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篇二十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題:道無常

  道無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夫道者,宇宙之綱常也,自然之理法也。自古及今,聖賢垂訓,莫不本乎此道。道無形而遍存,無象而普照,不可得而見,不可得而聞,惟智者能悟之,惟仁者能守之。

  昔孔子游於魯,觀河之逝水,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知道之不息,如江河之流,恆久彌新。夫道之於人,猶水之於魚,魚不得水則死,人不得道則亂。故君子務本,其本在道。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蓋言道非易行,非智勇兼備,難以致遠。是以,明道之人,雖遭百折千難,終不改其志,不易其道。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為物,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夫道不可言傳,不可筆錄,惟有心領神會,方得其真。故學者須虛心若愚,滌除雜念,方可窺道之一斑。

  莊子夢蝶,不知周也。蝶與周,一也。此乃道之所寄,物我兩忘,形神俱化。道之所在,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是故,聖人以道治身,以道齊家,以道治國,以道平天下。

  夫道之用,無窮無盡,深不可測。行道者,當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戒慎恐懼,不敢稍懈。道之行也,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和以處世,敬以待人。

  故曰:道無常,而道常在。行道之人,當如是矣。

  題:聖人獨善其身,獨行其道

  自古聖賢,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志。夫聖人者,何也?非獨善其身,亦獨行其道者也。若夫聖人之道,豈易行哉?然其道雖難,猶有志之士,願蹈之而弗悔也。

  昔孔子游於魯,見顏回鼓瑟而志在高山,喟然嘆曰:「善哉!回也。」顏回對曰:「夫子之道高矣,弟子未能及也。」夫顏子之於孔門,可謂獨善其身矣。然其所以能獨善者,以其能獨行聖人之道也。

  且夫獨善其身者,非徒潔己而已,必也正心誠意,克己復禮。如孟子所言:「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故聖人之道,貴在守矩也。然而獨行其道者,非謂孤高自許,乃在於推己及人,以道化俗。如《易》云:「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之道,即獨行之道也。

  噫!世道多艱,人心不古。今之人,或貪名逐利,或沉湎聲色,鮮有志於聖人之道者。然則聖人之道,將遂絕耶?不然。蓋天之生物,必有其道。聖人之道,天地之心也。天地不滅,聖人之道亦不滅。

  吾輩雖非聖人,然當效法聖人,獨善其身,獨行其道。修身以立德,齊家以治本,治國以安民,平天下以和眾。雖然,此道不易行,然有志者事竟成。故吾輩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期至聖之道,昭昭乎日月,蕩蕩乎乾坤。

  終,聖人之道,非外求也,乃內得也。獨善其身,獨行其道,即是聖人之行也。吾輩當以此為鑑,勉而行之,庶幾無愧於心,無悔於志。

  敬以此文,獻於有志之士,共勉之。

  題:聖人不仁

  夫聖人者,天地之德,日月之明也。古往今來,論者多矣,有謂其仁,有謂其智,然亦有雲其不仁者。何哉?蓋因聖人之行,超乎尋常,非常人所能測度也。

  昔孔子游於楚,遇老聃於沛。聃曰:「孔某,汝何以至此?」孔子對曰:「聞子之言,欲觀其人。」聃笑曰:「若夫人之為道,淵乎其深也,浩乎其茫也。吾嘗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若夫仁,則不足以言之矣。」

  孔子退而思其言,三日不語。弟子問焉,孔子曰:「吾始以為道在仁義之間,今乃知仁義之道,非道也。夫道,無為而無不為,無形而形萬象。聖人之所以為聖,非仁之所能囿也。」

  故聖人之於世,行若無為,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於百姓,若冬日之陽,夏日之陰,不求回報,不圖功名。然而天下莫不悅服,四海之內,皆稱頌焉。

  或曰:「聖人不仁,何以得天下之心?」曰:「聖人之不仁,非無情也,乃超脫於情之上。其心如鏡,不將不迎,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是以能應萬物而不失其真。」

  故曰,聖人不仁,仁在其中矣。夫以仁為仁,則有所仁;以不仁為仁,則無所仁而不仁。是故,聖人之不仁,實為大仁,包含天地,涵育萬物,而無名與功。

  庶幾可以窺見聖人之心,而知聖人之不仁,其實大道之所歸也。

  銘陽居士著

  甲辰年四月十二

  版權聲明

  本作品由銘陽居士創作,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轉載或用於商業用途。違者必究。

  銘陽居士敬上

  結束語

  感謝您的閱讀《銘陽居士集》願此書帶給您一份寧靜與美好,讓您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心靈淨土。再次感謝您的支持與陪伴。

  銘陽居士鞠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