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20.2
20.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前一句述說「二帝三王」的「政化之美」,這句孔子講如何「從政」的必備素質、修養。
孔子說「尊五美,摒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如果依此標準,大家可以比照一下,想想看,如今能有多少合格的「從政者」呢?就「欲而不貪」「欲仁而得仁,則焉貪」這一「美」,就能放倒幾多人?
有些「自視清高」的人說孔子不應該熱衷「從政」,應該專心教書。我只想說:世俗社會,你即使不從政,也得和從政的人打交道哇,誰能保證自己生活不受從政者的影響呢?規範從政的人,從政的人得到規範,對大家都有好處。
邢昺說:此章論為政之理也。「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者,屏,除也。子張問其政術,孔子答曰:當尊崇五種美事,屏除四種惡事,則可也。「子張曰:何謂五美」者,未知其目,故復問之。「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者,此孔子為述五美之目也。「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者,子張雖聞其目,猶未達其理,故復問之。「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者,此孔子為說其惠而不費之一美也。民居五土,所利不同。山者利其禽獸,渚者利其魚鹽,中原利其五穀。人君因其所利,使各居其所安,不易其利,則是惠愛利民在政,且不費於財也。「擇可勞而勞之,旦誰怨」者,孔子知子張未能盡達,故既答惠而不費,不須其問,即為陳其餘者。此說勞而不怨者也。擇可勞而勞之,謂使民以時,則又誰怨恨哉!「欲仁而得仁,又焉貪」,此說欲而不貪也。言常人之欲,失在貪財。我則欲仁,而仁斯至矣,又安得為貪乎?「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者,此說泰而不驕也。常人之情,敬眾大而慢寡小。君子則不以寡小而慢之也,此不亦是君子安泰而不驕慢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者,此說威而不猛也。言君子常正其衣冠,尊重其瞻視,端居儼然,人則望而畏之,斯不亦雖有威嚴而不猛厲者乎?「子張曰:何謂四惡」者,子張未聞四惡之義,故復問之。「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者,此下孔子歷答四惡也。為政之法,當先施教令於民,猶復寧申敕之。教令既治,而民不從,後乃誅也。若未嘗教告而即殺之,謂之殘虐。「不戒視成謂之暴」者,謂不宿戒而責目前成,謂之卒暴。「慢令致期謂之賊」者,謂與民無信,而虛刻期,期不至則罪罰之,謂之賊害。「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者,謂財物俱當與人,而人君吝嗇於出納而惜難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
朱熹說:虐,謂殘酷不仁。暴,謂卒遽無漸。致期,刻期也。賊者,切害之意。緩於前而急於後,以誤其民,而必刑之,是賊害之也。猶之,猶言均之也。均之以物與人,而於其出納之際,乃或吝而不果。則是有司之事,而非為政之體。所與雖多,人亦不懷其惠矣。項羽使人,有功當封,刻印刓,忍弗能予,卒以取敗,亦其驗也。
尹焞說:告問政者多矣,未有如此之備者也。故記之以繼帝王之治,則夫子之為政可知也。
在「尊五美,屏四惡」中,較為難理解釋義的是「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這一句,朱熹解釋,「猶之,猶言均之也。均之以物與人,而於其出納之際,乃或吝而不果。則是有司之事,而非為政之體。所與雖多,人亦不懷其惠矣。項羽使人,有功當封,刻印刓,忍弗能予,卒以取敗,亦其驗也。」
刓(wan二聲),琢磨,削去稜角。
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翻譯成白話文(引用轉述):任命韓信的儀式結束後,漢王就座。漢王說:「丞相多次稱道將軍,將軍用什麼計策指教我呢?」韓信謙讓了一番,趁勢問漢王說:「如今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人不是項王嗎?」漢王說:「是。」韓信說:「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王相比,誰強?」漢王沉默了好長時間,說:「不如項王。」韓信拜了兩拜,贊成地說:「我也認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經侍奉過他,請讓我說說項王的為人吧。項王震怒咆哮時,嚇得千百人不敢稍動,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玩磨的失去了稜角,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項王即使是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他放棄了關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違背了義帝的約定,將自己的親信分封為王,諸侯們憤憤不平。諸侯們看到項王把義帝遷移到江南僻遠的地方,也都回去驅逐自己的國君,占據了好的地方自立為王。項王軍隊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橫遭摧殘毀滅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願歸附,只不過迫於威勢,勉強服從罷了。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說他的優勢很容易轉化為劣勢。如今大王果真能夠與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戰的人才,有什麼不可以被誅滅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給有功之臣,有什麼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義之師,順從將士東歸的心愿,有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擊潰呢?況且項羽分封的三個王,原來都是秦朝的將領,率領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幾年仗,被殺死和逃跑的多到沒法計算,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向諸侯投降。到達新安,項王狡詐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軍二十多萬人,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這三個人恨入骨髓。而今項羽憑恃著威勢,強行封立這三個人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誰愛戴他們。而大王進入武關,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據諸侯的成約,大王理當在關中做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了應得的爵位進入漢中,秦地百姓沒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發動軍隊向東挺進,只要一道文書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於是漢王特別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就聽從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攻擊的目標。
假如當時項羽枕頭邊能有部《論語》,並能聽進去孔子所說的「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這句話,或許楚漢爭霸的歷史將被改寫。哈哈。
孔子的「尊五美」「屏四惡」,對於從政之人,有現實指導意義。如今能做到「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之五美的從政之人請舉手!有「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之「四惡」的為政之人,請環顧左右而言他!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前一句述說「二帝三王」的「政化之美」,這句孔子講如何「從政」的必備素質、修養。
孔子說「尊五美,摒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如果依此標準,大家可以比照一下,想想看,如今能有多少合格的「從政者」呢?就「欲而不貪」「欲仁而得仁,則焉貪」這一「美」,就能放倒幾多人?
有些「自視清高」的人說孔子不應該熱衷「從政」,應該專心教書。我只想說:世俗社會,你即使不從政,也得和從政的人打交道哇,誰能保證自己生活不受從政者的影響呢?規範從政的人,從政的人得到規範,對大家都有好處。
邢昺說:此章論為政之理也。「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者,屏,除也。子張問其政術,孔子答曰:當尊崇五種美事,屏除四種惡事,則可也。「子張曰:何謂五美」者,未知其目,故復問之。「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者,此孔子為述五美之目也。「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者,子張雖聞其目,猶未達其理,故復問之。「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者,此孔子為說其惠而不費之一美也。民居五土,所利不同。山者利其禽獸,渚者利其魚鹽,中原利其五穀。人君因其所利,使各居其所安,不易其利,則是惠愛利民在政,且不費於財也。「擇可勞而勞之,旦誰怨」者,孔子知子張未能盡達,故既答惠而不費,不須其問,即為陳其餘者。此說勞而不怨者也。擇可勞而勞之,謂使民以時,則又誰怨恨哉!「欲仁而得仁,又焉貪」,此說欲而不貪也。言常人之欲,失在貪財。我則欲仁,而仁斯至矣,又安得為貪乎?「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者,此說泰而不驕也。常人之情,敬眾大而慢寡小。君子則不以寡小而慢之也,此不亦是君子安泰而不驕慢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者,此說威而不猛也。言君子常正其衣冠,尊重其瞻視,端居儼然,人則望而畏之,斯不亦雖有威嚴而不猛厲者乎?「子張曰:何謂四惡」者,子張未聞四惡之義,故復問之。「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者,此下孔子歷答四惡也。為政之法,當先施教令於民,猶復寧申敕之。教令既治,而民不從,後乃誅也。若未嘗教告而即殺之,謂之殘虐。「不戒視成謂之暴」者,謂不宿戒而責目前成,謂之卒暴。「慢令致期謂之賊」者,謂與民無信,而虛刻期,期不至則罪罰之,謂之賊害。「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者,謂財物俱當與人,而人君吝嗇於出納而惜難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
朱熹說:虐,謂殘酷不仁。暴,謂卒遽無漸。致期,刻期也。賊者,切害之意。緩於前而急於後,以誤其民,而必刑之,是賊害之也。猶之,猶言均之也。均之以物與人,而於其出納之際,乃或吝而不果。則是有司之事,而非為政之體。所與雖多,人亦不懷其惠矣。項羽使人,有功當封,刻印刓,忍弗能予,卒以取敗,亦其驗也。
尹焞說:告問政者多矣,未有如此之備者也。故記之以繼帝王之治,則夫子之為政可知也。
在「尊五美,屏四惡」中,較為難理解釋義的是「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這一句,朱熹解釋,「猶之,猶言均之也。均之以物與人,而於其出納之際,乃或吝而不果。則是有司之事,而非為政之體。所與雖多,人亦不懷其惠矣。項羽使人,有功當封,刻印刓,忍弗能予,卒以取敗,亦其驗也。」
刓(wan二聲),琢磨,削去稜角。
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翻譯成白話文(引用轉述):任命韓信的儀式結束後,漢王就座。漢王說:「丞相多次稱道將軍,將軍用什麼計策指教我呢?」韓信謙讓了一番,趁勢問漢王說:「如今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人不是項王嗎?」漢王說:「是。」韓信說:「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王相比,誰強?」漢王沉默了好長時間,說:「不如項王。」韓信拜了兩拜,贊成地說:「我也認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經侍奉過他,請讓我說說項王的為人吧。項王震怒咆哮時,嚇得千百人不敢稍動,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玩磨的失去了稜角,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項王即使是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他放棄了關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違背了義帝的約定,將自己的親信分封為王,諸侯們憤憤不平。諸侯們看到項王把義帝遷移到江南僻遠的地方,也都回去驅逐自己的國君,占據了好的地方自立為王。項王軍隊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橫遭摧殘毀滅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願歸附,只不過迫於威勢,勉強服從罷了。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說他的優勢很容易轉化為劣勢。如今大王果真能夠與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戰的人才,有什麼不可以被誅滅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給有功之臣,有什麼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義之師,順從將士東歸的心愿,有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擊潰呢?況且項羽分封的三個王,原來都是秦朝的將領,率領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幾年仗,被殺死和逃跑的多到沒法計算,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向諸侯投降。到達新安,項王狡詐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軍二十多萬人,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這三個人恨入骨髓。而今項羽憑恃著威勢,強行封立這三個人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誰愛戴他們。而大王進入武關,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據諸侯的成約,大王理當在關中做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了應得的爵位進入漢中,秦地百姓沒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發動軍隊向東挺進,只要一道文書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於是漢王特別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就聽從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攻擊的目標。
假如當時項羽枕頭邊能有部《論語》,並能聽進去孔子所說的「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這句話,或許楚漢爭霸的歷史將被改寫。哈哈。
孔子的「尊五美」「屏四惡」,對於從政之人,有現實指導意義。如今能做到「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之五美的從政之人請舉手!有「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之「四惡」的為政之人,請環顧左右而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