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篇(二十一)道教著名人物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道陵

  張道陵者,一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人也。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嘆曰:「此無益於年命之事,遂學黃帝長生之術,而精思服食,以求輕身。」

  後得太上正一明威之道,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並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道陵亦不欲使人知,即言:「汝曹為吾修復公廨橋樑,以先成功者賞之。」

  後得黃帝九鼎丹法,及《九真中經》、《河洛圖》、太清丹經,皆秘訣也。乃擇弟子中謹厚者使治之。如此十餘年,丹成,服之,鬚髮盡白者皆變黑,但日中不飢飯耳。既服丹藥,毒殺禽獸皆死。又以餘藥與雞子、犬鼠食之,皆即死亡。王長知詐,乃自往餌之,亦死。乃棄去。道陵語長曰:「爾不得仙者,以吐納導引失其節度也。」長亦不肯服之。

  後入陽落山中治道,每往來於華陽、雲台二山之間,時以丹書授弟子,教其服氣導引之法。後居渠亭山中,懸石室中,有二大鬼來擊石門,皆手失力而返。道陵因叱之,鬼自去。人問其故?陵曰:「我能使役鬼神。」

  後陵以丹成之效,開諸石壁皆自裂開,或出丹砂,或出黃金,或出白銀,或出玄錫。所得財物,皆以賑救貧窮,不私其利。復游諸都,有聞其名者,求之不見。或有遇者,試令卜筮,莫不靈驗。

  後舉家遷巴蜀,乃虎狼不犯,疫毒之氣不薰其室;山林樹木,鳥獸昆蟲,悉皆感之。後居廣都縣金華山中,合丹功成,服之升天而去。

  後有人陳谷在平旦買藥,將歸,忽見道陵擔兩籠菜黃鶴隨後。谷從之數十里,不覺饑渴。谷怪而問之,道陵曰:「吾辟穀服氣,飲水生芝草,故可千里不饑渴耳。」

  後入青城山,谷亦從而隱焉。

  王重陽

  王重陽,初名中孚,字允卿,後更名喆,字知明,號重陽子,陝西終南山人。

  家世咸陽,最為右族。

  當劉蔣水竹煙霞洞天勝處營茅庵居之,別鑿一泉,號曰活死人墓,又號曰離峰子。

  內全真而外儒飾,以是不及於世。

  弱冠修進士業,系京兆學籍。

  金天眷初,試武舉,中甲科。

  慨然有凌雲之志,時人未之測也。

  一旦解組綬,黜妻子,拂袖而起,易其姓名為喆,字知明,號重陽子。

  隱於終南山,學老子法,穿穴於終南之南,以修真養晦焉。

  遇異人傳修煉之術,所居之地,多仙去者。

  因結庵而坐,日乞一食。

  雖風雨寒暑不輟也,如此三年,乃大悟。

  言未來之事,皆如目見。

  自是棄俗入道,雲遊四方,度化眾生。

  以「詩曲」勸人,深究玄理,參悟人生。

  其詞多抒懷抱,詠山水,亦能歌詠世事。

  其詩清新自然,意境深遠,語言簡練,音韻和諧。

  其思想以「無欲」「清靜」「自然」為本,主張「心空月明」,追求「真我」。

  其學說影響甚廣,後世稱為「全真教」。

  生平著作頗豐,有《重陽真人語錄》《重陽全真集》等行世。

  王重陽以道化人,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為道教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其思想、詩詞、藝術等方面皆有卓越成就,被譽為「道教中興之祖」。

  丘處機

  丘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金代著名道士,為全真教七真之一。年十九出家,於寧海崑崙山,師從王重陽學道。常行備齋戒,時游山林,不與世接。重陽臨終,以全真教託付處機,遂負傳承之任,廣開教化。

  處機性至孝,聞母病,千里赴歸,夜不解帶,曾割股療親疾。及母卒,結廬墓側,居喪三年,哀毀骨立。後遁入磻溪山修煉,門下弟子漸眾,聲名日隆。

  金大定中,召赴闕下,問以長生久視之道。處機對曰:「道家講究清靜無為,修身養性,非但求長生也。」帝悅,賜號「自然先生」。處機乃辭朝歸隱,復還磻溪。

  晚年,元太祖成吉思汗遣使者召見。處機率十八弟子,跋涉萬里,西行至雪山之陽,覲見成吉思皇帝。帝問治國保民之術,處機以道家之言答之:「敬天愛民,清淨無欲。」帝然之,尊處機為「神仙」,命掌天下道教。

  處機雖受尊崇,心常在山林,不久辭歸。途中,多有百姓挽留,祈雨解旱,處機亦多施法助人,神驗顯著。後還居蓬萊仙觀,講道授徒,化導眾生。

  平生著述頗豐,有《磻溪集》、《攝生消息論》等作,流傳至今。終年八十歲,遺蛻葬於蓬萊,後人建祠祀之,稱「長春真人」。

  丘處機一生修行、傳道、弘教之事,其道德高風,影響深遠,為後世所景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