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六韜-文韜-文師》-學習談話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周文王將要去打獵,記載史事、編寫史書、起草文書,兼管國家籍和天文曆法的太史說:您這次到渭河北岸打獵。會有很大的收穫。獲得的不是普通的文臣武將,而是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賜給您的老師,輔佐您成就功業,並且會施恩加惠到您的子孫後代。

  周文王問:卜兆真是這樣嗎?

  太史說:「我的遠祖曾經為禹占卜,也得到過這種卜兆。今天的徵兆和那次很相似。

  周文王於是齋戒三天,然後乘著獵車,駕著獵馬,到渭水北岸打獵。在狩獵的時候,終於見到了正坐在長滿茅草的河岸邊釣魚的姜太公。

  (以上為鋪墊)

  周文王上前慰勞並詢問:「先生喜歡釣魚嗎?(以自己所見,開始發問)

  姜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樂於實現自己的志向抱負,平凡人樂於做好自己願意做的事情。現在我釣魚,跟這個道理很相似,並不是真正喜歡釣魚這件事情。」(以釣魚為切題,引申釋義,君子實現志向抱負,平凡人喜歡做願意做的事,我釣魚不是喜歡釣魚這件事,是樂於實現志向的君子)

  文王問:「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呢?」(哪兩者呢,釣魚和實現志向抱負)

  太公回答說:「釣魚比如人事,有三種權術。用厚祿收買人才,如同用誘餌釣魚;用重金招攬勇士,讓其慷慨赴死,也如同用誘餌釣魚;用官職招攬人才,讓其為自己效忠,也如同用誘餌釣魚。凡是垂釣,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有所收穫,這裡面的道理十分深奧,我們可以從這裡面悟出治理國家的道理。」(釣魚要有所收穫,收穫是相互的,重金厚祿得到人才勇士,人才勇士得到重金厚祿)

  文王說:「我願意聽聽這裡面深奧的道理。」太公回答說:「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魚類就能夠生長,這是自然的道理;樹的根扎得深,枝葉就很繁茂,枝葉茂盛才能碩果纍纍。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夠互相合作,互相合作事業就能成功,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語應對,通常是用來表達真實的情感,如果能說出真情實話,才是最好的事情。現在我說的都是真情實話,毫無隱諱,您聽了不會生氣吧?」(以魚水、樹根枝葉作比喻,君子要情投意合,言語應對,要真情實話,提前為後續的話語做鋪墊)

  文王說:「只有具備仁德品質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規諫,不會厭惡真情實話。我怎麼會反感呢?」(文王做出反應、承諾)

  太公說:「釣絲非常細小,魚餌則清晰可見,小魚就會上鉤;釣絲適中,魚餌味香,中等大小的魚就會上鉤;釣絲粗長,魚餌豐盛,大魚就會上鉤。魚要貪吃香餌,就會被釣絲牽住;人得到了國家的俸祿,就會服從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餌釣魚,就可以捕獲魚;用爵祿網羅人才,人才就能盡為所用;以家庭為基礎取國家,就能將這個國家攻克;以國家為基礎奪取天下,就能夠征服天下。可嘆啊!土地廣大,國祚綿長,但是如果不得人心,它所積聚起來的東西,最終必將煙消雲散;默默無聞,不動聲色地暗中準備,它的光芒必將普照四方。微妙啊!聖人的德化,就在於獨到且潛移默化地爭取人心。高興啊!聖人之慮,就是使天下的人各得其所,人心能夠凝聚。」(第一層意思,以大中小魚比喻不同的待遇,可以網羅不同的人才,聖人就是要網羅各種人才,然後以家取國,以國取家。)

  文王問道:「該制定什麼辦法才能凝聚人心讓天下歸順呢?」(文王抓住核心觀點,問怎麼才能凝聚人心天下歸順)

  公回答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所共有的。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就會失去天下。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天下人共享利益,就是仁愛。仁愛所在的地方,天下人就會歸附。能夠免除人們的死亡,解決人們的苦難,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的地方,天下人就會歸附。和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道義所在,天下之人就會爭相歸附。人們無不厭惡死亡而樂於生存,歡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觀念1仁愛:共享利益。觀念2恩德:消災解難,特別要解救危急。觀念3道義: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同憂同樂,同好同惡。)

  文王再次拜謝後說:「先生講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於是,就把姜太公請上狩獵乘坐的車子,一起回到國都,並拜他為師。(至此,太公成功吸引到周文王,談話徐徐漸進,引人入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