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齊趙交鋒龍虎鬥 太子因齊遇田熙》
「大司馬,你可能預測出,此次我等與趙軍大戰,勝負如何啊,」齊侯田午坐在馬上,一邊注視著前方戰局,一邊詢問道護衛在自己左方的大司馬田壽。
田壽持劍拱手道:「君上放心,如今齊趙兩軍雖然勢均力敵,但趙軍勞師遠征是客,戰線拉長,錢糧兵員輸送費時耗力,我等固守本土是主,主場作戰,得地利之便,有四面八方之供應救援,可持續不斷。我們勝在地利,此其一也。」
「三晉之軍自先君太公田和時,便屢次侵略我齊邊境,我大齊子民,日夜備戰,衣不解甲,馬不卸鞍,軍民齊心,一致對外,況且我田氏諸將,自田書子,孫武子出世,歷來都是兵法大家,能征慣戰,善曉兵機。若非以往三晉都是趁我國內亂,國本不穩才屢次獲勝,不然定叫他們有來無回,這次,我們勝在人和,此其二也。
「何況今日,只有趙國一國出兵,韓魏對秦,自顧不暇,燕國國力不濟,楚國地勢偏遠,衛宋魯越中山等國,都在坐觀成敗,我們又勝在了天時,此其三也」
「如今天時地利人和,兵家三略,我等俱占,安敢怕趙」田壽以齊國所占的三點優勢對比,一語道出,鏗鏘有力。身旁眾將官,無不受到鼓舞振奮。
對此,齊侯田午的表弟,名傳後世的齊國名將田忌,雖然此時尚未出名,僅有二十四歲的他,也是擔任了齊國左司馬一職,執掌一萬精銳。
憑藉對兵法軍事的天生敏銳,還是補充道:「君上,大司馬,還是不可輕敵,出城野戰,雖不至於讓趙軍直接對我阿城實行攻打,城防工事可減輕負擔,但我齊軍歷來崇尚個人勇武,輕疏戰陣之道。
趙軍曉勇強悍,兵鋒銳利,常年與塞外蠻夷作戰,步卒車騎,其銜接配合都是進退如風,剽掠迅疾,我擔心樂祚那廝,以陣型變換之道,圍困我軍,再行關門打狗之勢,則我軍危矣啊!」
田忌一番勸諫剛剛引起田午,田壽二人略作思慮之時,就有右司馬田盼手指前方,急切提醒道:「君上你們看,趙軍已經開始占據上風了」隨著田盼手指方向看去,趙國軍陣正在穩步向前推進,齊軍且戰且退。
只見十萬趙軍軍陣,每名士兵身穿褐色戰甲,手擎褐色獸紋大旗,彰顯著趙國的民風國色。以五萬精銳步軍作為先鋒,個個甲冑鮮明,戈矛銳利,劍戟如林,五萬步軍齊頭並進,刺鉤砍殺一系列動作整齊劃一,不斷收割著一個接一個似瓜果般的齊軍首級。另趙國上將軍樂祚,又在左右兩翼,分別安排了車騎五千,弓兵一萬,兩路突入,進一步壓縮齊軍的作戰空間。餘部還有三萬五千,步卒、車騎、弓弩、後勤等混合兵馬,壓陣不動。
「將士們,駕馭著你們的戰車衝殺過去,讓迎面來的齊人,來一個撞死一個,來兩個撞死一雙,殺啊!」在趙國擔任裨將一職,原趙國名臣牛畜之後的牛庚,正是這隊五千車騎的車騎主將,只見他讓兩名士兵駕馭著戰車,自己一個人操著一桿長戈運轉如飛,一馬當先的殺入了齊軍左翼,牛庚勇悍絕倫,武藝超群,長戈一伸二掃三抽掄,登時就有十數名齊軍喪命。殺的齊軍膽戰心驚,抱頭鼠竄。
右翼方向,同樣擔任裨將一職,弓兵主將,同樣是趙國名臣荀欣之後的荀榮,駕馭戰車,彎弓射箭,百步穿人。一萬弓箭手,跟隨主將,萬箭齊發,如飛蝗暴雨,不多時就有數千名齊軍被活脫脫的射成一隻又一隻渾身倒刺的刺蝟。
齊軍軍陣,清一色的紫色甲旗,依照大司馬田壽的排布,為取先發制人之優勢,齊軍列陣作戰,規模龐大,氣勢恢宏,兵威顯赫。但卻是華而不實,外強中乾。齊軍前陣兵力強大,勇將拼命,後陣勢微力弱,士卒分散,難已凝聚。目下是,齊軍以精銳步卒六萬正面對敵,兩萬技擊之士,護衛田午所在的中軍。另有車騎一萬,弓兵一萬,護衛前軍兩翼,向前推進。
戰國前期,頭號名將吳起所作《吳子兵法》對此有言:夫齊性剛,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於細民,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前重後輕,故重而不堅。擊此之道,必三分之,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其陳可壞。
意思就是:「齊國人性格剛強,國家富足,君臣驕橫奢侈忽視民眾,政令鬆弛,俸祿不均。齊軍陣中人心不齊,前陣兵力強,後陣兵力弱,所以齊陣雖然規模龐大卻並不堅固。攻擊這種軍陣的戰法,必須把我軍區分三路,以兩路側擊其左、右翼,一路乘勢從正面進攻,它的陣勢便可以攻破了。
如此看來趙國上將軍樂祚,也是得到了《吳子兵法》的大略要旨。齊趙廝殺,從天明清晨,硬是殺到日中正午,終是趙軍足勝一籌,趙軍斬殺齊軍四萬餘人。血氣沖天,遮光蔽日,烏雲黑霧久久不散。
在兩軍陣前,戰鼓擂動,硝煙瀰漫。田午望著戰局逐漸不利,臉上露出氣急敗壞的神色。他憤怒地揮舞著手中的劍,大聲咒罵道:「這群飯桶,平時都是怎麼訓練的?關鍵時候一個都派不上用場!看看對面的趙軍,他們像猛虎下山一樣,而我們呢?簡直就像一群綿羊!」
田午喘著粗氣,額頭上青筋暴起,繼續怒吼道:「本侯在此力阻強敵,都是你們訓練不精,促此大敗!難道你們不知道,每一場戰鬥都關乎著我們的生死存亡嗎?如果這場仗打輸了,我們還有什麼臉面回去見父老鄉親?」
田午說罷,再環顧四周,看到士兵們士氣低落,心中更是火冒三丈:「都給本侯振作起來!別忘了,我們是為了大齊的百姓,與我等的田氏基業而戰!趙賊,再強,又豈能抵擋的住,我等的萬眾一心,誰敢哭泣後撤,做了逃兵,立斬不赦!!!」
眼見局勢愈發對己軍不利,左右司馬田忌,田盼相繼請命道「君上,大司馬,就由我二人,各自率領一萬兵馬,前去阻敵,會一會趙軍那兩路先鋒將領,看看他們到底是個什麼貨色。」
「忌兄說的是,我田盼定當為君上赴盪蹈刃,死不旋踵」
田壽聞言一皺眉頭,心下一緊說道:「將你二人留在行伍中,不去率軍衝殺,就是為了以防後患,一為護衛君上,二作壓陣應急後備之軍,若你二人出兵,君上有危,誰敢擔此重任。」
田忌拱手回答道:「豈不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只要擊穿中軍,擒殺樂祚,敵寇必敗。況且我與盼弟,修習兵戈戰陣之道,已有數年,各自麾下掌管的一萬精銳,已經修成先祖所傳兵家陣法,〖太虛雙龍陣〗,暫且不論成敗,先行殺將過去,提振士氣,才是重中之重」
「忌兄此言有理,大司馬在此護衛君上,倘若力有不逮,立即護送君上撤進阿城,再不行,護送君上與城中諸位公子輕裝疾行,早返都城臨淄。」田盼緊接著田忌話語說道。
田午,田壽二人對視一眼,當即點頭同意,遂下令田忌,田盼各領一萬兵馬,兩萬齊軍再度殺入敵陣之中。田壽繼續統領最後的一萬齊技擊,護衛齊侯田午,死守在阿城西城門之下。
前方戰事愈演愈烈,被安排守在阿城城內的齊國諸公子,並數名文武官員,在阿城城守府衙內,來回踱步,急不可待。為首的齊國太子田因齊,此時也不過15歲,心系前方君父田午,及其眾將百姓,也特意帶著兩個兄弟,離開臨淄王都的安逸富足,來到這戰火瀰漫,硝煙四起的前線助威觀戰。
因兄弟三人,年紀太輕,太子因齊又身系國本,齊國國君之位傳承所在,被田午勒令只能待在城中,決計不能踏出城門半步,還特意安排了文武諸將官嚴加看護。為此太子因齊和二公子田期思,三公子田嬰,都是悶悶不樂,愁眉不展。對此,隨軍出征的三位齊國上大夫,段干朋,張丐,張丑,依次上前勸說寬慰。
段干朋拱手行禮道:「還請太子殿下,二位公子寬心,君上吉人自有天相,多年的腥風血雨都闖過來了,也不怕這多一次,少一次的戰事。」
「正是如此,趙國興兵來犯我阿城,不過一次小小挑釁,意在窺探我軍實力。」
「他們是為下次出兵對象撥雲張目,只要我軍死戰不退,效仿先祖田和兄弟,以命換命,以血換血,定然震懾趙軍,令其膽寒。」張丐唾言道,語氣儘是對趙軍的不屑鄙夷。
張丐所言田和之典故,是在田氏代齊時,田齊政權,第一代國君太公田和即位之時,當時政局不穩,列國侵犯,田和有個兄弟,為保家國基業,帶著大軍到前線,當著敵軍之面,全軍自殺身亡,嚇得敵軍以為有此異事,說明齊國有鬼神幫助,遂撤軍回國。
張醜聞言,也上前接過話尾說道:「段大夫與兄長說的是,我阿城占盡地利,阿城位於我大齊西部,為我大齊西境門戶,地處黃河下游與高唐都,平陸都的交匯處。
又是是連接中原與海濱的交通要道。其東臨渤海,南接濰水,西依淄水,北靠濟水,具有天然的水域防禦屏障。
對於抵禦外敵入侵和控制水上交通線路,皆大有憑藉。四周水網密布,航運發達,易守難攻。」
「又有平原地勢所在,戰場廣闊,派兵用將,定能勢如破竹,掃蕩八方,更兼糧草、軍械、馬匹、各類輜重無數,守上兩三年,絕非難事。」
田因齊聽三位大夫都作竭力勸慰態勢,稍作寬心,拱手行禮道:「多謝諸位大夫好意,但因齊還是想出府衙一看,即使不能陣前效命,也自當略盡綿薄之力,去往城中以安民心。」
田因齊作為一國太子,早已深知自己的職責重任,將來齊國各地都是他治下的子民,心懷天下,欲盡展宏圖大業的他,自然不許自己在庇護羽翼之下,安享清福,自得其樂。
三位大夫面面相覷時,田期思,田嬰兩兄弟,對視一眼,也拱手請命道:「我等自與兄長同去」
戰國亂世,各個諸侯國兼併戰爭不斷,各國君侯子弟,身為王室宗親,為內鎮宵小,外御強敵,也自幼習武修道,田因齊,田期思,田嬰,身為齊侯田午之子,年紀輕輕也開的硬弓,上的戰馬,舞的一手高超劍術,僅作自保亦是綽綽有餘。
「好!你我兄弟齊心,削玉斷金,走!」不等三位大夫及時反應,田因齊拉著田期思,田嬰二人,快步出了府衙大廳,找到一處馬廄,速選了三匹快馬,一路飛馳而去,望塵莫及。
「誒?這……段大夫,你看這可如何是好啊?」張丐焦急萬分。段干朋不假思索,即刻踏出府衙大門,對著守在門口的兩名侍衛下令道:「你們兩個,速速去傳令阿城的都帥,司馬,縣尉三人,讓他們親自點齊三百護衛,追趕太子殿下!!!」兩名侍衛抱拳答道一聲「諾!」字,便逕自去了。
田因齊帶著兄弟二人騎乘在阿城街道上,三人三騎,並立前行。
田因齊率先開口道「聽沿途士卒所說,忌子盼子二位叔父,已經在兩軍陣前,使出了先祖所傳陣法〖太虛雙龍陣〗,原本仿造上古商周時代的〖二龍出水陣〗,二龍隱與陣中,龍本陽剛,水本屬陰,龍在水中,陰陽相調,萬事俱安,一但出水,二龍威勢大增,勢不可擋,其陽剛之利,無人能擋,要想破陣,就需要穩住二龍,不使他們交合,一但交合,以上所做努力皆付之東流。
聽田因齊所言,田期思與田嬰二人不明覺厲,
田嬰大讚道「既然有此殺陣,我等何懼趙軍」
田期思若有所思,忽即雙目一亮,緩緩笑道:「兄長既能猜透陣法威力,卻又帶我等出了府衙,現又直往阿城北門而去,怕是兄長之心,不止在於視察安民吧!」
田因齊知道他二弟田期思,速來心機靈敏,見微知著,遂也不作隱瞞,大方道出心中計劃:「真是向來瞞不過你,我等年幼力寡,要想上陣殺敵,諸位大夫將軍定然不同意,索性先斬後奏,我想段干大夫已經派遣衛隊來追趕我們了,趙國大軍因我阿城三面水網護持,只能攻打西門,又有忌子盼子二位叔父正面牽制,我等從北門出,衛隊定然隨我等死命拼殺,就憑你我三人,擒殺樂祚!!!」
「什麼擒殺樂祚,樂祚好歹也是趙國上將軍,必定武藝高強,我們能不能近身都難說」田嬰對田因齊的計劃,滿臉不可思議。
就在三人為作戰計劃,爭論不休時,三人後方一陣急促迅疾的馬蹄踏步聲,覆蓋而來。田因齊一回首便知:「果然,衛隊來了,來不及多說了,你們看」說罷,便從馬鞍上解下一把金鞭,取出的一剎那,金光閃爍,熠熠生輝。
田期思,田嬰瞬間張大了嘴巴,異口同聲道「姜齊開國之君,姜子牙的打神鞭???」田因齊立即解釋道:「從丞相那裡死纏爛打得來的,只要殺進中軍,祭出打神鞭,定能讓樂祚當場斃命,不多說了,走!」說罷,田因齊右手手持打神鞭,左手一條普通馬鞭,狠狠抽在了自己胯下戰馬身上,大步流星,踢踏而出。「兄長,等等我們」田期思,田嬰見此,也策馬狂奔。
「都帥,你看,太子殿下他們已經闖出北門了」衛隊司馬〖田略〗手指前方,對衛隊都帥〖田宮〗說道。
身形魁梧,壯碩有力的〖田宮〗二話不說,操起長戈,就驅兵大進。
縣尉〖田述〗對身後衛兵大喝道「緊跟諸位公子,不許落後半步,若有疏忽,軍法從事!!!殺啊」
齊趙大戰又從日中正午殺到日仄下午,田忌田盼與樂祚,牛庚,荀榮三將,仍是打的難解難分,陷入拉鋸戰。
不多時,田因齊已經按照自己所定策略,帶著田期思、田嬰、田宮、田略、田述五人將三百齊技擊精銳,繞到趙軍大後方,一路通過剝開撿拾戰場上的趙軍盔甲服飾,全員裝扮成趙軍模樣後,潛蹤隱跡,混水摸魚,竟然真的直接摸到了樂祚一千親兵所在的行陣中央,為首的樂祚高頭大馬,眺望前線,藍褐色的樂字大旗,耀眼奪目。
勝利就在眼前,田因齊所幸不裝了,拔出打神鞭,號令諸軍一擁而上,「將士們,敵軍主將,就在眼前,砍下首級者,我以太子名義,列土封君,給我殺!!!」樂祚見此大笑一聲:「哈哈哈,幾個乳臭未乾的稚子頑童,等的就是你們,動手!!!」
田因齊不知道的是,樂祚放在後軍的斥候游騎,早就看穿了他們這一隊鬼祟可疑的敵軍,故意按兵不動,就是為了瓮中捉鱉。隨著樂祚一手招呼,因齊等人陷入苦戰。
「樂祚,你休得猖狂,看本太子的打神鞭」田因齊右手運起全身氣力,往後一揚,再奮力一擲,打神鞭如一條金龍貫穿奪路而去,就要直中樂祚腦門之時,樂祚張弓搭箭,一箭中鞭,打神鞭又迴旋到了遠方。
「哈哈,小毛孩子,就這等氣力,回家吃奶去吧」不得樂祚話音落下,烏雲浩蕩的天空突顯異象,幾道閃電霹靂,齊刷刷落在田因齊等人與樂祚對戰的地面上。
霎時間,便震飛一隊兵將,劈出一大塊空地,一個紅衣少年從空中墜下,少年雙腳剛好又點落在了被樂祚羽箭射飛出去的打神鞭上,打神鞭又借力一旋,一道金光往樂祚人身飛襲而來,「砰砰砰」幾聲金屬碰撞,樂祚胸口乍一重擊,飛落馬下,口吐鮮血,不省人事。憑空墜落的紅衣少年,也躺倒在地,未能甦醒。
田因齊大喜過望,高聲喝道:「好啊,我大齊天降神兵,樂祚一死,反敗為勝就在眼前,傳令下去,讓眾將士,齊聲吶喊「樂祚已死」的消息,擾亂趙軍軍心。」
「諾!」護衛著田因齊的田期思,田嬰兄弟二人,應答一聲,遂帶著全體將士們各種「造謠生事」去了。
田因齊目光掃視戰場周圍,他的衛隊因趙國主將樂祚身死,士氣大振,還敢追殺潰逃的敗兵。輕舒了一口氣後,隨即又看到了那名相助他一臂之力的,天降神兵的紅衣少年,此刻正平躺在地,沒有甦醒。田因齊不知所然,但還是立刻到紅衣少年身邊,仔細查看。
「餵!餵!兄台,醒醒!醒醒!你是受傷了嗎?」田因齊扶起少年,推搡搖晃沒有任何動靜。看遍少年全身也沒有任何傷口,胸口仍有起伏,嘴鼻尚可呼吸,卻又無法清醒,煞是奇異。
「嗐,管不了那麼多了,先跟著本太子上馬吧!」說罷,田因齊果斷背起少年,胡亂牽起一匹不知被那個兵將遺落的戰馬,將少年放在馬背上,自己翻身一上,提起韁繩,縱馬而去。
樂祚身死,田期思,田嬰放出的謠言一傳十,十傳百,直到趙國三軍盡知,全體趙軍頓失魁首,軍心大亂,田忌,田盼等齊國諸將趁勢揮兵掩殺,田壽護衛田午親征討伐,一轉頹勢,大破趙軍。以牛庚,荀榮二人為主,收集殘兵敗將兩萬餘人,與搶救了重傷的樂祚的後軍裨將徐良相匯合。無心戀戰的三將一致計議,帶著大軍往西方撤離而去了。
「這上將軍重傷昏迷,就你我現在,這等殘兵敗將的模樣,又該往何處安身啊,嗐呀!」直性子暴脾氣的牛庚回首一望,看見西撤的道路上,個個垂頭喪氣,哭短喊長的兵士,憤懣不平。
護送著,載著重傷的樂祚的馬車的徐良,想了想諫言道:「為今之計,先行撤往清陽城吧,再快馬加鞭把戰報傳回邯鄲,讓君上知曉,敦請國中良醫,讓其火速趕來清陽,為上將軍治傷。」
「徐將軍說的甚是,清陽城,進退有度,西可撤回邯鄲,東進可再遣大軍威逼齊國五都之一的高唐和聊城,二城一破,齊國西線必危。我們去往清陽厲兵秣馬,整軍再戰。」先前的弓兵主將荀榮也應和道。
「既如此,誰可為信使?快馬加鞭趕赴邯鄲面見君上,詳報軍情?」牛庚作為樂祚副將,樂祚不能處理軍務,牛庚自當統籌全局,挑起大梁,送信一事,不得不令他深思遠慮。
「我弟徐封,弓馬嫻熟,武藝高強,年雖十六,也使得一桿長矛在齊軍陣中來去自如,同時能言善辯,文武兼備,有他代我們當面稟君,我軍雖敗,也不會引得君上大怒!」徐良提出了解決辦法。
「好,就派令弟,帶領五十名斥候軍,速往邯鄲!萬望徐將軍叮囑令弟,多加為我等說情啊!」牛庚懇切道。
「自當如此,將軍放心就是!」徐良慨然應允。
田壽持劍拱手道:「君上放心,如今齊趙兩軍雖然勢均力敵,但趙軍勞師遠征是客,戰線拉長,錢糧兵員輸送費時耗力,我等固守本土是主,主場作戰,得地利之便,有四面八方之供應救援,可持續不斷。我們勝在地利,此其一也。」
「三晉之軍自先君太公田和時,便屢次侵略我齊邊境,我大齊子民,日夜備戰,衣不解甲,馬不卸鞍,軍民齊心,一致對外,況且我田氏諸將,自田書子,孫武子出世,歷來都是兵法大家,能征慣戰,善曉兵機。若非以往三晉都是趁我國內亂,國本不穩才屢次獲勝,不然定叫他們有來無回,這次,我們勝在人和,此其二也。
「何況今日,只有趙國一國出兵,韓魏對秦,自顧不暇,燕國國力不濟,楚國地勢偏遠,衛宋魯越中山等國,都在坐觀成敗,我們又勝在了天時,此其三也」
「如今天時地利人和,兵家三略,我等俱占,安敢怕趙」田壽以齊國所占的三點優勢對比,一語道出,鏗鏘有力。身旁眾將官,無不受到鼓舞振奮。
對此,齊侯田午的表弟,名傳後世的齊國名將田忌,雖然此時尚未出名,僅有二十四歲的他,也是擔任了齊國左司馬一職,執掌一萬精銳。
憑藉對兵法軍事的天生敏銳,還是補充道:「君上,大司馬,還是不可輕敵,出城野戰,雖不至於讓趙軍直接對我阿城實行攻打,城防工事可減輕負擔,但我齊軍歷來崇尚個人勇武,輕疏戰陣之道。
趙軍曉勇強悍,兵鋒銳利,常年與塞外蠻夷作戰,步卒車騎,其銜接配合都是進退如風,剽掠迅疾,我擔心樂祚那廝,以陣型變換之道,圍困我軍,再行關門打狗之勢,則我軍危矣啊!」
田忌一番勸諫剛剛引起田午,田壽二人略作思慮之時,就有右司馬田盼手指前方,急切提醒道:「君上你們看,趙軍已經開始占據上風了」隨著田盼手指方向看去,趙國軍陣正在穩步向前推進,齊軍且戰且退。
只見十萬趙軍軍陣,每名士兵身穿褐色戰甲,手擎褐色獸紋大旗,彰顯著趙國的民風國色。以五萬精銳步軍作為先鋒,個個甲冑鮮明,戈矛銳利,劍戟如林,五萬步軍齊頭並進,刺鉤砍殺一系列動作整齊劃一,不斷收割著一個接一個似瓜果般的齊軍首級。另趙國上將軍樂祚,又在左右兩翼,分別安排了車騎五千,弓兵一萬,兩路突入,進一步壓縮齊軍的作戰空間。餘部還有三萬五千,步卒、車騎、弓弩、後勤等混合兵馬,壓陣不動。
「將士們,駕馭著你們的戰車衝殺過去,讓迎面來的齊人,來一個撞死一個,來兩個撞死一雙,殺啊!」在趙國擔任裨將一職,原趙國名臣牛畜之後的牛庚,正是這隊五千車騎的車騎主將,只見他讓兩名士兵駕馭著戰車,自己一個人操著一桿長戈運轉如飛,一馬當先的殺入了齊軍左翼,牛庚勇悍絕倫,武藝超群,長戈一伸二掃三抽掄,登時就有十數名齊軍喪命。殺的齊軍膽戰心驚,抱頭鼠竄。
右翼方向,同樣擔任裨將一職,弓兵主將,同樣是趙國名臣荀欣之後的荀榮,駕馭戰車,彎弓射箭,百步穿人。一萬弓箭手,跟隨主將,萬箭齊發,如飛蝗暴雨,不多時就有數千名齊軍被活脫脫的射成一隻又一隻渾身倒刺的刺蝟。
齊軍軍陣,清一色的紫色甲旗,依照大司馬田壽的排布,為取先發制人之優勢,齊軍列陣作戰,規模龐大,氣勢恢宏,兵威顯赫。但卻是華而不實,外強中乾。齊軍前陣兵力強大,勇將拼命,後陣勢微力弱,士卒分散,難已凝聚。目下是,齊軍以精銳步卒六萬正面對敵,兩萬技擊之士,護衛田午所在的中軍。另有車騎一萬,弓兵一萬,護衛前軍兩翼,向前推進。
戰國前期,頭號名將吳起所作《吳子兵法》對此有言:夫齊性剛,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於細民,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前重後輕,故重而不堅。擊此之道,必三分之,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其陳可壞。
意思就是:「齊國人性格剛強,國家富足,君臣驕橫奢侈忽視民眾,政令鬆弛,俸祿不均。齊軍陣中人心不齊,前陣兵力強,後陣兵力弱,所以齊陣雖然規模龐大卻並不堅固。攻擊這種軍陣的戰法,必須把我軍區分三路,以兩路側擊其左、右翼,一路乘勢從正面進攻,它的陣勢便可以攻破了。
如此看來趙國上將軍樂祚,也是得到了《吳子兵法》的大略要旨。齊趙廝殺,從天明清晨,硬是殺到日中正午,終是趙軍足勝一籌,趙軍斬殺齊軍四萬餘人。血氣沖天,遮光蔽日,烏雲黑霧久久不散。
在兩軍陣前,戰鼓擂動,硝煙瀰漫。田午望著戰局逐漸不利,臉上露出氣急敗壞的神色。他憤怒地揮舞著手中的劍,大聲咒罵道:「這群飯桶,平時都是怎麼訓練的?關鍵時候一個都派不上用場!看看對面的趙軍,他們像猛虎下山一樣,而我們呢?簡直就像一群綿羊!」
田午喘著粗氣,額頭上青筋暴起,繼續怒吼道:「本侯在此力阻強敵,都是你們訓練不精,促此大敗!難道你們不知道,每一場戰鬥都關乎著我們的生死存亡嗎?如果這場仗打輸了,我們還有什麼臉面回去見父老鄉親?」
田午說罷,再環顧四周,看到士兵們士氣低落,心中更是火冒三丈:「都給本侯振作起來!別忘了,我們是為了大齊的百姓,與我等的田氏基業而戰!趙賊,再強,又豈能抵擋的住,我等的萬眾一心,誰敢哭泣後撤,做了逃兵,立斬不赦!!!」
眼見局勢愈發對己軍不利,左右司馬田忌,田盼相繼請命道「君上,大司馬,就由我二人,各自率領一萬兵馬,前去阻敵,會一會趙軍那兩路先鋒將領,看看他們到底是個什麼貨色。」
「忌兄說的是,我田盼定當為君上赴盪蹈刃,死不旋踵」
田壽聞言一皺眉頭,心下一緊說道:「將你二人留在行伍中,不去率軍衝殺,就是為了以防後患,一為護衛君上,二作壓陣應急後備之軍,若你二人出兵,君上有危,誰敢擔此重任。」
田忌拱手回答道:「豈不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只要擊穿中軍,擒殺樂祚,敵寇必敗。況且我與盼弟,修習兵戈戰陣之道,已有數年,各自麾下掌管的一萬精銳,已經修成先祖所傳兵家陣法,〖太虛雙龍陣〗,暫且不論成敗,先行殺將過去,提振士氣,才是重中之重」
「忌兄此言有理,大司馬在此護衛君上,倘若力有不逮,立即護送君上撤進阿城,再不行,護送君上與城中諸位公子輕裝疾行,早返都城臨淄。」田盼緊接著田忌話語說道。
田午,田壽二人對視一眼,當即點頭同意,遂下令田忌,田盼各領一萬兵馬,兩萬齊軍再度殺入敵陣之中。田壽繼續統領最後的一萬齊技擊,護衛齊侯田午,死守在阿城西城門之下。
前方戰事愈演愈烈,被安排守在阿城城內的齊國諸公子,並數名文武官員,在阿城城守府衙內,來回踱步,急不可待。為首的齊國太子田因齊,此時也不過15歲,心系前方君父田午,及其眾將百姓,也特意帶著兩個兄弟,離開臨淄王都的安逸富足,來到這戰火瀰漫,硝煙四起的前線助威觀戰。
因兄弟三人,年紀太輕,太子因齊又身系國本,齊國國君之位傳承所在,被田午勒令只能待在城中,決計不能踏出城門半步,還特意安排了文武諸將官嚴加看護。為此太子因齊和二公子田期思,三公子田嬰,都是悶悶不樂,愁眉不展。對此,隨軍出征的三位齊國上大夫,段干朋,張丐,張丑,依次上前勸說寬慰。
段干朋拱手行禮道:「還請太子殿下,二位公子寬心,君上吉人自有天相,多年的腥風血雨都闖過來了,也不怕這多一次,少一次的戰事。」
「正是如此,趙國興兵來犯我阿城,不過一次小小挑釁,意在窺探我軍實力。」
「他們是為下次出兵對象撥雲張目,只要我軍死戰不退,效仿先祖田和兄弟,以命換命,以血換血,定然震懾趙軍,令其膽寒。」張丐唾言道,語氣儘是對趙軍的不屑鄙夷。
張丐所言田和之典故,是在田氏代齊時,田齊政權,第一代國君太公田和即位之時,當時政局不穩,列國侵犯,田和有個兄弟,為保家國基業,帶著大軍到前線,當著敵軍之面,全軍自殺身亡,嚇得敵軍以為有此異事,說明齊國有鬼神幫助,遂撤軍回國。
張醜聞言,也上前接過話尾說道:「段大夫與兄長說的是,我阿城占盡地利,阿城位於我大齊西部,為我大齊西境門戶,地處黃河下游與高唐都,平陸都的交匯處。
又是是連接中原與海濱的交通要道。其東臨渤海,南接濰水,西依淄水,北靠濟水,具有天然的水域防禦屏障。
對於抵禦外敵入侵和控制水上交通線路,皆大有憑藉。四周水網密布,航運發達,易守難攻。」
「又有平原地勢所在,戰場廣闊,派兵用將,定能勢如破竹,掃蕩八方,更兼糧草、軍械、馬匹、各類輜重無數,守上兩三年,絕非難事。」
田因齊聽三位大夫都作竭力勸慰態勢,稍作寬心,拱手行禮道:「多謝諸位大夫好意,但因齊還是想出府衙一看,即使不能陣前效命,也自當略盡綿薄之力,去往城中以安民心。」
田因齊作為一國太子,早已深知自己的職責重任,將來齊國各地都是他治下的子民,心懷天下,欲盡展宏圖大業的他,自然不許自己在庇護羽翼之下,安享清福,自得其樂。
三位大夫面面相覷時,田期思,田嬰兩兄弟,對視一眼,也拱手請命道:「我等自與兄長同去」
戰國亂世,各個諸侯國兼併戰爭不斷,各國君侯子弟,身為王室宗親,為內鎮宵小,外御強敵,也自幼習武修道,田因齊,田期思,田嬰,身為齊侯田午之子,年紀輕輕也開的硬弓,上的戰馬,舞的一手高超劍術,僅作自保亦是綽綽有餘。
「好!你我兄弟齊心,削玉斷金,走!」不等三位大夫及時反應,田因齊拉著田期思,田嬰二人,快步出了府衙大廳,找到一處馬廄,速選了三匹快馬,一路飛馳而去,望塵莫及。
「誒?這……段大夫,你看這可如何是好啊?」張丐焦急萬分。段干朋不假思索,即刻踏出府衙大門,對著守在門口的兩名侍衛下令道:「你們兩個,速速去傳令阿城的都帥,司馬,縣尉三人,讓他們親自點齊三百護衛,追趕太子殿下!!!」兩名侍衛抱拳答道一聲「諾!」字,便逕自去了。
田因齊帶著兄弟二人騎乘在阿城街道上,三人三騎,並立前行。
田因齊率先開口道「聽沿途士卒所說,忌子盼子二位叔父,已經在兩軍陣前,使出了先祖所傳陣法〖太虛雙龍陣〗,原本仿造上古商周時代的〖二龍出水陣〗,二龍隱與陣中,龍本陽剛,水本屬陰,龍在水中,陰陽相調,萬事俱安,一但出水,二龍威勢大增,勢不可擋,其陽剛之利,無人能擋,要想破陣,就需要穩住二龍,不使他們交合,一但交合,以上所做努力皆付之東流。
聽田因齊所言,田期思與田嬰二人不明覺厲,
田嬰大讚道「既然有此殺陣,我等何懼趙軍」
田期思若有所思,忽即雙目一亮,緩緩笑道:「兄長既能猜透陣法威力,卻又帶我等出了府衙,現又直往阿城北門而去,怕是兄長之心,不止在於視察安民吧!」
田因齊知道他二弟田期思,速來心機靈敏,見微知著,遂也不作隱瞞,大方道出心中計劃:「真是向來瞞不過你,我等年幼力寡,要想上陣殺敵,諸位大夫將軍定然不同意,索性先斬後奏,我想段干大夫已經派遣衛隊來追趕我們了,趙國大軍因我阿城三面水網護持,只能攻打西門,又有忌子盼子二位叔父正面牽制,我等從北門出,衛隊定然隨我等死命拼殺,就憑你我三人,擒殺樂祚!!!」
「什麼擒殺樂祚,樂祚好歹也是趙國上將軍,必定武藝高強,我們能不能近身都難說」田嬰對田因齊的計劃,滿臉不可思議。
就在三人為作戰計劃,爭論不休時,三人後方一陣急促迅疾的馬蹄踏步聲,覆蓋而來。田因齊一回首便知:「果然,衛隊來了,來不及多說了,你們看」說罷,便從馬鞍上解下一把金鞭,取出的一剎那,金光閃爍,熠熠生輝。
田期思,田嬰瞬間張大了嘴巴,異口同聲道「姜齊開國之君,姜子牙的打神鞭???」田因齊立即解釋道:「從丞相那裡死纏爛打得來的,只要殺進中軍,祭出打神鞭,定能讓樂祚當場斃命,不多說了,走!」說罷,田因齊右手手持打神鞭,左手一條普通馬鞭,狠狠抽在了自己胯下戰馬身上,大步流星,踢踏而出。「兄長,等等我們」田期思,田嬰見此,也策馬狂奔。
「都帥,你看,太子殿下他們已經闖出北門了」衛隊司馬〖田略〗手指前方,對衛隊都帥〖田宮〗說道。
身形魁梧,壯碩有力的〖田宮〗二話不說,操起長戈,就驅兵大進。
縣尉〖田述〗對身後衛兵大喝道「緊跟諸位公子,不許落後半步,若有疏忽,軍法從事!!!殺啊」
齊趙大戰又從日中正午殺到日仄下午,田忌田盼與樂祚,牛庚,荀榮三將,仍是打的難解難分,陷入拉鋸戰。
不多時,田因齊已經按照自己所定策略,帶著田期思、田嬰、田宮、田略、田述五人將三百齊技擊精銳,繞到趙軍大後方,一路通過剝開撿拾戰場上的趙軍盔甲服飾,全員裝扮成趙軍模樣後,潛蹤隱跡,混水摸魚,竟然真的直接摸到了樂祚一千親兵所在的行陣中央,為首的樂祚高頭大馬,眺望前線,藍褐色的樂字大旗,耀眼奪目。
勝利就在眼前,田因齊所幸不裝了,拔出打神鞭,號令諸軍一擁而上,「將士們,敵軍主將,就在眼前,砍下首級者,我以太子名義,列土封君,給我殺!!!」樂祚見此大笑一聲:「哈哈哈,幾個乳臭未乾的稚子頑童,等的就是你們,動手!!!」
田因齊不知道的是,樂祚放在後軍的斥候游騎,早就看穿了他們這一隊鬼祟可疑的敵軍,故意按兵不動,就是為了瓮中捉鱉。隨著樂祚一手招呼,因齊等人陷入苦戰。
「樂祚,你休得猖狂,看本太子的打神鞭」田因齊右手運起全身氣力,往後一揚,再奮力一擲,打神鞭如一條金龍貫穿奪路而去,就要直中樂祚腦門之時,樂祚張弓搭箭,一箭中鞭,打神鞭又迴旋到了遠方。
「哈哈,小毛孩子,就這等氣力,回家吃奶去吧」不得樂祚話音落下,烏雲浩蕩的天空突顯異象,幾道閃電霹靂,齊刷刷落在田因齊等人與樂祚對戰的地面上。
霎時間,便震飛一隊兵將,劈出一大塊空地,一個紅衣少年從空中墜下,少年雙腳剛好又點落在了被樂祚羽箭射飛出去的打神鞭上,打神鞭又借力一旋,一道金光往樂祚人身飛襲而來,「砰砰砰」幾聲金屬碰撞,樂祚胸口乍一重擊,飛落馬下,口吐鮮血,不省人事。憑空墜落的紅衣少年,也躺倒在地,未能甦醒。
田因齊大喜過望,高聲喝道:「好啊,我大齊天降神兵,樂祚一死,反敗為勝就在眼前,傳令下去,讓眾將士,齊聲吶喊「樂祚已死」的消息,擾亂趙軍軍心。」
「諾!」護衛著田因齊的田期思,田嬰兄弟二人,應答一聲,遂帶著全體將士們各種「造謠生事」去了。
田因齊目光掃視戰場周圍,他的衛隊因趙國主將樂祚身死,士氣大振,還敢追殺潰逃的敗兵。輕舒了一口氣後,隨即又看到了那名相助他一臂之力的,天降神兵的紅衣少年,此刻正平躺在地,沒有甦醒。田因齊不知所然,但還是立刻到紅衣少年身邊,仔細查看。
「餵!餵!兄台,醒醒!醒醒!你是受傷了嗎?」田因齊扶起少年,推搡搖晃沒有任何動靜。看遍少年全身也沒有任何傷口,胸口仍有起伏,嘴鼻尚可呼吸,卻又無法清醒,煞是奇異。
「嗐,管不了那麼多了,先跟著本太子上馬吧!」說罷,田因齊果斷背起少年,胡亂牽起一匹不知被那個兵將遺落的戰馬,將少年放在馬背上,自己翻身一上,提起韁繩,縱馬而去。
樂祚身死,田期思,田嬰放出的謠言一傳十,十傳百,直到趙國三軍盡知,全體趙軍頓失魁首,軍心大亂,田忌,田盼等齊國諸將趁勢揮兵掩殺,田壽護衛田午親征討伐,一轉頹勢,大破趙軍。以牛庚,荀榮二人為主,收集殘兵敗將兩萬餘人,與搶救了重傷的樂祚的後軍裨將徐良相匯合。無心戀戰的三將一致計議,帶著大軍往西方撤離而去了。
「這上將軍重傷昏迷,就你我現在,這等殘兵敗將的模樣,又該往何處安身啊,嗐呀!」直性子暴脾氣的牛庚回首一望,看見西撤的道路上,個個垂頭喪氣,哭短喊長的兵士,憤懣不平。
護送著,載著重傷的樂祚的馬車的徐良,想了想諫言道:「為今之計,先行撤往清陽城吧,再快馬加鞭把戰報傳回邯鄲,讓君上知曉,敦請國中良醫,讓其火速趕來清陽,為上將軍治傷。」
「徐將軍說的甚是,清陽城,進退有度,西可撤回邯鄲,東進可再遣大軍威逼齊國五都之一的高唐和聊城,二城一破,齊國西線必危。我們去往清陽厲兵秣馬,整軍再戰。」先前的弓兵主將荀榮也應和道。
「既如此,誰可為信使?快馬加鞭趕赴邯鄲面見君上,詳報軍情?」牛庚作為樂祚副將,樂祚不能處理軍務,牛庚自當統籌全局,挑起大梁,送信一事,不得不令他深思遠慮。
「我弟徐封,弓馬嫻熟,武藝高強,年雖十六,也使得一桿長矛在齊軍陣中來去自如,同時能言善辯,文武兼備,有他代我們當面稟君,我軍雖敗,也不會引得君上大怒!」徐良提出了解決辦法。
「好,就派令弟,帶領五十名斥候軍,速往邯鄲!萬望徐將軍叮囑令弟,多加為我等說情啊!」牛庚懇切道。
「自當如此,將軍放心就是!」徐良慨然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