怎麼可能說放棄就放棄?就算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諸葛亮也一定會找到其他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
作為諸葛亮的好友,徐庶無疑是最了解諸葛亮的,如果諸葛亮真的無意出山,徐庶又豈會多此一舉。甚至於,諸葛亮很可能早就和徐庶透過底,因此徐庶才會如此直接的舉薦諸葛亮。
從文史記載和相關任務的佐證來看,足可以證明諸葛亮的是抱有出世之心的,因此,即便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也只是早晚的事。既然,諸葛亮對建功立業如此迫切,為何遲遲沒有出山?其實啊,從諸葛亮好為《梁父吟》就可以看出來。《梁父吟》講述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國相晏子」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諸葛亮這是在警醒自己:政治是非常殘酷的!一但功成名就,面臨的就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困境,因此,對主公的選擇必須非常慎重。這才使得諸葛亮按下自己那顆迫切的心,遲遲都不出山。
然而初出茅廬時,諸葛亮雖僅二十又七,然天下之勢大致已成。正是應了司馬德操的那句話——孔明得遇其主,卻生不逢時。
結語:正如青梅煮酒時曹操所說,龍的變化可比世間的英雄,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三顧茅廬後,有了孔明得幫助,劉備可謂蛟龍如海,雲騰致雨,事業興盛。所以,劉備得到孔明之後,因為是如魚得水,我給這場孔明和劉備的對決一個五五分的平局吧。
話說劉備前兩次尋訪諸葛亮都沒有成功,第三次終於見著諸葛亮的真面目。
劉備見諸葛亮身高約一米八五,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風。劉備下拜說道:「我是漢室末胄、涿郡愚夫劉備劉玄德,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兩次前來晉謁,不能得見一面,今日相見,大慰平生。」諸葛亮說:「我是南陽野人,疏懶成性,屢蒙將軍多次屈尊駕臨,不勝慚愧。」
兩人敘禮完畢後分賓主落坐,童子獻上茶。諸葛亮說:「昨天我看到了將軍書信,被將軍憂國憂民之心感動。怎奈我年幼才疏,恐有負將軍所盼。」劉備說:「先生過謙了,司馬德操的話,還有徐元直的推薦,怎麼能夠是隨便說說呢?希望先生不要嫌棄我卑賤,讓我聆聽您的教誨。」先生諸葛亮說:「司馬德操、徐元直,都是世上高明之士。我就是一介農夫,怎麼敢妄談天下大事?他們兩人可能只是礙於我的朋友情面而抬舉我罷了。將軍怎麼捨棄美玉反來求我這塊頑石呢?」劉備說:「大丈夫抱經世奇才,怎麼能夠空老在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對我不吝賜教。」諸葛亮笑道:「我想先聽聽將軍您的志向。」
劉備讓旁邊人退下後說道:「漢室朝廷衰敗,奸臣欺君擅權,劉備我自不量力,想要伸張天下大義,但是孤陋寡聞,腹中沒有韜略,胸中沒有良謀,到現在還沒有任何成就。只等先生開導我,然後才能把黎民百姓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這才是天下大幸!」
諸葛亮說:「自從董卓叛亂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雖然勢力比不上袁紹,但卻最終夠擊敗袁紹,這不僅僅是天時,更多的依靠人謀。現在曹操已經擁用了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短時期內不能和他爭強鬥狠。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地勢險要,人民歸附,也只能作為外援而不能圖謀。荊州之地北據漢、沔,獲利可達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這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但是他現在的主人卻不能守衛,這大概是老天要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不想圖謀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號稱天府之國,高祖憑藉這個根據地而成就帝業。其主劉璋暗弱無能,民殷國富,他卻不懂得如何存恤,智能人士,全都思盼明君。將軍既然是帝室之胄,信義播於四海,招攬天下英雄,思賢如渴。如果能夠跨有荊州、益州之地,堅守要塞,向西接連諸戎,向南撫慰彝、越,外面結盟孫權,內部修明政事。只要天下大勢有變,就可以命一大將率荊州之兵撲向宛城、洛陽,將軍親自率益州之眾出秦川北伐中原,老百姓哪裡會不簞食壺漿來迎接將軍呢?如果真是如此,那麼大業可成,漢室可復興。這是我多年在隆中替將軍謀劃的大戰略,希望將軍借鑑。」
接著,諸葛亮命童子取出一幅地圖掛到中堂,指著地圖對劉備說:「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形圖。將軍想要成就霸業,北方已經讓曹操占據了天時,南方讓孫權占有了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下荊州作為根據地,然後攻取西川建立基業,與曹操、孫權成為鼎足之勢,那樣就可以圖謀霸業。」劉備聽完這番話,離開席位拱手謝道:「先生的話讓我頓開茅塞,叫我如撥雲霧見青天。但是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是漢室宗親,我怎麼能夠忍心前去搶奪他們的地盤呢?」諸葛亮說:「劉表病體沉重,很快就會去世,劉璋不是立業之主。這些地方久後必屬將軍。」劉備聽完這話再次頓首拜謝。
劉備於是以誠相請諸葛亮,孔明答應出山後,蜀漢基業開啟了新的篇章。
編者點評:三顧茅廬是三國鼎立態勢形成的關鍵節點。可以說,如果沒有三顧茅廬,就沒有三國,甚至中國歷史都可能改寫:可能曹操會成為開國的帝王;也可能劉備會壯志未酬,含恨而終;諸葛亮也許會終老山林,更不會出現在史冊上。
然而人生沒有如果,歷史也沒有如果,歷史更不會重演。我們逐個分析以下三顧茅廬的兩位主人公的心裡活動和所處的外在形勢。
劉備是誰呢?漢室沒落的宗親,就連漢獻帝都要尊稱一聲皇叔,但他人雖落魄,但是心懷天下。看他百姓因戰亂而受苦,他常思救民於水火;看到君王聵,宦官當政,江山社稷有傾覆執之危險,他立志要恢復祖宗基業,再現強漢盛世。
在參與平定黃巾軍起義時,他就著手籌劃自己的未來大業。但他沒有任何背景,只能事事小心,步步謹慎,只能韜光養晦,等待時間。所以他一路培養著自己的好名聲,一聲「劉豫州」就是一張民心歸附的金子招牌,他只要振臂一呼,就可以應者雲集。
在XZ市,陶謙想讓徐州牧的位子是,他本可以名正言順到的接下來,並以此為基業提早實現他的事業。但也許是它太過於保守了,也許強敵環伺的徐州還不能讓他輕鬆的拿下。但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沒有忘記培養自己的好名聲,也沒有忘記網羅天下人才,比如趙雲、孫乾等忠心耿耿的武將文臣就是在長江以北的時候獲得的。
三顧茅廬體現了劉備愛才的心態,可以用求賢若渴來形容,另外,三次去拜訪諸葛亮也體現了劉備的誠意與大度。劉備是一個很講仁義的人,對人尊敬有加,在三國中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然而劉備的很多事跡並非是由小說虛構的,三顧茅廬是歷史事實,這一點可由出師表證明。
和三國里的另外兩位領導者相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據天時;孫權是守成之君,外有長江之險,內有人才濟濟,君臣團結。然而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前仍然是身無片土,無可容身。但以求得諸葛孔明為契機,劉備卻能成就一番偉業,延續漢室基業,我認為原因有一下幾點: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無論是是作為平原縣的父母官,還是領徐州牧是,他都能夠知道民貴君輕的道理,一路上常行親民之舉,遠播愛民之心,故而有徐州百姓的為之請命。
二、求賢若渴、愛才心切。一個人的好名聲一旦積累到了一定數量,就會從量變到質變,荊州可謂是劉備一生的轉折點,他不僅取得了救世大才諸葛亮,還獲得了龐統、徐庶等飽學之士。這一切的發生可以說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也可以說是「滴水穿石,石破天驚」。
三、屢敗屢戰,永不放棄。劉備輾轉千里,奔波半生,幾經換主,卻無一人為其謀劃,若非有英雄之魂,屢敗尚且屢戰,早已隨波逐流,可以說,孔明應該是劉備最後崛起的機會,若再等數年,曹操南下荊州,蕩平孫吳,劉備就再也無力回天了。
我們再來分析諸葛亮的處境和他的心裡活動。能讓劉備三顧於草廬之中,無論是他人的評價,還是個人魅力,都可從中看出諸葛的個人能力。
諸葛亮,何許人也?出師表中,諸葛亮說個這樣一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似乎表明了諸葛亮志在歸隱、不求聞達。那麼,如果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諸葛亮還會出山嗎?我認為是會的!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管仲、樂毅何許人也?一個擔任齊國國相,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最終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一個統帥燕國軍隊,攻打齊國,數月之內連下七十餘城,立下赫赫戰功。諸葛亮經常自比為這兩個人,可見他心裡是非常渴望建功立業的,根本不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不求聞達於諸侯。設想,一個目標明確,志向遠大,並且已經做足功課的人,怎麼可能說放棄就放棄?就算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諸葛亮也一定會找到其他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
作為諸葛亮的好友,徐庶無疑是最了解諸葛亮的,如果諸葛亮真的無意出山,徐庶又豈會多此一舉。甚至於,諸葛亮很可能早就和徐庶透過底,因此徐庶才會如此直接的舉薦諸葛亮。
從文史記載和相關任務的佐證來看,足可以證明諸葛亮的是抱有出世之心的,因此,即便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也只是早晚的事。既然,諸葛亮對建功立業如此迫切,為何遲遲沒有出山?其實啊,從諸葛亮好為《梁父吟》就可以看出來。《梁父吟》講述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國相晏子」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諸葛亮這是在警醒自己:政治是非常殘酷的!一但功成名就,面臨的就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困境,因此,對主公的選擇必須非常慎重。這才使得諸葛亮按下自己那顆迫切的心,遲遲都不出山。
然而初出茅廬時,諸葛亮雖僅二十又七,然天下之勢大致已成。正是應了司馬德操的那句話——孔明得遇其主,卻生不逢時。
結語:正如青梅煮酒時曹操所說,龍的變化可比世間的英雄,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三顧茅廬後,有了孔明得幫助,劉備可謂蛟龍如海,雲騰致雨,事業興盛。所以,劉備得到孔明之後,因為是如魚得水,我給這場孔明和劉備的對決一個五五分的平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