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六韜-文韜-盈虛》-學習談話藝術
周文王詢問太公說:「天下紛雜熙攘,有時候強盛有時候衰弱,有時候安定有時候混亂,之所以有這種局面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君主是否賢明導致的嗎?還是因為天命變化自然形成的結果呢?」(正常發問,有兩個觀點,人的行為是主要因素?或者自然法則是主要因素?)
周太公回答說:「君主不賢明,就會造成國家危亡、民眾混亂;君主賢明,國家就會安定民眾安分守己。所以,國家的禍福在於君主是否賢明,與天命變化無關。」(這裡觀點是認為人的行為是主要因素)
周文王問道:「古時賢明的君主的事跡,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姜太公回答說:「過去帝堯治理天下,上古的人都稱說他是賢君。」(上文提到賢明的君主和不賢明的君主,周文王接著問古時候賢明的君主事跡,姜太公舉例堯帝)
周文王問道:「他是怎麼治理國家的呢?」(讀到這裡,感覺這個問話有點多餘,上面文王讓講講古時候賢明君主的事跡,但是太公有點答非所問,只是說堯帝是賢君,所以又跟著問了一句他是怎麼治理國家的。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太公在引導文王,引導出文王更具體的問題。)
姜太公回答說:「帝堯治理天下的時候,不用金銀珠玉作飾品,不穿錦繡華麗的衣服,不觀賞珍貴奇異的物品,不把貴重的器物視若珍寶,不聽淫逸靡靡的音樂,不粉飾宮庭牆垣,不雕飾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用鹿裘來禦寒,用粗布蔽體,飯食皆是粗糧,喝野菜做的湯羹。不因徵發勞役而耽誤民眾耕織。抑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貪念,用清靜無為治理國家。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遷其爵位,廉潔愛民的就增加他的俸祿。民眾中孝敬長者、慈愛晚輩的給予敬重,盡力農桑的就勉勵慰問。區別善惡良莠,表彰善良的人家,提倡心志公平,端正品德節操,用法制禁止邪惡詐偽。對於自己厭惡的人,如果建立功勳同樣給予獎賞;對自己喜歡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進行懲罰。贍養鰥寡孤獨,賑濟遭受天災人禍之家。至於帝堯自己的生活,則是十分儉樸,徵收賦稅勞役微薄。因此,天下民眾富足安樂而沒有饑寒之色,如同景仰日月一般愛戴他,像親近自己的父母一樣親近他。」(本段話是本章節最核心的內容,第一層次規範自身的行為,第二層次獎善罰惡,第三層次一視同仁、獎功罰過)
周文王說:「帝堯真是一位偉大的賢明的君主啊!」(成功的輸出一波價值觀)
周太公回答說:「君主不賢明,就會造成國家危亡、民眾混亂;君主賢明,國家就會安定民眾安分守己。所以,國家的禍福在於君主是否賢明,與天命變化無關。」(這裡觀點是認為人的行為是主要因素)
周文王問道:「古時賢明的君主的事跡,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姜太公回答說:「過去帝堯治理天下,上古的人都稱說他是賢君。」(上文提到賢明的君主和不賢明的君主,周文王接著問古時候賢明的君主事跡,姜太公舉例堯帝)
周文王問道:「他是怎麼治理國家的呢?」(讀到這裡,感覺這個問話有點多餘,上面文王讓講講古時候賢明君主的事跡,但是太公有點答非所問,只是說堯帝是賢君,所以又跟著問了一句他是怎麼治理國家的。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太公在引導文王,引導出文王更具體的問題。)
姜太公回答說:「帝堯治理天下的時候,不用金銀珠玉作飾品,不穿錦繡華麗的衣服,不觀賞珍貴奇異的物品,不把貴重的器物視若珍寶,不聽淫逸靡靡的音樂,不粉飾宮庭牆垣,不雕飾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用鹿裘來禦寒,用粗布蔽體,飯食皆是粗糧,喝野菜做的湯羹。不因徵發勞役而耽誤民眾耕織。抑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貪念,用清靜無為治理國家。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遷其爵位,廉潔愛民的就增加他的俸祿。民眾中孝敬長者、慈愛晚輩的給予敬重,盡力農桑的就勉勵慰問。區別善惡良莠,表彰善良的人家,提倡心志公平,端正品德節操,用法制禁止邪惡詐偽。對於自己厭惡的人,如果建立功勳同樣給予獎賞;對自己喜歡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進行懲罰。贍養鰥寡孤獨,賑濟遭受天災人禍之家。至於帝堯自己的生活,則是十分儉樸,徵收賦稅勞役微薄。因此,天下民眾富足安樂而沒有饑寒之色,如同景仰日月一般愛戴他,像親近自己的父母一樣親近他。」(本段話是本章節最核心的內容,第一層次規範自身的行為,第二層次獎善罰惡,第三層次一視同仁、獎功罰過)
周文王說:「帝堯真是一位偉大的賢明的君主啊!」(成功的輸出一波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