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風暴潮(七)
凌晨1點半,湛江市氣象檯燈火通明。那間掛有「防台指揮部」銘牌的辦公室,也不例外。
平平無奇的辦公桌上,並排擺著三部平平無奇的話機,銀灰色磨砂塑料殼,面板按鍵,電子蜂鳴器,嶄新的。
張援朝用臉和肩夾住話筒,手指在號碼本上滑動,把一串號碼讀出聲,邊讀邊按電話鍵。電話撥出後,聽筒里整整嘟了一分鐘,無人接聽。
於是他把歪疼了的脖子擺正,一手接住滑落的話筒,重重摔回到話機上。他剛剛打給水務局,但無人接聽。
20分鐘前,他收到任天富有颱風靠近的報告,之後便立刻向省里匯報。得到指揮權後,馬不停蹄地開展防台調度工作。
在過去的15分鐘裡,他給水務、交通、電力、通訊、消防等兩隻手數不清的部門去了電話,結果接通的不到三分之二。
作為一個在半夜喝濃茶提神的人,他本能地埋怨那些失聯的單位,埋怨他們的值班室此時空空蕩蕩,連個能當傳話筒的人都沒有。
他想破口大罵,卻又自覺理虧。確實,他通知得太晚了。以往的防台調度都是至少提前12小時安排。12個小時都不夠,經常有單位埋怨他給的時間太少,林場接橡膠乳的碗還沒回收完、市中心的GG牌還沒加固好、港口還有船在進港、出海的漁民沒全回來……
可他又有什麼辦法呢?這一次的颱風非同以往。它在菲律賓以東的洋面上生成,本安安穩穩地走北東北的路子,誰知走了一半忽然調頭。調頭還調得特不是時候,剛好遇到衛星故障,兩三個小時都拍不到它。它像一個餓死鬼一樣飛奔到湛江,11點時還風平浪靜,1點多風雨就大到要吃人。
狂風瘋狂撞擊門窗,牆體嗡嗡地震,好像真是被吞進了血盆大口裡,馬上要順著擁擠的食道滑下去,滑到能腐蝕一切的胃裡。
咣的一聲,辦公室的門被推開又被迅速合起。開門的一下子,風把雨送進門,澆在張援朝臉上。
張援朝閉眼狠抹了一把臉,再睜眼時,看到任天富立在跟前,穿著墨綠色膠皮雨衣,像剛從水裡撈出來。
「又加強了。確認是強颱風,半小時變壓17hPa,氣壓計和風速計都超量程了。」任天富說,任由兜帽內側聚集的水流順著脖頸流進領口。
張援朝捏著眉心,既憤怒又無奈,「都跟你說不要去觀測了,我要指揮權也就用了5分鐘,不差你這一組數據。這麼大風,你不要命了?」
任天富似在忍痛的臉上流露出一絲驚喜,「要到了?那趕快安排群眾撤離吧。」
張援朝額頭上的水珠剛被擦乾淨,就又冒出來了,「撤離?風都這麼大了,人一出家門就給刮飛了,還怎麼撤離?你知道颱風在哪裡登陸,12級風圈要掃過哪裡?且不說撤離需要人力物力時間,我們連個路徑預報都拿不出來,萬一前腳剛給人轉移到自以為的安全區,後腳颱風就奔那裡去了呢?」
張援朝憋了許久的怒火終於撒出來了,沖眼前這個兢兢業業一片赤誠但頭腦簡單的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在學校里紙上談兵四年,辦事一點都不考慮後果,渾身上下冒著無知者無畏的傻氣。
本以為這番針針見血的質詢能給任天富好好上一課,可後者說出一句更讓張援朝震驚的話:「只撤離沿海地勢低的地方,讓他們往內陸走走,或者找棟結實的樓上房頂,把風暴潮躲過去。」
任天富的這番話徹底把張援朝點燃了,「你們這些嘴上不長毛的,一天天腦子裡想得都是什麼?這麼大風發生風暴潮的可能性確實大,可它具體什麼時候發生?漲水多少?潮鋒路徑是什麼樣的?哪條路容易被波及哪條路不容易?你能答上來嗎?沒有這些信息,我拿什麼調度?
你讓居民撤人家就撤了?你們平常預報的那麼爛,沒給你扔臭雞蛋就不錯了,空口無憑讓人大半夜冒雨出門人家憑什麼聽你的?」
張援朝剛說完,面前的三個話機接連響鈴,他手忙腳亂一個一個接聽,心臟發緊。海岸線附近的風力已經全線超過12級,上上下下各個系統都意識到這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不是他們以為的下一陣、刮一陣就能過去的,不斷有居民致電詢問是不是有颱風來了。湛江港出事了,有船隻在早已過飽和的港內走錨,撞成了一片。
更要命的是,他所埋怨的人現在開始埋怨起他。水利專家管他要颱風路徑、消防讓他劃出預計受災區域、港口問他要不要鳴風暴潮預警的風螺,全是他給不了的東西。
張援朝在這行幹了近30年,從預報員做到台長,做到防台指揮部的指揮員,全市的部門都要接受他的調度,什麼大風大浪大災都見過,遊刃有餘,問心無愧。而這一次,過往的職業高光被不知哪裡蹦出來的颱風全然擊碎,自己也變得像剛入行擔不起一點責任的新手,馬上就要晚節不保。
此時的張援朝十分懊喪,心中充滿悔意。他後悔沒有在梁福歧提退休的時候強硬阻攔,逼他多帶出幾個預報好手再走;後悔為了分吃一鍋飯的人儘量少,所以沒向省里多要些人;後悔自己過於守舊,看不到數值模式的價值,沒能讓那幫時髦年輕人盡情搗鼓;後悔提拔陳波提拔得太早,讓他變得恃才傲物,當班時間敢一聲不吭就回家,只留下一群扶不起的阿斗和自己並肩作戰。
接連響起的電話鈴沒讓他感傷太久,聽筒那頭傳來的消息沒有一條是好的。
|
凌晨1點50分,南橋河畔。
一棵頗有些年歲的老榆樹立在河邊,枝葉雜亂。陳德球伏在它還算堅韌的樹杈上,身下是愈來愈湍急的河水。
一個小時以前,他丟失了用來吃飯的四輪車,白撿回一個兩輪的。偷車賊似乎知曉今夜的風雨非同一般,所以給他留下一輛鏽到掉渣的二八大槓,好讓他不用走著趕路。將近20里地,刮著風,走到中午也走不到地方。
這裡離人民醫院只有不到8里了。十幾分鐘前,他順著荒草叢生的小道,一路摸黑北上,順利來到這個靠近繁華市中心、煙火氣十足的地方。柏油路比泥地好騎得多,目的地就在眼前,可他卻被狂暴到頂不住的風雨困在了這裡。
這場雨非同一般,不是傍晚時分下下晚上就能停的那種。風大到差點把他推進河裡,雨點鋒利得像刀子,從四面八方割來,讓人受不住。這一定是靠海吃海的官渡人最怵的東西:颱風。
陳德球出生在官渡村,那裡位於河海交界處,微生物豐富、鹹淡適宜,不用怎麼操心,就能把蚝養得又肥又大。
陳德球祖上兩代都是蚝農,每年夏天,他們把木板與竹竿交錯捆綁製成浮排,一串串滿肚卵的蚝被懸吊在浮排的竹竿上,孕育出密密麻麻的蚝苗。指甲蓋大小的蚝苗在那裡安然生長,到第二年的冬季就會長得比拳頭還大。
冬天是官渡村最熱鬧的時節。蚝農們三五成群,將蚝排拉回岸邊,拖出幾十斤重的蚝串,撬出巴掌大的蚝肉,放入桶中,一片忙忙碌碌。有時候,還沒忙完,買家就乘著小船慕名而來,把剛撬好的蚝肉成桶買走,挑都不挑。
傍晚時分,蚝農們會從船上拖下賣空的桶,倒扣在地上,一屁股坐在上面,迎著漸暗的霞光數票子,數到臉上笑開花。
但這樣的好光景不是年年都能看到。白吃白喝老天爺的,自然就要忍受它時不時甩來的臉子。養育出雪白肥美的生蚝肉需要一年,但毀掉它們只要幾個小時。
颱風帶來的持續大風大浪會把浮排破壞,蚝苗散落在海里,再也尋不著。海底的泥沙被風浪攪起,底層的冷水被帶到海面上,水質水溫劇烈變化,讓蚝濾食受阻、應激而亡。
颱風是蚝農們最害怕的東西,因為每當艱難熬過狂暴的颱風夜,戰戰兢兢地跑到岸邊查看浮排時,他們總會收穫一片腥臭的海和退潮後散落在泥灘上的破碎蚝殼。
面對這樣的心碎之景,家底厚的蚝農會嘆嘆氣,安慰自己可以就此歇息一年。而家底薄的,只能抹掉淚,背上鋪蓋卷,到村外討生活。
陳德球屬於後一種情況,八年前的一天,他失去了所有浮排和蚝苗,被迫走出生他養他的村子,到陌生的城市裡,去吃無盡的苦。
他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他先是靠為木材廠搬貨為生,後攢錢學車。他師傅說他開得最穩,把他推薦給湛江名頭最大的儲運車隊,讓他成為一名大貨車司機。開大貨可掙錢了,掙得比養蚝多得多。
於是他實實在在地過了幾年好日子。娶媳婦,生兒子,蓋房子,風光得要命。他兒子陳貴蝦生得好看但十分膽小,一看見海就哭,經常被村民調侃以後沒法養蚝。每到這時,他總會一把抱起貴蝦,蹭貴蝦肉嘟嘟的臉蛋,寵溺地說,「貴蝦以後不用養蚝,你阿教你開貨車。」
一想到貴蝦,陳德球就好像被抽掉全身的力氣,一個勁地往樹下滑。風從四面八方吹來,讓他攀樹枝的手腳不知道該往哪裡使勁。猶豫很久之後,他抽出纏在腰上的白膜的一頭,在樹枝上扎紮實實系了個結,一下子身子便又穩穩噹噹的,仿佛被膠水粘在樹枝上。
借著昏昏的路燈,陳德球發現了一件頗為奇怪的事情。雨是越下越大的,可河裡本自南向北急急流動的水,忽然之間放緩了,像被什麼擋著似得,流動不開,打著旋往堤岸上面溢。河水上漲很快,一下子就漫上堤面。接著,周遭的燈全熄了。
無月之夜裡的黑暗濃到化不開。陳德球什麼也看不見,只覺得身下總是有水濺上來,這讓他感到可懼,好像那詭怪的水馬上就要淹到他。風一直吹在身上,但嗚嗚聲似是小了許多,尤其是身後,一下子格外安靜。他別過頭去察看,映入眼帘的是一團團迷朦的燈光。
電依然沒有恢復,不論是東邊的小學校還是西邊經常熱鬧一片的巷子,都還是漆黑一片。那些燈光很遠,跳躍著,像是墓地里的鬼火。它們絲毫不避人,就那麼從遠處跳著壓過來,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有紅的綠的和白的。
很快,陳德球便知道那些是什麼了。那些燈光不是地上的,而是天上的。像元宵節里的天燈,徐徐飄過來。有的一路通暢,有的被地上的建築阻隔,一下子熄滅,每熄滅一盞,遠處都會傳來連綿的巨響。那些是船,漂在天空的船。它們歪斜著,漂得不高,有的從小平房上一越而過,有的與之相撞,碎裂之響震耳發聵,震得樹枝都顫抖,
當陳德球能夠借其中一盞的光亮看清桅杆凌厲的形狀時,他感到自己垂落的腳浸在了水裡。下一秒,整個人被吞沒。
水下,陳德球拼命解自己剛系上的結,越用力,身體就越被白膜嘞得疼。解開後,他把白膜團成一團抱在懷裡,蜷曲著身,在心中發出最後一絲殘念:貴蝦,尼阿今晚見不到你了。你要活,至少要比我活得久。
平平無奇的辦公桌上,並排擺著三部平平無奇的話機,銀灰色磨砂塑料殼,面板按鍵,電子蜂鳴器,嶄新的。
張援朝用臉和肩夾住話筒,手指在號碼本上滑動,把一串號碼讀出聲,邊讀邊按電話鍵。電話撥出後,聽筒里整整嘟了一分鐘,無人接聽。
於是他把歪疼了的脖子擺正,一手接住滑落的話筒,重重摔回到話機上。他剛剛打給水務局,但無人接聽。
20分鐘前,他收到任天富有颱風靠近的報告,之後便立刻向省里匯報。得到指揮權後,馬不停蹄地開展防台調度工作。
在過去的15分鐘裡,他給水務、交通、電力、通訊、消防等兩隻手數不清的部門去了電話,結果接通的不到三分之二。
作為一個在半夜喝濃茶提神的人,他本能地埋怨那些失聯的單位,埋怨他們的值班室此時空空蕩蕩,連個能當傳話筒的人都沒有。
他想破口大罵,卻又自覺理虧。確實,他通知得太晚了。以往的防台調度都是至少提前12小時安排。12個小時都不夠,經常有單位埋怨他給的時間太少,林場接橡膠乳的碗還沒回收完、市中心的GG牌還沒加固好、港口還有船在進港、出海的漁民沒全回來……
可他又有什麼辦法呢?這一次的颱風非同以往。它在菲律賓以東的洋面上生成,本安安穩穩地走北東北的路子,誰知走了一半忽然調頭。調頭還調得特不是時候,剛好遇到衛星故障,兩三個小時都拍不到它。它像一個餓死鬼一樣飛奔到湛江,11點時還風平浪靜,1點多風雨就大到要吃人。
狂風瘋狂撞擊門窗,牆體嗡嗡地震,好像真是被吞進了血盆大口裡,馬上要順著擁擠的食道滑下去,滑到能腐蝕一切的胃裡。
咣的一聲,辦公室的門被推開又被迅速合起。開門的一下子,風把雨送進門,澆在張援朝臉上。
張援朝閉眼狠抹了一把臉,再睜眼時,看到任天富立在跟前,穿著墨綠色膠皮雨衣,像剛從水裡撈出來。
「又加強了。確認是強颱風,半小時變壓17hPa,氣壓計和風速計都超量程了。」任天富說,任由兜帽內側聚集的水流順著脖頸流進領口。
張援朝捏著眉心,既憤怒又無奈,「都跟你說不要去觀測了,我要指揮權也就用了5分鐘,不差你這一組數據。這麼大風,你不要命了?」
任天富似在忍痛的臉上流露出一絲驚喜,「要到了?那趕快安排群眾撤離吧。」
張援朝額頭上的水珠剛被擦乾淨,就又冒出來了,「撤離?風都這麼大了,人一出家門就給刮飛了,還怎麼撤離?你知道颱風在哪裡登陸,12級風圈要掃過哪裡?且不說撤離需要人力物力時間,我們連個路徑預報都拿不出來,萬一前腳剛給人轉移到自以為的安全區,後腳颱風就奔那裡去了呢?」
張援朝憋了許久的怒火終於撒出來了,沖眼前這個兢兢業業一片赤誠但頭腦簡單的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在學校里紙上談兵四年,辦事一點都不考慮後果,渾身上下冒著無知者無畏的傻氣。
本以為這番針針見血的質詢能給任天富好好上一課,可後者說出一句更讓張援朝震驚的話:「只撤離沿海地勢低的地方,讓他們往內陸走走,或者找棟結實的樓上房頂,把風暴潮躲過去。」
任天富的這番話徹底把張援朝點燃了,「你們這些嘴上不長毛的,一天天腦子裡想得都是什麼?這麼大風發生風暴潮的可能性確實大,可它具體什麼時候發生?漲水多少?潮鋒路徑是什麼樣的?哪條路容易被波及哪條路不容易?你能答上來嗎?沒有這些信息,我拿什麼調度?
你讓居民撤人家就撤了?你們平常預報的那麼爛,沒給你扔臭雞蛋就不錯了,空口無憑讓人大半夜冒雨出門人家憑什麼聽你的?」
張援朝剛說完,面前的三個話機接連響鈴,他手忙腳亂一個一個接聽,心臟發緊。海岸線附近的風力已經全線超過12級,上上下下各個系統都意識到這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不是他們以為的下一陣、刮一陣就能過去的,不斷有居民致電詢問是不是有颱風來了。湛江港出事了,有船隻在早已過飽和的港內走錨,撞成了一片。
更要命的是,他所埋怨的人現在開始埋怨起他。水利專家管他要颱風路徑、消防讓他劃出預計受災區域、港口問他要不要鳴風暴潮預警的風螺,全是他給不了的東西。
張援朝在這行幹了近30年,從預報員做到台長,做到防台指揮部的指揮員,全市的部門都要接受他的調度,什麼大風大浪大災都見過,遊刃有餘,問心無愧。而這一次,過往的職業高光被不知哪裡蹦出來的颱風全然擊碎,自己也變得像剛入行擔不起一點責任的新手,馬上就要晚節不保。
此時的張援朝十分懊喪,心中充滿悔意。他後悔沒有在梁福歧提退休的時候強硬阻攔,逼他多帶出幾個預報好手再走;後悔為了分吃一鍋飯的人儘量少,所以沒向省里多要些人;後悔自己過於守舊,看不到數值模式的價值,沒能讓那幫時髦年輕人盡情搗鼓;後悔提拔陳波提拔得太早,讓他變得恃才傲物,當班時間敢一聲不吭就回家,只留下一群扶不起的阿斗和自己並肩作戰。
接連響起的電話鈴沒讓他感傷太久,聽筒那頭傳來的消息沒有一條是好的。
|
凌晨1點50分,南橋河畔。
一棵頗有些年歲的老榆樹立在河邊,枝葉雜亂。陳德球伏在它還算堅韌的樹杈上,身下是愈來愈湍急的河水。
一個小時以前,他丟失了用來吃飯的四輪車,白撿回一個兩輪的。偷車賊似乎知曉今夜的風雨非同一般,所以給他留下一輛鏽到掉渣的二八大槓,好讓他不用走著趕路。將近20里地,刮著風,走到中午也走不到地方。
這裡離人民醫院只有不到8里了。十幾分鐘前,他順著荒草叢生的小道,一路摸黑北上,順利來到這個靠近繁華市中心、煙火氣十足的地方。柏油路比泥地好騎得多,目的地就在眼前,可他卻被狂暴到頂不住的風雨困在了這裡。
這場雨非同一般,不是傍晚時分下下晚上就能停的那種。風大到差點把他推進河裡,雨點鋒利得像刀子,從四面八方割來,讓人受不住。這一定是靠海吃海的官渡人最怵的東西:颱風。
陳德球出生在官渡村,那裡位於河海交界處,微生物豐富、鹹淡適宜,不用怎麼操心,就能把蚝養得又肥又大。
陳德球祖上兩代都是蚝農,每年夏天,他們把木板與竹竿交錯捆綁製成浮排,一串串滿肚卵的蚝被懸吊在浮排的竹竿上,孕育出密密麻麻的蚝苗。指甲蓋大小的蚝苗在那裡安然生長,到第二年的冬季就會長得比拳頭還大。
冬天是官渡村最熱鬧的時節。蚝農們三五成群,將蚝排拉回岸邊,拖出幾十斤重的蚝串,撬出巴掌大的蚝肉,放入桶中,一片忙忙碌碌。有時候,還沒忙完,買家就乘著小船慕名而來,把剛撬好的蚝肉成桶買走,挑都不挑。
傍晚時分,蚝農們會從船上拖下賣空的桶,倒扣在地上,一屁股坐在上面,迎著漸暗的霞光數票子,數到臉上笑開花。
但這樣的好光景不是年年都能看到。白吃白喝老天爺的,自然就要忍受它時不時甩來的臉子。養育出雪白肥美的生蚝肉需要一年,但毀掉它們只要幾個小時。
颱風帶來的持續大風大浪會把浮排破壞,蚝苗散落在海里,再也尋不著。海底的泥沙被風浪攪起,底層的冷水被帶到海面上,水質水溫劇烈變化,讓蚝濾食受阻、應激而亡。
颱風是蚝農們最害怕的東西,因為每當艱難熬過狂暴的颱風夜,戰戰兢兢地跑到岸邊查看浮排時,他們總會收穫一片腥臭的海和退潮後散落在泥灘上的破碎蚝殼。
面對這樣的心碎之景,家底厚的蚝農會嘆嘆氣,安慰自己可以就此歇息一年。而家底薄的,只能抹掉淚,背上鋪蓋卷,到村外討生活。
陳德球屬於後一種情況,八年前的一天,他失去了所有浮排和蚝苗,被迫走出生他養他的村子,到陌生的城市裡,去吃無盡的苦。
他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他先是靠為木材廠搬貨為生,後攢錢學車。他師傅說他開得最穩,把他推薦給湛江名頭最大的儲運車隊,讓他成為一名大貨車司機。開大貨可掙錢了,掙得比養蚝多得多。
於是他實實在在地過了幾年好日子。娶媳婦,生兒子,蓋房子,風光得要命。他兒子陳貴蝦生得好看但十分膽小,一看見海就哭,經常被村民調侃以後沒法養蚝。每到這時,他總會一把抱起貴蝦,蹭貴蝦肉嘟嘟的臉蛋,寵溺地說,「貴蝦以後不用養蚝,你阿教你開貨車。」
一想到貴蝦,陳德球就好像被抽掉全身的力氣,一個勁地往樹下滑。風從四面八方吹來,讓他攀樹枝的手腳不知道該往哪裡使勁。猶豫很久之後,他抽出纏在腰上的白膜的一頭,在樹枝上扎紮實實系了個結,一下子身子便又穩穩噹噹的,仿佛被膠水粘在樹枝上。
借著昏昏的路燈,陳德球發現了一件頗為奇怪的事情。雨是越下越大的,可河裡本自南向北急急流動的水,忽然之間放緩了,像被什麼擋著似得,流動不開,打著旋往堤岸上面溢。河水上漲很快,一下子就漫上堤面。接著,周遭的燈全熄了。
無月之夜裡的黑暗濃到化不開。陳德球什麼也看不見,只覺得身下總是有水濺上來,這讓他感到可懼,好像那詭怪的水馬上就要淹到他。風一直吹在身上,但嗚嗚聲似是小了許多,尤其是身後,一下子格外安靜。他別過頭去察看,映入眼帘的是一團團迷朦的燈光。
電依然沒有恢復,不論是東邊的小學校還是西邊經常熱鬧一片的巷子,都還是漆黑一片。那些燈光很遠,跳躍著,像是墓地里的鬼火。它們絲毫不避人,就那麼從遠處跳著壓過來,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有紅的綠的和白的。
很快,陳德球便知道那些是什麼了。那些燈光不是地上的,而是天上的。像元宵節里的天燈,徐徐飄過來。有的一路通暢,有的被地上的建築阻隔,一下子熄滅,每熄滅一盞,遠處都會傳來連綿的巨響。那些是船,漂在天空的船。它們歪斜著,漂得不高,有的從小平房上一越而過,有的與之相撞,碎裂之響震耳發聵,震得樹枝都顫抖,
當陳德球能夠借其中一盞的光亮看清桅杆凌厲的形狀時,他感到自己垂落的腳浸在了水裡。下一秒,整個人被吞沒。
水下,陳德球拼命解自己剛系上的結,越用力,身體就越被白膜嘞得疼。解開後,他把白膜團成一團抱在懷裡,蜷曲著身,在心中發出最後一絲殘念:貴蝦,尼阿今晚見不到你了。你要活,至少要比我活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