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19.25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2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子張篇的結尾句,子貢評價已去世的老師孔子。本篇首句,19.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應該說首尾句有呼應。陳亢(子禽)是齊國人,也捧子貢「賢於仲尼」,魯國大夫叔孫州仇也這麼說,「國內外」都有輿論挺子貢。子張說「士見危致命」,「毀仲尼」算一種「危」,子貢作為「士」,能「知天命」;「見得思義」,子貢就物質財富而言富可敵國,「已得利」,名呢,有國內外人士去吹捧,「得名也」,但子貢思考了「義」~合適不合適的問題;「祭思敬」,子貢做到了,守孔子墓六年;「喪思哀」,在19.25句中能看出子貢對孔子的深刻懷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斯可已矣」,對子貢在「師沒,不改師之道」予以認可。

  再來看看邢昺和朱熹等大家如何說。

  邢昺:此章亦明仲尼之德也。「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者,此子禽必作陳亢,當是同其姓字耳。見其子貢每事稱譽其師,故謂子貢云:當是子為恭孫故也,其實仲尼才德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者,子貢聞子禽之言,以此言拒而非之也。言君子出一言是,則入以為有知;出一言非,則人以為不知。知與不知,既由一言,則其言不可不慎也。今乃雲仲尼豈賢於子乎?則是女不慎其言,是為不知也。「夫子之不可及也,如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者,又為設譬,言夫子之德不可及也。他人之賢,猶他物之高者,可設階梯而升上之。至於仲尼之德,猶天之高,不可以階梯而升上之。「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者,又為廣言仲尼為政之德也。得邦,謂為諸侯。得家,謂為卿大夫。綏,安也。言孔子為政,其立教則無不立,道之則莫不興行,安之則遠者來至,動之則民莫不和睦,故能生則榮顯,死則哀痛,故如之何其可及也!

  朱熹:為恭,謂為恭敬推遜其師也。階,梯也。大可為也,化不可為也,故曰不可階而升。道,引也,謂教之也。行,從也。綏,安也。來,歸附也。動,謂鼓舞之也。和,所謂於變時雍。言其感應之妙,神速如此。榮,謂莫不尊親。哀,則如喪考妣。

  程頤:此聖人之神化,上下與天地同流者也。

  謝良佐:觀子貢稱聖人語,乃知晚年進德,蓋極於高遠也。夫子之得邦家者,其鼓舞群動,捷於桴鼓影響。人雖見其變化,而莫窺其所以變化也。蓋不離於聖,而有不可知者存焉,此殆難以思勉及也。

  子貢為什麼如此謙虛,因為孔子本身謙虛。「有其師必有其徒」者也。誠然,孔子活著的時候不認為自己達到了「聖」的境界,即使有人那麼認為。孔子為聖人,是後人樹立的,他的學生當然功不可沒,但有句大實話:古往今來,有學生的老師多了,有本事你死後讓你的學生樹一樹試試哇!太史公說的好,「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有多少君王活著的時候想不朽啊,權傾一時一世做到了,活著的時候熱衷於被喊「萬歲」,死後又能怎麼樣了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