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19.15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15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看來,子游是個愛「挑剔」的人。在本篇第12句,子游就指出,子夏教育弟子門人,只顧灑掃、應對、進退等「末」教,而無「本」教。與子夏發生爭論。

  這次呢,又來評價子張了。子遊說完「商」(子夏之名),又開始說「師」(子張之名)。

  《論語》中,在先進篇,11.15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11.17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孔子對顓孫師(子張)的評價,一是「賢過頭了」,過猶不及;二是辟,按朱熹解釋,「便辟也,謂習於容止,少誠實也。」

  子遊說「吾友張也」,說明和子張關係很好,與「友」相稱。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卜商(子夏)生於前507年,言偃(子游)生於前506年,顓孫師(子張)生於前503年,子游、子夏、子張算同齡人,都比老師孔子小四十多歲。孔子前479年去世,是時子夏29歲,子游28歲,子張25歲。在和老師孔子一起學習的日子裡,坐而論道,其樂融融,孔子做思想統領;在老師離開後,沒有孔子的日子裡,同學們坐而論道,其樂也融融,《論語》做思想統領。既然論,必有爭,爭而不鬥,君子也。

  子游論子張,「為難能也,然而未仁」,說明子張能做「難能」可貴之事,但「過猶不及」,還沒有達到「仁」的境界。看來,刻意為「仁」,不是「仁」,自然而然「為仁」,才是「仁」。

  朱熹說:子張行過高,而少誠實惻怛之意。

  邢昺說:此章論子張材德也。子游言吾同志之友子張,其容儀為難能及也,然而其德未仁。

  孔子的弟子門人,可謂「不拘一格皆人才」,《論語》章句中展現出弟子們鮮活各異的性格形象,很有真實感,很有生活感,是觀察、思考、研究當時社會狀況和思想的很好的歷史讀本。

章節目錄