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場辯論:諸葛亮首聯東吳戰群儒,孫仲謀力排眾議共伐曹
事見《三國演義》原著之第四十三回。
話說北方初定,曹操號稱率領八十萬大軍南下,意欲蕩平控制著荊州的劉備、孫權等軍閥集團,企圖統一天下。
當時,他已經先後鎮壓了各地軍閥,迫使漢獻帝居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又先後在北方戰勝袁紹、袁述、呂布等軍閥,占據了河南、河北、山東等大片土地,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取得了軍事優勢。
曹軍如果南下,劉備首當其衝。而劉備寄寓荊州,兵微將寡,雖賴諸葛亮用計在一些戰鬥中取得了勝利,卻終究無力阻止曹軍南進,正節節後退,面臨著滅頂之災。
孫權雖說占據著江東六郡,有一定的實力,但也難與曹操抗衡,是戰是降,內部意見分歧,出現了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以張昭為代表的主和派。
孫權本人則既不願降曹,又恐曹軍人多勢眾難以抵敵,正在猶豫觀望。這一點可以看出曹操當年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完全就是個玩笑。
為保全東吳,魯肅向孫權提出聯劉抗曹的主張,孫權遂派他去劉備那裡探聽情況。
諸葛亮未出隆中時,早已洞察天下形勢,當即建議劉備「外結好孫權」以抗擊曹操,所以,與魯肅不謀而合,在得到劉備的同意之後,便與魯肅結伴到柴桑來勸說孫權。
在見到孫權之前,孔明和江東的文臣武將有了下面這一件精彩絕倫的唇槍舌戰。
第一個上來發難的是東吳謀士中的第一號人物張昭,字子布,這個人是孫策手下的老臣,當是孫策臨死時,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這個人物在東吳的地位相當於丞相!
張昭的發難尖刻而鋒芒畢露,簡直就是一個下馬威!雖然他的言辭帶有羞辱和人身攻擊的特點,但仍不失儒生的禮儀和客套,他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一步步逼迫孔明承認自己無能,最終達到羞辱孔明、殺一殺孔明傲氣的目的。他和孔明鬥了三個回合,但最後不得不甘拜下風,弄了個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被孔明含沙射影地諷刺了一通,只能暗暗地喊肚子疼。
第一個回合: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我是江東默默無聞的人,很早就聽說您在隆中開荒種地,自比管仲和樂毅。請問真的是這樣嗎?」孔明曰:「時的,這就是我平生的一點兒小志向。」張昭先的詰問可謂投石問路。這樣的的試探之語,如果換了別人來回答,大概會說,不敢當!哪裡哪裡!那都是別人瞎說的,我怎敢自比管仲樂毅啊?但諸葛亮毫不客套、毫不退避,沉著應答,將話鋒接了個正著,是啊,這只是我的小志向。看來諸葛亮的口氣很大,底氣也十足!
張昭暗自高興,這正是他需要的回答。心想,果然不出所料,孔明這小子還是年輕啊,看來這個小子一下子就進套了、中計了,於是他步步緊逼,開始了第二個回合的發難。
張昭說:「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想要占據荊州等地欲成大業。如今卻旦夕之間為曹操所有,不知道您是如何為自己的主公謀劃的?」
諸葛亮回答說:「在我看來,奪取漢上的地盤,易如反掌。但是我的主公躬行仁義,不忍心奪去同宗基業,所以在當初劉表相讓荊州時才推辭掉了。劉琮這個小孩子,聽信讒言,私下裡投降曹操,才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如今劉豫州屯兵江夏,別有良策,一般的人是理解不了的。」
這一次,張昭說到了當前的政局,想以當前劉備失敗的事實逼迫孔明承認自己無能。劉備得了你孔明,說他如魚得水,準備大展宏圖於天下,但卻連自己駐紮的荊州也守不住,如今已被曹操奪去了,不知你們高層是怎麼策劃和決策的?
但孔明仍然底氣十足,十分沉穩,是的,我們暫時處於不利形勢,但那些失利都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如果要勝利那還不是易如反掌嗎?至於我們暫時屯兵江夏,那是為了別有良圖,至於下一步採取什麼策略,這是軍事機密,不是等閒之輩可以知道的。恕我無可奉告!
兩個回合下來,張昭越發得手,他暗自得意,心想孔明你小子還是年幼無知,你已不知不覺已經進了我的圈套。既然你已經承認自己曾經自比管樂二人,那我就將管樂二人在歷史上建立的豐功偉績和你目前的狼狽狀況作一番比較,我看你接下來怎麼答覆,看你不出洋相才怪呢?
張昭得意的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您的話好像前後矛盾了。如果是這樣,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統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拿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這兩個人,可都是濟世之才啊!而先生只會在草廬之中笑傲風月、抱膝危坐。如今既然事從劉備,就該為百姓牟利益,除害滅賊。然而劉備在未得先生之時,尚能夠縱橫天下,割據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們更加仰望,就連三歲的幼童都說劉備是如虎添翼,不久漢室興旺,曹操可滅了。朝野上下無不拭目以待,對先生抱著極大希望。可為何自從先生跟了劉備,曹兵一來,你們就丟盔卸甲,望風而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如此辜負了劉表遺願,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劉豫州自從有了先生,為何反倒不如當初了呢?管仲、樂毅難道就是這樣的嗎?我的話愚魯直率,請先生不要見怪!」
言辭如此尖刻,觀點如此咄咄逼人,羞辱和人身攻擊並用,如疾風驟雨一般向孔明襲來!且看孔明如何應答。
孔孔明聽罷,無聲地笑了笑,說道:「大鵬展翅飛萬里,它的志向難道是燕雀之類的小鳥能夠理解的嗎?我們舉個例子,一個人得了多年的痼疾,應當先給他喝點稀粥,同藥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腹調和、形體慢慢養得安穩些了,再用肉食補養,加上效力強的藥物治療,這樣病根才能除盡,人得以全面康復。如果不等病人氣脈緩和,就給他吃烈藥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實在就難了。我主劉備,以前兵敗於汝南,寄靠在劉表門下,兵不到一千,將只關、張、趙雲,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時刻。新野小縣地僻人稀糧又少,他不過是暫時藉以安身,怎可能長久坐守在那裡呢?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條件下,卻能夠火燒博望,水淹曹軍,令夏侯敦等心驚膽寒。依我看來,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至於侄兒劉琮投降曹賊,我的主公當時根本不知道,且又不忍心乘亂奪取同宗之業;當陽的失敗,主公不忍丟下百姓,幾十萬人扶老攜幼相隨渡江,每日與民一同顛簸十餘里路而放棄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義啊!寡不敵眾,勝負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漢高祖劉邦多次敗給項羽,然而垓下一戰卻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難道不是因為韓信為他出了良謀嗎?可韓信扶佐劉邦那麼久,也沒得幾次勝利啊。因此說,國家大事,天下安危,要靠謀劃。那些誇誇其談、善於巧辯之徒,靠虛榮之氣壓人;儘管能夠坐著議論、站著高談,可是到了關鍵時刻應付各種形勢變化時,卻只能無計可施了。」這一番不卑不亢、邏輯嚴絲合縫的話語,說得江東第一謀士張昭啞口無言。
這時候,孔明還是臨壓不亂,談笑風生,同時悄悄地觀察著在場所有人的一舉一動。孔明淡淡地一笑,先是做了一個恰當的比喻,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抱負,進而把話題輕輕盪開,使僵持的充滿火藥味的氣氛有所緩和,也為自己換回了很的面子:大鵬鳥展翅翱翔萬里,它的理想抱負根本不是那些小鳥們能夠知道的?
然後,孔明用比喻論證自己的觀點,證實了自己的非凡的謀略和軍事才能,證明自己與管樂二人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隨後又用事例論證,指出劉備集團暫時失利的原因,和預期取勝的希望;最後孔明反客為主,反戈一擊,含沙射影地指責像張昭之流只是誇辯之徒,虛譽欺人之輩,雖然坐議立談,無人可及;但是臨機應變,百無一能。
就這樣開頭的三個回合下來,張昭被懟的沒有了脾氣,反倒是自討沒趣。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鬥敗了謀臣中的第一人物張昭後,孔明已經取得了一大半的勝利,接下來,誰會出來發難呢?他是虞翻。他說:「今曹孟德帶甲百萬,將列萬員,江夏必然是四面楚歌,諸葛先生難道看不出來嗎?」孔明說:「曹軍是一群烏合之眾,難成大事,即使百萬也不足怕。」虞翻接著說,劉豫州現在累戰累敗,還說什麼不懼,這不是吹牛說大話嗎?
其實,孔明已經看出了他是持「主和派」的一個謀士,於是他抓住這一特點,一針見血,直指他的痛處,指出他思想上的漏洞:「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才是真的不怕曹賊的人!」虞翻一時語塞。
是的,我們在抵抗曹兵中曾經失敗過,但我們幾千人的微弱兵力尚且不怕曹操的虎狼之師,你們江東不僅兵精糧足,還有長江的天險作為屏障,但卻人人怕得要死,個個都在唆使主子屈膝投降,你們這樣膽小如鼠,還有什麼臉面在世間為人?虞翻當然只能吃個啞巴羹。
第三個上來發問的是步騭,他直接譏諷孔明是蘇秦張儀之流,是一個只會趁口舌之快的謀士。孔明沒有辯駁,接住話鋒,說,就算是蘇秦張儀,還有保家衛國的謀略,也不像你們這些怕死鬼只知道投降,你們有什麼資格嘲笑蘇秦張儀之流呢?三言兩語把這個步騭說的無無話可說,慚愧萬分!
第四個發難的是薛綜。其實這個薛綜持的是「王朝更替論」,指出漢室的滅亡、曹操的興盛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規律。所以東吳不可逆歷史潮流而行事。言下之意,那就是只有投降才是上策!
平心而論,這一觀點是有道理的。孔明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怎會不知道這個王朝興衰的道理?他在隆重對策時不就分析了曹操的實力了嗎?——「此誠不可與爭鋒」,但這時候孔明是不能就範的!於是孔明拋出了王朝正統觀點論,不僅僅是反唇相譏,我看幾乎是詛咒和辱罵:「薛敬文你這無恥小人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大丈夫生在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如果見有守臣子本分的人,應當力求誅殺,這是臣子的立身之道。今曹操的祖宗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人所共憤;你卻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我不想和你這樣的人說話!請你還是閉口吧!」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這一罵,罵的有理有據,罵得痛快淋漓!而且又極符合當時的儒家正統學說,當然薛綜無言以對,只有白白地挨罵了!
第五個上來發難的是陸績。他的觀點是「等級門第論」。他說什麼曹操是相國曹參之後,而劉備乃是織席販履之夫,怎能與曹操相抗衡?
看來這個陸績是想用等級觀念來羞辱劉備、諸葛亮。諸葛亮輕而易舉就將它的觀點駁倒了,並以事實論證,指出這是狗眼看人低的小兒之語:「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後,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不只是眼中無君,更是蔑視祖宗,不僅僅是漢室的亂臣,更是曹氏一門的不孝子。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怎麼是身份無從考證呢?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您真是小兒之見,不配和胸還大志的人說話!」
第六個上來詰問的是嚴畯,他批駁孔明強詞奪理,談得不是正論,並質問孔明平時治何經典。看來是想用「學院派」來標榜自己,並批評孔明沒有什麼學識。
第七個上來挑事的是程德樞,他批評孔明好為大言,愛吹牛,大概並沒有多少真才實學。這兩個看來都是「學院派」的,都是想用經典和學問來壓倒孔明。
沒想到孔明的一番話,用雄辯的不可反駁的語言反擊了那些只有書本知識,沒有實踐經驗的「世之腐儒」、「小人之儒」,說他們只知道「尋章摘句,唯務雕蟲,專工翰墨、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說的這兩位學院派的人物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言語上打敗東吳群臣後,諸葛亮趁勢用激將法成功說服了孫權答應聯劉抗曹。
編者點評:諸葛亮舌戰群儒是整個三國演義中話術表演沒具有魅力的部分,體現了什麼叫語言的魅力,什麼叫經天緯地之才。
在以上欣賞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過程中,我們順便分析了孔明和東吳謀士的辯論邏輯。我們在此再說說諸葛亮出使江東的真正意圖。雖然孔明口口聲聲說什麼劉皇叔是漢室之胄,領導的軍隊是匡扶漢室的正義和仁義之師,而且面對曹操的百萬雄師是多麼的不畏強敵,是怎樣的勇敢,是多麼的視死如歸,但冷靜觀之,這只是外交上的辭令,是言不由衷的蠱惑人心之語,因為他內心裡卻打著另外一個如意算盤。
諸葛亮自有他自己的不可告人但卻人所共知的秘密。作為劉備的第一謀士,他自然要為劉備的事業著想,要抓住有利戰機,在曹操與孫權的南北軍的戰爭中求得生存,漁翁得利。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軍隊數量只有幾千人,將領也只有關、張、趙等人,而關羽的一萬人,也是他借人家劉琦的。其實,所以諸葛亮的目的在於「借一帆風,直至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南北兩軍互相吞併。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我乘勢以取江南可也。」
也就是說,諸葛亮的用心是不懷好意的。他其實是想說服孫權,想讓他與曹操大戰一場,自己則坐山觀虎鬥,然後於中取事,坐收漁翁之利!這就是諸葛亮的本來面目,這與他舌戰群儒時使用的外交辭令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對於東吳,諸葛亮的這種險惡用心可以得逞的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孫權不想當守成之君,而是想鞏固甚至擴大東吳的基業。我們前面也說過,在曹軍南下時,出於出病預防,孫權是猶豫的,他的猶豫由兩部分的原因。客觀原因是東吳雖然兵精糧足,但是南方的士兵在整體素質上還是遠弱於北方的士兵,加之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總而言之,孫權認為東吳缺乏完全打敗曹軍的優勢。主觀原因是東吳是一個由門閥士族控制著的軍事和利益集團,孫權在做重大決策是總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掣肘。所以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過程正是孫權借力打力,為自己贏取話語權的過程。可以說孫權和諸葛亮是彼此成就了對方。
結語:古人云,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諸葛亮舌戰群儒就像交響樂的一個雄壯而華麗的序曲,是他出使東吳的外交活動的一個序幕,但這一序幕的出色上演,是諸葛亮才學的又一次出色表現,使諸葛亮在三國中的知名度更高了!諸葛亮通過分析天下形勢,分析敵我的軍事實力,以雄辯的口才舌戰群儒、智激吳侯孫權和都督周瑜,最終促成了孫劉聯盟,促成了孫劉聯合抗曹的統一戰線,因此諸葛亮這一次外交活動是非常成功的,也是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的!舌戰群儒雖然是使吳蜀兩國都從中受益,但是從劉備勢孤力窮的處境來看,諸葛亮還是略勝一籌,我給這場孔明和孫權的對決一個六四分的結局吧。
話說北方初定,曹操號稱率領八十萬大軍南下,意欲蕩平控制著荊州的劉備、孫權等軍閥集團,企圖統一天下。
當時,他已經先後鎮壓了各地軍閥,迫使漢獻帝居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又先後在北方戰勝袁紹、袁述、呂布等軍閥,占據了河南、河北、山東等大片土地,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取得了軍事優勢。
曹軍如果南下,劉備首當其衝。而劉備寄寓荊州,兵微將寡,雖賴諸葛亮用計在一些戰鬥中取得了勝利,卻終究無力阻止曹軍南進,正節節後退,面臨著滅頂之災。
孫權雖說占據著江東六郡,有一定的實力,但也難與曹操抗衡,是戰是降,內部意見分歧,出現了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以張昭為代表的主和派。
孫權本人則既不願降曹,又恐曹軍人多勢眾難以抵敵,正在猶豫觀望。這一點可以看出曹操當年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完全就是個玩笑。
為保全東吳,魯肅向孫權提出聯劉抗曹的主張,孫權遂派他去劉備那裡探聽情況。
諸葛亮未出隆中時,早已洞察天下形勢,當即建議劉備「外結好孫權」以抗擊曹操,所以,與魯肅不謀而合,在得到劉備的同意之後,便與魯肅結伴到柴桑來勸說孫權。
在見到孫權之前,孔明和江東的文臣武將有了下面這一件精彩絕倫的唇槍舌戰。
第一個上來發難的是東吳謀士中的第一號人物張昭,字子布,這個人是孫策手下的老臣,當是孫策臨死時,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這個人物在東吳的地位相當於丞相!
張昭的發難尖刻而鋒芒畢露,簡直就是一個下馬威!雖然他的言辭帶有羞辱和人身攻擊的特點,但仍不失儒生的禮儀和客套,他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一步步逼迫孔明承認自己無能,最終達到羞辱孔明、殺一殺孔明傲氣的目的。他和孔明鬥了三個回合,但最後不得不甘拜下風,弄了個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被孔明含沙射影地諷刺了一通,只能暗暗地喊肚子疼。
第一個回合: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我是江東默默無聞的人,很早就聽說您在隆中開荒種地,自比管仲和樂毅。請問真的是這樣嗎?」孔明曰:「時的,這就是我平生的一點兒小志向。」張昭先的詰問可謂投石問路。這樣的的試探之語,如果換了別人來回答,大概會說,不敢當!哪裡哪裡!那都是別人瞎說的,我怎敢自比管仲樂毅啊?但諸葛亮毫不客套、毫不退避,沉著應答,將話鋒接了個正著,是啊,這只是我的小志向。看來諸葛亮的口氣很大,底氣也十足!
張昭暗自高興,這正是他需要的回答。心想,果然不出所料,孔明這小子還是年輕啊,看來這個小子一下子就進套了、中計了,於是他步步緊逼,開始了第二個回合的發難。
張昭說:「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想要占據荊州等地欲成大業。如今卻旦夕之間為曹操所有,不知道您是如何為自己的主公謀劃的?」
諸葛亮回答說:「在我看來,奪取漢上的地盤,易如反掌。但是我的主公躬行仁義,不忍心奪去同宗基業,所以在當初劉表相讓荊州時才推辭掉了。劉琮這個小孩子,聽信讒言,私下裡投降曹操,才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如今劉豫州屯兵江夏,別有良策,一般的人是理解不了的。」
這一次,張昭說到了當前的政局,想以當前劉備失敗的事實逼迫孔明承認自己無能。劉備得了你孔明,說他如魚得水,準備大展宏圖於天下,但卻連自己駐紮的荊州也守不住,如今已被曹操奪去了,不知你們高層是怎麼策劃和決策的?
但孔明仍然底氣十足,十分沉穩,是的,我們暫時處於不利形勢,但那些失利都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如果要勝利那還不是易如反掌嗎?至於我們暫時屯兵江夏,那是為了別有良圖,至於下一步採取什麼策略,這是軍事機密,不是等閒之輩可以知道的。恕我無可奉告!
兩個回合下來,張昭越發得手,他暗自得意,心想孔明你小子還是年幼無知,你已不知不覺已經進了我的圈套。既然你已經承認自己曾經自比管樂二人,那我就將管樂二人在歷史上建立的豐功偉績和你目前的狼狽狀況作一番比較,我看你接下來怎麼答覆,看你不出洋相才怪呢?
張昭得意的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您的話好像前後矛盾了。如果是這樣,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統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拿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這兩個人,可都是濟世之才啊!而先生只會在草廬之中笑傲風月、抱膝危坐。如今既然事從劉備,就該為百姓牟利益,除害滅賊。然而劉備在未得先生之時,尚能夠縱橫天下,割據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們更加仰望,就連三歲的幼童都說劉備是如虎添翼,不久漢室興旺,曹操可滅了。朝野上下無不拭目以待,對先生抱著極大希望。可為何自從先生跟了劉備,曹兵一來,你們就丟盔卸甲,望風而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如此辜負了劉表遺願,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劉豫州自從有了先生,為何反倒不如當初了呢?管仲、樂毅難道就是這樣的嗎?我的話愚魯直率,請先生不要見怪!」
言辭如此尖刻,觀點如此咄咄逼人,羞辱和人身攻擊並用,如疾風驟雨一般向孔明襲來!且看孔明如何應答。
孔孔明聽罷,無聲地笑了笑,說道:「大鵬展翅飛萬里,它的志向難道是燕雀之類的小鳥能夠理解的嗎?我們舉個例子,一個人得了多年的痼疾,應當先給他喝點稀粥,同藥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腹調和、形體慢慢養得安穩些了,再用肉食補養,加上效力強的藥物治療,這樣病根才能除盡,人得以全面康復。如果不等病人氣脈緩和,就給他吃烈藥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實在就難了。我主劉備,以前兵敗於汝南,寄靠在劉表門下,兵不到一千,將只關、張、趙雲,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時刻。新野小縣地僻人稀糧又少,他不過是暫時藉以安身,怎可能長久坐守在那裡呢?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條件下,卻能夠火燒博望,水淹曹軍,令夏侯敦等心驚膽寒。依我看來,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至於侄兒劉琮投降曹賊,我的主公當時根本不知道,且又不忍心乘亂奪取同宗之業;當陽的失敗,主公不忍丟下百姓,幾十萬人扶老攜幼相隨渡江,每日與民一同顛簸十餘里路而放棄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義啊!寡不敵眾,勝負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漢高祖劉邦多次敗給項羽,然而垓下一戰卻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難道不是因為韓信為他出了良謀嗎?可韓信扶佐劉邦那麼久,也沒得幾次勝利啊。因此說,國家大事,天下安危,要靠謀劃。那些誇誇其談、善於巧辯之徒,靠虛榮之氣壓人;儘管能夠坐著議論、站著高談,可是到了關鍵時刻應付各種形勢變化時,卻只能無計可施了。」這一番不卑不亢、邏輯嚴絲合縫的話語,說得江東第一謀士張昭啞口無言。
這時候,孔明還是臨壓不亂,談笑風生,同時悄悄地觀察著在場所有人的一舉一動。孔明淡淡地一笑,先是做了一個恰當的比喻,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抱負,進而把話題輕輕盪開,使僵持的充滿火藥味的氣氛有所緩和,也為自己換回了很的面子:大鵬鳥展翅翱翔萬里,它的理想抱負根本不是那些小鳥們能夠知道的?
然後,孔明用比喻論證自己的觀點,證實了自己的非凡的謀略和軍事才能,證明自己與管樂二人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隨後又用事例論證,指出劉備集團暫時失利的原因,和預期取勝的希望;最後孔明反客為主,反戈一擊,含沙射影地指責像張昭之流只是誇辯之徒,虛譽欺人之輩,雖然坐議立談,無人可及;但是臨機應變,百無一能。
就這樣開頭的三個回合下來,張昭被懟的沒有了脾氣,反倒是自討沒趣。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鬥敗了謀臣中的第一人物張昭後,孔明已經取得了一大半的勝利,接下來,誰會出來發難呢?他是虞翻。他說:「今曹孟德帶甲百萬,將列萬員,江夏必然是四面楚歌,諸葛先生難道看不出來嗎?」孔明說:「曹軍是一群烏合之眾,難成大事,即使百萬也不足怕。」虞翻接著說,劉豫州現在累戰累敗,還說什麼不懼,這不是吹牛說大話嗎?
其實,孔明已經看出了他是持「主和派」的一個謀士,於是他抓住這一特點,一針見血,直指他的痛處,指出他思想上的漏洞:「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才是真的不怕曹賊的人!」虞翻一時語塞。
是的,我們在抵抗曹兵中曾經失敗過,但我們幾千人的微弱兵力尚且不怕曹操的虎狼之師,你們江東不僅兵精糧足,還有長江的天險作為屏障,但卻人人怕得要死,個個都在唆使主子屈膝投降,你們這樣膽小如鼠,還有什麼臉面在世間為人?虞翻當然只能吃個啞巴羹。
第三個上來發問的是步騭,他直接譏諷孔明是蘇秦張儀之流,是一個只會趁口舌之快的謀士。孔明沒有辯駁,接住話鋒,說,就算是蘇秦張儀,還有保家衛國的謀略,也不像你們這些怕死鬼只知道投降,你們有什麼資格嘲笑蘇秦張儀之流呢?三言兩語把這個步騭說的無無話可說,慚愧萬分!
第四個發難的是薛綜。其實這個薛綜持的是「王朝更替論」,指出漢室的滅亡、曹操的興盛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規律。所以東吳不可逆歷史潮流而行事。言下之意,那就是只有投降才是上策!
平心而論,這一觀點是有道理的。孔明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怎會不知道這個王朝興衰的道理?他在隆重對策時不就分析了曹操的實力了嗎?——「此誠不可與爭鋒」,但這時候孔明是不能就範的!於是孔明拋出了王朝正統觀點論,不僅僅是反唇相譏,我看幾乎是詛咒和辱罵:「薛敬文你這無恥小人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大丈夫生在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如果見有守臣子本分的人,應當力求誅殺,這是臣子的立身之道。今曹操的祖宗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人所共憤;你卻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我不想和你這樣的人說話!請你還是閉口吧!」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這一罵,罵的有理有據,罵得痛快淋漓!而且又極符合當時的儒家正統學說,當然薛綜無言以對,只有白白地挨罵了!
第五個上來發難的是陸績。他的觀點是「等級門第論」。他說什麼曹操是相國曹參之後,而劉備乃是織席販履之夫,怎能與曹操相抗衡?
看來這個陸績是想用等級觀念來羞辱劉備、諸葛亮。諸葛亮輕而易舉就將它的觀點駁倒了,並以事實論證,指出這是狗眼看人低的小兒之語:「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後,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不只是眼中無君,更是蔑視祖宗,不僅僅是漢室的亂臣,更是曹氏一門的不孝子。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怎麼是身份無從考證呢?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您真是小兒之見,不配和胸還大志的人說話!」
第六個上來詰問的是嚴畯,他批駁孔明強詞奪理,談得不是正論,並質問孔明平時治何經典。看來是想用「學院派」來標榜自己,並批評孔明沒有什麼學識。
第七個上來挑事的是程德樞,他批評孔明好為大言,愛吹牛,大概並沒有多少真才實學。這兩個看來都是「學院派」的,都是想用經典和學問來壓倒孔明。
沒想到孔明的一番話,用雄辯的不可反駁的語言反擊了那些只有書本知識,沒有實踐經驗的「世之腐儒」、「小人之儒」,說他們只知道「尋章摘句,唯務雕蟲,專工翰墨、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說的這兩位學院派的人物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言語上打敗東吳群臣後,諸葛亮趁勢用激將法成功說服了孫權答應聯劉抗曹。
編者點評:諸葛亮舌戰群儒是整個三國演義中話術表演沒具有魅力的部分,體現了什麼叫語言的魅力,什麼叫經天緯地之才。
在以上欣賞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過程中,我們順便分析了孔明和東吳謀士的辯論邏輯。我們在此再說說諸葛亮出使江東的真正意圖。雖然孔明口口聲聲說什麼劉皇叔是漢室之胄,領導的軍隊是匡扶漢室的正義和仁義之師,而且面對曹操的百萬雄師是多麼的不畏強敵,是怎樣的勇敢,是多麼的視死如歸,但冷靜觀之,這只是外交上的辭令,是言不由衷的蠱惑人心之語,因為他內心裡卻打著另外一個如意算盤。
諸葛亮自有他自己的不可告人但卻人所共知的秘密。作為劉備的第一謀士,他自然要為劉備的事業著想,要抓住有利戰機,在曹操與孫權的南北軍的戰爭中求得生存,漁翁得利。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軍隊數量只有幾千人,將領也只有關、張、趙等人,而關羽的一萬人,也是他借人家劉琦的。其實,所以諸葛亮的目的在於「借一帆風,直至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南北兩軍互相吞併。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我乘勢以取江南可也。」
也就是說,諸葛亮的用心是不懷好意的。他其實是想說服孫權,想讓他與曹操大戰一場,自己則坐山觀虎鬥,然後於中取事,坐收漁翁之利!這就是諸葛亮的本來面目,這與他舌戰群儒時使用的外交辭令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對於東吳,諸葛亮的這種險惡用心可以得逞的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孫權不想當守成之君,而是想鞏固甚至擴大東吳的基業。我們前面也說過,在曹軍南下時,出於出病預防,孫權是猶豫的,他的猶豫由兩部分的原因。客觀原因是東吳雖然兵精糧足,但是南方的士兵在整體素質上還是遠弱於北方的士兵,加之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總而言之,孫權認為東吳缺乏完全打敗曹軍的優勢。主觀原因是東吳是一個由門閥士族控制著的軍事和利益集團,孫權在做重大決策是總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掣肘。所以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過程正是孫權借力打力,為自己贏取話語權的過程。可以說孫權和諸葛亮是彼此成就了對方。
結語:古人云,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諸葛亮舌戰群儒就像交響樂的一個雄壯而華麗的序曲,是他出使東吳的外交活動的一個序幕,但這一序幕的出色上演,是諸葛亮才學的又一次出色表現,使諸葛亮在三國中的知名度更高了!諸葛亮通過分析天下形勢,分析敵我的軍事實力,以雄辯的口才舌戰群儒、智激吳侯孫權和都督周瑜,最終促成了孫劉聯盟,促成了孫劉聯合抗曹的統一戰線,因此諸葛亮這一次外交活動是非常成功的,也是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的!舌戰群儒雖然是使吳蜀兩國都從中受益,但是從劉備勢孤力窮的處境來看,諸葛亮還是略勝一籌,我給這場孔明和孫權的對決一個六四分的結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