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楊制使 全賴愛裝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上一章我們聊了聊生辰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一章我們來聊一下楊志是怎麼把生辰綱這件事給搞砸的。

  關於楊志,電視劇一直在不停的給我們明示暗示一個信息:楊志這個人,命不好!

  我覺得導演與翟乃社老師在溝通角色定位時就已經定下了這個基調,以至於翟老師的楊志,整個面相都呈現著一股委曲求全、命運坎坷的感覺。

  但是當小生讀了原文後才發現,對於楊志,有句古話說得好「性格決定命運」,楊志非但不是命不好,反而可以說楊志的運氣相對於武松、林沖、盧俊義算不錯的了,只是每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每一次的選擇,每一個選擇又影響著他的人生,如果要把楊志的性格總結出兩個關鍵詞,那就是「愛裝逼」與「沒擔當」!

  說楊志遇事沒擔當,從他與高俅的對話中就能窺探一二,原文中楊志去京城使錢運作,以求官復原職時寫道:

  高俅把從前歷事文書都看了,大怒道:「既是你等十個制使去運花石綱,九個回到京師交納了,偏你這廝把花石綱失陷了。又不來首告,倒又在逃,許多時捉拿不著。今日再要勾當,雖經赦宥所犯罪名,難以委用。」把文書一筆都批倒了,將楊志趕出殿帥府來。

  我們撇開對高俅的固有成見,高俅這段話說的有毛病嗎?明顯毫無毛病啊,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公正不阿、識人精準,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十個人出去做同樣的事啊,九個都回京交差了,就你把事情給辦砸了,辦砸了就辦砸了吧,可能確實你運氣不好,遇到風浪什麼的,但是辦砸了之後,你不回來復命首告,你撂挑子就跑路,這可就是你這人品有問題了,如此辦事能力不足,缺乏擔當之人今日還有臉來求我給你復官原職,你想啥呢?」

  很多時候,人犯錯了並不致命,是人都難免會有走背字的時候,但是錯誤發生了,如何去面對錯誤、解決錯誤,就成了接下來事情走向的關鍵!這時的選擇就是彰顯一個人主觀能動性、是否有擔當的關鍵。

  而當楊志被趕出太尉府,回到客店,他有反思自己的問題嗎?沒有,他居然能通過一番思想認識後,成功的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高俅的刻薄!

  原文寫道:楊志悶悶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倫勸俺,也見得是。只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將父母遺體來玷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蔭子,也與祖宗爭口氣;不想又吃這一閃。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刻薄!」心中煩惱了一回。在客店裡又住幾日,盤纏都使盡了。

  而在劇集之中卻將這一段改成了高俅令人抓了楊志下牢,楊志拜託朋友撈自己,結果花光了所有的錢。其實小生可以很不客氣地說,楊志哪會有這樣願意替他上下跑動的朋友!為何這麼說呢?我們看完之後押運生辰綱的過程就能全明白了。

  話說楊志盤纏花盡之後,上街去賣刀換盤纏,卻是遇見了潑皮牛二,楊志面對牛二的一再糾纏,他是怎麼處理的呢?原文有寫:

  楊志霍地躲過,拿著刀搶入來,一時性起,望牛二嗓根上搠個著,撲地倒了。楊志趕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連搠了兩刀,血流滿地,死在地上。

  咱們就說以楊志的身手,他有一百種方法可以揍的牛二起身不得,可是,楊志卻獨獨選擇了成本最大的一種,「三刀捅死牛二」,結果因此又攤上了人命官司!

  如果說你楊志是普通老百姓,面對潑皮無賴的糾纏,萬般無奈之下,血氣上涌失手捅死了人,咱們還能理解,但你是楊志,武舉出生,就算捆上雙手估計擺平三五個牛二都不成問題,你就圖著一時痛快,上去兩刀捅死人!你說這是何苦來哉呢?

  咱們再看,楊志吃了官司到了衙門後,周邊相關人等如何對待楊志?這裡就是小生為何說他命還算不錯的,林沖、武松、盧俊義吃了官司後,碰到的官員,壓牢、節級都是往死里整他們,更是有人買通獄卒要路上結果他們性命!

  反觀楊志,原文中寫道:府尹、押牢節級都可憐他是個好男兒,又為本地除了一害,再者牛二家也沒苦主相告,都是私下裡幫他,把款狀都改的輕了,判了個誤殺,迭配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天漢州橋下眾人,為是楊志除了街上害人之物,都斂些盤纏,湊些銀兩,來與他送飯,上下又替他使用。監押上路時,天漢州橋那幾個大戶科斂些銀兩錢物,等候楊志到來,請他兩個公人一同到酒店裡吃了些酒食,把出銀兩,齎發兩位防送公人,說道:「念楊志是個好漢,與民除害,今去北京,路途中望乞二位上下照覷,好生看他一看。」張龍、趙虎道:「我兩個也知他是好漢,亦不必你眾位吩咐,但請放心。」楊志謝了眾人,其餘多的銀兩,盡送與楊志做盤纏,眾人才各自散了。

  可見楊志吃了官司後遇到的官員也好,百姓也罷,都是可憐楊志,並處處替他周道、方便的,不說楊志碰到董超、薛霸這種為了錢敢謀林沖性命的污吏,就是碰到之後加入了替天行道組織、號稱梁山好漢的戴宗、施恩,那也夠他楊志吃不了兜著走的。


  楊志的好運氣到此依然在發揮著作用,被迭配去到了大名府後,楊志又因功夫了得深受梁中書賞識,始終有意抬舉楊志,後來更是給了他足以翻身露臉的差事!

  到此為止,楊志真的說不上命不好,求官不成那是因為之前做事做人種下的因,身陷囹圄依然是他自己做事不想後果過於魯莽造成的,可以說他的運氣已經很不錯了,遇到的人也都算得上好人,雖然說梁中書為了抬舉他刻意安排了軍中校尉一眾人比武,給了楊志露臉的機會,這裡面肯定也有梁中書有意培育屬於自己的武將、心腹勢力的小心思,可是將你從「賊配軍」抬舉到與能索超平起平坐的「管軍提轄使」,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俗話說「好心難救該死的鬼」,楊志接下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操作卻把自己徹底給送上了「江湖!」

  關於之前運送花石綱的差事為何就他楊志辦砸了,書中沒有詳細記錄,但是押運生辰綱的整個經過,書中可是記錄的清清楚楚,我相信,運送花石綱時楊志的表現應該跟運送生辰綱差不太多!

  我們看看這一次運送生辰綱,如果楊志順利完成任務,會得到什麼樣的好處?

  首先自然是在梁中書這裡的地位更上一層樓,但,這還不是最大的好處,因為梁中書說:「我有心要抬舉你,這獻生辰綱的札子內,另修一封書在中間,太師跟前重重保你受道敕命回來!」

  這是高官高官替你跟國家級領導討敕命的帖子,為什麼梁中書沒有安排聞達、李成、索超去幹這活?我們從之前比武場上樑中書對待周瑾的態度(原文第十四章:急先鋒東郭爭功 青面獸北京鬥武,原文較長,這裡就不做摘錄了)就可以看出這些武將與梁中書這個文官之間是面和心不和的,那這次護送生辰綱能露臉的事情,梁中書自然想要讓自己的心腹去做!小生大膽猜測一下,去年的生辰綱很可能就是周瑾的手下或者由周瑾推薦的人護送的,結果讓梁中書在蔡太師那裡丟夠了面子,故而梁中書對周瑾才會那般的厭惡!

  在青面獸北京鬥武篇中原文有寫:楊志就弓袋內取出那張弓來,扣得端正,擎了弓,跳上馬,跑到廳前,立在馬上,欠身稟復道:「恩相,弓箭發處,事不容情,恐有傷損,乞請鈞旨。」梁中書道:「武夫比試,何慮傷殘?但有本事,射死勿論。」楊志得令,回到陣前。

  「但有本事,射死勿論」這話從領導口裡說出來,已經是相當嚴重了!

  那麼,到目前為止,可以說只要楊志按著常規路數走,順噹噹的把事情辦完,可以說前途一片光明,但是,楊志這貨一旦命途稍顯順利就忍不住的要裝逼作死,我們來看看楊志都是如何作的:

  先是關於押送方式的討論,梁中書表示,安排軍士正常護送,再多多加派人手,楊志表示:「如此這般,楊志去不得了!」

  楊志給的理由是如此過於大張旗鼓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而且這些軍士一聽到賊人來了都是先走了的!前面我們分析過,這種省級大佬送給國家級大佬的東西,真正的黑社會組織是不會動心思的,也就晁蓋劉唐這種半瓶水加小混混才會把它當寶貝,另外,什麼叫「一聽賊人來了,這些軍士都是先走了的?」你楊志這事情還沒開始呢,就先把手下的團隊人員貶損一遍?你也太會當領導了吧!而且楊志還大言不慚的加了一句「恩相便差五百人去,也不濟事」,那小生想知道,如果真是這樣,武松替陽穀縣知縣押送金銀去東京,又是怎麼送過去的呢?咱們順便看看陽穀知縣與武松就護送金銀的對話:

  卻說本縣知縣自到任以來,卻得二年半多了。賺得好些金銀,欲待要使人送上東京去,與親眷處收貯使用,謀個升轉,卻怕路上被人劫了去,須得一個有本事的心腹人去便好。猛可想起武松來:「須是此人可去。有這等英雄了得!」當日便喚武松到衙內商議道:「我有一個親戚,在東京城裡住,欲要送一擔禮物去,就捎封書問安則個。只恐途中不好行,須是得你這等英雄好漢方去得。你可休辭辛苦,與我去走一遭,回來我自重重賞你。」武松應道:「小人得蒙恩相抬舉,安敢推故?既蒙差遣,只得便去。小人也自來不曾到東京,就那裡觀看光景一遭。相公明日打點端正了便行。」知縣大喜,賞了三杯,不在話下。次日早起來,拴束了包裹,來見知縣。那知縣已自先差下一輛車兒,把箱籠都裝載車子上,點兩個精壯士兵,縣衙里撥兩個心腹伴當,都吩咐了。那四個跟了武松,就廳前拜辭了知縣,拽紮起,提了朴刀,監押車子,一行五人,離了陽穀縣,取路望東京去了。

  武松就帶了四個人,就把知縣兩年多搜刮下來的金銀器物給安安全全的送過去了,兩相對比,小生說楊志裝神弄鬼實在不是冤枉他!

  而且楊志還拿去年生辰綱丟失的事情說事,這本就是梁中書心裡的一個疤,楊志作為下屬赤裸裸的去揭它,梁中書聽後肯定會心裡不快,但是,最後梁中書還是同意了楊志的建議。


  接著,在人員安排上楊志又與梁中書有了分歧,梁中書說安排謝老都管並兩個虞候一塊去,楊志又說:如此這般,楊志又是去不得了!」理由是這路上萬一起了分歧,老都管是蔡夫人的人,太師家的老管家,自己不便於差遣,肯定誤事。大家看,楊志這一下為零裝那個啥,幾乎把整個項目組的人都給得罪了!當然,在大點職場混過的人看到這裡也許還能表示理解,畢竟沒有明確的指揮權,確實很容易在執行過程中產生分歧耽誤事兒,但是你說話的方式能不能緩和一點呢?你跟領導產生分歧時,表達自己看法的第一句就是:如果這樣,那我幹不了啦!」試問哪個領導能一再忍受自己下屬用這樣的方式跟自己討價還價?

  咱們來看梁中書對老都管與兩個虞候做交代時的言語:

  隨即喚老謝都管並兩個虞侯出來,當廳吩咐道:「楊志提轄情願委了一紙領狀,監押生辰綱,十一擔金珠寶貝,赴京太師府交割,這干係都在他身上。你三人和他做伴去,一路上早起、晚行、住歇,都要聽他言語,不可和他彆拗。夫人處吩咐的勾當,你三人自理會,小心在意,早去早回,休教有失。」

  很明顯大領導對楊志已經有意見了,起初確實是抬舉楊志做這件事情,楊志卻一再裝那個啥,為了顯得自己經驗豐富,跟領導頂牛,現在大領導的言語中已經明確告訴眾人,事情都按楊志說的辦,都聽楊志的,但是出了事,辦砸了,所有干係都在楊志一人身上,這不是鬼催的嗎?楊志三言兩語就把本來的一件好機遇給作到了這樣的境地,不說接下來沒了問責義務的眾人會不會配合楊志行事,但是幾乎可以斷定的就是,哪怕這事辦好之後,梁中書也不會再器重抬舉楊志了。

  並且說,就算楊志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事情能順利執行為出發點考慮,可是,接下來楊志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的行為就更加不可理喻了。

  楊志一行十五人挑著擔子出發後,一路上對軍士那是各種打罵呼喝,你說你讓軍士們推幾輛車不行嗎?晁蓋一夥偽裝成賣棗子的都還人手推輛車,你們十五個人裝成商販推個車就不行了嗎?既然要裝成商販就應該有個商販樣子,你們一行十五人,從北京大名府到東京開封府去做買賣,卻一輛手推車都沒有,十一個人挑擔子,四個人空手走,這不會更加奇怪,更加引人注意嗎?再說如果推了車,就能多帶點乾糧、酒水,也就犯不著荒山野嶺的跟人買酒喝了

  雖然這裡原文的篇幅很長,但小生還是得摘錄下來跟大家逐一閱讀分析,因為劇集中對此段得改動頗大,只有細讀原文,才能清楚看到楊志是如何一步步把事情給辦砸了的:

  那十一個廂禁軍,擔子又重,無有一個稍輕,天氣熱了行不得,見著林子,便要去歇息,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逼趕要行。兩個虞侯雖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氣喘了行不上。楊志也嗔道:「你兩個好不曉事!這干係須是俺的,你們不替洒家打這夫子,卻在背後也慢慢地挨,這路上不是耍處!」那虞侯道:「不是我兩個要慢走,其實熱了行不動,因此落後。前日只是趁早涼走,如今怎地正熱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勻。」楊志道:「你這般說話,卻似放屁!前日行的須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尷尬去處,若不日裡趕過去,誰敢五更半夜走?」兩個虞侯口裡不道,肚中尋思:「這廝不直得便罵人。」楊志提了朴刀,拿著藤條,自去趕那擔子。兩個虞侯坐在柳蔭樹下,等得老都管來,兩個虞侯告訴道:「楊家那廝,強殺只是我相公門下一個提轄,直這般會做大老!」都管道:「須是相公當面吩咐道休要和他彆拗,因此我不做聲,這兩日也看他不得,權且耐他。」兩個虞侯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話兒,都管自做個主便了。」老都管又道:「且耐他一耐。」當日行到申牌時分,尋得一個客店裡歇了。那十個廂禁軍雨汗通流,都嘆氣吹噓,對老都管說道:「我們不幸做了軍健,情知道被差出來,這般火似熱的天氣,又挑著重擔,這兩日又不揀早涼行,動不動老大藤條打來,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們直恁地苦!」老都管道:「你們不要怨悵,巴到東京時,我自賞你。」眾軍漢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們時,並不敢怨悵。」又過了一夜。

  上文中楊志如果不耍威風,不裝那個啥,在路上面對眾人的不理解時,像老都管這樣對眾人說上一句「老都管、二位虞候、各位兄弟,楊志承蒙中書大人看得起,給了這份差事,這幾天就辛苦各位多擔待,我們一塊兒抓緊把這事辦了,到了大名府交了差,楊志做東請各位兄弟好生吃喝耍一耍,以後咱們就是自家兄弟了,在中書府上還望老都管、各位兄弟多多看顧一二!」,途中也許就不會屢次生出事端。

  可他楊志就是不願意,因為按正步走還怎麼顯出他楊志的見識與能耐呢?

  次日天色未明,眾人起來,都要趁涼起身去。楊志跳起來喝道:「那裡去!且睡了,卻理會。」眾軍漢道:「趁早不走,日裡熱時走不得,卻打我們。」楊志大罵道:「你們省得甚麼?」拿了藤條要打,眾軍忍氣吞聲,只得睡了。當日直到辰牌時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飯走,一路上趕打著,不許投涼處歇。那十一個廂禁軍口裡喃喃訥訥地怨悵,兩個虞侯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聽了,也不著意,心內自惱他。話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個人沒一個不怨悵楊志。


  路程走了十來天,一行十五人,十四個人都對楊志一肚子怨氣,做人做到這份上,我真的懷疑楊志是否真有帶兵打仗的能力!如果這是在戰場上,還沒開打,主帥各種行為就已經讓團隊內部離心離德,真到了雙方交戰時,下面各級軍官兵卒如何肯貫徹執行將令呢?咱們接著看:

  當時一行十五人奔上岡子來,歇下擔仗,那十四人都去松陰樹下睡倒了。楊志說道:「苦也!這裡是甚麼去處,你們卻在這裡歇涼?起來快走!」眾軍漢道:「你便剁做我七八段,其實去不得了!」楊志拿起藤條,劈頭劈腦打去,打得這個起來,那個睡倒,楊志無可奈何。

  事情走到眼下的境地手下的人已經開始徹底擺爛了,這樣的情況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說,那就是「不出意外的話肯定要出意外了」,身為管理者,十四五天的時間能把團隊帶成這樣,楊志也算是獨一份了。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老都管始終按著梁中書的指示,對於楊志一路的行為沒有做出過多的干涉,反而一直充當著楊志與兩個虞候之間的緩衝劑,盡力的協調著虞候的怨氣,並不是如電視中那般倚老賣老不斷的拱火、挑釁!我們繼續往下看

  只見兩個虞侯和老都管氣喘急急,也巴到岡子上松樹下坐了喘氣。看這楊志打那軍健,老都管見了說道:「提轄,端的熱了走不得,休見他罪過。」楊志道:「都管,你不知這裡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地名叫做黃泥岡。閒常太平時節,白日裡兀自出來劫人,休道是這般光景,誰敢在這裡停腳!」兩個虞侯聽楊志說了,便道:「我見你說好幾遍了,只管把這話來驚嚇人!」老都管道:「權且教他們眾人歇一歇,略過日中行如何?」楊志道:「你也沒分曉了!如何使得?這裡下岡子去,兀自有七八里沒人家,甚麼去處,敢在此歇涼!」老都管道:「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趕他眾人先走。」

  到了這裡,是老都管十來天第一次當面對楊志的行為提出好意的勸誡,楊志的反應呢?開口就是一句「你也沒分曉了!」,楊志這樣的表現在眾人眼中只能用「拿著雞毛當令箭」來形容了,不管是說在中書府上的身份地位,還是說年齡如此大了的長者跟著你這樣折騰了十來天,面對他的好意勸誡、調劑,應有的尊重,你應該也要表現一下吧,話說的軟乎點不行嗎?楊志這樣的態度只會把所有人都推到對立面,當所有人都站在你的對立面時,你還想把一個項目順利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了,就算眾人礙於事情嚴重性憋著一口氣跟你把事情辦完了,你說你回去後得有多少穿不完的小鞋,背不完的鍋呢?我們再看

  楊志拿著藤條喝道:「一個不走的,吃俺二十棍。」眾軍漢一齊叫將起來,數內一個分說道:「提轄,我們挑著百十斤擔子,須不比你空手走的,你端的不把人當人!便是留守相公自來監押時,也容我們說一句,你好不知疼癢,只顧逞辯!」楊志罵道:「這畜生不慪死俺!只是打便了。」拿起藤條,劈臉便打去。老都管喝道:「楊提轄,且住!你聽我說,我在東京太師府里做奶公時,門下官軍,見了無千無萬,都向著我喏喏連聲。不是我口剗,量你是個遭死的軍人,相公可憐抬舉你做個提轄,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職,值得恁地逞能!休說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莊一個老的,也合依我勸一勸。只顧把他們打,是何看待?」楊志道:「都管,你須是城市裡人,生長在相府里,那裡知道途路上千難萬難。」老都管道:「四川、兩廣也曾去來,不曾見你這般賣弄。」楊志道:「如今須不比太平時節。」都管道:「你說這話,該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恁地不太平?」

  面對楊志持續的二逼行為(請原諒,小生真是不罵他不爽了)所有人幾乎全都爆發了,老都管與楊志此時的對話往小了說是跟楊志爭辯,往大了說,這句話足以讓楊志再次萬劫不復,因為這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倒是說說今日這天下怎麼就不太平了?你跟太師爺,或者說你跟中書大人好好解釋解釋現在這天下怎麼個不太平法!就你這句話,判你個割舌頭都是輕的!」,這個帽子一旦扣下來,所產生的後果絕對夠楊志喝一壺的了!很多時候在職場中,在體制內,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許多看似無心的言語行為,背後帶來的漣漪效應都是巨大的,所以老話才說要「謹言慎行」!

  緊接著晁蓋等人出現,順利劫走了財物,吳用的計謀高嗎?說實話真不高!此時的吳用還是初出茅廬第一戰,隨著故事的發展,角色的經歷,吳用這個人的成長是巨大的。如果說楊志讓十來個軍士推上太平車,就能延路補給足夠的酒水乾糧,自然犯不著買白勝的酒,如果楊志聽梁中書的建議,多帶上三五十個軍校,一路大搖大擺的過州穿府,當地地方官不都得迎接送往?晁蓋這八個人還真敢提著刀上去硬搶嗎?可是呢?楊志就是不按正步走,一路上裝神弄鬼搞的整個隊伍怨聲載道,最後才著了吳用的道!

  現在財物被劫了,楊志又站在了命運的十字路口,他需要作出抉擇,是面對還是逃避?數年前,當楊志運送花石綱失陷時他也曾站在如此時一般的抉擇面前,那時的楊志選擇了逃避,今日的楊志有勇氣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嗎?楊志沒有這個勇氣,他依然再次選擇了逃避,這不經讓我想起在很多小說、影視劇里,主人公站在命運的懸崖之上常常懊悔不已,幻想著如果給自己一次重來的機會,就一定能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但是「性格決定命運」的殘酷往往就體現在這裡,看似不同的事件,結果都是將人置於相同的處境之中,再次處於同樣的境地,大多數人依然會潛意識的尊於本心做出相同的選擇,在突發困境危境之時,能短時間內權衡利弊、吸取以往教訓做出所謂正確選擇的人永遠都是少數,生性積極的人面對危境往往選擇挑戰,而生性消極的人面對危境時往往選擇先迴避,我這裡並不是說選擇挑戰就是正確的,選擇迴避也不代表就是錯誤,因為積極不一定就會成功,也許撲面而來的將是驚濤駭浪般的反噬,消極也不一定就會失敗,也許退一步真的就能海闊天空!

  但是具體到楊志這個人,生辰綱這件事情,我們可以說就是此前種種裝逼的行為導致楊志最終將自己一步步推到了命運的懸崖邊上,這一點是肯定的,我們接著來看看原文中對於楊志做出選擇的描寫:

  原來楊志吃的酒少,便醒得快,爬將起來,兀自捉腳不住。看那十四個人時,口角流涎,都動不得,楊志憤悶道:「不爭你把了生辰綱去,教俺如何回去見得梁中書?這紙領狀須繳不得,就扯破了。如今閃得俺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待走那裡去?不如就這岡子上尋個死處。」撩衣破步,望著黃泥岡下便跳。卻待望黃泥岡下躍身一跳,猛可醒悟,拽住了腳,尋思道:「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比及今日尋個死處,不如日後等他拿得著時,卻再理會。」回身再看那十四個人時,只是眼睜睜地看著楊志,沒個掙扎得起。楊志指著罵道:「都是你這廝們不聽我言語,因此做將出來,連累了洒家。」樹根頭拿了朴刀,掛了腰刀,周圍看時,別無物件,楊志嘆了口氣,一直下岡子去了。

  讀到此處,真心唏噓,楊志面對生辰綱被劫的事實,第一時間想到的解決辦法居然是一死了之,當真正轉身要面對死亡時,立馬又給自己找足了藉口退了回來,到了最後,得出的結果就是別人連累了自己,給了自己跑路足夠的心理安慰。之前面對高俅的責問,楊志得出的結論都是高俅心毒刻薄,不能說一摸一樣,簡直就毫無差別!可以說,楊志反向pua自己著實有一套,讀到這裡,我們基本就能清楚高俅說的「十個制使去押運花石綱獨獨你楊志辦砸了差事,又不來首告,反而在逃!」是怎麼一回事了!實在不是人家高太尉看不起你,而是你楊志做人辦事實在太差!

  再說楊志此時真的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了嗎?沒有!可以說,楊志此時仍然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化險為夷,那我為何如此肯定說楊志仍然有巨大的贏面呢?我們下集再做分析:雲霧繚繞的案子破不破?這是個大問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