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19.22
19.22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
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公孫朝,衛國大夫。他有個疑問,孔子如此多識多知,是和誰學的呢?孔子的老師貴姓啊?於是帶著困惑問子貢。
子貢回答說,周文王、武王的「政德、仁行」之道,並沒有失落到地上無人問津,而是裝載在人們的心中,儲藏在人們的文化記憶里,展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只不過,賢能的人認識更深刻、更能抓住其要義,平庸的人認識的淺顯、不得要領而已,但言行中都能或多或少展現出「文武之道」的「樣子」與「影子」。作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的孔子,怎麼會放過這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學習內容與機會呢?各種文獻是夫子「學而思」的,各種社會現象是夫子「思而學」的,夫子沒有固定的老師,因為他秉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治學治世態度,「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就是夫子。
朱熹說:文武之道,謂文王、武王之謨訓功烈,與凡周之禮樂文章皆是也。在人,言人有能記之者。
邢昺說:此章論仲尼之德也。「衛公孫朝」者,衛大夫也。「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者,問子貢:仲尼何所從學,而得成此聖也?意謂孔子生知,無師所從學也。「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者,焉,猶安也。言文、武之道,未墜落於地,行之在人。賢與不賢,各有所識。夫子皆從而學,安得不學乎?「而亦何常師之有」者,言夫子無所不從學,故無常師。
要問中國文化精神是什麼?個人覺得,首推學習精神,孔子所代表的。
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公孫朝,衛國大夫。他有個疑問,孔子如此多識多知,是和誰學的呢?孔子的老師貴姓啊?於是帶著困惑問子貢。
子貢回答說,周文王、武王的「政德、仁行」之道,並沒有失落到地上無人問津,而是裝載在人們的心中,儲藏在人們的文化記憶里,展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只不過,賢能的人認識更深刻、更能抓住其要義,平庸的人認識的淺顯、不得要領而已,但言行中都能或多或少展現出「文武之道」的「樣子」與「影子」。作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的孔子,怎麼會放過這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學習內容與機會呢?各種文獻是夫子「學而思」的,各種社會現象是夫子「思而學」的,夫子沒有固定的老師,因為他秉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治學治世態度,「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就是夫子。
朱熹說:文武之道,謂文王、武王之謨訓功烈,與凡周之禮樂文章皆是也。在人,言人有能記之者。
邢昺說:此章論仲尼之德也。「衛公孫朝」者,衛大夫也。「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者,問子貢:仲尼何所從學,而得成此聖也?意謂孔子生知,無師所從學也。「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者,焉,猶安也。言文、武之道,未墜落於地,行之在人。賢與不賢,各有所識。夫子皆從而學,安得不學乎?「而亦何常師之有」者,言夫子無所不從學,故無常師。
要問中國文化精神是什麼?個人覺得,首推學習精神,孔子所代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