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科舉之路
周明的生活逐步回歸平靜,日子有條不紊地流淌著。每天清晨,曙光尚未完全驅散夜色的涼意,他便已起身,在窗前的書案前就座,翻開泛黃的書卷,沉浸在古人的智慧之中。夜幕降臨,燭光搖曳,他又在小蓮的陪伴下,認真地複習當天所學。小蓮時而為他添上一盞熱茶,時而靜靜地坐在一旁,看著自家少爺專注的模樣。周文遠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心中滿是欣慰,覺得兒子終於走上了正軌,特意為他聘請了一位名師,助力他籌備科舉考試。
「子瑜,科舉之路,道阻且長,其間艱辛遠超你的想像,你可得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周文遠坐在太師椅上,神色關切,語重心長地說道。
「父親放心,孩兒定當全力以赴,不負您的期望。」周明恭敬地站在一旁,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周文遠微微點頭,臉上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欣慰。他感慨萬千,曾經那個有些懵懂的兒子,如今已然長大,有了自己的目標和追求。
周明的老師姓陳,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儒生。他一生沉浸於經史子集,學識極為淵博,可性格卻十分古板,對於周明那些源自現代的新奇思維和獨特見解,常常感到難以理解。
「子瑜,你這篇文章,文辭優美,立意也佳,只是有些地方過於標新立異,以考官的評判標準來看,恐怕難以接受。」陳老師手持周明的文章,眉頭微皺,目光中帶著幾分憂慮。
「老師,學生只是認為,文章應當有實際的內容,能夠表達真情實感,而不應只是堆砌華麗的辭藻,空有其表。」周明耐心地解釋道,語氣中帶著一絲對傳統觀念的質疑。
陳老師聽後,眉頭皺得更深了,嚴肅地說道:「科舉文章,有其既定的格式和規矩,這是多年來延續下來的傳統。你若想要考取功名,就必須嚴格遵守這些規矩,不可肆意妄為。」
周明表面上點頭稱是,可心中卻暗自思忖,時代在變,文章的評判標準也不應一成不變。他深知,自己必須在這個時代的規則框架內,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才能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
一天傍晚,夕陽的餘暉灑在書房的窗欞上,周明正全神貫注地研讀詩書,小蓮急匆匆地跑了進來,氣喘吁吁地說道:「少爺,李公子來了,正在院子裡等著呢。」
周明放下手中的書,起身快步迎了出去。只見李逸站在庭院中,手裡拿著一卷書,臉上洋溢著溫和的笑容。
「子瑜兄,我今日偶然在藏書閣中發現了一本好書,覺得對你準備科舉定會有所幫助,便迫不及待地拿來與你分享。」李逸說著,將手中的書遞了過去。
「多謝子安兄,如此費心,實在讓子瑜感動。」周明接過書,輕輕翻開,發現竟是一本極為珍貴的《論語》注釋本,書中的批註詳實而深刻。
「這本書是我家中先輩所留,裡面的註解頗為獨到,希望能為你備考添一份助力。」李逸笑著解釋道。
周明感激地點點頭,眼中滿是感動:「子安兄如此情誼,子瑜沒齒難忘。」
李逸擺了擺手,笑道:「你我兄弟,不必如此見外。對了,過幾日有個文會,是長安城一眾文人雅士的聚會,大家會在一起探討文章、交流心得,你可有興趣一同前往?」
「文會?」周明微微一愣,隨即眼中閃過一絲興奮。他深知,這是一個結識各界才俊、拓展人脈的絕佳機會。
「是一些文人墨客的聚會,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感悟。」李逸進一步解釋道。
周明心中一動,毫不猶豫地答應道:「如此盛事,子瑜自然願意前往,還望子安兄多多關照。」
文會當日,周明和李逸一同來到了一處幽靜雅致的庭院。庭院中,繁花似錦,綠草如茵,環境十分宜人。此時,庭院裡已經聚集了不少人,大家三五成群,熱烈地討論著文章和詩詞,氣氛十分融洽。
「子瑜兄,來,我為你介紹一下,這位便是韓愈,字退之。」李逸帶著周明走到一位氣質儒雅的男子面前,熱情地介紹道。
周明心中猛地一震,沒想到自己竟能在這裡與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相遇,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原來是退之兄,久仰大名,今日得見,實乃子瑜之榮幸。」周明恭敬地拱手行禮,眼中滿是敬仰。
韓愈微微一笑,神色溫和:「子瑜兄客氣了。聽聞你近日在籌備科舉,想必頗有心得,可否與我分享一二?」
周明謙遜地說道:「不過是略知皮毛,還望退之兄不吝賜教,多多指點。」
隨後,兩人便圍繞文章之道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周明雖然對唐代的文學理論並不十分熟悉,但憑藉著現代的知識和獨特的思維方式,提出了許多新穎而獨到的觀點。韓愈聽後,不禁連連點頭,眼中滿是讚賞之色。
「子瑜兄的見解,果然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韓愈由衷地讚嘆道。
周明笑了笑,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方式在這個時代能夠得到認可。他明白,自己已經在這個時代的文人圈子裡,成功地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文會結束後,周明和李逸一同離開了庭院。走在回府的路上,夕陽的餘暉將他們的身影拉得長長的。周明忽然問道:「子安兄,在你看來,科舉究竟意味著什麼?」
李逸沉默了片刻,緩緩說道:「科舉雖說是一條通往仕途的道路,但並非人生的唯一選擇。我家世代為官,對科舉的看重程度相對較低。不過,你若一心嚮往,我定會全力支持你。」
周明默默點頭,心中暗自思索。他深知,在這個時代,他必須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
回到周府,周明又一頭扎進了書本之中。他深知,科舉之路充滿了挑戰和艱辛,但他已然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決心為自己的未來奮力一搏。
「子瑜,科舉之路,道阻且長,其間艱辛遠超你的想像,你可得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周文遠坐在太師椅上,神色關切,語重心長地說道。
「父親放心,孩兒定當全力以赴,不負您的期望。」周明恭敬地站在一旁,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周文遠微微點頭,臉上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欣慰。他感慨萬千,曾經那個有些懵懂的兒子,如今已然長大,有了自己的目標和追求。
周明的老師姓陳,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儒生。他一生沉浸於經史子集,學識極為淵博,可性格卻十分古板,對於周明那些源自現代的新奇思維和獨特見解,常常感到難以理解。
「子瑜,你這篇文章,文辭優美,立意也佳,只是有些地方過於標新立異,以考官的評判標準來看,恐怕難以接受。」陳老師手持周明的文章,眉頭微皺,目光中帶著幾分憂慮。
「老師,學生只是認為,文章應當有實際的內容,能夠表達真情實感,而不應只是堆砌華麗的辭藻,空有其表。」周明耐心地解釋道,語氣中帶著一絲對傳統觀念的質疑。
陳老師聽後,眉頭皺得更深了,嚴肅地說道:「科舉文章,有其既定的格式和規矩,這是多年來延續下來的傳統。你若想要考取功名,就必須嚴格遵守這些規矩,不可肆意妄為。」
周明表面上點頭稱是,可心中卻暗自思忖,時代在變,文章的評判標準也不應一成不變。他深知,自己必須在這個時代的規則框架內,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才能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
一天傍晚,夕陽的餘暉灑在書房的窗欞上,周明正全神貫注地研讀詩書,小蓮急匆匆地跑了進來,氣喘吁吁地說道:「少爺,李公子來了,正在院子裡等著呢。」
周明放下手中的書,起身快步迎了出去。只見李逸站在庭院中,手裡拿著一卷書,臉上洋溢著溫和的笑容。
「子瑜兄,我今日偶然在藏書閣中發現了一本好書,覺得對你準備科舉定會有所幫助,便迫不及待地拿來與你分享。」李逸說著,將手中的書遞了過去。
「多謝子安兄,如此費心,實在讓子瑜感動。」周明接過書,輕輕翻開,發現竟是一本極為珍貴的《論語》注釋本,書中的批註詳實而深刻。
「這本書是我家中先輩所留,裡面的註解頗為獨到,希望能為你備考添一份助力。」李逸笑著解釋道。
周明感激地點點頭,眼中滿是感動:「子安兄如此情誼,子瑜沒齒難忘。」
李逸擺了擺手,笑道:「你我兄弟,不必如此見外。對了,過幾日有個文會,是長安城一眾文人雅士的聚會,大家會在一起探討文章、交流心得,你可有興趣一同前往?」
「文會?」周明微微一愣,隨即眼中閃過一絲興奮。他深知,這是一個結識各界才俊、拓展人脈的絕佳機會。
「是一些文人墨客的聚會,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感悟。」李逸進一步解釋道。
周明心中一動,毫不猶豫地答應道:「如此盛事,子瑜自然願意前往,還望子安兄多多關照。」
文會當日,周明和李逸一同來到了一處幽靜雅致的庭院。庭院中,繁花似錦,綠草如茵,環境十分宜人。此時,庭院裡已經聚集了不少人,大家三五成群,熱烈地討論著文章和詩詞,氣氛十分融洽。
「子瑜兄,來,我為你介紹一下,這位便是韓愈,字退之。」李逸帶著周明走到一位氣質儒雅的男子面前,熱情地介紹道。
周明心中猛地一震,沒想到自己竟能在這裡與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相遇,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原來是退之兄,久仰大名,今日得見,實乃子瑜之榮幸。」周明恭敬地拱手行禮,眼中滿是敬仰。
韓愈微微一笑,神色溫和:「子瑜兄客氣了。聽聞你近日在籌備科舉,想必頗有心得,可否與我分享一二?」
周明謙遜地說道:「不過是略知皮毛,還望退之兄不吝賜教,多多指點。」
隨後,兩人便圍繞文章之道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周明雖然對唐代的文學理論並不十分熟悉,但憑藉著現代的知識和獨特的思維方式,提出了許多新穎而獨到的觀點。韓愈聽後,不禁連連點頭,眼中滿是讚賞之色。
「子瑜兄的見解,果然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韓愈由衷地讚嘆道。
周明笑了笑,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方式在這個時代能夠得到認可。他明白,自己已經在這個時代的文人圈子裡,成功地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文會結束後,周明和李逸一同離開了庭院。走在回府的路上,夕陽的餘暉將他們的身影拉得長長的。周明忽然問道:「子安兄,在你看來,科舉究竟意味著什麼?」
李逸沉默了片刻,緩緩說道:「科舉雖說是一條通往仕途的道路,但並非人生的唯一選擇。我家世代為官,對科舉的看重程度相對較低。不過,你若一心嚮往,我定會全力支持你。」
周明默默點頭,心中暗自思索。他深知,在這個時代,他必須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
回到周府,周明又一頭扎進了書本之中。他深知,科舉之路充滿了挑戰和艱辛,但他已然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決心為自己的未來奮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