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問題一
問題一:《論語》所展現出來的孔子思想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說起歷史意義,其實離不開現實意義。如果只有歷史意義,而無現實意義,那麼我們面對應接不暇的現實困難和當下苦難的同時,何必去暇接浩如煙海且龐雜的歷史呢?前方或許只是南柯一夢,後方卻是史實和事實,回顧為了前行,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為了清晰樹立孔子思想的歷史意義,可以先嘗試鬧清楚打倒孔子思想的意義何在?政治意義,經濟意義,文化意義,社會意義,生態意義……
我不解的是,歷史上那些曾不遺餘力致力於打倒孔子並憧憬打倒孔子後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中國政治將迎來光明前景的那些偉大設想,在孔子確實被打倒了之後,實現了沒有?或者說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呢?
如果實現了,打倒就算打對了。
如果沒實現,現實情形本質上還和從前沒有二樣,那孔子豈不是冤枉了呢?假如某些方面還不如從前,甚至出現了倒退,那樹立孔子的意義是不是自然而然就展現了出來呢。
有的學者呼喊:孔子救不了中國,更救不了世界。
我仍舊不解的是:中國哪些方面不行了,需要去施救、營救、搶救呢?世界又得什麼病了呢?需要去救護呢。
孔子追求的「天道」,是君權和專制嗎?明顯不是。行「天道」以約束「王法」才是孔子思想的本質特徵。孔子強調秩序的重要性,首當其衝的是「責備賢者」,是對「有政者」提出敬告:「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德」是「王法」嗎?是王的「金口玉言」嗎?顯然不是。德是人之為人的正義,是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是「自卑而尊人」的禮儀,是人生的智慧。孔子強調人「道」應放在人「利」之上,活著像個人、是個人比人活著本身要重要。「趨利避害」是動物的本性,人中的君子則「謀道不謀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思想與現代文明中的「民主與自由」之思想相牴觸嗎?如果讀《論語》原典,獲得的答案是,不但不牴觸,而且還相互融會貫通。孔子54歲辭「大司寇」周遊列國13年,說明作為知識分子的他是自由的,是自主的,周天子治下的各國國君可以不認可、不遵從孔子致力推行的「天道」,但沒人綁住孔子的手腳,封住孔子的嘴巴,沒人禁錮他的思想,沒人鉗制他的言論和主張。孔子的社會理想,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求其次是「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有些人說這是開歷史倒車,說孔子主張回到原始社會。除了呵呵,只能呵呵了。
說起歷史意義,其實離不開現實意義。如果只有歷史意義,而無現實意義,那麼我們面對應接不暇的現實困難和當下苦難的同時,何必去暇接浩如煙海且龐雜的歷史呢?前方或許只是南柯一夢,後方卻是史實和事實,回顧為了前行,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為了清晰樹立孔子思想的歷史意義,可以先嘗試鬧清楚打倒孔子思想的意義何在?政治意義,經濟意義,文化意義,社會意義,生態意義……
我不解的是,歷史上那些曾不遺餘力致力於打倒孔子並憧憬打倒孔子後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中國政治將迎來光明前景的那些偉大設想,在孔子確實被打倒了之後,實現了沒有?或者說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呢?
如果實現了,打倒就算打對了。
如果沒實現,現實情形本質上還和從前沒有二樣,那孔子豈不是冤枉了呢?假如某些方面還不如從前,甚至出現了倒退,那樹立孔子的意義是不是自然而然就展現了出來呢。
有的學者呼喊:孔子救不了中國,更救不了世界。
我仍舊不解的是:中國哪些方面不行了,需要去施救、營救、搶救呢?世界又得什麼病了呢?需要去救護呢。
孔子追求的「天道」,是君權和專制嗎?明顯不是。行「天道」以約束「王法」才是孔子思想的本質特徵。孔子強調秩序的重要性,首當其衝的是「責備賢者」,是對「有政者」提出敬告:「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德」是「王法」嗎?是王的「金口玉言」嗎?顯然不是。德是人之為人的正義,是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是「自卑而尊人」的禮儀,是人生的智慧。孔子強調人「道」應放在人「利」之上,活著像個人、是個人比人活著本身要重要。「趨利避害」是動物的本性,人中的君子則「謀道不謀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思想與現代文明中的「民主與自由」之思想相牴觸嗎?如果讀《論語》原典,獲得的答案是,不但不牴觸,而且還相互融會貫通。孔子54歲辭「大司寇」周遊列國13年,說明作為知識分子的他是自由的,是自主的,周天子治下的各國國君可以不認可、不遵從孔子致力推行的「天道」,但沒人綁住孔子的手腳,封住孔子的嘴巴,沒人禁錮他的思想,沒人鉗制他的言論和主張。孔子的社會理想,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求其次是「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有些人說這是開歷史倒車,說孔子主張回到原始社會。除了呵呵,只能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