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分享叄
《大學》開篇講了三條綱,也就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接下來便繼續講了八條目之間的關係。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其實就是人至社會的遞次目錄,這兩大段講的是,八條目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核心還是「人」。
不論什麼人放在第一位,想做事先做人。
首先第一句「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這裡的明明德於天下,可以理解為欲想在天下弘揚大道,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並不是所謂的征服天下,武力戰勝,那叫【霸道】燒殺掠奪到最後,終究會物極必反,大英帝國就是很好一個例子,1997年最後一個殖民地回歸咱們後,100年的時間白忙活一場……
而平天下叫【王道】是做天下的共主,很多外國人就不信鄭和七下西洋的事,就講你們當時明朝經濟、軍事、人口這麼龐大,為何不趁機將其他地方占為殖民地呢?
但他們不知道,也不會理解,我們中國強盛,卻不去侵犯別人,你可以來朝貢,與我們互通有無。
什麼弱肉強食叢林法則,我們就是受了西方,的這惡劣文化的影響,只有王道才是真理,這才叫平天下。
我們自己的國家國富民強,國泰民安,百姓有了自己的心靈樂園,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才叫贏。
如此一來,使別國紛紛來效仿我們,羨慕我們,我們也不吝嗇,像當時韓國非要說孔子是他們的,那就是你們的咯,孔子屬於全世界。
由內而外,由遠至近。欲在天下弘揚大道之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想要管理好家族,要先修養自身的品性。
想要修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想讓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取知識,而其的途徑,在研究萬事萬物。
所以想要實現心中的宏偉目標,必須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修擴展至家庭,在國家,在天下,而這一切都與個人的修養有著關係。
畢竟小事瑣事天天有,那些大事不會這麼頻繁,我們又不是皇上,做事也不必太分大小,什麼事一樣認真對待。
接著下一句: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皆是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至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意思就是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中也可以至達官顯貴,都應該把「修身」作為人之根本。
周武王曾言,人乃萬物之靈。
人人皆可為堯舜,每個人都有成為聖人,還有佛的潛力,不外乎就是看我們如何開發自身,提高認知,修身養性罷了。
不分身份,一律平等,修身為本。何為修身?其實就是修養人格品德,培養道德行為習慣,就是明明德……
修身乃人生的方向標,方向錯了,人生就會出問題,世界也會出問題,畢竟社會的和諧,建立在每個人的自我完善上。
因為如果一個人修身不濟,正好又位高權重,那麼,他的每一天都附著著無盡的巨大誘惑,畢竟位高權重也是刀尖之蜜,是把雙刃劍。
不修身,不修養品性,哪怕你走得再快,走得再高,風險也是等量的,很快就會落入陷阱!
所以哪怕上至天子,仍然也要以修身為本。
下一句:「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這是進一步強調了修身的重要性,因為一個人的本亂了,那麼它的末(家國天下理想等)是永遠不會有好結果的。
所謂內聖外王,你內聖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沒做好,那外王的治國齊家平天下就不會實現,沒有一個品性不行,事卻幹得很漂亮的人。
哪怕僥倖有,那都是虛的,假的,不長遠的,本亂的。
下一句:「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言就是如一人本末倒置,該重視的事卻輕視,反倒對於自己應當輕視的卻過分重視,如此想有所作為,不可能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修身養性是一定大於名利物慾的,如果相反,那就大錯特錯!
我們不僅對待生活要如此,愛情亦是如此。
我們應該重視愛人的品德,多去看他怎麼做,少去看他怎麼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他對待每個人的態度就能看出端倪。
我們應該去輕視一個人的外在,長相話語還有物利等,長得再帥是個渣男,仍然不幸福;說話再動人,結果是個行動上的矮子,那就是在放屁;再有錢嫁入豪門,仍然可能不自由,不幸福,受制於人……
生活如此,治國如此,愛情如此,什麼都是如此,我們要厚者當厚,薄者當薄,如若不然,未之有也!
我們看現在的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拼爹」「拼人脈」「拼家境」。
你們說這三種現象存在嗎,當然存在,而且從古至今一直都沒有消停過,而且永遠都會有,但這一切的外在因素只占五成,還有一半牢牢的捆綁在自己手中,就是自己真才實學,良好品行。
有句話叫做: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一人不僅毫無能力,還一貧如洗,難道找點小關係,花點小錢,就能改變人生走向命運巔峰?
那我還是建議去買張彩票賭一賭吧,一句話,德不配位至多改變眼下的處境,長遠來看,我們進步,我們改變命運的因素究竟是啥?
靠的是自己的智慧,靠的是海納百川的胸懷,靠的是自強不息的奮鬥品格,靠的是為人處世的圓滑,靠的是堅定不移的意志……
最後:「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總結了之前的所有論述,知道了,以修身為本才算「知本」,並堅持修身,自強不息,那就是至知。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其實就是人至社會的遞次目錄,這兩大段講的是,八條目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核心還是「人」。
不論什麼人放在第一位,想做事先做人。
首先第一句「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這裡的明明德於天下,可以理解為欲想在天下弘揚大道,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並不是所謂的征服天下,武力戰勝,那叫【霸道】燒殺掠奪到最後,終究會物極必反,大英帝國就是很好一個例子,1997年最後一個殖民地回歸咱們後,100年的時間白忙活一場……
而平天下叫【王道】是做天下的共主,很多外國人就不信鄭和七下西洋的事,就講你們當時明朝經濟、軍事、人口這麼龐大,為何不趁機將其他地方占為殖民地呢?
但他們不知道,也不會理解,我們中國強盛,卻不去侵犯別人,你可以來朝貢,與我們互通有無。
什麼弱肉強食叢林法則,我們就是受了西方,的這惡劣文化的影響,只有王道才是真理,這才叫平天下。
我們自己的國家國富民強,國泰民安,百姓有了自己的心靈樂園,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才叫贏。
如此一來,使別國紛紛來效仿我們,羨慕我們,我們也不吝嗇,像當時韓國非要說孔子是他們的,那就是你們的咯,孔子屬於全世界。
由內而外,由遠至近。欲在天下弘揚大道之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想要管理好家族,要先修養自身的品性。
想要修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想讓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取知識,而其的途徑,在研究萬事萬物。
所以想要實現心中的宏偉目標,必須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修擴展至家庭,在國家,在天下,而這一切都與個人的修養有著關係。
畢竟小事瑣事天天有,那些大事不會這麼頻繁,我們又不是皇上,做事也不必太分大小,什麼事一樣認真對待。
接著下一句: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皆是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至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意思就是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中也可以至達官顯貴,都應該把「修身」作為人之根本。
周武王曾言,人乃萬物之靈。
人人皆可為堯舜,每個人都有成為聖人,還有佛的潛力,不外乎就是看我們如何開發自身,提高認知,修身養性罷了。
不分身份,一律平等,修身為本。何為修身?其實就是修養人格品德,培養道德行為習慣,就是明明德……
修身乃人生的方向標,方向錯了,人生就會出問題,世界也會出問題,畢竟社會的和諧,建立在每個人的自我完善上。
因為如果一個人修身不濟,正好又位高權重,那麼,他的每一天都附著著無盡的巨大誘惑,畢竟位高權重也是刀尖之蜜,是把雙刃劍。
不修身,不修養品性,哪怕你走得再快,走得再高,風險也是等量的,很快就會落入陷阱!
所以哪怕上至天子,仍然也要以修身為本。
下一句:「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這是進一步強調了修身的重要性,因為一個人的本亂了,那麼它的末(家國天下理想等)是永遠不會有好結果的。
所謂內聖外王,你內聖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沒做好,那外王的治國齊家平天下就不會實現,沒有一個品性不行,事卻幹得很漂亮的人。
哪怕僥倖有,那都是虛的,假的,不長遠的,本亂的。
下一句:「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言就是如一人本末倒置,該重視的事卻輕視,反倒對於自己應當輕視的卻過分重視,如此想有所作為,不可能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修身養性是一定大於名利物慾的,如果相反,那就大錯特錯!
我們不僅對待生活要如此,愛情亦是如此。
我們應該重視愛人的品德,多去看他怎麼做,少去看他怎麼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他對待每個人的態度就能看出端倪。
我們應該去輕視一個人的外在,長相話語還有物利等,長得再帥是個渣男,仍然不幸福;說話再動人,結果是個行動上的矮子,那就是在放屁;再有錢嫁入豪門,仍然可能不自由,不幸福,受制於人……
生活如此,治國如此,愛情如此,什麼都是如此,我們要厚者當厚,薄者當薄,如若不然,未之有也!
我們看現在的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拼爹」「拼人脈」「拼家境」。
你們說這三種現象存在嗎,當然存在,而且從古至今一直都沒有消停過,而且永遠都會有,但這一切的外在因素只占五成,還有一半牢牢的捆綁在自己手中,就是自己真才實學,良好品行。
有句話叫做: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一人不僅毫無能力,還一貧如洗,難道找點小關係,花點小錢,就能改變人生走向命運巔峰?
那我還是建議去買張彩票賭一賭吧,一句話,德不配位至多改變眼下的處境,長遠來看,我們進步,我們改變命運的因素究竟是啥?
靠的是自己的智慧,靠的是海納百川的胸懷,靠的是自強不息的奮鬥品格,靠的是為人處世的圓滑,靠的是堅定不移的意志……
最後:「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總結了之前的所有論述,知道了,以修身為本才算「知本」,並堅持修身,自強不息,那就是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