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篇(十三)
《道德經》者,李耳所著也。李耳者,字聃,楚苦縣人,世稱老子。其為人也,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多修道術,養太和之氣,合自然之理。
昔周昭王時,有神童降於苦縣,目有重瞳,手握靈珠,三日能言,五日而步。長而好學,博覽群書,尤善天文地理、陰陽五行之學。嘗仕於周,為柱下史,掌天下之圖籍。後見周室衰微,諸侯爭霸,乃辭官歸隱,西遊至函谷關,著《道德經》五千言,分上下二篇,上論道,下論德。
《道德經》之言,深奧玄妙,言簡意賅。首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天地萬物皆生於有,有生於無。又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言善惡美醜,相生相隨,無善則無惡,無惡則無善。
老子之道,貴在無為而無不為,無欲而無不欲。無為者,非無所事事,乃因勢利導,順其自然。無欲者,非無所求,乃心無掛礙,行無執著。又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言至善之人,如水一般,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居處謙卑,故近於道。
老子之學,影響深遠,後世稱為道家,與儒釋並稱三教。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嘆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言老子之道,高深莫測,如龍乘雲,難以捉摸。
老子之後,道家學派分為數支,有莊子之逍遙遊,列子之清靜無為,文始真人之煉丹養生。然其根本,皆出自《道德經》。《道德經》者,雖五千言,而包含天地,涵蓋陰陽,貫通古今,為道家之宗,為修身治國之道。
老子晚年,騎青牛西去,不知所終。或雲入西域,化為胡王;或雲升仙而去,為太上老君。然其人雖去,其道猶存,流傳千古,永垂不朽。《道德經》者,實為中華文明之瑰寶,哲學思想之精華,值得後人細細品味,深入探究。
太史公曰:老子之道,深邃廣大,包羅萬象。《道德經》之言,雖古猶新,世代傳頌。夫道德之學,非徒修身養性,亦能治國平天下。學者讀之,當深思其義,實踐其道,方得其中味也。
孔子世家
夫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之學問,源遠流長,其道廣大,為儒家學派之宗。孔子之學問,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日積月累,不斷探索之果。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名丘,字仲尼。其先祖乃宋國人,因避亂而遷居魯國。孔子之父叔梁紇,母顏征在,皆賢良之士。孔子幼孤,而志於學,博覽群書,無不通曉。及長,遊歷諸侯,考察風俗,廣交賢士,以求學問之真諦。
孔子之學問,以仁為本,以禮為綱。仁者,愛人也;禮者,敬人也。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乃仁之真諦。孔子又言:「禮之用,和為貴。」此乃禮之要義。孔子之學問,旨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天下歸於和諧。
孔子之教育,以德為先,以才為次。孔子曰:「有教無類。」此言教育之公平。孔子又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此言教育之興趣。孔子之教育,旨在培養德才兼備之士,為國為民效力。
孔子之政治,以民為本,以德為先。孔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此言政治之民主。孔子又言:「政者,正也。」此言政治之公正。孔子之政治,旨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孔子之學術,以經世致用為宗旨。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此言學術之實踐。孔子又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此言學術之創新。孔子之學術,旨在探求真理,造福人類。
孔子之品德,以忠誠為本,以謙遜為飾。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此言品德之高下。孔子又言:「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此言品德之修養。孔子之品德,堪稱千古楷模。
孔子之智慧,以博學為基礎,以思考為方法。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此言智慧之來源。孔子又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此言智慧之境界。孔子之智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孔子之為人,以仁愛為本,以誠信為重。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此言為人之道。孔子又言:「仁者愛人。」此言為人之德。孔子之為人,可謂至善至美。
孔子之學問,流傳千古,影響深遠。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孔子之學問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歷代皇帝皆以孔子為師,尊崇有加。而今,孔子之學問仍為世人所傳頌,為學者所研究,為民眾所信仰。
孔子之學問,實乃中華民族之瑰寶,世界文化之精華。願後人繼續發揚光大,傳承千秋萬代。
莊周者,古之哲人也。生於齊楚之際,時天下紛爭,諸侯割據,而周室衰微,禮樂崩壞。莊子之學,不徇於俗,不囿於物,獨與天地精神相通。其言若出鬼神之口,其行若游無何有之鄉。
莊子之書,多寓言也。以鯤鵬變化,喻道之廣大;以蝴蝶夢,喻生之虛幻。其文辭,或簡或繁,或奧或顯,皆能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其思想,主張自然,無為而治,以無用為大用,以無欲為寶。其視世間名利,如過眼雲煙,不足掛齒。
莊子之學問,深不可測。其論道,曰:「道之所存,師之所長。」其論德,曰:「德充符,則萬物備於我矣。」其論性,曰:「性者,所受於天也。」其論命,曰:「命者,不可說也。」其論心,曰:「心者,君主之官也。」其論物,曰:「物無非物,事無非事。」其論言,曰:「言者,風波也。」其論知,曰:「知者,不必言也。」其論行,曰:「行者,不必知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道」字而已。道者,宇宙之本源,萬物之根本。道無形無名,無為而無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之所存,師之所長。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德」字而已。德者,道之華也。德充符,則萬物備於我矣。德者,內聖外王之道也。內聖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也。外王者,兼愛非攻之道也。內聖外王,道德之極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性」字而已。性者,所受於天也。性善者,道之所存也。性惡者,道之所棄也。性善性惡,皆非性也。性者,中也。中者,和也。和者,道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命」字而已。命者,不可說也。命者,天之道也。命者,人之性也。命者,物之情也。命者,事之變也。命者,言之隱也。命者,知之難也。命者,行之遠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心」字而已。心者,君主之官也。心者,神明之府也。心者,意志之源也。心者,情感之海也。心者,知識之庫也。心者,智慧之舟也。心者,道德之基也。心者,人生之軸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物」字而已。物無非物,事無非事。物者,天地之精華也。物者,陰陽之合和也。物者,五行之運行也。物者,生死之輪迴也。物者,有無之轉化也。物者,虛實之相生也。物者,真假之相對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言」字而已。言者,風波也。言者,心意之表也。言者,事物之象也。言者,道理之傳也。言者,文化之載也。言者,歷史之鑑也。言者,未來之種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知」字而已。知者,不必言也。知者,心之所悟也。知者,目之所見也。知者,耳之所聞也。知者,鼻之所嗅也。知者,舌之所嘗也。知者,身之所觸也。知者,意之所及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行」字而已。行者,不必知也。行者,足之所至也。行者,手之所為也。行者,目之所瞻也。行者,耳之所聽也。行者,鼻之所嗅也。行者,舌之所嘗也。行者,身之所觸也。行者,意之所及也。
昔周昭王時,有神童降於苦縣,目有重瞳,手握靈珠,三日能言,五日而步。長而好學,博覽群書,尤善天文地理、陰陽五行之學。嘗仕於周,為柱下史,掌天下之圖籍。後見周室衰微,諸侯爭霸,乃辭官歸隱,西遊至函谷關,著《道德經》五千言,分上下二篇,上論道,下論德。
《道德經》之言,深奧玄妙,言簡意賅。首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天地萬物皆生於有,有生於無。又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言善惡美醜,相生相隨,無善則無惡,無惡則無善。
老子之道,貴在無為而無不為,無欲而無不欲。無為者,非無所事事,乃因勢利導,順其自然。無欲者,非無所求,乃心無掛礙,行無執著。又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言至善之人,如水一般,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居處謙卑,故近於道。
老子之學,影響深遠,後世稱為道家,與儒釋並稱三教。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嘆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言老子之道,高深莫測,如龍乘雲,難以捉摸。
老子之後,道家學派分為數支,有莊子之逍遙遊,列子之清靜無為,文始真人之煉丹養生。然其根本,皆出自《道德經》。《道德經》者,雖五千言,而包含天地,涵蓋陰陽,貫通古今,為道家之宗,為修身治國之道。
老子晚年,騎青牛西去,不知所終。或雲入西域,化為胡王;或雲升仙而去,為太上老君。然其人雖去,其道猶存,流傳千古,永垂不朽。《道德經》者,實為中華文明之瑰寶,哲學思想之精華,值得後人細細品味,深入探究。
太史公曰:老子之道,深邃廣大,包羅萬象。《道德經》之言,雖古猶新,世代傳頌。夫道德之學,非徒修身養性,亦能治國平天下。學者讀之,當深思其義,實踐其道,方得其中味也。
孔子世家
夫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之學問,源遠流長,其道廣大,為儒家學派之宗。孔子之學問,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日積月累,不斷探索之果。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名丘,字仲尼。其先祖乃宋國人,因避亂而遷居魯國。孔子之父叔梁紇,母顏征在,皆賢良之士。孔子幼孤,而志於學,博覽群書,無不通曉。及長,遊歷諸侯,考察風俗,廣交賢士,以求學問之真諦。
孔子之學問,以仁為本,以禮為綱。仁者,愛人也;禮者,敬人也。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乃仁之真諦。孔子又言:「禮之用,和為貴。」此乃禮之要義。孔子之學問,旨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天下歸於和諧。
孔子之教育,以德為先,以才為次。孔子曰:「有教無類。」此言教育之公平。孔子又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此言教育之興趣。孔子之教育,旨在培養德才兼備之士,為國為民效力。
孔子之政治,以民為本,以德為先。孔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此言政治之民主。孔子又言:「政者,正也。」此言政治之公正。孔子之政治,旨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孔子之學術,以經世致用為宗旨。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此言學術之實踐。孔子又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此言學術之創新。孔子之學術,旨在探求真理,造福人類。
孔子之品德,以忠誠為本,以謙遜為飾。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此言品德之高下。孔子又言:「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此言品德之修養。孔子之品德,堪稱千古楷模。
孔子之智慧,以博學為基礎,以思考為方法。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此言智慧之來源。孔子又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此言智慧之境界。孔子之智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孔子之為人,以仁愛為本,以誠信為重。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此言為人之道。孔子又言:「仁者愛人。」此言為人之德。孔子之為人,可謂至善至美。
孔子之學問,流傳千古,影響深遠。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孔子之學問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歷代皇帝皆以孔子為師,尊崇有加。而今,孔子之學問仍為世人所傳頌,為學者所研究,為民眾所信仰。
孔子之學問,實乃中華民族之瑰寶,世界文化之精華。願後人繼續發揚光大,傳承千秋萬代。
莊周者,古之哲人也。生於齊楚之際,時天下紛爭,諸侯割據,而周室衰微,禮樂崩壞。莊子之學,不徇於俗,不囿於物,獨與天地精神相通。其言若出鬼神之口,其行若游無何有之鄉。
莊子之書,多寓言也。以鯤鵬變化,喻道之廣大;以蝴蝶夢,喻生之虛幻。其文辭,或簡或繁,或奧或顯,皆能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其思想,主張自然,無為而治,以無用為大用,以無欲為寶。其視世間名利,如過眼雲煙,不足掛齒。
莊子之學問,深不可測。其論道,曰:「道之所存,師之所長。」其論德,曰:「德充符,則萬物備於我矣。」其論性,曰:「性者,所受於天也。」其論命,曰:「命者,不可說也。」其論心,曰:「心者,君主之官也。」其論物,曰:「物無非物,事無非事。」其論言,曰:「言者,風波也。」其論知,曰:「知者,不必言也。」其論行,曰:「行者,不必知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道」字而已。道者,宇宙之本源,萬物之根本。道無形無名,無為而無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之所存,師之所長。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德」字而已。德者,道之華也。德充符,則萬物備於我矣。德者,內聖外王之道也。內聖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也。外王者,兼愛非攻之道也。內聖外王,道德之極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性」字而已。性者,所受於天也。性善者,道之所存也。性惡者,道之所棄也。性善性惡,皆非性也。性者,中也。中者,和也。和者,道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命」字而已。命者,不可說也。命者,天之道也。命者,人之性也。命者,物之情也。命者,事之變也。命者,言之隱也。命者,知之難也。命者,行之遠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心」字而已。心者,君主之官也。心者,神明之府也。心者,意志之源也。心者,情感之海也。心者,知識之庫也。心者,智慧之舟也。心者,道德之基也。心者,人生之軸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物」字而已。物無非物,事無非事。物者,天地之精華也。物者,陰陽之合和也。物者,五行之運行也。物者,生死之輪迴也。物者,有無之轉化也。物者,虛實之相生也。物者,真假之相對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言」字而已。言者,風波也。言者,心意之表也。言者,事物之象也。言者,道理之傳也。言者,文化之載也。言者,歷史之鑑也。言者,未來之種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知」字而已。知者,不必言也。知者,心之所悟也。知者,目之所見也。知者,耳之所聞也。知者,鼻之所嗅也。知者,舌之所嘗也。知者,身之所觸也。知者,意之所及也。
莊子之學問,雖深不可測,然其實質,不過一「行」字而已。行者,不必知也。行者,足之所至也。行者,手之所為也。行者,目之所瞻也。行者,耳之所聽也。行者,鼻之所嗅也。行者,舌之所嘗也。行者,身之所觸也。行者,意之所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