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19.19
19.19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孟氏是誰?馬融說是魯大夫仲孫捷。鄭玄說:「敬子,武伯之子,名捷。」
在為政篇,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懿子,魯大夫仲孫氏,名何忌)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武伯,懿子之子,名彘。)
孟氏(孟敬子),是孟武伯的兒子,孟懿子的孫子,「敬」「武」「懿」都是諡號。「合善典法曰敬」,「剛彊直理曰武」,「溫柔賢善曰懿」,爺孫三個諡號都不錯,父亡子繼,都成是魯國大夫。孟敬子的爺爺和父親曾問孝於孔子,這次是敬子問「用人」於孔子的弟子曾參。
陽膚,曾子的弟子。孟敬子任命曾子的弟子陽膚為士師。士師大概是管理「典獄」的官職,兼具執行法典(法院判決)和執行刑罰(監獄)的職責。孟敬子問曾子,這個人事任命怎麼樣?曾子沒說陽膚的事,而是說,「上面」的有政者失道久矣,不關心百姓疾苦,導致民心渙散。如果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抓住民眾作奸犯科,破獲了所謂刑事大案要案,不要因之歡喜,而應該為「上失其道」導致這些社會問題而感到可悲和哀傷。
朱熹說:民散,謂情義乖離,不相維繫。
謝良佐說:民之散也,以使之無道,教之無素。故其犯法也,非迫於不得已,則陷於不知也。故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邢昺說:此章論典獄之法也。「孟氏使陽膚為士師」者,陽膚,曾子弟子。士師,典獄之官。「問於曾子」者,問其師求典獄之法也。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者,言上失為君之道,民人離散,為輕易漂掠,犯於刑法亦已久矣,乃上之失政所為,非民之過。女若求得其情,當哀矜之勿自喜也。
曾子承繼了孔子的思想,天下的問題,是「上」造成的,解決問題要從「上」著手,改變、改善「上」,才是治「下」之根本。
孟氏是誰?馬融說是魯大夫仲孫捷。鄭玄說:「敬子,武伯之子,名捷。」
在為政篇,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懿子,魯大夫仲孫氏,名何忌)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武伯,懿子之子,名彘。)
孟氏(孟敬子),是孟武伯的兒子,孟懿子的孫子,「敬」「武」「懿」都是諡號。「合善典法曰敬」,「剛彊直理曰武」,「溫柔賢善曰懿」,爺孫三個諡號都不錯,父亡子繼,都成是魯國大夫。孟敬子的爺爺和父親曾問孝於孔子,這次是敬子問「用人」於孔子的弟子曾參。
陽膚,曾子的弟子。孟敬子任命曾子的弟子陽膚為士師。士師大概是管理「典獄」的官職,兼具執行法典(法院判決)和執行刑罰(監獄)的職責。孟敬子問曾子,這個人事任命怎麼樣?曾子沒說陽膚的事,而是說,「上面」的有政者失道久矣,不關心百姓疾苦,導致民心渙散。如果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抓住民眾作奸犯科,破獲了所謂刑事大案要案,不要因之歡喜,而應該為「上失其道」導致這些社會問題而感到可悲和哀傷。
朱熹說:民散,謂情義乖離,不相維繫。
謝良佐說:民之散也,以使之無道,教之無素。故其犯法也,非迫於不得已,則陷於不知也。故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邢昺說:此章論典獄之法也。「孟氏使陽膚為士師」者,陽膚,曾子弟子。士師,典獄之官。「問於曾子」者,問其師求典獄之法也。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者,言上失為君之道,民人離散,為輕易漂掠,犯於刑法亦已久矣,乃上之失政所為,非民之過。女若求得其情,當哀矜之勿自喜也。
曾子承繼了孔子的思想,天下的問題,是「上」造成的,解決問題要從「上」著手,改變、改善「上」,才是治「下」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