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七國尋蹤入齊夢 觥籌交錯展雄圖》
待到確認了穿越的具體年份,田熙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來到了戰國初期。
韓趙魏三家分晉不久,方立國三世。
秦國也尚未實行商鞅變法,秦始皇嬴政的七世祖,秦獻公贏師隰為拓展生存空間,正在積極與魏國爭奪秦國故土,河西之地。
燕國史無記載,是不知名字,事跡的燕桓公在位,不過與齊國進行過幾次規模不大的戰爭。
楚國楚宣王現已繼位五年,後將與其子楚威王,共同開創出楚國的「宣威盛世」,與齊國並立東南,針鋒相對。
而此時的齊國呢?正處在,那位曾留下過《諱疾忌醫》的名傳典故的主角,田齊桓公田午在位的時候。
田午一生中,能讓他青史留名的,有三個事跡。
一個是諱疾忌醫,無論神醫扁鵲怎麼勸諫都不肯相信自己身體有疾,久拖不治,直到逝世。
二個是開創了華夏歷史上第一座官辦學府「稷下學宮」引領了整個戰國時代的文化風流,開啟了諸子盛世,百家爭鳴的學術浪潮。
三個就是培養出了一位能帶領齊國走向巔峰,稱雄六國,天下並舉,百世揚名的齊國歷史第一王,齊威王田因齊。
田齊桓公田午,雖非齊國歷史上最為耀眼的君主,卻為其子奠定了基石。田齊桓公的政治智慧與戰略眼光,為齊國的崛起播下了種子,而田因齊則如破土而出的春筍,將齊國的輝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在滿目瘡痍,遍地狼煙,黎民苦望的戰國亂世襯托下,如今的田因齊還不過只是個年方十五,名不見經傳,涉世甚淺的青澀太子。
但在田熙眼中的太子因齊,雖不及弱冠之齡,卻也風流倜儻,臉部輪廓楞角分明,濃眉大眼,頭戴高冠,身著一襲紫色右衽點繡袍,腰系寬帶,英姿颯爽,好一幅英雄模樣。
在因齊兄弟三人七嘴八舌,繪聲繪色的口述下,田熙大致明白了他是如何穿越,如何與兄弟三人相逢,如何襄助因齊陣戰敵將的過往經歷。不及田熙沉溺於親眼見證的古人風貌多時,忽地發覺自己身上空無一物,當即便想起了師傅通天教主所交待之事。
「不知太子殿下,在帶臣回城途中,可否看見臣隨身所帶的幾件物什?」田熙趕忙一問。
生怕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境況,弄丟了教主師傅所傳的,在戰國時代賴以生存的諸般法器。丟失一樣,都罪莫大焉,再想找回無異於大海撈針,刻舟求劍。
「哦,太子大哥帶田熙兄回城時,確是有幾樣東西一併帶回,諾,正放在桌上呢」田嬰往房間的木桌指了指。
田熙快步趕去,桌上一個黑色書包,書包裡面放著一把劍,一個吊墜,一卷書軸,書軸里包裹著一桿金筆,一把青鎖。
清點完畢,雖然除了通天師尊贈予的寶貝外,自己的隨身物品倒是全部丟失了,但也無關緊要,只要仙家寶物還在身。
田熙緊繃的心弦終於放鬆了下來。
「還不知田熙兄家住何處,從事何業為生?我等不日就要率師回都,田熙兄救本宮一命,本宮身為太子,定當投桃報李,有什麼要求儘管開口」田因齊慨然抱拳一禮作畢,信誓旦旦向田熙承諾道。
「這…怎麼辦?肯定不能跟太子說自己是穿越過來的」。田熙心下一驚,大腦飛速運轉,搜腸刮肚搬尋找應對措施。
「即使是古人迷信,真的相信有未卜先知之事,過往歷史我雖精通,也不能現在就毫無根據的信口開河,一語道盡。搞不好,說過頭了還要被古人認為是無稽之談,邪祟附身」。
「嗯…還是先抱上大腿,跟著太子返回臨淄,一邊找回朋友,一邊完成師尊囑託之事,其餘的再作計議」
「先秦時代,不管是王公大臣,公子封君,都極其推崇「好俠養士」之風,不若就先在太子殿下這裡做個門客吧……」
想到這些,田熙當即單膝下跪,抱拳施禮道:「太子殿下,臣自幼無親無故,天生地養,浪跡過荒山野嶺,城街閭巷,願將此副身軀許以太子,情願做太子一門客,捨生忘死,在所不辭。」
一語說罷,鏗鏘有力,毅然決然。為讓做戲更加逼真,田熙腦門直磕地板,發出怦然聲響,對著太子因齊連連叩拜。
「啊,田熙兄請起,既然田熙兄身世如此坎坷,因齊又豈是那忘恩負義之輩,你我皆姓田,都是大齊之人,少說客套,就請熙兄,隨同我們一路返回臨淄,入住本宮的太子府」田因齊雙手扶起田熙,安懷寬慰道。
「謝!太子!」
「哈哈,恭喜太子大哥,喜得門客,這般喜事不慶賀一下怎麼行,來人!上酒上菜!」田嬰大步一跨,推開房門,嗷一嗓子,就開始呼命庭院侍從,擺開飯食。
太子房間裡,燈火通明,亮如白晝,各種鋪排陳設別致精良。尤其是各種金銀青銅古器,讓田熙看的眼花繚亂。憑藉著豐厚深邃的歷史知識,都是田熙所知其功能的器具。使用起來毫不費力。
只見太子正北首位,就餐座位略高三人一個木台。田期思,田嬰二人分列兩旁。田熙呢,就坐在田嬰的左手旁。四人面對一張長木香桌,桌面還刻有細繁的流紋,以示精美高調。
倘若按照周禮,不同身份的人,在坐幾人面前的菜餚數量也有所不同。當然,如果當真遵照周禮的話,田熙根本沒有資格單獨設席坐在太子房間——他連站的資格都沒有。
但不知為何,田熙眼見的田因齊三兄弟,似乎並不把各種規矩禮教放在眼裡,不但輕易相信他這個外人,還能與他們這等公侯子弟並列於席,同餐就食。
一眾侍從走進來,擺放飯食,在田因齊面前的是七個菜,田期思與田嬰分別是五個,而田熙則是四個。
這四個菜分別是,一整隻的雞,一整條的魚,一碗看上去並不像是豬肉的肉,以及一碗混有一些菇類的煮菜。
田期思與田嬰則比他多一整隻的胎羊。
至于田因齊那邊,則在田期思與田嬰的基礎上,再增添瓜果之類的。
不得不說,能在太子房間單獨設席,並且得到四個菜的待遇,這已經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了,哪怕是一族豪強的宗主,機緣不到,連見太子的待遇都沒有。
「來,為認識熙兄,干此一爵」大大咧咧的田嬰舉起青銅酒爵提議道。「好,干此一爵」因齊,期思,田熙三人齊聲響應。
「這可是平生第一次,哦不,幾輩子都換不來的第一次喝戰國時代的酒啊。也不知道這齊酒是如何滋味,真得慢慢品嘗。」田熙強壓下內心,躁動發狂的喜悅,口牙合攏,緩緩將酒液浸入喉舌中,腸胃中,肺腑中……
「不知因齊從府庫當中帶出來的臨淄名酒,可合熙兄口味?」田因齊看著田熙一臉痴迷沉醉樣,故而笑問道。
田熙酒畢,放下酒樽,抿了抿嘴角的殘留酒液。抱拳回禮道「哈哈,太子殿下,慚愧慚愧,這是臣第一次喝酒,略作一談。
」此酒甘醇爽烈,一如我大齊風尚,百姓好俠任客,兵士崇威尚武,政堂上下一心,官吏選賢任能,清廉正直。」
「熙兄,可別光作吹捧,若真是如此,我大齊的酒,真乃天下第一好酒了,我可知道,人外人,天外有天,這酒豈不更是,酒外有酒?」田期思不愧是往後留名歷史的猛將,喝酒的舉手投足盡顯大將風采。
因齊得知田熙對齊國臨淄酒作此等評價,不得欣喜,反而心氣悶結凝重,愁眉不展的說道:
「想我大齊自父侯即位以來,頻遭攻伐,喪城失地,今日是三晉,明日是楚燕,後日又是魯宋衛越這等小國,也像條瘋狗撲上來撕扯一番,如何能有熙兄說的這般美好。」
田熙帶著對眼前這位將來一鳴驚人,百世流芳的大齊君主的敬意,以及對「大齊」這個侍衛在神州東方的央偉國度的無限期望,由衷諫言道:「太子殿下不必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熙有一言,斗膽力陳,權作消解。」
「田熙心中將來之齊國,必然強於十二次會盟諸侯的桓公霸業,亦當再次一匡天下,九振朝綱。
「當今,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春秋戰國殺伐征戰數百年,逐步從分裂走向一統,血性與活力迸發,武功與智謀兼重,權力與功名至上。」
「我大齊若要立足於今世,當內修政理,發展漁鹽工商農耕之業,外練武備,修三軍兵法戰陣軍械之道。
我大齊君上要有晉文公之胸襟,要有秦穆公之武功,更要有周王室之博大。
不及田熙說完,田嬰便先按捺不住胸中的豪氣,激昂慷慨道:
「好!好!好!田熙兄真是好大的氣魄,好大的勇力,好大的宏圖遠志。有此一言,足見熙兄的謀略膽識。田嬰敬你一爵!!!」
「謝公子!!!」田熙舉杯一飲而盡。
在現代,不過少年之齡的田熙一向滴酒不沾,或許是第一次喝酒,或許是回到古代真正找到了自己用武之地的興致勃然,更或許是他與古人一樣的志同道合,都欲闖蕩一番千秋偉業。酒不醉人,人自醉,他已經面紅耳赤,醉意超然。
「如熙兄所見,我大齊當下尚有什麼不足缺陷,可查漏補缺,修規斧正。」田期思問道。
田熙晃了晃將要醉倒的腦袋,回答道:「依熙之粗識短見,私以為,當下齊國最大的問題有二:
一者富而不強,民富、國富,但對外之於列國無可戰之力;
二者學術不彰,文化暗弱,以致人才稀少,齊國自古以來乃東夷之地,而鄰邦如魯、鄒、魏、衛者,均有大才。而齊國幾無可用之大才」田熙十分認真的說到。
「還有沒有?」太子因齊聽的認真,作一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勢,不斷追問。
「臣暫時不知了,不過還有一番勸諫」田熙笑了笑,再度回答到。
當下而言,我田齊已立三世,姜齊已絕祀於東海,若太子為齊君,必將使齊國內修政治,外修軍事,聽言納諫,不拘小節,尤其做到三不可,
一不可剛愎自用,須虛心聽諫;
二不可懶政殆事,須勵精圖治;
三不可固守傳統,大爭之世須力行改革。
日後太子定能會盟天下諸侯,稱雄於東方,做名副其實的東方大國。熙言盡於此。」田熙一番話語抑揚頓挫,久遠綿長,在因齊兄弟三人心中久久縈繞,陷入沉思默想。
「敢請田熙兄,助我大齊一臂之力,待因齊回到王都臨淄以後,定當向父侯舉薦熙兄,恭請熙兄在我大齊力行變法,革故鼎新,富國強兵,興邦安民!!!」田因齊誠意恭請道。
「力行變法,自有強臣幹吏輔助太子,臣也方需歷經千錘百鍊,以真才實學,強我大齊。
「然目下,臣之故友散落天下,有十一人不知去向,若能集我十二人之力,太子殿下固然如虎添翼!」田熙力陳道。
「如熙兄之人才,竟還有十一人?」田因齊難以置信道。
「熙兄且請寬心,待本宮回到府中,一定多派人手,遍地尋找,齊國找不到,就往其他諸國境內去找!」
「謝,太子!!!」
酒酣耳熱,暢抒胸中沖天干雲的豪氣之後,因齊三兄弟與田熙醉倒在房間內,橫七豎八,死睡不醒。田熙於今日起正式開啟他的戰國時代。
在阿城的一夜,烏雲籠罩,燈火熄滅,一切的一切都在安靜悄然的度過。
城外的甲士嚴守以待。
城中的田午,田忌,田盼,張丐,張丑一番君臣,一邊宵衣旰食的處理政務,一邊安撫寬慰將士民心。
而此時,還有一隊五十名斥候軍,個個騎著剽悍迅猛的駿馬,正飛奔向西,一路絕塵,往位於齊國西方的又一大國趙國的都城「邯鄲」而去。
當這隊人馬剛剛跨過齊魏邊境的漯水河,抵達魏國的清氏城時,卻聽到城中的大街小巷,不論老叟頑童、青壯婦女,還是士人商賈,都在交頭接耳的傳遞一則流言。
〖魏侯罃四年〗河水赤於龍門三日,歷史事件已記載完成。被田熙緊揣在懷中的紫色包裹里的封神榜,用一行湛金大字如此記錄到。
韓趙魏三家分晉不久,方立國三世。
秦國也尚未實行商鞅變法,秦始皇嬴政的七世祖,秦獻公贏師隰為拓展生存空間,正在積極與魏國爭奪秦國故土,河西之地。
燕國史無記載,是不知名字,事跡的燕桓公在位,不過與齊國進行過幾次規模不大的戰爭。
楚國楚宣王現已繼位五年,後將與其子楚威王,共同開創出楚國的「宣威盛世」,與齊國並立東南,針鋒相對。
而此時的齊國呢?正處在,那位曾留下過《諱疾忌醫》的名傳典故的主角,田齊桓公田午在位的時候。
田午一生中,能讓他青史留名的,有三個事跡。
一個是諱疾忌醫,無論神醫扁鵲怎麼勸諫都不肯相信自己身體有疾,久拖不治,直到逝世。
二個是開創了華夏歷史上第一座官辦學府「稷下學宮」引領了整個戰國時代的文化風流,開啟了諸子盛世,百家爭鳴的學術浪潮。
三個就是培養出了一位能帶領齊國走向巔峰,稱雄六國,天下並舉,百世揚名的齊國歷史第一王,齊威王田因齊。
田齊桓公田午,雖非齊國歷史上最為耀眼的君主,卻為其子奠定了基石。田齊桓公的政治智慧與戰略眼光,為齊國的崛起播下了種子,而田因齊則如破土而出的春筍,將齊國的輝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在滿目瘡痍,遍地狼煙,黎民苦望的戰國亂世襯托下,如今的田因齊還不過只是個年方十五,名不見經傳,涉世甚淺的青澀太子。
但在田熙眼中的太子因齊,雖不及弱冠之齡,卻也風流倜儻,臉部輪廓楞角分明,濃眉大眼,頭戴高冠,身著一襲紫色右衽點繡袍,腰系寬帶,英姿颯爽,好一幅英雄模樣。
在因齊兄弟三人七嘴八舌,繪聲繪色的口述下,田熙大致明白了他是如何穿越,如何與兄弟三人相逢,如何襄助因齊陣戰敵將的過往經歷。不及田熙沉溺於親眼見證的古人風貌多時,忽地發覺自己身上空無一物,當即便想起了師傅通天教主所交待之事。
「不知太子殿下,在帶臣回城途中,可否看見臣隨身所帶的幾件物什?」田熙趕忙一問。
生怕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境況,弄丟了教主師傅所傳的,在戰國時代賴以生存的諸般法器。丟失一樣,都罪莫大焉,再想找回無異於大海撈針,刻舟求劍。
「哦,太子大哥帶田熙兄回城時,確是有幾樣東西一併帶回,諾,正放在桌上呢」田嬰往房間的木桌指了指。
田熙快步趕去,桌上一個黑色書包,書包裡面放著一把劍,一個吊墜,一卷書軸,書軸里包裹著一桿金筆,一把青鎖。
清點完畢,雖然除了通天師尊贈予的寶貝外,自己的隨身物品倒是全部丟失了,但也無關緊要,只要仙家寶物還在身。
田熙緊繃的心弦終於放鬆了下來。
「還不知田熙兄家住何處,從事何業為生?我等不日就要率師回都,田熙兄救本宮一命,本宮身為太子,定當投桃報李,有什麼要求儘管開口」田因齊慨然抱拳一禮作畢,信誓旦旦向田熙承諾道。
「這…怎麼辦?肯定不能跟太子說自己是穿越過來的」。田熙心下一驚,大腦飛速運轉,搜腸刮肚搬尋找應對措施。
「即使是古人迷信,真的相信有未卜先知之事,過往歷史我雖精通,也不能現在就毫無根據的信口開河,一語道盡。搞不好,說過頭了還要被古人認為是無稽之談,邪祟附身」。
「嗯…還是先抱上大腿,跟著太子返回臨淄,一邊找回朋友,一邊完成師尊囑託之事,其餘的再作計議」
「先秦時代,不管是王公大臣,公子封君,都極其推崇「好俠養士」之風,不若就先在太子殿下這裡做個門客吧……」
想到這些,田熙當即單膝下跪,抱拳施禮道:「太子殿下,臣自幼無親無故,天生地養,浪跡過荒山野嶺,城街閭巷,願將此副身軀許以太子,情願做太子一門客,捨生忘死,在所不辭。」
一語說罷,鏗鏘有力,毅然決然。為讓做戲更加逼真,田熙腦門直磕地板,發出怦然聲響,對著太子因齊連連叩拜。
「啊,田熙兄請起,既然田熙兄身世如此坎坷,因齊又豈是那忘恩負義之輩,你我皆姓田,都是大齊之人,少說客套,就請熙兄,隨同我們一路返回臨淄,入住本宮的太子府」田因齊雙手扶起田熙,安懷寬慰道。
「謝!太子!」
「哈哈,恭喜太子大哥,喜得門客,這般喜事不慶賀一下怎麼行,來人!上酒上菜!」田嬰大步一跨,推開房門,嗷一嗓子,就開始呼命庭院侍從,擺開飯食。
太子房間裡,燈火通明,亮如白晝,各種鋪排陳設別致精良。尤其是各種金銀青銅古器,讓田熙看的眼花繚亂。憑藉著豐厚深邃的歷史知識,都是田熙所知其功能的器具。使用起來毫不費力。
只見太子正北首位,就餐座位略高三人一個木台。田期思,田嬰二人分列兩旁。田熙呢,就坐在田嬰的左手旁。四人面對一張長木香桌,桌面還刻有細繁的流紋,以示精美高調。
倘若按照周禮,不同身份的人,在坐幾人面前的菜餚數量也有所不同。當然,如果當真遵照周禮的話,田熙根本沒有資格單獨設席坐在太子房間——他連站的資格都沒有。
但不知為何,田熙眼見的田因齊三兄弟,似乎並不把各種規矩禮教放在眼裡,不但輕易相信他這個外人,還能與他們這等公侯子弟並列於席,同餐就食。
一眾侍從走進來,擺放飯食,在田因齊面前的是七個菜,田期思與田嬰分別是五個,而田熙則是四個。
這四個菜分別是,一整隻的雞,一整條的魚,一碗看上去並不像是豬肉的肉,以及一碗混有一些菇類的煮菜。
田期思與田嬰則比他多一整隻的胎羊。
至于田因齊那邊,則在田期思與田嬰的基礎上,再增添瓜果之類的。
不得不說,能在太子房間單獨設席,並且得到四個菜的待遇,這已經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了,哪怕是一族豪強的宗主,機緣不到,連見太子的待遇都沒有。
「來,為認識熙兄,干此一爵」大大咧咧的田嬰舉起青銅酒爵提議道。「好,干此一爵」因齊,期思,田熙三人齊聲響應。
「這可是平生第一次,哦不,幾輩子都換不來的第一次喝戰國時代的酒啊。也不知道這齊酒是如何滋味,真得慢慢品嘗。」田熙強壓下內心,躁動發狂的喜悅,口牙合攏,緩緩將酒液浸入喉舌中,腸胃中,肺腑中……
「不知因齊從府庫當中帶出來的臨淄名酒,可合熙兄口味?」田因齊看著田熙一臉痴迷沉醉樣,故而笑問道。
田熙酒畢,放下酒樽,抿了抿嘴角的殘留酒液。抱拳回禮道「哈哈,太子殿下,慚愧慚愧,這是臣第一次喝酒,略作一談。
」此酒甘醇爽烈,一如我大齊風尚,百姓好俠任客,兵士崇威尚武,政堂上下一心,官吏選賢任能,清廉正直。」
「熙兄,可別光作吹捧,若真是如此,我大齊的酒,真乃天下第一好酒了,我可知道,人外人,天外有天,這酒豈不更是,酒外有酒?」田期思不愧是往後留名歷史的猛將,喝酒的舉手投足盡顯大將風采。
因齊得知田熙對齊國臨淄酒作此等評價,不得欣喜,反而心氣悶結凝重,愁眉不展的說道:
「想我大齊自父侯即位以來,頻遭攻伐,喪城失地,今日是三晉,明日是楚燕,後日又是魯宋衛越這等小國,也像條瘋狗撲上來撕扯一番,如何能有熙兄說的這般美好。」
田熙帶著對眼前這位將來一鳴驚人,百世流芳的大齊君主的敬意,以及對「大齊」這個侍衛在神州東方的央偉國度的無限期望,由衷諫言道:「太子殿下不必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熙有一言,斗膽力陳,權作消解。」
「田熙心中將來之齊國,必然強於十二次會盟諸侯的桓公霸業,亦當再次一匡天下,九振朝綱。
「當今,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春秋戰國殺伐征戰數百年,逐步從分裂走向一統,血性與活力迸發,武功與智謀兼重,權力與功名至上。」
「我大齊若要立足於今世,當內修政理,發展漁鹽工商農耕之業,外練武備,修三軍兵法戰陣軍械之道。
我大齊君上要有晉文公之胸襟,要有秦穆公之武功,更要有周王室之博大。
不及田熙說完,田嬰便先按捺不住胸中的豪氣,激昂慷慨道:
「好!好!好!田熙兄真是好大的氣魄,好大的勇力,好大的宏圖遠志。有此一言,足見熙兄的謀略膽識。田嬰敬你一爵!!!」
「謝公子!!!」田熙舉杯一飲而盡。
在現代,不過少年之齡的田熙一向滴酒不沾,或許是第一次喝酒,或許是回到古代真正找到了自己用武之地的興致勃然,更或許是他與古人一樣的志同道合,都欲闖蕩一番千秋偉業。酒不醉人,人自醉,他已經面紅耳赤,醉意超然。
「如熙兄所見,我大齊當下尚有什麼不足缺陷,可查漏補缺,修規斧正。」田期思問道。
田熙晃了晃將要醉倒的腦袋,回答道:「依熙之粗識短見,私以為,當下齊國最大的問題有二:
一者富而不強,民富、國富,但對外之於列國無可戰之力;
二者學術不彰,文化暗弱,以致人才稀少,齊國自古以來乃東夷之地,而鄰邦如魯、鄒、魏、衛者,均有大才。而齊國幾無可用之大才」田熙十分認真的說到。
「還有沒有?」太子因齊聽的認真,作一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勢,不斷追問。
「臣暫時不知了,不過還有一番勸諫」田熙笑了笑,再度回答到。
當下而言,我田齊已立三世,姜齊已絕祀於東海,若太子為齊君,必將使齊國內修政治,外修軍事,聽言納諫,不拘小節,尤其做到三不可,
一不可剛愎自用,須虛心聽諫;
二不可懶政殆事,須勵精圖治;
三不可固守傳統,大爭之世須力行改革。
日後太子定能會盟天下諸侯,稱雄於東方,做名副其實的東方大國。熙言盡於此。」田熙一番話語抑揚頓挫,久遠綿長,在因齊兄弟三人心中久久縈繞,陷入沉思默想。
「敢請田熙兄,助我大齊一臂之力,待因齊回到王都臨淄以後,定當向父侯舉薦熙兄,恭請熙兄在我大齊力行變法,革故鼎新,富國強兵,興邦安民!!!」田因齊誠意恭請道。
「力行變法,自有強臣幹吏輔助太子,臣也方需歷經千錘百鍊,以真才實學,強我大齊。
「然目下,臣之故友散落天下,有十一人不知去向,若能集我十二人之力,太子殿下固然如虎添翼!」田熙力陳道。
「如熙兄之人才,竟還有十一人?」田因齊難以置信道。
「熙兄且請寬心,待本宮回到府中,一定多派人手,遍地尋找,齊國找不到,就往其他諸國境內去找!」
「謝,太子!!!」
酒酣耳熱,暢抒胸中沖天干雲的豪氣之後,因齊三兄弟與田熙醉倒在房間內,橫七豎八,死睡不醒。田熙於今日起正式開啟他的戰國時代。
在阿城的一夜,烏雲籠罩,燈火熄滅,一切的一切都在安靜悄然的度過。
城外的甲士嚴守以待。
城中的田午,田忌,田盼,張丐,張丑一番君臣,一邊宵衣旰食的處理政務,一邊安撫寬慰將士民心。
而此時,還有一隊五十名斥候軍,個個騎著剽悍迅猛的駿馬,正飛奔向西,一路絕塵,往位於齊國西方的又一大國趙國的都城「邯鄲」而去。
當這隊人馬剛剛跨過齊魏邊境的漯水河,抵達魏國的清氏城時,卻聽到城中的大街小巷,不論老叟頑童、青壯婦女,還是士人商賈,都在交頭接耳的傳遞一則流言。
〖魏侯罃四年〗河水赤於龍門三日,歷史事件已記載完成。被田熙緊揣在懷中的紫色包裹里的封神榜,用一行湛金大字如此記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