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分享肆
來看下一句話: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此話之意,想要讓自己的意念誠實,或者欲實現意願,首先便不可自欺,需真實誠意的面對「自我」。
誠意之本就是不自欺欺人,內無任何虛假,而很多人就愛自己嚇自己,和自己騙自己,就比如焦慮症患者的社恐,和一些懶惰之人的明天一定做完。
即使這些是本能反應與心理防禦機制,可長期下去不為長久之計,既然我們意識到,便要去積極改變與認真反省,堅持突破蛻變,慢慢的數量大於質量。
否則便心不誠,意不誠,無法做好任何事。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謂自慊。」
惡臭者,人之所惡也,見之則掩鼻去之。
好色者,人之所好也,見之則悅目而喜。
此段話用日常經驗做喻,不論是聞到惡臭的掩鼻,還是見到所喜的悅目,皆是人情自然不假思索而為之,至少兩者都沒有騙自己。
而我們的誠意也當如此,內心之誠意當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自然為然,不假外求。
而能有如此自然真實的反應,內心如同真正得到滿足(自慊)之時的狀態一樣,真實無欺。
就比如掙了錢,考了高分,學會了一個喜歡的東西,那時候的內心就是自慊的,也沒辦法自己騙自己。
再者,能如此意誠者,其心自得滿足也,慊者,滿足也;內心清誠,無所虧欠,故自慊,也是易經中的無咎,沒有後患。
下一句「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此乃是儒家六要修之一,分別都有「立志」「好學」「克己」「內省」「慎獨」「力行」……
獨者,無人之境,且內心深處未有人見,未聞所處也。
君子在此等獨處狀態時,也要謹慎克己,不對自己失去誠意,而是發自內心而為之,非他人觀後而為之。
有些偽君子,在眾人的面前,還能勉強維持努力勤奮的模樣,可等到自己相處時,所有的偽裝便轟然倒塌。
所以:
「欲誠於內,必領獨要。若欲意誠,先除自欺。後獨處時,亦能謹心。自欺自遁,意自可誠。」
獨處時勿懈怠,否則便會慢慢的失去本真。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上述乃是小人之作為也。
小人獨處時行不禮不善之事,胡作非為,無所不為;卻見到真正的君子後,心生畏懼、不安、羞恨,遂掩蓋自己的不善之處,而顯著出善跡。
這就是小人之心性,小人之行性。
【小人】:小人者,心志不堅,易於為惡,懷僥倖,隱於暗,無所不至,做不為人知之壞惡。
【君子】:君子者,光明磊落,行善積德,自強不息,做光明正大之善德。
這麼看來,故小人於君子前自感慚愧羞恨,所以便掩惡揚善,以求自安。
所以我們應該以此為鑑,勉力行善,勿仿小人之為。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這段話核心就兩個字,「誠意」
意思是:若他人觀己身,如明鏡照心肺肝皆見,就像透體一般清晰可見,那內心深處之虛偽,又對自己有什麼益處?
上述為誇張的比喻,強調內心的真實想法與情感,是無法真正隱藏的,即便極力掩蓋,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
不過我看來,此非無益,實乃大益也。萬事萬物皆有其表里,也是易經中的一體兩面。
看其之表面,乍認為非益。「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此言初看確實如此,可實則卻能使人內省己過,修正己行,知己瑕疵後引人向善,故大益也。
關於自知之明,《道德經》中有一句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者方能洞察內心之非益,進而修之,終成大益。」
關於自知之明,《易經》中的履卦六三爻爻辭也有一句話:
「眇能視,跛能履。履尾虎,咥人,凶。武人為於大君。」
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查,也是非常符合此意,十分深奧,在此就不想過多贅述。
而下一句「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是進一步闡釋「誠」一字,真誠發自於內,從而自然流露表現在外在的言行舉止,其之內在的真、善、美,無法掩飾,反之亦是如此。
一個人如果內心險惡,哪怕再極力掩蓋,從下意識的言語,還有細微動作中,就能看出他內心的真實寫照。
君子修身,須慎其獨。心念之動,皆無自欺。誠以修身,方內外合一,便意誠也。
《道德經》——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段: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人之言行,如置於眾目睽睽,眾手所指,故應在這世間、社會、處事中謹言慎行,如若不然,便是一件十分嚴肅且後患無窮的事情。
因為從古至今,社會民眾的輿論力量是很強大的,現在網上的風評也是快得嚇人,善惡好壞的概念此一時彼一時,所以不管在哪裡,我們都要做到:
對人或對事不懈怠,謹言慎行。
因為十目所望,無所遁逃;十手所指,無處藏身!所以是件很嚴肅的事。
從前面的慎獨,到現在的慎處世行為,即使無人也要當做有人觀之,做到為人處事光明無愧。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這句話非常有趣,也是很厲害的一句話。
指的是「財富」與「德行」對於人和物之間的影響,也側面體現前面修身的重要性。
富能潤屋,可使家宅華麗端莊;德能潤身,可使人之德,人之心清靜高雅,內在的精神得以升華。
「屋以物富而潤,人以德富而潤。」
我們做到內外兼修,這乃是世間常理,亦為易經中的內外和諧一說。
而「心廣體胖」一詞,直接點明了心境與身體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內在與外在的聯繫。
心廣者,胸懷寬廣也,容人之短,容物之缺,無所不容;體胖者,非指身形肥胖,而言身心安泰。
也就是心境豁達則身體安康,反之則身心俱疲。前者也能叫無憂,後者便是無憂則體胖。
現實生活中,往往心胸寬廣,豁達的人,能活得更加自在、健康、幸福。
因為他們內心平和,無憂無慮,享受生活的美好,也是德潤身的一種完美體現,這也是陰和陽的平衡,乃是自然之道。
最後,「故君子必誠其意」。這便是總結之語,也是曾子對於君子的要求。
修身之要在於誠意,有了它,才能正心修身,然後去內聖外王。君子應以誠為本,不論對己對人,皆真誠無欺,方可立身處世,得眾人之尊重與信任。
《道德經》: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意正心者,不敗之地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此話之意,想要讓自己的意念誠實,或者欲實現意願,首先便不可自欺,需真實誠意的面對「自我」。
誠意之本就是不自欺欺人,內無任何虛假,而很多人就愛自己嚇自己,和自己騙自己,就比如焦慮症患者的社恐,和一些懶惰之人的明天一定做完。
即使這些是本能反應與心理防禦機制,可長期下去不為長久之計,既然我們意識到,便要去積極改變與認真反省,堅持突破蛻變,慢慢的數量大於質量。
否則便心不誠,意不誠,無法做好任何事。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謂自慊。」
惡臭者,人之所惡也,見之則掩鼻去之。
好色者,人之所好也,見之則悅目而喜。
此段話用日常經驗做喻,不論是聞到惡臭的掩鼻,還是見到所喜的悅目,皆是人情自然不假思索而為之,至少兩者都沒有騙自己。
而我們的誠意也當如此,內心之誠意當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自然為然,不假外求。
而能有如此自然真實的反應,內心如同真正得到滿足(自慊)之時的狀態一樣,真實無欺。
就比如掙了錢,考了高分,學會了一個喜歡的東西,那時候的內心就是自慊的,也沒辦法自己騙自己。
再者,能如此意誠者,其心自得滿足也,慊者,滿足也;內心清誠,無所虧欠,故自慊,也是易經中的無咎,沒有後患。
下一句「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此乃是儒家六要修之一,分別都有「立志」「好學」「克己」「內省」「慎獨」「力行」……
獨者,無人之境,且內心深處未有人見,未聞所處也。
君子在此等獨處狀態時,也要謹慎克己,不對自己失去誠意,而是發自內心而為之,非他人觀後而為之。
有些偽君子,在眾人的面前,還能勉強維持努力勤奮的模樣,可等到自己相處時,所有的偽裝便轟然倒塌。
所以:
「欲誠於內,必領獨要。若欲意誠,先除自欺。後獨處時,亦能謹心。自欺自遁,意自可誠。」
獨處時勿懈怠,否則便會慢慢的失去本真。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上述乃是小人之作為也。
小人獨處時行不禮不善之事,胡作非為,無所不為;卻見到真正的君子後,心生畏懼、不安、羞恨,遂掩蓋自己的不善之處,而顯著出善跡。
這就是小人之心性,小人之行性。
【小人】:小人者,心志不堅,易於為惡,懷僥倖,隱於暗,無所不至,做不為人知之壞惡。
【君子】:君子者,光明磊落,行善積德,自強不息,做光明正大之善德。
這麼看來,故小人於君子前自感慚愧羞恨,所以便掩惡揚善,以求自安。
所以我們應該以此為鑑,勉力行善,勿仿小人之為。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這段話核心就兩個字,「誠意」
意思是:若他人觀己身,如明鏡照心肺肝皆見,就像透體一般清晰可見,那內心深處之虛偽,又對自己有什麼益處?
上述為誇張的比喻,強調內心的真實想法與情感,是無法真正隱藏的,即便極力掩蓋,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
不過我看來,此非無益,實乃大益也。萬事萬物皆有其表里,也是易經中的一體兩面。
看其之表面,乍認為非益。「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此言初看確實如此,可實則卻能使人內省己過,修正己行,知己瑕疵後引人向善,故大益也。
關於自知之明,《道德經》中有一句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者方能洞察內心之非益,進而修之,終成大益。」
關於自知之明,《易經》中的履卦六三爻爻辭也有一句話:
「眇能視,跛能履。履尾虎,咥人,凶。武人為於大君。」
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查,也是非常符合此意,十分深奧,在此就不想過多贅述。
而下一句「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是進一步闡釋「誠」一字,真誠發自於內,從而自然流露表現在外在的言行舉止,其之內在的真、善、美,無法掩飾,反之亦是如此。
一個人如果內心險惡,哪怕再極力掩蓋,從下意識的言語,還有細微動作中,就能看出他內心的真實寫照。
君子修身,須慎其獨。心念之動,皆無自欺。誠以修身,方內外合一,便意誠也。
《道德經》——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段: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人之言行,如置於眾目睽睽,眾手所指,故應在這世間、社會、處事中謹言慎行,如若不然,便是一件十分嚴肅且後患無窮的事情。
因為從古至今,社會民眾的輿論力量是很強大的,現在網上的風評也是快得嚇人,善惡好壞的概念此一時彼一時,所以不管在哪裡,我們都要做到:
對人或對事不懈怠,謹言慎行。
因為十目所望,無所遁逃;十手所指,無處藏身!所以是件很嚴肅的事。
從前面的慎獨,到現在的慎處世行為,即使無人也要當做有人觀之,做到為人處事光明無愧。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這句話非常有趣,也是很厲害的一句話。
指的是「財富」與「德行」對於人和物之間的影響,也側面體現前面修身的重要性。
富能潤屋,可使家宅華麗端莊;德能潤身,可使人之德,人之心清靜高雅,內在的精神得以升華。
「屋以物富而潤,人以德富而潤。」
我們做到內外兼修,這乃是世間常理,亦為易經中的內外和諧一說。
而「心廣體胖」一詞,直接點明了心境與身體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內在與外在的聯繫。
心廣者,胸懷寬廣也,容人之短,容物之缺,無所不容;體胖者,非指身形肥胖,而言身心安泰。
也就是心境豁達則身體安康,反之則身心俱疲。前者也能叫無憂,後者便是無憂則體胖。
現實生活中,往往心胸寬廣,豁達的人,能活得更加自在、健康、幸福。
因為他們內心平和,無憂無慮,享受生活的美好,也是德潤身的一種完美體現,這也是陰和陽的平衡,乃是自然之道。
最後,「故君子必誠其意」。這便是總結之語,也是曾子對於君子的要求。
修身之要在於誠意,有了它,才能正心修身,然後去內聖外王。君子應以誠為本,不論對己對人,皆真誠無欺,方可立身處世,得眾人之尊重與信任。
《道德經》: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意正心者,不敗之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