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20.3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20.3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堯曰篇的末尾句,也是《論語》全篇的結尾句。

  《論語》開篇,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放在第一位,學而思,思而學,知識就會常新,思想就不會被桎梏與僵化。學什麼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呢?不亦說(悅)乎。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快樂,人生的快樂,思想與精神的愉悅。學習的過程中,是孤獨的嗎?不會,因為有朋友自遠方來,會快樂在一起,德不孤,必有鄰。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在交友的過程中,自己的善良之心不被別人所理解,卻能做到不報怨、不憤怒,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成為了君子。人生的過程,通過不斷地學習,要掌握「三知」,知命、知禮、知言。要當君子當然要知君子之命,是為了名與利、富與貴而活命,還是為了情與義、德與仁而人生?要「以立」,站著舉手投足像個人,就要知禮節、知榮辱,自卑而尊人,禮之本也。要想知人,當然首先要知道人家說的話、寫的字、文的言是什麼意思,否則就會陷入「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我,焉知吾不知魚之樂?」的無休止爭論中。

  邢昺說:此章言君子立身知人也。命,謂窮達之分。言天之賦命,窮達有時,當待時而動。若不知天命而妄動,則非君子也。禮者,恭儉莊敬,立身之本。若其不知,則無以立也。聽人之言,當別其是非。若不能別其是非,則無以知人之善惡也。

  程頤說: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何以為君子?

  朱熹說:不知禮,則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

  尹焞說:知斯三者,則君子之事備矣。弟子記此以終篇,得無意乎?學者少而讀之,老而不知一言為可用,不幾於侮聖言者乎?夫子之罪人也,可不念哉?

  人立天地間,活著應該像一個人,而不其他門類動物,自我感覺要像個人,別人也認為你像個人,這就不白活。孔子認為,人活著像人,人是人,人成為人,人之大者,就是君子。有君子,就有小人。性相近,習相遠,不學而時習之,就容易日漸式微成「硜硜然小人哉」;要「擇善從之」,知言、知禮、知命,就會日漸成長為君子。何謂知言、知禮、知命,如何知言、知禮、知命,答案應該就在《論語》的學習思考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