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東詣齊國尋故友 烽火連天映阿城》
這一切都是如此的夢幻,不知不覺間,自己竟被一位,位列開天三清之一的,一代聖人通天教主,收為關門弟子,並且還親傳神通,授予至寶,承擔起重興截教,開啟新封神大任的田熙,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只在小說《封神演義》里出現的人物,今天就活生生的站在他眼前。
被封神榜灌注了一大股金色符文後,田熙已經能自行理解這一方世界了。周武王伐商,截教闡教二教相爭,封神大戰等一系列重大事情的發生,近似歷歷在目,好像自己真的親身體驗過一番。這些畫面不斷在腦海翻騰。
良久,田熙知道了最關鍵的一點,如果說按照現實的網文題材來劃分的話,這裡就是一處集玄幻仙俠歷史於一體的世界,不能用現代常人的眼光去理解,但這裡面的歷史事件,又真實存在,跟自己所了解的,大部分一致。這是為什麼?
想了好一會兒的田熙,得不到答案,拿著手中的封神榜,左翻右翻,上看下看。也沒看出跟普通捲軸有何不同,之前通天教主傳功之時,還一副金光閃爍,耀眼奪目。現在看起來,跟自己的世界古裝商品里買賣的道具差不多。
「不過…教主說,要用這詔仙筆寫下戰國二字,它就可以帶我穿越回到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征伐的戰國時代,真的要去試一試嗎?」田熙仍然有些猶豫不決,倒不是自己膽怯,畢竟年少輕狂,總有一腔熱血,那是一處大爭之世,凡有血氣之人,皆有一爭之心。
在現實失意不得志的人,誰不想憑藉滿腹經綸,再有一身的才華武功,憑藉對歷史方向的先知先覺,把控時事。提兵百萬,縱橫天下,封禪泰山,山呼萬歲,成就自己千古一帝之威名。
不過穿越過去後的自己,會是一個什麼身份呢?諸侯?大夫?官吏?百姓?,回到那個時代後,自己又有什麼特長呢?論看書,戰國歷史,諸子百家,一向沉靜孤僻的自己,除了自小陪伴的十一位摯友,就是一套又一套的歷史書籍。對書中內容的熟悉程度,當然是不在話下。更何況遇到危險,還有教主傳授的寶物防身。
「不管了,還是趕緊找到燇宸他們才是重中之重,他們一向不喜歷史,肯定對那個時代沒有過多了解,萬一真有不測,後果不堪設想。戰火連天,群雄逐鹿的年代,搞不好就能被拉去當兵,罰苦役,或者因不明身份,被抓起來嚴刑拷問……」
越想越後怕的田熙細細想了一下穿越的首選之國,不一會兒便兩眼放光,欣喜若狂的大笑道「哈哈哈,我知道要去哪國了,東方大國,齊國!」
華夏文明史中,有一段英雄輩出,風起雲湧的大爭之世,是為戰國,戰國之時,有一個被列國長期尊奉的「東方大國」是為,齊國。「大國」之稱謂,在先秦之時,只屬於一國,別無其他--齊國,縱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言稱「大國」,唯齊國可當也。
《戰國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未直呼齊國,只稱「大國」,且出自於秦國縱橫家之口。足以見得,「虎狼之國」秦國,最為尊敬和忌憚的,就是齊國。雖說戰國後期,秦國喊出了統一華夏、征服四海八荒的口號,但戰國中前期,齊國似乎更是具有統一寰宇的實力。
齊國之強大,是以一貫之的強大。是沒有弱點的強大,是全方位的強大。無論春秋,無論戰國,自始至終,齊國都堪稱大國。
齊之強大,是經濟富庶之強大。「興工商之業,便漁鹽之利」的國策,與列國「重農抑商」的國策,不可同日而語。由是觀之,齊國是中國最早出現商品經濟萌芽和思想萌芽之地
齊之強大,是國都臨淄的強大。《戰國策齊策》載:「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社成惟,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而富,志高而揚。」在列國看來,臨淄是真正的國際大都市。有史學家考證,臨淄當時人口不下40萬,2000多年前,堪稱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齊之強大,是文化繁榮之強大。稷下學宮之人,「不治而議論」,九流十家,匯集於此,學術與文化真正進入大鳴大放之時代,造就的中華文明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比肩的。孟子、荀子等大師,均在此講學議論,文化之自信、之開放、之自由,令人神往。諸子百家文化,也成為整個華夏文明的淵源。
齊之強大,是稱王稱霸之強大。桂陵、馬陵之戰,將魏國從鼎盛之時拉下馬,又與趙、楚、秦等大國分庭抗禮。齊國一出,莫敢不從。孫臏、田忌、田盼、鄒忌、淳于髡、孟嘗君、匡章、田單等人更是在大爭之世成為英雄。威王、宣王、閔王,先後稱王稱帝,明君強臣,成就了一段段偉大的故事。
齊國一路走來,雖然最終被強秦所滅,但當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融在一起,偶然性的歷史或許更有魅力。
假如歷史可以假設,歷史也將十分有趣。假如統一中國的不是秦國,而是齊國,中國歷史將演著什麼樣的路向前進?這便是一個饒有興趣的話題。
齊國是田熙一直崇尚的國家,既然通天教主要他建立一個新的人間皇朝,此時的他雖然只有十五歲的年紀,不過連《封神演義》這等小說杜撰的人物都真實的出現在他眼前。年紀輕輕,便能統領一國,征伐天下,縱橫神州,又有何不可呢?
一想到跟歷史人物同局對弈,這是何等的酣暢淋漓。「哈哈哈,來吧,封神榜是吧,戰國時代,齊國,臨淄,走你!」田熙激動不已的道,他迫不及待了,當即打開封神榜,鋪陳在地,手握詔仙筆,瀟灑大氣的在紙上寫出他所去之處。他不會毛筆字,但他還是覺得提筆之時筆下生風,一如鐵畫銀鉤。
金光驟升,耀射八方,有金色波紋在紙中震盪開來,霎時平地掀風,田熙第一次感到自己的身體,一點點騰空,身體凡是被沒有被衣服擋住的空隙,風灌而入。不帶任何防護措施,就這樣憑空浮懸,渾身上下都被颶風托起「哇噢!」田熙一聲長嘯,全然沒有失重凌空的恐懼,反倒生出豪情壯志。「來吧!」田熙大聲一喝,封神榜聽見了田熙的召喚,「呼呼呼」怒風號天,田熙有如離弦之箭,乘風而入,當即!射進了封神榜之中。封神榜待到田熙進入以後,也憑空消失,在另一個空間回到了田熙的懷裡。
戰國末期,諸子百家之一的陰陽家大賢:鄒衍,曾經提出兩個驚世駭俗,讓人瞠目結舌的學說。被太史公司馬遷稱之為:「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其術皆此類也」。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騶衍的學說,大都是宏大廣闊荒誕不合情理,一定要先從細小的事物驗證開始,然後推廣到大的事物,以至達到無邊無際。
這兩則學說,一則是通過陰陽五行推演出的五德始終說、一則是大九州之說。
五行這個概念最早見於《尚書》。
《尚書·洪範》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也是關於宇宙社會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範疇系統。
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剋'。
所謂相生,即木生火者,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鑽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溫潤流澤,銷金亦為水,所以山雲而從潤,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而五行相勝說曰:「眾勝寡,故水勝火。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
不過這種五行論繼承到儒家學說中,則發生演變,成為所謂的仁義禮智聖。意即天有五德,而人只可能做到仁義禮智,很難做到聖,要做到聖,那就是天,不是人了。
鄒衍吸收黃老道學的五行說和儒家的五德說,創造出了與五行生剋完美契合的陰陽五行說和五德終始說。
同樣是這個時期,和五德終始說出於同一目的,大九州的設想也被鄒衍提了出來。
九州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典籍《尚書·禹貢》中。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意思是,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依據山脈走向和川流水道,疏通河道使得水流注入大海,並根據土地的肥瘠情況確定各州向朝廷納貢的物品和數量。
根據書中的記載,四千多年前,大禹受命治水,後被擁戴成為天子,將天下劃分為九州。
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而「大九州學說」又是什麼呢?它是針對《禹貢》所言的「九州」提出的新的地理觀念。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大九州學說」認為,儒士們所認知的中國(以洛邑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或可視為冀州),僅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
中國應稱為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又有九州,即《禹貢》所載九州。天下應該有九個像赤縣神州一樣大的大州,其他八個大州也應由各自九個小州組成。
當田熙被封神榜吸入時空隧道,光影洪流之中,眼前隨即就出現了這樣一副,在他印象中,極為符合鄒衍「大九州學說」的九州地圖。只見九塊廣闊無垠的陸地不斷分裂重合,旋轉交叉。
九州之名,也逐漸被光彩繽紛的字體顯現出來。尤其是東南方向的青州,青色光芒耀射八方,一股強大的吸力,形成青色漩渦,把田熙直往裡吸。
「要命啊!!!我開始恐高了……啊」全身墜墮的感覺,讓他渾身顫抖,手腳冰涼,口歪眼斜,涕泗橫流。田熙驚呼大叫,話音未落,便登時昏死過去。
公元前366年,11月12日,齊國,阿(e一聲)城西門。
有兩支大軍於此地對峙,殺意騰升的戰場,烏雲密布,烈烈陰風吹的兩軍旌旗飛舞,戰場上的每名兵士都嚴陣以待,目露凶光,緊握兵器,隨時等候各自主將的一聲令下,一旦發令,為軍功,為賞賜,他們不會有片刻遲疑,恨不得登時就衝殺上去,將敵軍碎屍萬段。
繼位已滿八年的齊國國君田午,34歲的年紀,在歷經無數次宮廷爭鬥,戰場廝殺,闖出來一身的剛勁血氣,此刻正率軍列於阿城城下,嚴陣以待。
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齊桓公田午,自從發動叛亂,奪取了他兄長田剡的齊國國君之位後,再至自己臨終傳位,他這一生都在經歷嚴峻殘酷的戰爭。
田氏得國,本就來路不正,內部政治不穩,外部戰亂又一直不斷,長期以來國貧軍弱的不利局面,得不到絲毫改善。田午為此心力交猝,憂慮不堪。
此時的齊國,不僅國力,軍力遠遜於強大的魏國,也不如趙、秦、楚等國強盛。甚至不比韓、燕、魯、衛這樣的小國更有實力。激烈的內訌,不僅使得國內改革的步伐放慢,而且引起了政局的混亂,進一步削弱了齊國的軍事實力,使其在與各國進行的戰鬥中常常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如同現在,趙國再度興兵來犯,直取齊國西部重鎮,阿城。
公元前366年,當時正值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東周第二十三任國君周顯王在位三年的時候,天下局面紛亂,列國形勢波詭雲譎,武將在沙場連年血戰,文臣在朝堂刻日興謀,天機百變,氣象萬千。
〖魏侯罃四年〗魏國君主,魏侯魏罃(ying一聲),也就是後世所稱的:魏惠王,於這一年,與韓國君主,後世所稱的:韓懿(yi二聲)侯韓若山,會面於宅陽。欲結兩國盟好,一致抗秦。同時為抵禦秦軍,特意在魏國西部防線,修建堅城武都,卻不幸為秦所敗。
〖秦公贏師隰十九年〗秦國君主,後世所稱的秦獻公贏師隰(xi二聲),一直欲意收復河西故土,就是在這一年出兵韓魏,大敗兩國於武都,洛陰二城。
雄居北方的,被後世稱為趙成侯的趙種,眼見三國紛亂,兵戈擾攘,認為有機可乘,遂起大軍趁勢伐齊,齊趙二國歷來互有攻伐,都因種種紛繁複雜的列國局勢,不敢輕舉妄動,如今正是天賜良機。
中原秦韓魏三國大戰無暇東顧,北方燕國國弱,民貧兵乏,定然不敢虎口奪食,南方楚國地處偏遠,國土縱深廣袤,即便楚廷能及時反應運作,調兵也仍需要時間。天時地利人和俱在,趙國了為了開疆拓土,齊國為了抵禦來敵,便有了今日的齊趙阿城之戰。
齊侯田午立馬陣前,一副傲岸身軀貫盔著甲,一襲紫色王袍威風凜冽,戰甲深紫,光澤熠熠,雕刻精美,質地堅固輕盈,穿戴在身,盡顯英武,豪氣干雲,在戰場上亦亦如電閃雷鳴般耀眼。
田午手執一柄紫色王劍,劍指前方的趙軍陣列,怒斥道「樂祚你等趙人,欺人太甚,屢次侵犯我大齊邊境,恃威逞強,今日無故,又來奪我城池,真當我大齊無人嘛?我齊人血灑山河,誓守國土,定要將爾等土雞瓦狗,食肉寢皮」
趙軍主將樂祚聞聲朗笑道「齊侯,春秋之後,禮崩樂壞,大國爭勝,小國苟安,此乃常理,戰場之上拼的就是軍勢兵威,不是你等在此滿腔義憤,就能說退我大趙十萬精兵,識相的交出阿城,前往邯鄲同我主會盟,若有半個不字,定讓你三軍傾覆,城毀人亡!」
齊侯田午身旁的齊國第一大將,齊軍三軍大司馬田壽輕哼一聲即道:「君上無需與這等狗賊爭論短長,讓將士們手底下見真章吧!」田午見此,略微點頭。田壽隨即在剎那之間扯出一桿大紅大紫的令旗,往前一指,喝令道:「三軍齊出,直取那樂祚大旗,擒殺樂祚者,賞萬金,封三城,殺啊!!!」
田壽號令一出,擲地有聲,人數同樣也是十萬的齊國兵士,怒火燃天,操戈起劍,奮勇當先。一股無邊無際的紫色洪流掀起驚濤駭浪,壓向趙軍,兩軍交匯融合的瞬息之間,擂鼓聲,兵戈聲,廝殺聲,聲聲入耳,震耳欲聾。
齊趙兩軍,各自越過雙方主將,在阿城城下廣袤遼闊的平原戰場上,膠著纏鬥,血戰廝殺。兩軍主帥各自位列於自家軍隊的行伍中央,運籌帷幄,調兵遣將。
被封神榜灌注了一大股金色符文後,田熙已經能自行理解這一方世界了。周武王伐商,截教闡教二教相爭,封神大戰等一系列重大事情的發生,近似歷歷在目,好像自己真的親身體驗過一番。這些畫面不斷在腦海翻騰。
良久,田熙知道了最關鍵的一點,如果說按照現實的網文題材來劃分的話,這裡就是一處集玄幻仙俠歷史於一體的世界,不能用現代常人的眼光去理解,但這裡面的歷史事件,又真實存在,跟自己所了解的,大部分一致。這是為什麼?
想了好一會兒的田熙,得不到答案,拿著手中的封神榜,左翻右翻,上看下看。也沒看出跟普通捲軸有何不同,之前通天教主傳功之時,還一副金光閃爍,耀眼奪目。現在看起來,跟自己的世界古裝商品里買賣的道具差不多。
「不過…教主說,要用這詔仙筆寫下戰國二字,它就可以帶我穿越回到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征伐的戰國時代,真的要去試一試嗎?」田熙仍然有些猶豫不決,倒不是自己膽怯,畢竟年少輕狂,總有一腔熱血,那是一處大爭之世,凡有血氣之人,皆有一爭之心。
在現實失意不得志的人,誰不想憑藉滿腹經綸,再有一身的才華武功,憑藉對歷史方向的先知先覺,把控時事。提兵百萬,縱橫天下,封禪泰山,山呼萬歲,成就自己千古一帝之威名。
不過穿越過去後的自己,會是一個什麼身份呢?諸侯?大夫?官吏?百姓?,回到那個時代後,自己又有什麼特長呢?論看書,戰國歷史,諸子百家,一向沉靜孤僻的自己,除了自小陪伴的十一位摯友,就是一套又一套的歷史書籍。對書中內容的熟悉程度,當然是不在話下。更何況遇到危險,還有教主傳授的寶物防身。
「不管了,還是趕緊找到燇宸他們才是重中之重,他們一向不喜歷史,肯定對那個時代沒有過多了解,萬一真有不測,後果不堪設想。戰火連天,群雄逐鹿的年代,搞不好就能被拉去當兵,罰苦役,或者因不明身份,被抓起來嚴刑拷問……」
越想越後怕的田熙細細想了一下穿越的首選之國,不一會兒便兩眼放光,欣喜若狂的大笑道「哈哈哈,我知道要去哪國了,東方大國,齊國!」
華夏文明史中,有一段英雄輩出,風起雲湧的大爭之世,是為戰國,戰國之時,有一個被列國長期尊奉的「東方大國」是為,齊國。「大國」之稱謂,在先秦之時,只屬於一國,別無其他--齊國,縱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言稱「大國」,唯齊國可當也。
《戰國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未直呼齊國,只稱「大國」,且出自於秦國縱橫家之口。足以見得,「虎狼之國」秦國,最為尊敬和忌憚的,就是齊國。雖說戰國後期,秦國喊出了統一華夏、征服四海八荒的口號,但戰國中前期,齊國似乎更是具有統一寰宇的實力。
齊國之強大,是以一貫之的強大。是沒有弱點的強大,是全方位的強大。無論春秋,無論戰國,自始至終,齊國都堪稱大國。
齊之強大,是經濟富庶之強大。「興工商之業,便漁鹽之利」的國策,與列國「重農抑商」的國策,不可同日而語。由是觀之,齊國是中國最早出現商品經濟萌芽和思想萌芽之地
齊之強大,是國都臨淄的強大。《戰國策齊策》載:「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社成惟,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而富,志高而揚。」在列國看來,臨淄是真正的國際大都市。有史學家考證,臨淄當時人口不下40萬,2000多年前,堪稱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齊之強大,是文化繁榮之強大。稷下學宮之人,「不治而議論」,九流十家,匯集於此,學術與文化真正進入大鳴大放之時代,造就的中華文明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比肩的。孟子、荀子等大師,均在此講學議論,文化之自信、之開放、之自由,令人神往。諸子百家文化,也成為整個華夏文明的淵源。
齊之強大,是稱王稱霸之強大。桂陵、馬陵之戰,將魏國從鼎盛之時拉下馬,又與趙、楚、秦等大國分庭抗禮。齊國一出,莫敢不從。孫臏、田忌、田盼、鄒忌、淳于髡、孟嘗君、匡章、田單等人更是在大爭之世成為英雄。威王、宣王、閔王,先後稱王稱帝,明君強臣,成就了一段段偉大的故事。
齊國一路走來,雖然最終被強秦所滅,但當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融在一起,偶然性的歷史或許更有魅力。
假如歷史可以假設,歷史也將十分有趣。假如統一中國的不是秦國,而是齊國,中國歷史將演著什麼樣的路向前進?這便是一個饒有興趣的話題。
齊國是田熙一直崇尚的國家,既然通天教主要他建立一個新的人間皇朝,此時的他雖然只有十五歲的年紀,不過連《封神演義》這等小說杜撰的人物都真實的出現在他眼前。年紀輕輕,便能統領一國,征伐天下,縱橫神州,又有何不可呢?
一想到跟歷史人物同局對弈,這是何等的酣暢淋漓。「哈哈哈,來吧,封神榜是吧,戰國時代,齊國,臨淄,走你!」田熙激動不已的道,他迫不及待了,當即打開封神榜,鋪陳在地,手握詔仙筆,瀟灑大氣的在紙上寫出他所去之處。他不會毛筆字,但他還是覺得提筆之時筆下生風,一如鐵畫銀鉤。
金光驟升,耀射八方,有金色波紋在紙中震盪開來,霎時平地掀風,田熙第一次感到自己的身體,一點點騰空,身體凡是被沒有被衣服擋住的空隙,風灌而入。不帶任何防護措施,就這樣憑空浮懸,渾身上下都被颶風托起「哇噢!」田熙一聲長嘯,全然沒有失重凌空的恐懼,反倒生出豪情壯志。「來吧!」田熙大聲一喝,封神榜聽見了田熙的召喚,「呼呼呼」怒風號天,田熙有如離弦之箭,乘風而入,當即!射進了封神榜之中。封神榜待到田熙進入以後,也憑空消失,在另一個空間回到了田熙的懷裡。
戰國末期,諸子百家之一的陰陽家大賢:鄒衍,曾經提出兩個驚世駭俗,讓人瞠目結舌的學說。被太史公司馬遷稱之為:「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其術皆此類也」。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騶衍的學說,大都是宏大廣闊荒誕不合情理,一定要先從細小的事物驗證開始,然後推廣到大的事物,以至達到無邊無際。
這兩則學說,一則是通過陰陽五行推演出的五德始終說、一則是大九州之說。
五行這個概念最早見於《尚書》。
《尚書·洪範》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也是關於宇宙社會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範疇系統。
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剋'。
所謂相生,即木生火者,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鑽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溫潤流澤,銷金亦為水,所以山雲而從潤,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而五行相勝說曰:「眾勝寡,故水勝火。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
不過這種五行論繼承到儒家學說中,則發生演變,成為所謂的仁義禮智聖。意即天有五德,而人只可能做到仁義禮智,很難做到聖,要做到聖,那就是天,不是人了。
鄒衍吸收黃老道學的五行說和儒家的五德說,創造出了與五行生剋完美契合的陰陽五行說和五德終始說。
同樣是這個時期,和五德終始說出於同一目的,大九州的設想也被鄒衍提了出來。
九州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典籍《尚書·禹貢》中。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意思是,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依據山脈走向和川流水道,疏通河道使得水流注入大海,並根據土地的肥瘠情況確定各州向朝廷納貢的物品和數量。
根據書中的記載,四千多年前,大禹受命治水,後被擁戴成為天子,將天下劃分為九州。
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而「大九州學說」又是什麼呢?它是針對《禹貢》所言的「九州」提出的新的地理觀念。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大九州學說」認為,儒士們所認知的中國(以洛邑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或可視為冀州),僅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
中國應稱為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又有九州,即《禹貢》所載九州。天下應該有九個像赤縣神州一樣大的大州,其他八個大州也應由各自九個小州組成。
當田熙被封神榜吸入時空隧道,光影洪流之中,眼前隨即就出現了這樣一副,在他印象中,極為符合鄒衍「大九州學說」的九州地圖。只見九塊廣闊無垠的陸地不斷分裂重合,旋轉交叉。
九州之名,也逐漸被光彩繽紛的字體顯現出來。尤其是東南方向的青州,青色光芒耀射八方,一股強大的吸力,形成青色漩渦,把田熙直往裡吸。
「要命啊!!!我開始恐高了……啊」全身墜墮的感覺,讓他渾身顫抖,手腳冰涼,口歪眼斜,涕泗橫流。田熙驚呼大叫,話音未落,便登時昏死過去。
公元前366年,11月12日,齊國,阿(e一聲)城西門。
有兩支大軍於此地對峙,殺意騰升的戰場,烏雲密布,烈烈陰風吹的兩軍旌旗飛舞,戰場上的每名兵士都嚴陣以待,目露凶光,緊握兵器,隨時等候各自主將的一聲令下,一旦發令,為軍功,為賞賜,他們不會有片刻遲疑,恨不得登時就衝殺上去,將敵軍碎屍萬段。
繼位已滿八年的齊國國君田午,34歲的年紀,在歷經無數次宮廷爭鬥,戰場廝殺,闖出來一身的剛勁血氣,此刻正率軍列於阿城城下,嚴陣以待。
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齊桓公田午,自從發動叛亂,奪取了他兄長田剡的齊國國君之位後,再至自己臨終傳位,他這一生都在經歷嚴峻殘酷的戰爭。
田氏得國,本就來路不正,內部政治不穩,外部戰亂又一直不斷,長期以來國貧軍弱的不利局面,得不到絲毫改善。田午為此心力交猝,憂慮不堪。
此時的齊國,不僅國力,軍力遠遜於強大的魏國,也不如趙、秦、楚等國強盛。甚至不比韓、燕、魯、衛這樣的小國更有實力。激烈的內訌,不僅使得國內改革的步伐放慢,而且引起了政局的混亂,進一步削弱了齊國的軍事實力,使其在與各國進行的戰鬥中常常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如同現在,趙國再度興兵來犯,直取齊國西部重鎮,阿城。
公元前366年,當時正值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東周第二十三任國君周顯王在位三年的時候,天下局面紛亂,列國形勢波詭雲譎,武將在沙場連年血戰,文臣在朝堂刻日興謀,天機百變,氣象萬千。
〖魏侯罃四年〗魏國君主,魏侯魏罃(ying一聲),也就是後世所稱的:魏惠王,於這一年,與韓國君主,後世所稱的:韓懿(yi二聲)侯韓若山,會面於宅陽。欲結兩國盟好,一致抗秦。同時為抵禦秦軍,特意在魏國西部防線,修建堅城武都,卻不幸為秦所敗。
〖秦公贏師隰十九年〗秦國君主,後世所稱的秦獻公贏師隰(xi二聲),一直欲意收復河西故土,就是在這一年出兵韓魏,大敗兩國於武都,洛陰二城。
雄居北方的,被後世稱為趙成侯的趙種,眼見三國紛亂,兵戈擾攘,認為有機可乘,遂起大軍趁勢伐齊,齊趙二國歷來互有攻伐,都因種種紛繁複雜的列國局勢,不敢輕舉妄動,如今正是天賜良機。
中原秦韓魏三國大戰無暇東顧,北方燕國國弱,民貧兵乏,定然不敢虎口奪食,南方楚國地處偏遠,國土縱深廣袤,即便楚廷能及時反應運作,調兵也仍需要時間。天時地利人和俱在,趙國了為了開疆拓土,齊國為了抵禦來敵,便有了今日的齊趙阿城之戰。
齊侯田午立馬陣前,一副傲岸身軀貫盔著甲,一襲紫色王袍威風凜冽,戰甲深紫,光澤熠熠,雕刻精美,質地堅固輕盈,穿戴在身,盡顯英武,豪氣干雲,在戰場上亦亦如電閃雷鳴般耀眼。
田午手執一柄紫色王劍,劍指前方的趙軍陣列,怒斥道「樂祚你等趙人,欺人太甚,屢次侵犯我大齊邊境,恃威逞強,今日無故,又來奪我城池,真當我大齊無人嘛?我齊人血灑山河,誓守國土,定要將爾等土雞瓦狗,食肉寢皮」
趙軍主將樂祚聞聲朗笑道「齊侯,春秋之後,禮崩樂壞,大國爭勝,小國苟安,此乃常理,戰場之上拼的就是軍勢兵威,不是你等在此滿腔義憤,就能說退我大趙十萬精兵,識相的交出阿城,前往邯鄲同我主會盟,若有半個不字,定讓你三軍傾覆,城毀人亡!」
齊侯田午身旁的齊國第一大將,齊軍三軍大司馬田壽輕哼一聲即道:「君上無需與這等狗賊爭論短長,讓將士們手底下見真章吧!」田午見此,略微點頭。田壽隨即在剎那之間扯出一桿大紅大紫的令旗,往前一指,喝令道:「三軍齊出,直取那樂祚大旗,擒殺樂祚者,賞萬金,封三城,殺啊!!!」
田壽號令一出,擲地有聲,人數同樣也是十萬的齊國兵士,怒火燃天,操戈起劍,奮勇當先。一股無邊無際的紫色洪流掀起驚濤駭浪,壓向趙軍,兩軍交匯融合的瞬息之間,擂鼓聲,兵戈聲,廝殺聲,聲聲入耳,震耳欲聾。
齊趙兩軍,各自越過雙方主將,在阿城城下廣袤遼闊的平原戰場上,膠著纏鬥,血戰廝殺。兩軍主帥各自位列於自家軍隊的行伍中央,運籌帷幄,調兵遣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