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姬仇襲殺周攜王,鄭武公嫁女殺臣奪胡地
姬呂神色凝重地回憶道:「陶兒,自從周朝分裂為二後,天下便從此二分。你父親站在周平王那一邊,而我則選擇留在鎬京,輔助姬余臣。你可能還不知道,在當時,姬余臣代表的是舊秩序,維護著周幽王死後仍舊有很多人認同的王統。」
姬呂的聲音透著一絲感傷與無奈:「我們兄弟自那時起,便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輕嘆一聲,繼續說道:「當時,周攜王所處的舊都鎬京,還有不少擁護者,但形勢早已不容樂觀。尤其是晉國那邊,晉文侯姬仇的叔父晉殤叔篡位,搶走了姬仇的君位。晉文侯逃到周王室避難,他一心想復仇。雖然當時我們試圖從王室提供幫助,但事與願違——就在這關鍵時刻,姜戎部族聯合犬戎進攻周宣王的軍隊,在千畝之戰中將周軍大敗,南國之師全軍覆沒。此戰之後,周朝的實力被極大削弱,周宣王也年老無力,管不了晉國的繼承權問題。」
姬呂停頓了一下,眼神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晉文侯那時候看外援指望不上,便自己聯合弟弟姬成師,以武力奪回了君位。晉文侯心中怨恨叔父晉殤叔篡位的行為,而這仇恨也延伸到了周攜王,他認為周攜王也是奪取侄子王位的『篡位者』。」
姬陶聽得專注,隱隱察覺到周攜王的局勢開始走向危險。
姬呂接著說:「周攜王在位期間,不僅在河北、山西一帶與北方少數民族結好,還廣泛聯絡了唐堯、虞舜後裔,南通荊楚,北聯燕國,東結齊國,西友舊晉。尤其是有虢公翰的支持,攜王政權一度穩定而強大。攜王的內政也算得上是仁厚有道。他治理寬裕慈和,能夠安撫四方,因此統治二十一年,攜王治下沒有發生大的戰事。」
姬呂的眼神漸漸冷了下來:「然而,晉文侯野心勃勃,他早就打算北向拓展晉國的領土。尤其是東北方向的莫國,阻礙了晉國的發展。晉文侯積怨已久,趁著周攜王巡視虢地的時候,動了手。」
姬陶聽到這裡,感到不安地問:「那攜王呢?他……」
「攜王的結局你也該知道。」姬呂的聲音低沉,透著一絲憤慨和悲涼,「晉文侯襲殺了周攜王,宣告了『二王並立』局面的終結。攜王的王朝從此覆滅。晉文侯以此功勞向周平王獻上了他的『投名狀』。」
姬呂眼中寒光一閃:「晉文侯並不只滿足於此。他隨後派兵攻打莫國,摧毀了莫國都城鄚陽城,徹底將這一方勢力收入囊中。自此,周平王得到了晉文侯的支持,終於重新確立了天子的正統地位。」
姬陶沉默了片刻,消化著叔父所講的這段往事。聽到這裡,他明白了父親與叔父為何站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甚至與當時的天下局勢息息相關。
姬呂長嘆一聲,繼續說道:「當周平王得知晉文侯襲殺攜王時,他大喜過望,親自寫下《文侯之命》來表彰晉文侯的功績。平王讚揚晉文侯保衛了國家,光耀了祖先的英名。『族父義和啊!您能夠光耀您英明的祖先唐叔,繼承和發揚文王、武王的美德。』」
姬呂停頓了片刻,眼中透出一種複雜的神色:「陶兒,這一切看似是朝局之爭,但背後卻是權力的博弈和利益的爭奪。你父親站在周平王一邊,助他重建王室,而我則選擇了攜王。這是我們兄弟分道揚鑣的起因。」
姬陶緩緩點頭,心中沉重無比。他終於明白,父親與叔父的分裂並非出於個人恩怨,而是被捲入了整個周朝的動盪洪流之中。
「叔父,」姬陶低聲道,「這段歷史實在令人唏噓。二王並立終究無法長久,父親做出了他的選擇,而您也做出了您的決定。如今局勢已定,父親也已不在,是否所有的恩怨也該隨風而逝呢?」
姬呂沒有立刻回答,目光深邃地望向遠處,仿佛在回憶那些早已消逝的往事。
姬呂的神色愈發深沉,緩緩講述著攜王治下的政績:「周攜王登基之初,儘管面對周平王一系的強大壓力,他依然秉持寬裕慈仁的治政理念。攜王設立百官,重修鄚陽城,發行了『莫』字空首布貨幣,並啟用商人發展實業,推動國內經濟的繁榮。攜王的政策雖和周平王的手段截然不同,但他卻能夠維持國內各族和平,沒有發生大的戰事。在那個華夏各國紛爭不斷的年代,攜王的治理相當難得。」
姬呂頓了頓,眼神中帶著一絲複雜的回憶:「攜王的政績不僅僅體現在他對內的管理上,他在華夏大地上與各族不同流俗的共治模式,也是他二十一年統治得以穩固的關鍵。攜王死後,戎狄等外族勢力再次大舉進攻華夏各國,形勢急轉直下。」
姬陶聽到這裡,忍不住問道:「叔父,攜王的政績固然值得稱道,但父親當時的做法截然不同。他輔佐周平王,依靠武力與兼併,吞占了虢國、鄶國、胡國的土地。如今看來,周攜王的治理理念雖寬仁,卻終究不敵戰爭與實力的較量。如今這個世道,已經只講實力嗎?」
姬呂苦笑一聲,點頭道:「沒錯,現在的天下,確實是實力為尊。無論是攜王的寬厚治國,還是周平王的讓諸侯國擴張,最終都在一條道上匯合,那就是誰掌握更強的軍事實力,誰就能掌控更多的資源和土地。」
他停頓片刻,語氣帶著一絲無奈,「你父親選擇了實力這一條路,他用戰火打下了鄭國今日的疆土。而攜王,雖然治政寬仁,最終卻難敵晉文侯的暗殺。」
姬陶心中複雜無比,忍不住追問:「那父親又是如何吞併胡國的?胡國國君並不是弱國,為什麼會如此輕易被我們拿下?」
姬呂輕輕嘆息,仿佛在回憶那個複雜的局面:「你父親吞併胡國的計劃,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心機與算計。你大姐姬璇,就是整個計劃中的一枚棋子。當時你父親將她嫁給了胡國國君胡還,藉此結盟,但表面上的聯姻並不意味著真正的友好。」
「父親故意利用聯姻來放鬆胡國的警惕?」姬陶問道,意識到這背後或許隱藏著更深的謀略。
「正是如此。」姬呂點頭道,「你父親一開始就計劃兼併胡國,於是他想到了通過內部瓦解胡國的防禦。他在鄭國的朝堂上公開提出進攻其他國家的問題,想看看朝臣們的意見。他詢問諸位大臣:『若要進攻他國,哪一國最為合適?』」
姬陶微微皺眉:「然後呢?」
「關其思,大臣關其思第一個站出來,主張進攻胡國。」姬呂的聲音變得低沉而陰冷,「你父親聽到這話後,立刻露出了殺機。你父親心裡早已打定主意要進攻胡國,卻假借關其思之言,製造了一個戲劇化的場面。他當眾宣布關其思『挑撥兩國和好之策』,隨即將他殺死。關其思的頭顱被父親送到了胡國國君面前。」
姬陶聞言不由得感到震驚:「父親竟然為了布局,殺了自己的臣子?」
姬呂點頭,神情冷峻:「是的,這只是父親計策的一部分。將關其思的人頭送到胡國後,你父親傳信告訴胡國國君,這件事是鄭國朝中不法之臣所為,並表示自己已嚴懲。胡國國君看了關其思的人頭,信以為真,於是便放鬆了對鄭國的警惕。尤其是在邊境防備上,胡國完全不設防。」
姬陶此時意識到了事情的全貌,忍不住握緊了拳頭:「父親利用這場戲,偽裝出兩國之間的『和好』,結果卻是為了等胡國鬆懈下來,發動突襲。」
姬呂眼神沉靜,緩緩說道:「正是如此。等到胡國的防備徹底鬆懈下來後,你父親便率領鄭國的軍隊突然發動了進攻,直接占領了胡國的領土。胡國國君胡還根本來不及反應,只好倉皇逃亡陳國。就這樣,鄭國吞併了胡國的領土。」
姬陶的心中百感交集,不知該如何評價父親的這番做法。
雖然鄭國因此得到了巨大的利益,疆土得以擴展,但父親的心狠手辣和算計深沉,也讓他感到心寒。
姬呂的聲音透著一絲感傷與無奈:「我們兄弟自那時起,便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輕嘆一聲,繼續說道:「當時,周攜王所處的舊都鎬京,還有不少擁護者,但形勢早已不容樂觀。尤其是晉國那邊,晉文侯姬仇的叔父晉殤叔篡位,搶走了姬仇的君位。晉文侯逃到周王室避難,他一心想復仇。雖然當時我們試圖從王室提供幫助,但事與願違——就在這關鍵時刻,姜戎部族聯合犬戎進攻周宣王的軍隊,在千畝之戰中將周軍大敗,南國之師全軍覆沒。此戰之後,周朝的實力被極大削弱,周宣王也年老無力,管不了晉國的繼承權問題。」
姬呂停頓了一下,眼神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晉文侯那時候看外援指望不上,便自己聯合弟弟姬成師,以武力奪回了君位。晉文侯心中怨恨叔父晉殤叔篡位的行為,而這仇恨也延伸到了周攜王,他認為周攜王也是奪取侄子王位的『篡位者』。」
姬陶聽得專注,隱隱察覺到周攜王的局勢開始走向危險。
姬呂接著說:「周攜王在位期間,不僅在河北、山西一帶與北方少數民族結好,還廣泛聯絡了唐堯、虞舜後裔,南通荊楚,北聯燕國,東結齊國,西友舊晉。尤其是有虢公翰的支持,攜王政權一度穩定而強大。攜王的內政也算得上是仁厚有道。他治理寬裕慈和,能夠安撫四方,因此統治二十一年,攜王治下沒有發生大的戰事。」
姬呂的眼神漸漸冷了下來:「然而,晉文侯野心勃勃,他早就打算北向拓展晉國的領土。尤其是東北方向的莫國,阻礙了晉國的發展。晉文侯積怨已久,趁著周攜王巡視虢地的時候,動了手。」
姬陶聽到這裡,感到不安地問:「那攜王呢?他……」
「攜王的結局你也該知道。」姬呂的聲音低沉,透著一絲憤慨和悲涼,「晉文侯襲殺了周攜王,宣告了『二王並立』局面的終結。攜王的王朝從此覆滅。晉文侯以此功勞向周平王獻上了他的『投名狀』。」
姬呂眼中寒光一閃:「晉文侯並不只滿足於此。他隨後派兵攻打莫國,摧毀了莫國都城鄚陽城,徹底將這一方勢力收入囊中。自此,周平王得到了晉文侯的支持,終於重新確立了天子的正統地位。」
姬陶沉默了片刻,消化著叔父所講的這段往事。聽到這裡,他明白了父親與叔父為何站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甚至與當時的天下局勢息息相關。
姬呂長嘆一聲,繼續說道:「當周平王得知晉文侯襲殺攜王時,他大喜過望,親自寫下《文侯之命》來表彰晉文侯的功績。平王讚揚晉文侯保衛了國家,光耀了祖先的英名。『族父義和啊!您能夠光耀您英明的祖先唐叔,繼承和發揚文王、武王的美德。』」
姬呂停頓了片刻,眼中透出一種複雜的神色:「陶兒,這一切看似是朝局之爭,但背後卻是權力的博弈和利益的爭奪。你父親站在周平王一邊,助他重建王室,而我則選擇了攜王。這是我們兄弟分道揚鑣的起因。」
姬陶緩緩點頭,心中沉重無比。他終於明白,父親與叔父的分裂並非出於個人恩怨,而是被捲入了整個周朝的動盪洪流之中。
「叔父,」姬陶低聲道,「這段歷史實在令人唏噓。二王並立終究無法長久,父親做出了他的選擇,而您也做出了您的決定。如今局勢已定,父親也已不在,是否所有的恩怨也該隨風而逝呢?」
姬呂沒有立刻回答,目光深邃地望向遠處,仿佛在回憶那些早已消逝的往事。
姬呂的神色愈發深沉,緩緩講述著攜王治下的政績:「周攜王登基之初,儘管面對周平王一系的強大壓力,他依然秉持寬裕慈仁的治政理念。攜王設立百官,重修鄚陽城,發行了『莫』字空首布貨幣,並啟用商人發展實業,推動國內經濟的繁榮。攜王的政策雖和周平王的手段截然不同,但他卻能夠維持國內各族和平,沒有發生大的戰事。在那個華夏各國紛爭不斷的年代,攜王的治理相當難得。」
姬呂頓了頓,眼神中帶著一絲複雜的回憶:「攜王的政績不僅僅體現在他對內的管理上,他在華夏大地上與各族不同流俗的共治模式,也是他二十一年統治得以穩固的關鍵。攜王死後,戎狄等外族勢力再次大舉進攻華夏各國,形勢急轉直下。」
姬陶聽到這裡,忍不住問道:「叔父,攜王的政績固然值得稱道,但父親當時的做法截然不同。他輔佐周平王,依靠武力與兼併,吞占了虢國、鄶國、胡國的土地。如今看來,周攜王的治理理念雖寬仁,卻終究不敵戰爭與實力的較量。如今這個世道,已經只講實力嗎?」
姬呂苦笑一聲,點頭道:「沒錯,現在的天下,確實是實力為尊。無論是攜王的寬厚治國,還是周平王的讓諸侯國擴張,最終都在一條道上匯合,那就是誰掌握更強的軍事實力,誰就能掌控更多的資源和土地。」
他停頓片刻,語氣帶著一絲無奈,「你父親選擇了實力這一條路,他用戰火打下了鄭國今日的疆土。而攜王,雖然治政寬仁,最終卻難敵晉文侯的暗殺。」
姬陶心中複雜無比,忍不住追問:「那父親又是如何吞併胡國的?胡國國君並不是弱國,為什麼會如此輕易被我們拿下?」
姬呂輕輕嘆息,仿佛在回憶那個複雜的局面:「你父親吞併胡國的計劃,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心機與算計。你大姐姬璇,就是整個計劃中的一枚棋子。當時你父親將她嫁給了胡國國君胡還,藉此結盟,但表面上的聯姻並不意味著真正的友好。」
「父親故意利用聯姻來放鬆胡國的警惕?」姬陶問道,意識到這背後或許隱藏著更深的謀略。
「正是如此。」姬呂點頭道,「你父親一開始就計劃兼併胡國,於是他想到了通過內部瓦解胡國的防禦。他在鄭國的朝堂上公開提出進攻其他國家的問題,想看看朝臣們的意見。他詢問諸位大臣:『若要進攻他國,哪一國最為合適?』」
姬陶微微皺眉:「然後呢?」
「關其思,大臣關其思第一個站出來,主張進攻胡國。」姬呂的聲音變得低沉而陰冷,「你父親聽到這話後,立刻露出了殺機。你父親心裡早已打定主意要進攻胡國,卻假借關其思之言,製造了一個戲劇化的場面。他當眾宣布關其思『挑撥兩國和好之策』,隨即將他殺死。關其思的頭顱被父親送到了胡國國君面前。」
姬陶聞言不由得感到震驚:「父親竟然為了布局,殺了自己的臣子?」
姬呂點頭,神情冷峻:「是的,這只是父親計策的一部分。將關其思的人頭送到胡國後,你父親傳信告訴胡國國君,這件事是鄭國朝中不法之臣所為,並表示自己已嚴懲。胡國國君看了關其思的人頭,信以為真,於是便放鬆了對鄭國的警惕。尤其是在邊境防備上,胡國完全不設防。」
姬陶此時意識到了事情的全貌,忍不住握緊了拳頭:「父親利用這場戲,偽裝出兩國之間的『和好』,結果卻是為了等胡國鬆懈下來,發動突襲。」
姬呂眼神沉靜,緩緩說道:「正是如此。等到胡國的防備徹底鬆懈下來後,你父親便率領鄭國的軍隊突然發動了進攻,直接占領了胡國的領土。胡國國君胡還根本來不及反應,只好倉皇逃亡陳國。就這樣,鄭國吞併了胡國的領土。」
姬陶的心中百感交集,不知該如何評價父親的這番做法。
雖然鄭國因此得到了巨大的利益,疆土得以擴展,但父親的心狠手辣和算計深沉,也讓他感到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