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19.20
19.20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姓端木名賜。是孔子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顏回(子淵),最可愛的弟子是仲由(子路),可惜的是,這兩個愛徒都先於孔子離世。在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墓前守孝三年,子貢六年,可謂情真意切。關於子貢,在前文中,引述《仲尼弟子列傳》,大篇幅介紹了子貢,此處不再贅述。可以想像,《論語》的創作構想,子貢是可以直接提供和老師孔子論道論學的「回憶錄」的,而關於顏淵、子路與孔子的軼事,只能憑其他弟子轉述了。
子貢生於公元前520年,比孔子小31歲,比生於前507年的卜商(子夏)、生於前506年的言偃(子游)、生於前505年的曾參(子輿)、生於前503年的顓孫師(子張)大十多歲。雖然都是孔子弟子,但子貢算」老大哥」了。《論語》中涉及子貢的章句應該是「仲尼弟子」中最多的,我們回顧一下:
學而篇,1.10子禽問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為政篇,2.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八佾篇,3.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公冶長篇,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忘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5.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5.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5.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雍也篇,6.30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述而篇,7.15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罕篇,9.6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13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先進篇,11.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11.12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
11.15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11.17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顏淵篇,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2.8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12.23子貢曰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子路篇,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24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憲問篇,14.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14.29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衛靈公篇,15.3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15.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陽貨篇,17.19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回顧告一段落。現在說一說子貢這句:「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邢昺說:此章戒人為惡也。紂名辛,字受德,商末世之王也。為惡不道,周武王所殺。《諡法》:「殘義損善曰紂。」言商紂雖為不善,以喪天下,亦不如此之甚也,乃後人憎甚之耳。下流者,謂為惡行而處人下,若地形卑下,則眾流所歸。人之為惡處下,眾惡所歸,是以君子常為善,不為惡,惡居下流故也。紂為惡行,居下流,則人皆以天下之惡歸之於紂也。
朱熹說:惡居之惡,去聲。下流,地形卑下之處,眾流之所歸。喻人身有污賤之實,亦惡名之所聚也。子貢言此,欲人常自警省,不可一置其身於不善之地。非謂紂本無罪,而虛被惡名也。
子貢的意思是說,帝辛這個人德行不善,但並非一無是處,像傳說的那麼不堪。主要是因為帝辛乃君王也,有「君子」之位,卻不加強自我修養,不珍惜尊位、不自省其德,而是甘願自我「道德滑坡」到「下流」處集藏污納垢於一身,導致「惡行」和「暴行」,以至於天下之人皆惡之,於是把天下所有的「惡」都算到了帝辛的頭上。做帝王沒能壽終正寢,而是鹿台自焚而亡,得了一個千古罵名,「殘義損善」「紂」的諡號。
後世有天下者,都怕被比作「紂」。秦始皇廢諡法,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心虛,呵呵。
子貢,姓端木名賜。是孔子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顏回(子淵),最可愛的弟子是仲由(子路),可惜的是,這兩個愛徒都先於孔子離世。在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墓前守孝三年,子貢六年,可謂情真意切。關於子貢,在前文中,引述《仲尼弟子列傳》,大篇幅介紹了子貢,此處不再贅述。可以想像,《論語》的創作構想,子貢是可以直接提供和老師孔子論道論學的「回憶錄」的,而關於顏淵、子路與孔子的軼事,只能憑其他弟子轉述了。
子貢生於公元前520年,比孔子小31歲,比生於前507年的卜商(子夏)、生於前506年的言偃(子游)、生於前505年的曾參(子輿)、生於前503年的顓孫師(子張)大十多歲。雖然都是孔子弟子,但子貢算」老大哥」了。《論語》中涉及子貢的章句應該是「仲尼弟子」中最多的,我們回顧一下:
學而篇,1.10子禽問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為政篇,2.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八佾篇,3.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公冶長篇,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忘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5.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5.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5.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雍也篇,6.30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述而篇,7.15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罕篇,9.6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13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先進篇,11.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11.12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
11.15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11.17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顏淵篇,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2.8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12.23子貢曰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子路篇,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24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憲問篇,14.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14.29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衛靈公篇,15.3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15.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陽貨篇,17.19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回顧告一段落。現在說一說子貢這句:「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邢昺說:此章戒人為惡也。紂名辛,字受德,商末世之王也。為惡不道,周武王所殺。《諡法》:「殘義損善曰紂。」言商紂雖為不善,以喪天下,亦不如此之甚也,乃後人憎甚之耳。下流者,謂為惡行而處人下,若地形卑下,則眾流所歸。人之為惡處下,眾惡所歸,是以君子常為善,不為惡,惡居下流故也。紂為惡行,居下流,則人皆以天下之惡歸之於紂也。
朱熹說:惡居之惡,去聲。下流,地形卑下之處,眾流之所歸。喻人身有污賤之實,亦惡名之所聚也。子貢言此,欲人常自警省,不可一置其身於不善之地。非謂紂本無罪,而虛被惡名也。
子貢的意思是說,帝辛這個人德行不善,但並非一無是處,像傳說的那麼不堪。主要是因為帝辛乃君王也,有「君子」之位,卻不加強自我修養,不珍惜尊位、不自省其德,而是甘願自我「道德滑坡」到「下流」處集藏污納垢於一身,導致「惡行」和「暴行」,以至於天下之人皆惡之,於是把天下所有的「惡」都算到了帝辛的頭上。做帝王沒能壽終正寢,而是鹿台自焚而亡,得了一個千古罵名,「殘義損善」「紂」的諡號。
後世有天下者,都怕被比作「紂」。秦始皇廢諡法,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心虛,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