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場辯論:張文遠遊說關公為報恩,曹孟德憐惜將才收關羽
事見《三國演義》原著之第二十五回。
話說曹操打敗了劉備,攻占了徐州等地,關羽兵敗被曹軍圍在小山上,曹操派張文遠前去勸說。
見了關羽後,雲長故作鎮定的說:「文遠兄弟難道是來投降的嗎?」張遼說並非來投降,只因久別未見,故而來述雲樹之思。雲長開門見山的問到:「您難道是來遊說我的嗎?」張遼說並非來遊說。雲長說,不是幫助自己,也不是遊說自己,那文遠兄你來幹什麼呢?張遼說到:「如今戰況未明,玄德不知死活,翼德恐怕也已經遭遇不測。昨夜曹丞相已經攻取下邳,秋毫無犯,已經差人護衛好玄德的家眷。所以我才來報你知道。」雲長突然大怒說:「這明顯就是遊說我自己。我今天身處絕境,早已視死如歸。你趕緊下山去報知曹操。」張遼大笑著說:「老哥哥你這樣難道不怕為天下所笑嗎?」雲長說:「我因忠於兄弟之情意而死,哪裡會被天下人恥笑?」張遼說:「兄長您今天就死,罪責有三點。」雲長表示願聞其詳。
張遼接著說:「當初劉皇叔與雲長兄桃園結義之時,發誓同生共死;而今劉皇叔兵敗徐州,而兄長您當即戰死,假如劉皇叔日後逃出生天,想要兄長您的幫忙,您卻已經死了,這豈不是辜負了當年的盟誓嗎?其罪一也。」
雲長若有所思。張遼接著說:「劉皇叔把家眷託付於你,而你卻為了成就虛名而選擇死,你的二位兄嫂將來可以依靠誰呢?這就辜負了劉皇叔的託付重責。其罪二也。」
雲長臉色稍顯凝重。張遼接著說:兄長您武藝超群,經史、天文、地理等無一不通,卻不思和劉皇叔興復漢室,固執的想要赴湯蹈火,以成匹夫之勇,這哪裡是仁義之舉呢?其罪三也。」
「雲長兄有此三罪,我不得不衷心相告。」
雲長沉吟片刻:「你說我有三罪,想要我怎麼樣呢?」張遼曰:「如今四面都是曹公之兵,兄長您若不降,則必死無疑;且徒死無益,不如暫時投降曹操;一邊打聽劉皇叔的音信,如果有他音信,即可投奔於他。一者可以從現在起保護二夫人安全,二者不違背桃園結義的約定,三者可保全有用之身以圖大事。有這三點好處,兄長您仔細盤算一下。」
雲長思索彌久,說:「文遠兄說了上面三點好處,吾也有三個條件。如果曹丞相能夠答應,我立刻下馬相投;如果他不答應,吾寧願選擇承擔以上三條罪名而死。」
張遼說:「丞相寬洪大量,海納百川,有什麼難容之事呢?您細說一下你的三點要求。」公曰:「一者,吾與我家兄長發過誓,共扶漢室,而我只投降大漢朝廷和大漢皇帝,絕不投降曹操;二者,我的兩位嫂嫂請按照皇叔的標準予以贍養,額外不相干的人,不准靠近二嫂的門庭;三者,我一旦知道我家兄長的去處,不管千里還是萬里,我將立馬辭行去追隨家兄:三者有一條不答應,我誓死不投降。希望文遠你快速回去報知丞相。」
張遼答應後回報曹操,首先說了降漢不降曹的事。曹操笑著說:「我是大漢丞相,降漢和降我有何分別呢?答應便是。」張遼接著說:「雲長要求他的兩位嫂嫂按照皇叔的標準予以贍養,額外不相干的人,不准隨便打饒」躁曰:「按照皇叔的標準贍養其家眷,這是朝廷的禮儀和規定,這一點不必擔心,一切應允雲長即可。」張遼又說:「雲長說一旦知道兄長的去處,不管千里還是萬里,都將義無反顧的去投奔玄德。」曹操搖頭捋須著說道:「那麼我養雲長圖什麼呢?這一點實難答應。」
張遼趕緊說道:「丞相您難道沒有聽說過豫讓關於普通人和國士的論斷嗎?劉玄德對待雲長不過是有結拜之情和厚待之恩。再說,古人云,仗恃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不能讓人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丞相如果用更加深厚的恩德結交雲長的真心,哪裡還會擔心雲長不心悅誠服與你呢?」
曹操一心想得到雲長,竟然忘了恩交其心的道理,對張遼說道:「文遠您說的特別對,我答應雲長這三件事。」張遼上土山將曹操已經答應其請求的事情告訴了雲長。雲長說:「那就請曹丞相暫且退避三舍,容我入城見了二位嫂嫂再最終回復丞相。」
曹操隨即退軍三十里。退兵之前,有人說恐怕雲長有詐,不可以答應退兵的要求。曹操說:「大丈夫信義為先,雲長豪氣沖天,忠肝義膽,豈肯失信於人呢?」
雲長引殘兵敗將進入下邳,看見人民安居樂業,秩序井然,竟直到府中來見二嫂。甘、糜二夫人聽得二叔到來,趕緊出門迎接。雲長在台階前跪著將事情經過和現在的處境告知兩位嫂嫂。二位夫人齊聲說道:「我等女流,多問無益。二叔既然計劃已定,那就暫且委身曹營,後圖大事。」
於是,關羽帶領玄德家眷來見曹操,並再次提及前面的三件事,取得曹操的當面允諾後方才暫時放下心來。
誅顏良、殺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便是從這裡逐漸開始了。
編者點評: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關羽和曹操的性格特徵以及中間人張遼的協調藝術。
我們先說關羽,他素來重情重義,可以為兄弟兩肋插刀,以至於劉備都為他和張飛說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但是他為什麼會如此看重兄弟之情呢?弄清楚這其中的來龍去脈,方能解開這整個故事的線索。
關羽祖上無名,只是知道他是河東河東郡解縣(今SX省YC市鹽湖區解州鎮)人,早年間因為殺人犯罪,流落到劉備的家鄉,靠著做些小買賣為生,可以說是社會存在感和認可度很低,但是卻很有志氣。
說他有志氣可以從兩件事看出來。一是他隨身長帶一本《春秋》,飽時可閱三章五節,飢時也讀一兩句聊以充飢,即使在後來帶兵打仗的時候,也是從未間斷。古人云春秋大義,秦國宰相呂不韋在被貶蜀郡時,有感於春秋而作《呂氏春秋》。由此可見,能讀《春秋》者,絕非籠中之鳥,池中之魚,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二是與張飛的爭強鬥狠中也絲毫不輸了氣場。正所謂: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又所謂: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關羽在內心是不甘於平庸的。他雖有些高傲,但是一點也不清高,而是時刻準備著提三尺劍成就一番事業。
此時劉備出現了,不僅認可關羽這個人的外在—大丈夫身長八尺,不應該徒立於天地之間,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做大漢皇叔的兄弟。多年漂泊在外的心,突然感到了一抹熱燙;久經風霜的眉宇間,天生的英氣有煥發了光彩;心中的理想稍顯暗淡後,仿佛比年輕時更加意氣風發和鬥志昂揚。不僅如此,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突然見到了久別的親人,誰能不熱淚盈眶呢?在桃園結義時,當他哽咽著說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時候,他就抱定了為這個兄長赴湯蹈火的勇氣和決心。正所謂:士為知己者裝死,女為悅己者容。
說到這裡,我們不難理解,在面對曹操的招降時,他首先想到的死,而不是其他。
在關於心裡,即使是死,有些東西也必須堅持。比如,作為大漢皇叔的兄弟,可以折節於自家門庭,但不能苟活於漢室之外的任何人,即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曹操。
其次,既然自己已經抱定為兄長赴湯蹈火的勇氣和決心,那麼就想著這輩子可以為實現家兄的理想做些事情。所以他才會擋著曹操的面直截了當的說道:「一旦打聽到兄長的消息,那時候恐怕來不及辭行,只能義無反顧的去投奔兄長」。其實留著有用之軀為這輩子的知遇之人做一些事情,大約是所有國士的願望吧。
與此同時,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才是為將者的風範。雲長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說曹操,他素來生性多疑,而又具有容人之量,領導者的特徵很是充分。他多疑,卻獨信關羽,這種信任不是給予「城下之盟」者盛氣凌人的自信,而是心悅誠服。他大度能容,可容天下難容之事:第一次征討張繡以失敗告終,除了痛失大將典韋之外,侄子曹安民以及長子曹昂也都戰死,可後來依然不計前嫌收編了張繡;在與袁紹的對決中,他身處不利的態勢,勝利後仍然原諒了那些見風使舵,準備隨時倒戈的幕僚;呂溫侯多次倒戈相向,害得他吃盡了苦頭,他依然因為愛惜張文遠的忠肝義膽而重新接納了他,不然這次遊說關羽的事情就缺少了一個更加合適的人選;渭水岸邊時,他被馬超和龐德追的無路可走,差點當場殞命,可是在收復漢中是仍然善待了多病之軀的龐德,不然後來就不會有龐令明抬著棺材出征了。
這就是曹操,前世多被愚頑的夫子們稱作「亂臣賊子」,後世被偉人卻在《人民日報》評說到:「小說上認為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正義一方的,漢是沒落的。」三國為君者,唯獨曹操以其才情和氣魄贏得了自己的歷史地位。甚至可以說,關羽幸會劉備,更幸遇曹操,不然恐怕早已死了不下一百回了。
最後說說張遼吧。可謂英雄相惜,他能同時博得曹操和關羽的認可在整個三國可能是唯一一個了。面對昔日為自己擔保的恩人身處絕地的情形,自己怎麼可能無動於衷呢?所以在往來於兩個談判陣營的過程中,他要做的不單單是傳遞消息這麼簡單,而是通過自己的溝通技巧,讓曹操和關羽儘量能夠約手言和,而不是眼看恩公遭遇不測。從第一次從關羽陣前回來就為關羽設身處地的對曹操了說了最重要的條件:一旦探聽到劉備下落,必將立馬前去投奔。在取得曹操的允諾後方才繼續交涉和溝通。在這期間,張遼又引用豫讓的國士論讓曹操暫時接納雲長。所以張遼本身的身份就是最合適的談判者,而對曹操和關羽雙方溝通內容的進一步組織和融合則對談判的達成顯得更為重要。
只能說,在屯土山盟事的這個情節中,曹操、關羽、張遼絕對是最佳組合。
結語:古人云,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古人又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捨身而取義者也。在面對威逼利誘而不變其志的人當中,關羽絕對是排在首位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對信念和道義的堅守能做到關羽這樣,更是少之又少。然而,在這場辯論中,曹操的風範在古今帝王將相中更是舉世無雙。所以,我給這場曹操和關羽的對決一個五五分的平局吧。
話說曹操打敗了劉備,攻占了徐州等地,關羽兵敗被曹軍圍在小山上,曹操派張文遠前去勸說。
見了關羽後,雲長故作鎮定的說:「文遠兄弟難道是來投降的嗎?」張遼說並非來投降,只因久別未見,故而來述雲樹之思。雲長開門見山的問到:「您難道是來遊說我的嗎?」張遼說並非來遊說。雲長說,不是幫助自己,也不是遊說自己,那文遠兄你來幹什麼呢?張遼說到:「如今戰況未明,玄德不知死活,翼德恐怕也已經遭遇不測。昨夜曹丞相已經攻取下邳,秋毫無犯,已經差人護衛好玄德的家眷。所以我才來報你知道。」雲長突然大怒說:「這明顯就是遊說我自己。我今天身處絕境,早已視死如歸。你趕緊下山去報知曹操。」張遼大笑著說:「老哥哥你這樣難道不怕為天下所笑嗎?」雲長說:「我因忠於兄弟之情意而死,哪裡會被天下人恥笑?」張遼說:「兄長您今天就死,罪責有三點。」雲長表示願聞其詳。
張遼接著說:「當初劉皇叔與雲長兄桃園結義之時,發誓同生共死;而今劉皇叔兵敗徐州,而兄長您當即戰死,假如劉皇叔日後逃出生天,想要兄長您的幫忙,您卻已經死了,這豈不是辜負了當年的盟誓嗎?其罪一也。」
雲長若有所思。張遼接著說:「劉皇叔把家眷託付於你,而你卻為了成就虛名而選擇死,你的二位兄嫂將來可以依靠誰呢?這就辜負了劉皇叔的託付重責。其罪二也。」
雲長臉色稍顯凝重。張遼接著說:兄長您武藝超群,經史、天文、地理等無一不通,卻不思和劉皇叔興復漢室,固執的想要赴湯蹈火,以成匹夫之勇,這哪裡是仁義之舉呢?其罪三也。」
「雲長兄有此三罪,我不得不衷心相告。」
雲長沉吟片刻:「你說我有三罪,想要我怎麼樣呢?」張遼曰:「如今四面都是曹公之兵,兄長您若不降,則必死無疑;且徒死無益,不如暫時投降曹操;一邊打聽劉皇叔的音信,如果有他音信,即可投奔於他。一者可以從現在起保護二夫人安全,二者不違背桃園結義的約定,三者可保全有用之身以圖大事。有這三點好處,兄長您仔細盤算一下。」
雲長思索彌久,說:「文遠兄說了上面三點好處,吾也有三個條件。如果曹丞相能夠答應,我立刻下馬相投;如果他不答應,吾寧願選擇承擔以上三條罪名而死。」
張遼說:「丞相寬洪大量,海納百川,有什麼難容之事呢?您細說一下你的三點要求。」公曰:「一者,吾與我家兄長發過誓,共扶漢室,而我只投降大漢朝廷和大漢皇帝,絕不投降曹操;二者,我的兩位嫂嫂請按照皇叔的標準予以贍養,額外不相干的人,不准靠近二嫂的門庭;三者,我一旦知道我家兄長的去處,不管千里還是萬里,我將立馬辭行去追隨家兄:三者有一條不答應,我誓死不投降。希望文遠你快速回去報知丞相。」
張遼答應後回報曹操,首先說了降漢不降曹的事。曹操笑著說:「我是大漢丞相,降漢和降我有何分別呢?答應便是。」張遼接著說:「雲長要求他的兩位嫂嫂按照皇叔的標準予以贍養,額外不相干的人,不准隨便打饒」躁曰:「按照皇叔的標準贍養其家眷,這是朝廷的禮儀和規定,這一點不必擔心,一切應允雲長即可。」張遼又說:「雲長說一旦知道兄長的去處,不管千里還是萬里,都將義無反顧的去投奔玄德。」曹操搖頭捋須著說道:「那麼我養雲長圖什麼呢?這一點實難答應。」
張遼趕緊說道:「丞相您難道沒有聽說過豫讓關於普通人和國士的論斷嗎?劉玄德對待雲長不過是有結拜之情和厚待之恩。再說,古人云,仗恃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不能讓人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丞相如果用更加深厚的恩德結交雲長的真心,哪裡還會擔心雲長不心悅誠服與你呢?」
曹操一心想得到雲長,竟然忘了恩交其心的道理,對張遼說道:「文遠您說的特別對,我答應雲長這三件事。」張遼上土山將曹操已經答應其請求的事情告訴了雲長。雲長說:「那就請曹丞相暫且退避三舍,容我入城見了二位嫂嫂再最終回復丞相。」
曹操隨即退軍三十里。退兵之前,有人說恐怕雲長有詐,不可以答應退兵的要求。曹操說:「大丈夫信義為先,雲長豪氣沖天,忠肝義膽,豈肯失信於人呢?」
雲長引殘兵敗將進入下邳,看見人民安居樂業,秩序井然,竟直到府中來見二嫂。甘、糜二夫人聽得二叔到來,趕緊出門迎接。雲長在台階前跪著將事情經過和現在的處境告知兩位嫂嫂。二位夫人齊聲說道:「我等女流,多問無益。二叔既然計劃已定,那就暫且委身曹營,後圖大事。」
於是,關羽帶領玄德家眷來見曹操,並再次提及前面的三件事,取得曹操的當面允諾後方才暫時放下心來。
誅顏良、殺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便是從這裡逐漸開始了。
編者點評: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關羽和曹操的性格特徵以及中間人張遼的協調藝術。
我們先說關羽,他素來重情重義,可以為兄弟兩肋插刀,以至於劉備都為他和張飛說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但是他為什麼會如此看重兄弟之情呢?弄清楚這其中的來龍去脈,方能解開這整個故事的線索。
關羽祖上無名,只是知道他是河東河東郡解縣(今SX省YC市鹽湖區解州鎮)人,早年間因為殺人犯罪,流落到劉備的家鄉,靠著做些小買賣為生,可以說是社會存在感和認可度很低,但是卻很有志氣。
說他有志氣可以從兩件事看出來。一是他隨身長帶一本《春秋》,飽時可閱三章五節,飢時也讀一兩句聊以充飢,即使在後來帶兵打仗的時候,也是從未間斷。古人云春秋大義,秦國宰相呂不韋在被貶蜀郡時,有感於春秋而作《呂氏春秋》。由此可見,能讀《春秋》者,絕非籠中之鳥,池中之魚,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二是與張飛的爭強鬥狠中也絲毫不輸了氣場。正所謂: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又所謂: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關羽在內心是不甘於平庸的。他雖有些高傲,但是一點也不清高,而是時刻準備著提三尺劍成就一番事業。
此時劉備出現了,不僅認可關羽這個人的外在—大丈夫身長八尺,不應該徒立於天地之間,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做大漢皇叔的兄弟。多年漂泊在外的心,突然感到了一抹熱燙;久經風霜的眉宇間,天生的英氣有煥發了光彩;心中的理想稍顯暗淡後,仿佛比年輕時更加意氣風發和鬥志昂揚。不僅如此,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突然見到了久別的親人,誰能不熱淚盈眶呢?在桃園結義時,當他哽咽著說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時候,他就抱定了為這個兄長赴湯蹈火的勇氣和決心。正所謂:士為知己者裝死,女為悅己者容。
說到這裡,我們不難理解,在面對曹操的招降時,他首先想到的死,而不是其他。
在關於心裡,即使是死,有些東西也必須堅持。比如,作為大漢皇叔的兄弟,可以折節於自家門庭,但不能苟活於漢室之外的任何人,即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曹操。
其次,既然自己已經抱定為兄長赴湯蹈火的勇氣和決心,那麼就想著這輩子可以為實現家兄的理想做些事情。所以他才會擋著曹操的面直截了當的說道:「一旦打聽到兄長的消息,那時候恐怕來不及辭行,只能義無反顧的去投奔兄長」。其實留著有用之軀為這輩子的知遇之人做一些事情,大約是所有國士的願望吧。
與此同時,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才是為將者的風範。雲長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說曹操,他素來生性多疑,而又具有容人之量,領導者的特徵很是充分。他多疑,卻獨信關羽,這種信任不是給予「城下之盟」者盛氣凌人的自信,而是心悅誠服。他大度能容,可容天下難容之事:第一次征討張繡以失敗告終,除了痛失大將典韋之外,侄子曹安民以及長子曹昂也都戰死,可後來依然不計前嫌收編了張繡;在與袁紹的對決中,他身處不利的態勢,勝利後仍然原諒了那些見風使舵,準備隨時倒戈的幕僚;呂溫侯多次倒戈相向,害得他吃盡了苦頭,他依然因為愛惜張文遠的忠肝義膽而重新接納了他,不然這次遊說關羽的事情就缺少了一個更加合適的人選;渭水岸邊時,他被馬超和龐德追的無路可走,差點當場殞命,可是在收復漢中是仍然善待了多病之軀的龐德,不然後來就不會有龐令明抬著棺材出征了。
這就是曹操,前世多被愚頑的夫子們稱作「亂臣賊子」,後世被偉人卻在《人民日報》評說到:「小說上認為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正義一方的,漢是沒落的。」三國為君者,唯獨曹操以其才情和氣魄贏得了自己的歷史地位。甚至可以說,關羽幸會劉備,更幸遇曹操,不然恐怕早已死了不下一百回了。
最後說說張遼吧。可謂英雄相惜,他能同時博得曹操和關羽的認可在整個三國可能是唯一一個了。面對昔日為自己擔保的恩人身處絕地的情形,自己怎麼可能無動於衷呢?所以在往來於兩個談判陣營的過程中,他要做的不單單是傳遞消息這麼簡單,而是通過自己的溝通技巧,讓曹操和關羽儘量能夠約手言和,而不是眼看恩公遭遇不測。從第一次從關羽陣前回來就為關羽設身處地的對曹操了說了最重要的條件:一旦探聽到劉備下落,必將立馬前去投奔。在取得曹操的允諾後方才繼續交涉和溝通。在這期間,張遼又引用豫讓的國士論讓曹操暫時接納雲長。所以張遼本身的身份就是最合適的談判者,而對曹操和關羽雙方溝通內容的進一步組織和融合則對談判的達成顯得更為重要。
只能說,在屯土山盟事的這個情節中,曹操、關羽、張遼絕對是最佳組合。
結語:古人云,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古人又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捨身而取義者也。在面對威逼利誘而不變其志的人當中,關羽絕對是排在首位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對信念和道義的堅守能做到關羽這樣,更是少之又少。然而,在這場辯論中,曹操的風範在古今帝王將相中更是舉世無雙。所以,我給這場曹操和關羽的對決一個五五分的平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