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19.21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貢這句話中的「君子」,是特指嗎?還是泛指呢?如果是特指,是說老師孔子嗎?因為緊接著後邊幾句都是在論說孔子。

  邢昺說:此章論君子之過,似日月之食也。更,改也。言君子苟有過也,則為眾所知,如日月正當食時,則萬物皆觀也。及其改過之時,則人皆復仰其德,如日月明生之後,則萬物亦皆仰其明。

  在衛靈公篇,15.29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認為,有過錯不可怕,因為人非聖賢,誰也不能保證從來不犯錯誤。但知道錯了,就要勇於認識到、坦誠承認錯誤,並加以改正,這就不算是錯誤。明知錯了,卻死不悔改,才是錯誤。

  子貢更是仰天俯地進行了深入思考,得出了一個人正確對待自己錯誤的態度和方法。他類比的很形象,一個君子如果有了過錯,是掩飾不住的,就如同日月被遮擋形成日食月食的時候,只要不是瞎子,大家都看得見,「人皆見之」。而如果一個人知錯必改,就如同日食月食被遮擋住只會是暫時的一樣,恢復日月的光輝燦爛那是一定的、必須的,而所有這一切,也是每個人都會看得見的。人們會對恢復了光輝的日月予以仰望,就如同對知錯必改的人給予尊敬與仰望一樣。錯了,大家看得見,改了,大家仰視你,不改,一樣看得見,鄙視你。

  歷史上文過飾非的故事有很多,古今中外人性的這個特點、弱點幾乎一樣。比如「皇帝的新裝」的故事幾乎人人皆知,但「類似」的現實翻版似乎從來都沒斷絕過。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君子」對待「過」的態度,沒有像孔子和子貢說的那麼大度、超然。如果一個人就喜歡指鹿為馬的那種感覺,他就只會與「君子」背道而馳,哪怕他名義上可能是君。

  《論語》絕對不是一本奴化讀書人性格的書,而是塑造讀書人人性的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