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場辯論:彌正平狂裸高聲罵曹賊,劉景升徒有虛名殺名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事見《三國演義》原著之第二十三回。

  話說袁紹和曹操兩軍對峙,僵持不下。曹操回許昌後,在孔融的見一下招安了張繡和賈詡。曹操命令張繡寫信招安荊州劉表。賈詡對曹操說道,劉表喜歡結交名流,可以派一位有才學的著名人物去遊說他。所以,孔融舉薦了自己的好朋友彌衡,字正平。

  曹操派人召見禰衡之後,卻不讓他坐下。禰衡仰天長嘆說:「天下之大,您手下怎麼就沒有一個人才呢?」曹操說自己手下有十多人,都是當世英雄,怎麼說手下無人?禰衡讓曹操說一下都有什麼人。

  曹操說:「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足智多謀,就是漢高祖手下的蕭何、陳平也比不上。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不可當,即使是光武帝時的岑彭、馬武也差遠了。呂虔、滿寵為幕僚,于禁、徐晃為先鋒;夏侯惇是天下奇才,曹子孝是世間福將。怎麼說沒有可用之人?」

  衡笑曰:「您此言差矣!這些人物,我都知道: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招,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糟,于禁可使負版築牆,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曹操發怒說:「那你有什麼本事?」衡曰:「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使你成為像堯、舜一樣的明君,下可以使你在德行上和孔、顏並列。豈能和您手下這些凡夫俗子相提並論!」當時只有張遼在側,拔劍想殺了他。於是曹操曰:「我這人缺少一個打鼓的人;每天的慶典宴會時,可以讓禰衡擔任這個職位。」禰衡沒有推辭,答應了之後就下去了。張遼說:「這個人出言不遜,為何不殺了他?」曹操說:「此人素來享有虛名,遠近人都知道。今日殺他,天下人必然會認為我不能容納他人。他自以為很厲害,所以讓他打鼓來羞辱他。」

  不久後,曹操在辦公的大廳宴享賓客,讓鼓手打鼓。旁邊的人勸禰衡:「打鼓必須換新衣服。」而禰衡穿著舊衣進去了。曹操旁邊的人呵斥說:「為何不換新衣服!」禰衡當面脫下舊破衣服,裸體而立,渾身盡露。坐客們都用手掩住了臉。禰衡於是慢慢的床上褲子,依然面不改色。曹操訓斥他說:「廟堂之上,怎麼能這麼無禮呢?」衡曰:「欺君罔上才是無禮。吾露父母給的軀體,以顯清白之身罷了!」

  曹操說:「你為清白,誰是污濁?」禰衡曰:「你不識賢愚,是眼濁也;不讀詩書,是口濁也;不納忠言,是耳濁也;不通古今,是身濁也;不容諸侯,是腹濁也;常懷篡逆,是心濁也!吾乃天下名士,你卻用為鼓手,就是和猶陽貨輕視仲尼,臧倉詆毀孟子一樣!欲成王霸之業,怎麼能這麼輕慢有才華的人呢?」

  當時孔融在一旁,擔心曹操起殺心,於是從容的周旋,才使得曹操放心殺心。曹操對禰衡說:「我讓您做使者去荊州勸降劉表,如果成功,就封你做官。」禰衡不肯去。曹操便叫兩個人騎著馬綁著他去。同時讓手下文武將校,在東門外置酒送行。荀彧曰:「如果禰衡來了,大家不要站起來。」禰衡到了看見大家都坐著,放聲大哭。荀彧問:「為何而哭?」禰衡說:「行於去死人之中,怎麼能不哭?」眾人說:「我等是死屍,你就是無頭鬼!」禰衡曰:「吾是漢朝之臣,不作曹瞞之黨羽,怎麼說沒有頭呢?」眾人想要殺了他。荀彧急忙制止說:「量鼠雀之輩,殺雞怎麼能用牛刀!」衡曰:「吾是鼠雀,尚有人性;你等就是蠕蟲!」眾人心懷怨恨而散。

  最後禰衡被送至劉表手下的黃祖之處,因為辱罵黃祖被殺。

  編者點評:編者認為,禰衡年少時就有文采和辯才,但是性格剛直高傲,喜歡指摘時事、輕視別人,這為他招致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編者認為,雖然世間百態,人各有志,但是站在天下興亡,人人有責的道德制高點,人人應該有著這樣的夙願和志向: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要實現這樣的就是理想,每個人可能不得不委曲求全,就像荀彧一樣,他以為曹操可以真的恢復大漢的江山社稷,所以當許田圍獵時,儘管曹操對漢獻帝有所不敬,但是,還是保持了默認態度,因為荀彧是一個忠誠,至少在自己心中是一個真正的忠臣。

  但是,禰衡就不一樣了,他在辱罵曹操是亂臣賊子的同時,有點沽名釣譽和在我賣弄的的意思!你想想,張遼屬於連關羽都能為之求情的人,怎麼能只配去擊鼓鳴金;被稱為「虎痴」的許褚可以和馬孟起不部分伯仲,怎麼能只用於牧牛放馬;郭嘉遺計定遼東,至此北方初定;夏侯惇更是久經戰陣,和關羽都能對陣上百個回合;史載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尊敬儒雅,尊重博學之士,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何以傳書送檄;程昱多謀善斷,討平袁譚、袁尚後,拜為奮武將軍,何以只做個打更人;呂虔在治理徐州期間,海清河晏,難道只適合做個打鐵匠?總之,如果曹操手下儘是一些衣架、飯囊、酒桶、肉袋,何以成就三國之偉業呢?

  所以說呢,禰衡真的是情商低到了零點以下,如果碰到許褚在場,必然是手起刀落,和許攸一樣的下場!其實歷史上不乏禰衡這樣的人,縱使有經世之才,也不知道委曲求全,曲線救國的道理。這就要說一個是忠臣和能臣的區別了。

  忠臣者,滿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憂臣辱,君辱臣死」,從不考慮為君者的處境,以至於有時就連君王也不待見。後世的和珅就是一個例子,以至於乾隆皇帝說他不就生活奢華了一點兒嗎?不就尋我開心了嗎?作為忠臣的紀曉嵐永遠不理解這一點。歷史上如岳飛、于謙這樣的臣子,下場一般都不太好。

  能臣者,既有君子的風度,也有小人的手段,他們往往能幹成大事,但也終究因為是「能臣」而遭受秋後算帳!最出名的例子就是漢武帝託孤大臣霍光了,歷史上的「伊霍」並非徒有虛名,因為霍光明白,在兒皇帝的時代,民主並不能維護政局的穩定,後周兒皇帝柴宗訓被趙匡胤奪走皇位就很能說明這一點。所以霍光對其他託孤大臣該打則打,該殺則殺,目的就是為了維護一個團結一心的漢朝廷,在這期間,也許霍光真的自大了,但他遠遠沒有取漢宣帝而代之的想法。所做能夠贏得「伊霍」之讚譽的霍光可以說是能臣的代表著。能臣的另一個代表人就是明代之張居正。張居正可謂說是真正的兩面派,他與高拱、徐玠之間的組合是數學上組合理論的最佳表現,他也是朝堂上「合縱連橫」策略的最佳應用者,把他歸入「小人」一類完全不誇張。但是能張居正的十年新政確實是幫明朝廷暫時緩解了危機,甚至出現了轉機,但張居正的下場大家可能都知道。

  所以說能謀事著,忠臣;能成事者,能臣。忠臣可敬,能臣可喜亦可悲!因為橫豎都是一個死,忠臣留名萬世,能臣總遭誹謗。作為讀者的你,會如何選擇呢?

  結語:古人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出於眾,必遭誹謗!儘管曹操具有容人之量,還是忍不住借刀殺人。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我們應該向荀彧學習,懂得委曲求全,曲線救國的道理,不然那又要上演多少曹髦驅車死南闕的歷史悲劇。所以給這場名士和姦雄的對決畫一個三七分的結局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