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齊君青睞封學正 新官上任嫌隙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好一個人不動手,天也必誅,好膽氣好魄力,不愧是太子麾下的門客,文武雙全」

  就在田熙話落片刻,一道更為渾厚威猛的話語傳來,待到在座眾人找到音訊源頭時,當即跪拜行禮。

  「臣等拜見君上」

  原來是齊侯田午在一隊宮廷侍從的跟步伺候下,緩步來到了稷下學宮的辯論高台上。台上的田熙,田由也及時行禮參見。

  「諸卿免禮平身!」

  「謝!君上!」

  君臣禮畢後,齊侯田午看著田熙,說道:「田熙小子不錯,你的策論,寡人一字不落的聽全了,是有幾分見解,但到底年輕稚嫩,還需多加歷練才是」

  田午並未對田熙口中的「雄韜偉略」多做評價,大加讚賞。一句年輕稚嫩,仍需歷練,就此打發。

  田熙略顯失落尷尬「這跟歷史上一通謀劃就能把君主整的五迷三道的劇情不一樣啊」

  但田午還是要當眾做出辯論賽的最終評判。於是田午問道大殿西側座席的淳于髡和其餘稷下先生們,想著參考他們的意見決斷。

  「愛卿們都說說,田熙,田由二人,誰可為此次「稷下開宮之論」的勝者啊」田午笑問道。

  擔任齊國宗伯一職,掌管公室宗親事務,同時學從於儒家的族老田常羊說道:「啟稟君上,臣認為學子田熙之論,雖過於激進,但志在變法報國,忠勇可嘉,言辭據理力爭,一針見血,足可為勝。」

  「君上,臣跟常羊宗伯一樣的看法,當以田熙為勝。」淳于髡也執言相助道。

  田午思索一番,又問道在座所有人:「眾卿們以為呢?」

  人群中不乏機敏見勢之人,知道時機已到,站在田熙身邊就是站在太子身邊,當即率先拱手施禮,高聲助力道:「臣等認為該田熙學子為勝。」

  一石激起千層浪

  既然有人已經發聲站隊,頓時在場百人異口同聲道:「臣等也認為該田熙學子為勝!」

  「嗯…」田午略微點頭,「稷下學宮辯論之意,在追求真理,辯論結果使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以理服人,論點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方可取勝。」

  現田熙論戰獲勝,寡人按照賽程規定,賜予田熙,先祖所練紫火丹一枚。

  再授予田熙,為我稷下學宮學正一職,掌管學宮一切規則律令,弟子風紀。」

  另外同樣參賽辯論者,也有功勞,著賜田由,周奎各三百金,以示嘉獎。」

  「君上聖明!」田午令畢,眾人齊聲讚揚道。

  田午封賞完畢,田熙與周奎,田由的兩戰皆勝,宣告了辯論賽的結束。

  在學宮祭酒淳于髡的組織下,有序遣散了賽場的百名學子。學子們都紛紛開起了在學宮的自由求學之路,湧向了諸子學院各個流派的學堂,開始拜師求學,問道聽講。淳于髡和其餘稷下先生們,也都前往各自的道場,準備開壇講學。

  唯有因齊、期思、田嬰、三兄弟和田熙,被田午留在了辯論台上。

  「田熙小子,你可知道寡人封你學正一職,有何用意嗎?」田午探問田熙道。

  這讓田熙時不時感覺到,有一種以國君身份的威壓之勢,空降而來,君心難測的煎熬,行差踏錯的後怕,讓人喘不過氣。

  秉著要死也死個明白的想法,田熙直言不諱道:「田熙年少無知,還請君上明言示下。」看似有意無意的「頂撞」讓因齊幾人都為田熙捏把汗。

  田午哼笑一聲,說道:「既然在台上辯論能做到如此的明察時事,氣度不凡,作為太子門客,也有夠本事。

  寡人就把一宮之紀律職責盡數交付於你,有不少宗族弟子在學宮縱情肆意,沉湎聲色,淫逸犬馬,弄得一片烏煙瘴氣,又都是公卿大臣子弟,長者不便參與。

  小輩的事就由你們小輩去解決,若能肅清流毒,整飭學宮,招攬天下人才,寡人必有重用厚賞。」

  田午一番解釋後,田熙愈發明白了,稷下學宮是座學校,國君這是讓他做這個學校的風紀委員,處理的都是貴族子弟。他一個人無親無故,無權無勢,隨時可拿來獻祭的角色,正好做國君收拾貴族的第一把刀。

  「合著把我當刀使,就是桓公田午變法革新,打壓貴族宗親的第一刀了嗎?」田熙略作忖度。

  「在此期間,太子和兩位公子既然與你相熟,就一起共事。寡人再讓閭則帶領執杖隊二百人監督執行。學正堂也有二十名執行士子,你帶著令牌,即可去赴任。」


  說罷,田午一揮手,招來一名身穿紫衣的陰柔宦官,看起來二十六七的年齡,這名宦官一出現,因齊和田嬰的屁股就不自覺抽搐了兩下。

  他就是先前在阿城,對因齊等人執行杖罰的宦者令,宮廷總管,齊侯田午的親信「閭則」

  閭則雙手呈放著一個木質托盤,托盤裡放了一塊手掌大小的青色銅牌,上書學正令三個大字。田午拿出銅牌,交到了田熙手中。

  後又招來一名侍從,拿出一個刻有精緻紋路的,紫檀木所做的小盒。這是剛一散場時,齊侯田午就讓人從淳于髡那裡取來的辯論獎品「紫火丹!」這下由田午親自頒獎給到了勝利者「田熙」

  田熙又一手接過了木盒,恭敬從命道:「臣自當盡心竭力,為君上分憂解愁」

  「如此甚好,閭則你就帶著學正令去往學正堂吧」田午將閭則和二百人數的執杖隊留下後,就帶著其餘一干宮廷侍從回宮去了。

  田午走後,留下一干人大眼瞪小眼,田熙看著整齊有序,井然肅穆,二百人數的執杖隊,甚覺自己親身體驗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人多勢眾」。

  田嬰卻幻想出這二百人將來,執行起懲罰來,每人杖下都是一隻只待宰的羔羊,個個都要被打的屁股開花。

  想到這兒,田嬰對閭則陰陽怪氣道:「閭則大人,這次又準備把我們哥幾個打成什麼樣啊?」

  只是身為一個宦官的閭則,除了遵從於國君之外,別無選擇,也不想得罪諸多朝臣公子,只好告罪道:「公子恕罪,臣只尊奉君命,別無所求。」

  「好啦,子嬰別為難閭卿了,我們快點兒帶熙兄去往學正堂赴任吧」因齊出來和解道,田嬰也只能放下個人恩怨。就此,一行人帶著隊伍,浩浩蕩蕩前往稷下學宮的學正堂宣示主權去了。

  穿過一排古樸典雅,錯落有致的書齋,走進蜿蜒曲折的羊腸小徑,途中遇到的學子,或獨自沉思深奧哲理,或三兩成群討論學問,待到遇見太子因齊的隊伍,在遠的紛紛注目凝望,在近的頻頻拱手施禮。

  眾人拜見太子時,田熙的一身殊異裝扮尤為矚目,再加他被齊侯田午封為學正令,可謂新官上任,一路都有人議論紛紛,推測猜想這位新官是個什麼脾氣秉性。

  來到學正堂前,學正堂是棟獨樓,筆直矗立,紅磚紫瓦,飛檐翹角,畫棟雕梁,處處盡顯威嚴大氣。

  「不會這一棟樓都是我的辦公場所吧……」田熙伸直了脖子,昂揚起頭,兩眼精光死死釘在寫著學正堂三個大字的牌匾上,腦海里開始浮想聯翩。

  太子因齊看著田熙一副痴迷模樣,淺淺一笑,走進門前,雙手輕鬆推開學正堂厚重的朱紅大門。堂內一切陳設布置霎時映入眼帘。

  學正堂內部寬敞明亮,堂分三樓,三樓各有用處,一樓用於辦公場所,二樓用於書簡存放,三樓用於生活起居。

  目下所在的一樓,中央設有一張長案,長案前有香爐,後有坐席。在案桌上擺放著一堆刻刀竹簡,再以長案為基準點,延展左右兩側,各排列著一排排低矮的坐席,供眾人就坐。

  堂內的裝飾簡潔而不失莊重,牆上掛著幾幅象徵著國家繁榮和君主賢明的壁畫,地面鋪著精美的地毯,營造出一種肅穆而莊重的氛圍,讓人一進就忍不住施禮參拜。

  「以後這就是熙兄身為學正令的辦公住所了,合二為一,方便簡潔。」田因齊拍拍田熙的肩膀提醒道,以免他沉陷過度,拔不出來。

  田熙回應道:「多謝殿下,熙定然不負君上與殿下所望。只是這學正令具體事務,熙,新官上任,還不甚了解,不知可有相關官吏可以指導。」

  田因齊聽罷,看了看身後的兩百執杖隊,就對閭則說道:「閭卿,就先帶著他們去附近安置吧,明日再正式動工,整肅律令。」

  「諾!」閭則領命後,一揮手道「走!」兩百人「噠!」的一聲,邁著整齊的步伐頃刻就離開了學正堂的大門,去往附近的營房安置了,一氣呵成,疾如旋踵,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田熙很好奇的是,依照這樣令行則止,雷厲風行的紀律,齊國的軍制還能差到哪裡去?問題到底出現在什麼地方呢?

  半晌,田因齊帶著田熙,期思,田嬰三人正式進駐了學正堂,並開始給田熙介紹起稷下學正,也就是田熙理解的「風紀委員」所應做的各項事務。

  「熙兄,稷下學宮一切運行,大部依照《管子》一書中的一篇文章《弟子職》作為範式,諾,你看!」

  田因齊為田熙詳細講解,順手拿起了長案上的一卷竹簡遞給田熙。


  田熙雙手一接,暗道:「好沉!」平時在現世拿慣了紙質書的他,突然拿到真實的戰國竹簡,頓感不適,怪不得後世有學富五車這個成語。

  「嗯…貨真價實!」

  田熙打開書卷,原以為當是由繁縟複雜,獨具特色的戰國文字書寫而成,現在田熙身在齊國,書寫用的應該就是齊國的齊系文字。

  戰國時代沒有字體的專名,但是在實用中已經形成工整和草率兩種字體。

  工整的一種就是篆書的起源,草率的一種可以稱為「草篆」,也可稱為「古隸」,它正是從篆書到隸書的過度。

  其實在秦始皇嬴政,書同文,車同軌之前,西周時期,周宣王中興國政,勵精圖治,就曾做了一件文化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史籀篇》統一了全國文字,這種文字,實際上是西周晚期全國統一的文字。

  但因為地域阻隔,政治方向原因,只有秦國沿用了《史籀篇》的文字體系。這保證了周秦文字穩定、連續的發展。

  但田熙拿到的那捲《管子》書簡,並沒有出現他想像的異常深奧,看不懂的鬼畫符,就算真出現了,他定然是一字看不懂。

  因為他除了知曉歷史走向外,和其他一點歷史常識,別無所長。

  或許又是承繼了他師傅通天教主,在他神識里留下的一片金光海浪,他眼下所看到的文字,都自動化作了他熟悉的現世文字「簡體字」。

  「喲!師傅他老人家還給了這功效呢?」田熙心理暗自竊喜。

  隨著書卷緩緩打開,田熙見到了古早學校的校紀校規。

  《管子·弟子職》是春秋時期齊相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

  《弟子職》記弟子事師、受業、饌饋、灑掃、執燭坐作、進退之禮,類近今之「學生守則」。

  饌饋(zhuan kui皆四聲):意為給師長進獻餐食。

  管子一書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

  《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子部道家類。

  《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類。

  《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子部法家類。

  《管子》一書,篇幅宏偉,內容複雜,思想豐富,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先秦學術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書中《弟子職》一章,主要敘述了如下八個大致要點。

  一.尊師重道

  -謙恭守靜,全心學習。

  -見善則從,聞義必行。

  -溫柔孝悌,正直行事。

  -接近德士,內外規範。

  二.日常禮儀

  -早起晚睡,衣帶整齊。

  -晨起清掃,恭敬侍師。

  -服侍盥洗,擺設講席。

  -出入恭敬,正坐向師。

  三.課堂秩序

  -接受授課,年長者先。

  -初讀起立,言行中和。

  -後到起立,迎賓請示。

  -疑難提問,下課秩序。

  四.用餐禮儀

  -侍奉師食,跪獻飯菜。

  -次序添飯,周而復始。

  -撤食漱器,收起祭品。

  -待師食畢,弟子進餐。

  五.灑掃規範

  -揚手灑水,俯仰躬身。

  -西南角起,退著灑掃。

  -垃圾聚門,箕舌向己。

  -告止先生,出門傾倒。

  六.黃昏儀式

  -執炬坐隅,橫放柴束。

  -接續燭燼,空隙留置。

  -捧碗盛灰,右手執炬。

  -交替換坐,餘燼傾外。

  七.課後交流

  -切磋琢磨,加深理解。

  八.持續遵守

  -周而復始,弟子規矩。


  八條大綱看完,田因齊再輔以具體工作事務的解析介紹,田熙終致明白,現在自己身為稷下學宮的學正令,到底要做些什麼了。

  不得不說的是,這古代的禮儀規矩可比現世學校的章程秩序多得多了。

  另外,繁瑣嚴謹不提,雖然稷下學宮學風開放,內外兼容,來者可留,去者不追,但要是敢行干擾破壞學宮之事,可謂嚴打,處處重拳出手,嚴刑峻法。

  所以在田熙接受了學正令一職後,最不放心的是二公子田期思。期思向來深謀遠慮,多做未雨綢繆的打算,是齊國君夫人所生三子裡面,最富謀略的。

  在此,他提道:「父侯此舉,在於提拔新人,對國中公卿子弟的淺試立威,熙兄現在雖為太子門客,但到底無權無勢,一旦對公卿子弟們動真刀,無異於打狗不成反被咬。」

  田熙疑惑道:「他們能幹成什麼出格的事兒,讓君上能對小輩如此計較?」

  田嬰也附和道:「怕什麼,以國君子嗣身份,還怕壓服不了幾個紈絝子弟嗎?田由,周奎那伙人是該給幾抹顏色看看了。」

  田因齊欲再詳言,但看時辰不早,已至午時三刻(現世的11點45分),遂提出大傢伙一起在這學正堂用飯,一致同意後,因齊便出門,傳令道兩名侍從,下去準備了。

  不一會就在寬敞的廳堂,擺下了滿滿一桌,有足夠的菜餚佳釀,零嘴果乾。

  另還有兩名侍從抬著一個大木箱子跟著太子因齊來到田熙面前,因齊對田熙說道:「熙兄剛來,不能老是穿這一身,現在熙兄已是學正令了,稷下士子之風,無不體現,本宮特意給熙兄準備了一身新裝,趕緊換上。」

  「啊這!就在這兒啊,殿下」田熙詫異,環繞一周,除了上樓就沒什麼可以遮擋換衣的地方。

  「都是七尺男兒有什麼好害羞的,來人給學正令伺候著」田嬰爽朗下令道。

  在田嬰的指揮下,就有四五名侍從開始行動,先是布置屏風,取出抻展衣物,就在他們準備動手把田熙扒個精光時……

  田熙紅了一臉,直接透紅到耳朵根。連忙婉拒道:「誒誒誒!不用不用,我自己來就是。」

  田熙生怕不懂現代衣物的侍從,在他身上一頓操作,生拉硬扯,弄壞了來。索性自己動手,脫了個精光,將舊有的衣物放進木箱保存。

  隨著屏風撤下,一面碩大如門的銅鏡,被侍從推到田熙面前。

  現在的田熙,身穿一件深紅色的曲裾長袍,袍身寬大,袖口寬鬆,以示儒雅之風。

  長袍的領口、袖邊及下擺,均以精細的金線繡邊,圖案取自戰國時期的祥雲與龍鳳,寓意吉祥與高貴。

  袍內搭配一件白色的中衣,領口微敞,露出潔白的衣領,形成鮮明的對比,彰顯出士子的清高與不凡。

  腰間束著一條寬大的黑色絲帶,系成精緻的結,不僅起到了束腰的作用,也使得紅衣更顯飄逸。腳穿一雙白色大長襪,再踏一雙黑色的革履,鞋面上繡有簡單的幾何圖案,既實用又不失雅致。

  雖然沒有長發用不了髮簪,但田因齊也讓人給田熙準備了一頂一看就十分貴氣風雅的紅玉頭冠,戴在頭上,赫然以一副上國卿相之姿出現在大庭廣眾下。

  田熙越看越不對,他可是知道古代尊卑有序,連衣服顏色都有嚴格細緻的各類規定,一旦逾越,就可問罪。

  當即直言問道:「太子殿下,這身衣服會不會不合禮法,熙,平民出身,只是擔任學正一職,還是殿下門客,如此裝扮,恐惹非議……」

  因齊聽後連連擺手道:「我大齊以禮相待各路賢士,倘若連衣食住行都無法保障,天下還有那位士子,敢入齊做官呢?熙兄,不妨就做我大齊寬人愛士,禮敬群賢的活招牌吧!!!」

  換了衣服,用過午飯後,因齊四人開始了下午時,在稷下學宮的求學拜訪活動。

  學宮草創,起用的先生,師長不是宗親貴族,就是地方大官,再或是揚名於各處鄉邑城鎮的,如野鶴閒雲的飄然隱士,耄耋老者,但卻無有總領一家學術,執百家牛耳的宗師聖賢。

  耄耋(mao四聲 die二聲)

  眼下,學宮最出名的幾個,有這麼幾人。

  學宮祭酒:淳于髡、縱橫家出身

  宗伯:田常羊、儒家出身

  丞相:田括、法家出身

  前任大司馬:項子牛、兵家出身


  田氏宗親:田鳩、道家出身

  田氏宗親:田讓、墨家出身

  朝中大臣:晏汲、農家出身

  宮廷御醫:扁鵲、醫家出身

  田熙從太子因齊口中得知了稷下學宮的師長名單後,微微搖頭。雖然人名他都知曉,但大多數人史書上並未留存多少事跡。

  也就淳于髡、扁鵲能讓他期待萬分,畢竟能見到隱語界中的「怪士奇才」和「上古神醫」扁鵲。

  看看淳于髡如何的一鳴驚人!

  見識下扁鵲如何的起死回生!

  道儒陰陽墨,縱橫兵法名,農醫小說雜,戰國十二家……

  現在稷下學宮師長所教授的科目,還缺了陰陽家、名家、小說家、雜家四門科目。

  許是相對應的大賢沒有出現,也許是已經出現專門研究這四門的學者,遠不如後世鄒衍、惠施、呂不韋般這麼有名。

  小說家更是,沒有大賢提綱契領,無法成形,只是在各個門派輾轉回流,多是靠各家學子,好事百姓,口口相傳,耳聽筆記,才逐步將各類奇聞異事輯錄留存下來。

  現下的稷下學宮遠不如威宣閔三世的繁榮昌盛。

  另一邊,學宮的一處隱秘在亂石堆砌,小溪橫流,草木叢生的館舍里,位居達官子弟,先前與田熙對陣的,田卯,周奎,魯生,牟源,晏首五人開始了密談。

  「砰!」的一聲脆響,一碗裝滿了清酒的酒碗被硬生生摔在地上,四分五裂,打破了幾人張嘴前的沉寂。

  田卯尤為不滿的說道:「混帳東西,你們有誰知道,那田熙到底是個什麼來頭,竟然入了太子門下,學宮祭酒與君上貌似都對他青睞有加!」

  本公子的紫火丹!紫火丹!那可是值一萬靈石的寶貝,本公子的酒肆,女閭,修煉資源,都指著這筆橫財了,哼!!!」

  田卯大發雷霆,要不是他父親田榫日日花天酒地到了極致,連帶著撥給他自己兒子的生活開銷,都愈發的捉襟見肘。這不得不讓田卯自己琢磨來錢之法。

  這個戰國時代的幣制,大有特殊之處,用來交易的貨幣主流,分兩種,一為「金錢」二為「靈石」尤其以靈石為硬通貨,在這個修仙戰國的時代,靈石暢通天下各國。

  靈石可以用來購買各類注入了仙力道法的天材地寶,諸如:法器法寶、靈藥靈種、珍禽異獸、衣袍戰甲等等。更甚至於靈石可以用來吸收靈力,提升修為。

  靈石物價,一靈石與一金等同。多少金就是多少靈石。一萬靈石即為一萬金。

  金錢呢,再分「金」「錢」兩種,戰國時代,十錢幣等於一錠馬蹄金,這種金不是黃金,而是青銅冶煉的產物。

  真正的黃金,被稱作「真金」等於百錠馬蹄金,就有一千錢幣。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戰國這種戰火紛飛的時代,最是不能斷糧。

  古人三十錢可買一石糧食,一石糧食的份額從十斤、幾十斤、幾百斤、不等,隨著自己國家物價調控而定。

  一千錢幣就可以買三十石糧食,換算成現世物價,三十石糧就有三十斤到三百斤不等。

  綜合看,一萬靈石一萬金,一萬金錠十萬錢,十萬錢可得三千石糧食,三千石糧食重達三十萬斤,十五萬公斤,一百五十噸。

  「田熙那小畜生搶了本公子的紫火丹不算,竟還當上了學宮的學正令一職,他與田嬰那伙人親近,對咱或有不利啊」田卯擔憂道。

  「大哥,我建議先禮後兵,田熙那小子能拉攏就拉攏,不能,就做了他……」周奎做出一個抹脖子的舉動,惡狠狠說道。

  「哦?奎弟有什麼妙計?」田卯一臉期盼道。

  周奎走到田卯面前,彎下身子,在田卯耳後一番私語,田卯聽的連連點頭稱讚。

  「妙計!妙計,如此縱使有田因齊一干人保他,也難逃一劫,仗著太子的身份又如何,本公子早晚把他拉下馬來。」田卯大喜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